湖南省六校2021届高三化学4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南省六校2021届高三化学4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ID:668323

大小:977.76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4-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湖南省 2021 届高三六校联考试题 化学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0 O~16 Cl~35.5 Fe~56 Cu~64 As~75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都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核酸检测是确认病毒类型的有效手段,核酸是高分子化合物 B.垃圾分类有多种方法,其中废纸、废药品属于可回收垃圾 C.纳米铁粉和 FeS 都可以高效地去除被污染水体中的 2+Pb 、 2+Cu 、 2+Hg 等重金属离子,其 原理是相同的 D.氨基酸  2 2 2CH NH CH COOH 是由天然蛋白质水解得到的,既可以和酸反应,又可以和 碱反应 2.常用浓氨水检验运输氯气管道是否泄漏,其原理为 3 2 28NH 3Cl 6NHCl N ,下列有 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Cl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氨气分子的球棍模型: C. 2N 的结构式: N N D. 4NH Cl 的 电 子 式 : 3.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科研人员研究了法匹拉韦、利巴韦林、氯硝柳胺等药物的疗效, 三种药物主要成分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 的分子式 5 4 2 3C H O N F B.Y 的结构中只有 3 个手性碳原子 C.Z 中含有 4 种官能团 D.能用 3FeCl 溶液区分 Y 和 Z 4.设 A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 氖气含有的质子数为 A2N B.1mol 雄黄( 4 4As  S ,结构为 )含有 A2N 个 S—S 键 C.常温下,1.0L pH=9 的 3CH COONa 溶液中,水电离出的 H 数目为 5 A10 N D.7.8g 分子式为 6 6C H 的有机物与氢气反应后,最多消耗氢气分子数目为 A0.3N 5.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 1 所示装置测定 4KMnO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锥形瓶中 2 2 4Na C O 质量已知) B.用图 2 所示装置制取少量 2CO 气体 C.用图 3 所示装置检验该条件下铁发生了析氢腐蚀 D.用图 4 所示装置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分离出碘 6. 3 4 2 2X Y W RZ 结构如图所示,X、Y,Z、W、R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R 为周期表中非金属性 最强的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 W R B.标准状况下 22.4L Y 的氢化物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物质的量为 2mol C.3.2gCu 与 Z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完全反应生成 0.05mol 混合气体时,该反应转移 电子数为 A0.1N D.首次在实验室合成了  2 2YW ZX ,打破了有机化合物与无机物的界限 7.下图是工业上以   3 2RhH CO PPh 做催化剂获取直链醛和醇的催化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A.该催化循环中 Rh 的成键数目发生变化 B.该反应方程式为: 2 2 2 2RCH CH CO H RCH CH CHO  催化剂 C.工业上可以通过此法用丙烯制取丙醛或 1-丙醇 D.D 的结构简式为 8.部分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弱酸 HCN 2H S 2 3H CO HClO 电离平衡常数 (25℃) 104.9 10 7 1 1.3 10K   7 1 4.4 10K   83.0 10K   15 2 7.1 10K   11 2 4.7 10K   A.向 2 3Na CO 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 2 3 2 2 2CO 2Cl H O 2Cl 2HClO CO      B.少量硫化氢通入 NaClO 溶液中: 2H  S ClO HS HClO   C.常温下,用广泛 pH 试纸测得 10.03mol L 的 NaClO 溶液的 pH 约为 10 D.常温下,浓度均为 10.1mol L 的 HCN 溶液与 NaCN 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 pH>7 9.由下列实验操作、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酸性 4KMnO 溶液滴入较浓 2FeCl 溶液 溶液紫色褪去 2Fe  有还原性 B 向 25℃ 10.1mol L 和 20℃ 10.2mol L 的草酸溶 液同时分别滴加20℃同浓度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后者褪色快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 率越大 C 将一定量 3AgNO 、 4NH Cl 、NaOH 溶液混合 得到澄清溶液 三者不反应 D 向 2mL 11mol L NaOH 溶 液 滴 加 5 滴 11mol L 2MgCl 后,再滴加 5 滴 11mol L 的 3FeCl 先产生白色沉淀 后又产生红褐色 沉淀    sp sp2 3Mg OH Fe OHK K        10.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各种化工产品 的工业过程。现将不同物质的量的 CO(g)和 2H O (g)分别通入体积为 2L 的恒容密闭容器 中,发生反应        2 2 2CO g H O g CO g H g  ,得到如下两组数据: 实验组 温度/℃ 起始量/mol 平衡量/mol 达到平衡所 需时间/min2H O CO 2H CO 1 650 2 4 1.6 2.4 5 2 900 1 2 0.4 1.6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 1 达到化学平衡,以 v ( 2H O )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1 10.16mol L min   B.该反应的正反应活化能小于逆反应活化能 C.900℃时,实验 2 若 CO(g)、 2H O (g)的起始加入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4mol、2mol,则达 到平衡时 2H O 的转化率为 40% D.650℃时,实验 1 若 CO(g)、 2H O (g), 2CO (g)、 2H (g)的起始加入的物质的量分 别为 1.5mol、2mol、2.5mol、3mol,则此时    v v正 逆 二、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 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 2 分,有错选的得 0 分。 11.某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高效、清洁、选择性地将乙烯转化为环氧乙烷( )的电解装置, 如图所示。 已知: OH  2Cl H O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 Z 是 B.工作时,X 极附近溶液的 pH 增大 C.Y 极为阴极,离子交换膜应为阴离子交换膜 D.制备的总反应式为 2 4 2        C H H O 电解 2H  12.根据下列图象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一定条件下 1mol 的 2SO (g)和 0.5mol 2O (g)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98.7kJ B.乙图:        2 2 24CO g 2NO g 4CO g N g  从 11min 起其他条件不变,压缩容器的 容积使之变为原来的一半,则  2NOn 的变化曲线可能为乙图中的 b C.丙图:表示在常温下, Mn (指 2Cu  或 2Zn  )的硫化物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则向 2Zn  浓度为 7 11.0 10 mol L   的废水中加入 CuS 粉末,会有 ZnS 沉淀析出 D.丁图:常温下,用 10.10mol L NaOH 溶液滴定 20.00mL 10.10mol L 3CH COOH 溶液。 则酚酞可作本实验的指示剂,D 点为滴定终点 13.钇的常见化合价为+3 价,我国蕴藏着丰富的含钇矿石( 2 2 2 10Y FeBe Si O ),工业上通过如 下生产流程可获得氧化钇。 已知:在元素周期表中,铍元素和铝元素处于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的对角线位置,化学性质 相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改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 2 2 2 10Y FeBe Si O 的组成,则化学式为 2 3 2Y O FeO 2BeO 2SiO   B.欲从 2 3Na SiO 和 2 2Na BeO 混合溶液中制得  2Be OH 沉淀,最好选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C.生成沉淀 A 的离子方程式为:  3 3Fe 3OH Fe OH   D. 草 酸 钇  2 2 4 23Y C O H On   煅 烧 发 生 分 解 反 应 ,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 2 2 4 2 2 3 2 23        Y C O H O Y O 3CO 3CO H On n     高温 14.已知 34Se 和 S 都是氧族元素。常温下,向某浓度的 2 3H SeO 、 3HSeO 、 2 3SeO  三种微粒 的物质的量的分数( )随 pH 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H=2.62 时,    2 3 3H SeO HSeOc c  B.B 点对应的溶液中:        2 3Na H OH 3c SeOc c c      C. 10.1mol L 的 3NaHSeO 溶液中:          2 3 3Na HSeO H SeO OHc c c c c        D.反应 2 2 3 3 3H SeO SeO 2HSeO   的平衡常数 571.0 10K  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15~17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 答。第 18、19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此题包括 3 小题,共 39 分。 15.(12 分)乙酸乙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针对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某化学小组用图 1 装置探究无机盐催化酯化反应的效果。 经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并查得相关信息如下: 无机盐 用量/mmol 酯层厚度/cm 无机盐 用量/mmol 酯层厚度/cm 3AlCl 1 2.1  2 4 3Fe SO 1 2.1 3 3.2 3 2.4 5 3.5 5 2.4 2CaCl 3 0 2 4Na SO 3 0 ①实验结果表明 3AlCl 比  2 4 3Fe SO 作催化剂产率相对较高,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填 标号)。 a.催化剂选择性不同 b.阴离子对反应的阻碍作用不同 c.催化剂用量不 同 ② 根 据 图 2 和 图 3 写 出 3AlCl 作 催 化 剂 时 决 速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制乙酸乙酯实验的相关信息如下: 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原料 熔点/℃ 沸点/℃ 实验用量/mL 密度(g·cm-3) 冰醋酸 16.7 118 10 1.05 95%乙醇 -117.3 78.4 16 0.8 浓硫酸 10.5 338 5.6 1.84 饱和碳酸钠溶液 —— —— 16.7 —— 饱和氯化钠溶液 —— —— 20.8 —— 饱和氯化钙溶液 —— —— 13.8 —— 硫酸镁固体 —— —— 适量 —— 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图 4 装置制备乙酸乙酯。 ②用图 5 装置蒸馏出产品。 ③洗涤:a.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用 pH 试纸测得产品 pH 约为 7;b.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 c.用饱和氯化钙溶液洗涤。 ④产品加入适量硫酸镁固体充分振荡,静置、过滤。 ⑤用图 5 装置蒸馏滤液,收集 73~78℃的馏分。 ⑥称重产品为 8.02g。 回答下列问题: ⅰ.图 4 中仪器 C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图 5 中仪器 D 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 ⅱ.三次洗涤均用饱和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ac 操作间缺少操作 b 洗涤可能造成 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洗涤在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进行,其具体操作为振荡 和__________,反复几次然后静置。 ⅲ.已知冰醋酸、乙醇和乙酸乙酯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0、46和88,则该实验产率为_________% (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16.(13 分)下图 1 为从铜转炉烟火[主要含有 ZnO,还有少量的 Fe(Ⅱ)、Pb、Cu、As 元素] 制取活性氧化锌的流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已知:①活性炭主要吸附有机质;②25℃时,   3 sp 8 3Fe OH 4.0 10K      ;③氨体系环境中 锌元素以   2 3 4Zn NH    形式存在;④部分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 pH: 金属离子 3Fe  2Fe  2Cu  2Mn  开始沉淀 pH 1.9 7.0 4.5 8.1 完全沉淀 pH 3.2 9.0 6.4 10.1 (1)  Pb OH Cl 中 Pb 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2)题中所列铜转炉烟灰所含主要元素中有___________种非主族元素,画出 75 33 As 的原子结 构示意图__________。 (3)浸取温度为 50℃,反应时间为 1h 时,测定各元素的浸出率与氯化铵溶液浓度的关系如 上图 2,则氯化铵最适宜的浓度为__________ 1mol L 。 (4)加入适量 4KMnO 溶液的目的是除去铁元素的同时溶液中不会有明显的锰元素残留,写 出除铁步骤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温下此时体系中 3Fe  残留最 大浓度为__________ 1mol L 。 (5)“滤渣Ⅲ”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6)“沉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4 分)(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研究 NOx 、 2SO 等大 气污染物的妥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2SO 的排放主要来自煤的燃烧,工业上常用氨水作为吸 收液吸收工业废气中的 2SO 。 已知吸收过程中相关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    2 3 2 4 3SO g NH H O(aq) NH H qSO a  1 kJ / molH a  ; ②          3 2 4 3 4 3 22NH H O aq NH HSO aq NH SO aq H O 1   2H kJ / molb  ; ③          4 3 2 4 42 22 NH SO aq O g 2 NH SO aq 3 kJ / molH c  ; 则 反 应            2 3 2 2 4 4 222SO g 4NH H O aq O g 2 NH SO aq 2H O 1     的 H  _______kJ/mol。 (2)甲醇在工业上利用水煤气合成,反应为      2 3CO g 2H g CH OH g  0H  。在 一定条件下,将 2mol CO 和 4mol 2H 通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当改变某一外界条件(温度 或压强)时,反应达到平衡时 3CH OH 的体积分数  3CH OH 变化趋势如图 1 所示。 ①M 点 CO 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 ②X 轴上 a 点的数值比b 点_________(填“大”或“小”)。某同学认为上图中 Y 轴表示温度, 你认为他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 已 知 2CO 催 化 加 氢 合 成 乙 醇 的 反 应 原 理 为        2 2 52 26H g C H OH g 3H O g2CO g   0H  。 m 代表起始时的投料比,即     2 2 H CO nm n  。 3m  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   20p a总 MPa,恒压条件下各物质的 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 2 所示。 4T 温度时,反应达到平衡时物质 d 的分压  dp  __________。 (4)科学家利用图 3 所示装置可以将 2CO 转化为气体燃料 CO(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该装 置工作时,导线中通过 2mol 电子后,假定体积不变,M 极电解质溶液的 pH___________(填 “增大”“减小”或“不变”),N 极电解质溶液变化的质量 m  __________g。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给出的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 一题计分。 18.[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15 分)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游书力研究院课题组从 Z-烯丙基底物出发,首次实现 了铱催化 Z 式保留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已知 Co 与 Ir 同族。回答下列问题: (1)铱(I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六周期第九列,化合物中常见价态有+3 和+4 价,其中+4 价更稳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IrCl 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催化剂,该物质熔 点 350℃,在熔化时难以发生电离,其固体的晶体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3 6K IrBr 是高强度 曝光的增敏剂,用于激光照相材料,其阴离子 3 6IrBr  中 Ir 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6,该离子的空间 结构为_______________。 (2)某种 Ir 的配合物阳离子,其结构如右图所示。该离子中 N 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_; 1mol 该离子中 Ir 原子形成的配位键有_______mol。 (3)原子分数坐标可用于表示晶胞内部各原子的相对位置。化合物 2IrO 的四方晶格结构如下 图所示,晶胞棱边夹角均为 90°,晶胞中部分原子的分数坐标如下表所示。 坐标原子 x y z Ir 0 0 0 O 0.25 0.25 0 一个晶胞中有_______个 O,其他 Ir 原子分数坐标为_______,晶体中与单个 O 键合的 Ir 有 ________个。已知 2IrO 的晶胞参数为 a pm、 a pm、c pm,晶体密度为 3g cmr  ,设 AN 为阿 伏伽德罗常数的值,则 2IrO 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1g mol 。 19.[选修 5:有机化学基础](15 分) 苯嘧磺草胺(I)是一种除草剂,下图是其合成的部分流程。 已知:①当苯环上存在 3CH 时,其他的基团引入主要在其邻对位,而当苯环上存在 COOH 时,其他的基团引入主要在其间位; ② (还原性); ③ ④ 。 请回答以下问题: (1)C 中处于对位关系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D→E 和 F→G 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写出 E 和 H 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 A→B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5)C 的一氟一氯苯甲酸同分异构体还有 9 种。芳香化合物 W,相对分子质量比 C 大 14, 则符合下列条件的 W 的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①F、Cl 与苯环直接相连;②不与 3FeCl 溶液作用;③稀硫酸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④发生银 镜反应。 (6)在横线处补充完整以甲苯为原料合成 的流程图(无机试剂任选)。 湖南省 2021 届高三六校联考试题 化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C A B C D B D 1.A 【解析】废药品为有害垃圾,故 B 错误;纳米 Fe 粉是和 2+Pb 、 2+Cu 、 2+Hg 发生置换 反应从而治理污染,FeS 是将 2+Pb 、 2+Cu 、 2+Hg 等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比 FeS 更难溶的金属 硫化物沉淀而治理污染,二者原理不同,故 C 错误;天然蛋白质水解得到的是  氨基酸,故 D 错误。 2.C 3.B 【解析】根据图中结构所示,X 的分子式为 5 4 2 3C H O N F ,故 A 正确;Y 的结构中有 4 个手性碳原子,故 B 错误;根据图中结构所示,Z 中含有氯原子、羟基、酰胺键和硝基 4 种 官能团,故 C 正确;Y 结构所示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羟基为醇羟基,不与 3FeCl 溶液发生显色 反应,而 Z 中所含官能团羟基为酚羟基,能与 3FeCl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故 D 正确。 4.C 【解析】标准状况下,2.24L 氖气含有的质子数为 AN ,故 A 错误;由于 S 原子最外层有 6 个电子,故形成 2 条共价键,故雄黄( 4S 4A S )中白球为 S 原子,故此物质中不含S S 键, 故 B 错误;在 3CH COONa 溶液中,溶液中的 OH 全部是水电离出的,而此时溶液中的 OH 浓度为 5 110 mol L  ,溶液的体积为 1L,水电离出的 H 与 OH 的物质的量相等,为 510 mol , 故水电离出的 H 数目为 5 A10 N ,故 C 正确;7.8g 分子式为 6 6C H 的有机物有很多种同分异 构体,其中链状的二炔烃最多可以消耗 A0.4N 的 2H ,故 D 错误。 5.A 【 解 析 】 图 1 锥 形 瓶 中 2 2 4Na C O 质 量 已 知 , 根 据 方 程 式 2 2 4 4 2 4 2 4 2 4 2 4 25Na C O 2KMnO 8H SO K SO 5Na SO 10CO 2MnSO 8H O       可 以计算出参与反应的 4KMnO ,溶液中所含 4KMnO 物质的量,通过滴定可知其体积,从而 计算出其浓度,故 A 正确;图 2 为简易启普发生装置制备 2CO 气体,所用试剂纯碱(碳酸钠) 易溶于水,且为粉末状,不宜放在隔板上,应使用难溶性固体颗粒碳酸钙,故 B 错误;图 3 电解质溶液为 NaCl 溶液,中性条件下铁发生的是吸氧腐蚀,故 C 错误;图 4 为分液,用于分 离互不相溶的液体,碘易溶于四氯化碳溶液,无分层现象,不用分液方法分离,故 D 错误。 6.B 【解析】根据图中结构可知 X、Y、Z、W、R 分别为 H、C、N、O、F 五种元素,简单气 态氢化物的沸点: 2H O>HF,A 正确;Y 的氢化物包含各种烃类化合物,故无法计算,B 错 误;Cu 与硝酸完全反应,无论生成 NO 还是生成 2NO ,还是混合气体,1mol Cu 均转移 2mol 电子,故 3.2g Cu 即 0.05mol Cu 转移 0.1mol 电子,故 C 正确;首次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 素  2 2CO NH   ,打破了有机化合物与无机物的界限,故 D 正确。 7.C【解析】从反应机理图可知,该催化循环中 Rh 的成键数目有发生变化(4 条键→5 条键→ 6 条 键 ), 故 A 正 确 ; 从 反 应 机 理 图 可 知 , 该 反 应 方 程 式 为 : 2 2 2 2RCH CH CO H RCH CH CHO  ,故 B 正确;从反应机理图可知,工业上可以 通过此法用丙烯制取丁醛或 1-丁醇,故 C 错误;从反应机理图可知, 2D H E  ,根据元 素守恒可以推知 D 的结构简式为 ,故 D 正确。 8.D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酸性: 2 3 3H CO HClO HCO  。向 2 3Na CO 溶液中滴加少 量氯水: 2 3 2 2 32CO Cl H O Cl 2HCO ClO       ,故 A 错误;少量硫化氢通入 NaClO 溶液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22 ClOS S l HH C O     ,故 B 错误;NaClO 溶液具 有漂白性,不能用广泛 pH 试纸测 NaClO 溶液的 pH,要用 pH 计,故 C 错误;根据表格中常 温下 HCN 的电离平衡常数,结合 a h wK K K  可知 h aK K ,则浓度均为 10.1mol L 的 HCN 溶液与 NaCN 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 pH 7 ,故 D 正确。 9.B 【解析】酸性 4KMnO 溶液可氧化 2Fe  ,也可氧化 Cl ,不能验证 2Fe  有还原性,故 A 项错误;向 25℃ 10.1mol L 和 20℃ 10.2mol L 的草酸溶液同时分别滴加 20℃同浓度的酸性 高錳酸钾溶液,后者草酸的温度低,而浓度高,但后者褪色快,说明抵消温度低对速率的影 响后,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故 B 正确;将一定量 3AgNO 、 4NH Cl 、NaOH 溶液 混合, 3AgNO 、 4NH Cl 、NaOH 两两之间都能反应,生成的 AgCl、AgOH 沉淀都能溶于 4NH Cl 、NaOH 溶液反应生成的一水合氨,生成  3 2Ag NH Cl 、  3 2Ag NH OH 的澄清溶 液,故 C 错误;在 2mL 11mol L NaOH 溶液中滴加 5 滴 1 21mol L MgCl 后,再滴加 5 滴 11mol L 的 3FeCl ,NaOH 过量,没有实现沉淀的转化,无法比较  2Mg OH 、  3Fe OH 的 spK 大小,故 D 错误。 10.D 【 解 析 】 实 验 1 达 到 化 学 平 衡 ,     1 1 2 4mol 2.4molH O CO 0.16mol L min2L 5minv v       ,故 A 正确;该反应前后气体分 子数不变,恒温恒容,根据等效平衡原理,对比实验 1、2 可知,升高温度,生成 2H 的量减 少(0.8 变成 0.4),说明逆反应是吸热反应,正反应放热,则该反应的正反应活化能小于逆反 应活化能,故 B 项正确;900℃时,实验 2 达到平衡时 2H O 的转化率为 40%,恒温恒容下, CO(g)、  2H O g 的起始加入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4mol,2mol,与实验 2 等效,所以达到平衡 时 2H O 的转化率还是 40%,故 C 正确;650℃时,实验 1 的  650 8/ 3K ℃ ,若 CO(g)、  2H O g 、  2CO g 、  2H g 的起始加入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1.5mol、2mol、2.5mol、3mol, 此时 c 2.5 8 / 3Q   ,反应正向进行, v (正) v (逆),故 D 错误。 二、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 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给 4 分,选对但选不全的给 2 分,有错选的得 0 分。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CD C AD B 11.CD 【解析】由信息: OH  2Cl H O  可知 Z 为 , A 项错误;X 极附近图示反应可知酸性增强,B 项错误;由图示可知 X 为阳极,Y 为阴极, 由于反应需要 OH ,故离子交换膜应为阴离子交换膜,允许 OH 与 反应得到 ,C 项正确;制备的总反应式为 2 4 2        C H H O 电解 2H  ,D 项正确。 12.C 【解析】甲图:一定条件下 1mol 的 2SO (g)和 0.5mol 2O (g)充分反应,由于反应可 逆,放出的热量小于 98.7kJ,故 A 错误;乙图:        2 2 24CO g 2NO g 4CO g N g  从 11min 起其他条件不变,压缩容器的容积使之变为原来的一半,  2NOc 在 11min 增大为 原来的 2 倍,平衡正移,  2NOc 减小,但  2NOn 的变化曲线在 11min 不变,平衡正移,  2NOn 减小,可能为乙图中的 d,故 B 错误;丙图:在常温下, nM  (指 2Cu  或 2Zn  ) 的硫化物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向 2Zn  浓度为 7 11.0 10 mol L   的废水中加入 CuS 粉末,此 时      2 2 35 17.5 sp S Cu CuS 1 10 1 10c c K         ,      7 1 17.5 1 24.5 c sp1.0 10 mol L 1 10 mol L 1 10 ZnSQ K             ,则会有 ZnS 沉淀析 出 , 故 C 项 正 确 ; 丁 图 : 常 温 下 , 用 10.10mol L NaOH 溶 液 滴 定 20.00mL 1 30.10mol L CH COOH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3CH COONa ,溶液呈碱性,靠近 酚酞的变色范围,故酚酞可作本实验的指示剂,b 点对应的溶液呈中性,而滴定终点应在 b 点 的右边,故 D 错误。 13.AD 【 解 析 】 若 改 用 氧 化 物 的 形 式 表 示 2 2 2 10Y FeBe Si O 的 组 成 , 则 化 学 式 为 2 3 2Y O FeO 2BeO 2SiO   ,故 A 正确;根据已知信息“在元素周期表中,铍元素和铝元素 处于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的对角线位置,化学性质相似”,则 2 2Na BeO 的性质与 2NaAlO 相 似,类比推断,加过量盐酸, 2 3Na SiO 反应生成沉淀, 2 2Na BeO 反应生成 2BeCl ,再加入 过量氨水生成  2Be OH 沉淀,所以最好选用盐酸和氨水,故 B 错误;生成沉淀 A 的离子方 程式为:  3 3 2 43Fe 3NH H O Fe OH 3NH     ,故C错误;草酸钇  2 2 4 23Y C O H On   煅 烧 发 生 分 解 反 应 ,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 2 2 4 2 2 3 2 23        Y C O H O Y O 3CO 3CO H On n     高温 ,故 D 正确。 14.B 【解析】由图可知 pH=2.62 时,    2 3 3H SeO HSeOc c  ,故 A 正确;B 点对应的 溶液中,由电荷守恒可知          2 3 3Na H OH HSeO 2 SeOc c c c c       ,又由于 B 点有    2 3 3HSeO SeOc c  ,所以        2 3Na H OH 3 SeOc c c c     ,故 B 错误;0.1mol/L 的 3NaHSeO 溶液中存在 3HSeO 的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由 A 点可知   2.62 a1 2 3H SeO 10K  , 由 B 点 可 知   8.32 a2 2 3H SeO 10K  , 11.38 h w a1 a2/ 10K K K K   , 所 以 溶 液 中 离 子 浓 度 的 大 小 顺 序 为 :          2 3 3Na HSeO H SeO OHc c c c c        , 故 C 正 确 ; 由 A 点 可 知   2.62 a1 2 3H SeO 10K  , 由 B 点 可 知   8.32 a2 2 3H SeO 10K  , 反 应 2 2 3 3 3H SeO SeO 2HSeO   的 平 衡 常 数     2.62 8.32 5.7 a1 2 3 a2 2 3H SeO / H SeO 10 /10 1.0 10K K K      ,故 D 正确。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15~17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 答。第 18、19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此题包括 3 小题,共 39 分) 15.(12 分)(1)①a(2 分) ② 3 3 3 3OAlCl || CH COOH AlCl CH C OH  — 或 3 3 3 3CH COOH AlCl CH COOH AlCl  (2 分) (2)ⅰ.冷凝回流(1 分) 冷凝管(1 分) ⅱ.减少酯的溶解损失(1 分) 产生絮状碳酸钙沉淀,增加去除难度(1 分) 分液漏斗 (1 分) 放气(1 分) ⅲ.52.08(2 分) 16.(13 分)(1)+2(1 分) (2)三(1 分) (1 分) (3)4(2 分) (4)  2 4 2 2 3MnO 3Fe 7H O MnO 3Fe OH 5H       (2 分) 84.0 10 (2 分) (5)Cu、Zn(2 分) (6)  2 3 2 3 2 222Zn 4HCO Zn OH CO 3CO H O      (2 分) 【解析】(3)浸取过程中需要使 Zn 元素尽可能多地进入溶液,而杂质离子要尽可能少地进入 溶液,同时为了加快反应速率,需要氯化铵的浓度尽量大一些,观察题图,可知当氯化铵的 浓度为 14mol L 时,一方面锌元素的浸出率已经接近 100%,氯化铵的浓度也较大,另一方 面若浓度再高,铅元素进入溶液,所以最适宜的浓度为 14mol L 。(4)加入适量 4KMnO 溶 液目的是除铁元素,同时溶液中不会有明显的锰元素残留,说明此时锰元素是以 2MnO 的形 式存在,亚铁离子被氧化成三价铁,此时 pH 为 4~4.5,又根据已知④部分金属离子开始沉淀 和完全沉淀的 pH,可知生成的是  3Fe OH ,再根据升降法配平写出反应方程式。要使常温下 此 时 体 系 中 3Fe  残 留 浓 度 最 大 , 则 pH=4 ,   10 1OH 10 mol Lc     ,  3 38 30 8 1Fe 4.0 10 /10 4.0 10 mol Lc          。(6)溶液中有大量 2Zn  ,加入碳酸氢铵后 产生  2 32Zn OH CO ,说明 3HCO 电离出的 2 3CO  和 H 、OH 结合生成  2 32Zn OH CO 沉 淀,促进 3HCO 的电离,电离出的 H 又和 3HCO 结合生成 2CO 和 2H O ,所以离子方程式为  2 3 2 3 2 222Zn 4HCO Zn OH CO 3CO H O      。 17.(14 分)(1) 2 2a b c  (2 分) (2)①25%(2 分) ②小(2 分) 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降低,平衡正移,  3CH OH 将增大(2 分) (3) 2.5a MPa(2 分) (4)不变(2 分) 18(2 分) 【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 1 2 32 2 2 2 kJ / molH H H H a b c          (2)① 2 3CO 2H CH OH  起始量 2 4 0 0.16 2 x x  变化量 x 2x x 平衡量 2 x 4 2x x 解得 0.5x  , CO 0.25 100% 25%1     ②由于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低,平衡正移,  3CH OH 将增大,故 a 点的值小 于b 点。 (3)温度升高,反应逆向进行,所以产物的物质的量是逐渐减少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逐渐 增大,由题图 2 可知,曲线 a 代表的物质为 2H ,b 表示 2CO ,c 为 2H O ,d 为 2 5C H OH 。 3m  , 设  2CO 3n  mol,  2H =9n mol,生成的 2 5C H OH 的物质的量为 x mol,列三段式如下:        2 2 2 5 22CO g 6H g C H OH g 3H O g  起始/(mol) 3 9 0 0 转化/(mol) 2x 6x x 3x 平衡/(mol) 3 2x 9 6x x 3x 根据图示    2 2 5CO C H OHn n ,即 3 2x x  ,解得 1x  ,则 2 5C H OH 的体积分数          2 5 2 2 2 5 2 C H OH 1 100% 12.5%CO H C H OH H O 1 3 1 3 n n n n n          ,  2 5C H OH 20 MPa 12.5% 2.5 MPap a a   。 ( 4 ) 由 图 可 知 , 电 子 由 M 极 到 N 极 , 说 明 M 极 为 负 极 ; M 极 电 极 反 应 为 2 22H O 4e O 4H   ,N 极电极反应为 2 22CO 4H 4e 2CO 2H O    ,导线中通 过 2mol 电子后,则负极产生 2mol H ,通过质子交换膜的 H 为 2mol,即 M 极电解质溶液中 H 没有改变,M 极电解质溶液的 pH 不变;N 极增加的实际是 O 和 H。增加 O 原子的物质的 量 为 1mo , 转 移 过 来 的 H 为 2mol , 则 N 极 电 解 质 溶 液 1mol 16g / mol 2mol 1g / mol 18gm      。 (二)选考题(共 15 分。第 18 题和第 19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 分) 18.(除标注外,每空 2 分,共 15 分) (1)基态铱的价电子排布为 7 25d 6s ,失去 4 个电子后,5d 能级为半满结构,为稳定状态(或 +4 价铱的价电子排布为 55d ,这种半满结构为稳定状态) 分子晶体(1 分) (正)八面体(形) (2) 2sp 、 3sp 6(1 分) (3)4(1 分) (0.5,0.5,0.5)(也可用 1 2 表示) 3 2 30 A 1 102 ra cN  19.(15 分)(1)羧基(1 分) 氟原子(1 分) (2)还原反应(1 分) 取代反应(1 分) (3) (2 分) (2 分) (4) (2 分) (5)40(2 分) ( 6 ) (3 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