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键对键”永远无法取代“面对面”(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键对键”永远无法取代“面对面”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条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局公开回复家长疑问的帖文在网上引发关注和讨论。家长 发帖问学校为何放着电话、微信等通讯便捷的方式不用,反而安排入户家访,并直指入户家 访“耗时”“没必要”质疑这是一种形式主义。对此,福州市教育局公开回复称,入户家访并未 过时,入户家访是老师和家长之间最直接、最有温度的沟通方式。 对于入户家访,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 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提供了真实而鲜活的现实情境。材料首先交代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局 公开回复家长疑问的帖文引发热议。然后列出家长对入户家访的看法,认为“没必要”,是“形式主 义”。接着福州市教育局针锋相对,公开回复:入户家访并未过时,入户家访是老师和家长之间最 直接、最有温度的沟通方式。考生要针对“入户家访”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对以上两种看法进行 评说。 2.典型任务的限制。本题典型任务可切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入户家访” 进行评论,行文可适当延伸,但必须就事论事,就事论理,不能脱离材料。二是联系实际,不可 高谈阔论,动辄就是教育改革等宏大主题。三要表明观点,阐述看法,写成议论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本题价值判断主要 引导学生对技术运用和人文关怀的思考。考生对任一家访方式都不可彻底打倒,而是要结合实际 比较权衡如何更好。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可赞同家长的观点,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出发,陈述这种入户家访 虽有温度,但不能与时偕行,没有“善假于物也”的现代教育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不利于新形势下 家校沟通。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可充分借助社交软件,沟通交流。可着重抓住“形式主义”“耗时” 等关键词作为展开点。 也可赞同教育部门的观点,为入户家访这种传统沟通方式正名,特别要从“最直接、最 具温度的沟通方式”入手。社交软件,固然方便快捷,但不可过分依赖。家校沟通也需要情感交 流,经常需要“晤言一室之内”,促膝谈心,“线对线”“键对键”终究比不上“面对面”。 考生所写并非辩论稿,故也可辨证分析,如针对没有时间的家长不妨线上家访;针对留 守子女,入户家访则是暖心之举,实有必要。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如果选择支持家长观点,可列举现象,揭示实质,指出存在的形式 主义现象——入户家访,是为了完成任务到学生家里走一走、看一看,就是拍照、整理资料…… 多为例行公事,缺乏真情。也可建言献策,如何利用网络媒体、线上交流的同时,个性交流,因 材施教。如若赞同教育部门观点,可以从技术运用和情感交流方面来思考取材,可以从学生面对 家访的感受,家长增进了解学校和孩子学习生活,教师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师生情感交流,学校、 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等方面,充分展开。 可以以老师的身份来评论家访,从教师家访了解学生、家校合作、因材施教等角度来评 论家访的意义;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来感知家访。如教师前来家访时带给自己情感的悸动, 心灵的触动。 另外,信息社会、后疫情时代,当下教育如何面对新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也值得深 思。 解题 本题属于时事评论类材料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究竟是否需要入户家访,凡事有利有弊。如果赞同家长,可重点针对当下“运动式”家访、 “突击式”家访来批驳,这种形式主义的入户家访,不是着眼于特殊学生的因材施教,而是为 了完成任务,“大水漫灌”,而不是“精准施教”。卓有成效的家访,往往能激励、触动一个孩 子,因此也必须充分“备课”,研究学生,研究策略。尤其要针对当下——特别是疫情期间线 上交流沟通是便捷得多了,但实际效果不容乐观来谈。 也可以从信息技术惠及教育的方面,谈教育、家校沟通也能享受科技发展的红利。选择 支持教育部门的观点,颇有守正的味道,就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谈入户家访、沟通交流的 艺术。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入户家访,最直接、最具温度。 2、线上家访,有利有弊。 3、入户家访,要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 4、“键对键”永远无法取代“面对面”。 …… 偏题立意: 1、社交软件、信息技术的利与弊。(失去针对性,没有针对“入户家访”) 2、教育的艺术。(泛泛而谈,无针对性) 3、教育应知行合一。( 偏离题旨,没有针对“入户家访”) …… 下水文 入户家访有温度 福建省福州市某学校家长发帖直指入户家访“耗时”“没必要”质疑这是一种形式主义。问 学校为何不用电话、微信等通讯便捷的方式。而福州市教育局公开回复:入户家访是最直接、 最有温度的沟通方式。这一回复引发关注和讨论。 我更赞同后者。入户家访,有温度,接地气。 家访,不应该是一根长长的电线,“你在这头,我在那头”;家访,不应该是在手指翻飞、 键声如雨之间,例行公事,批量发送那些缺乏温度情感的廉价文字;家访,应该是用脚步丈 量爱的半径,走进农家小院,走进孩子们内心,倾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故事。“键 对键”永远无法取代“面对面”。 入户家访,如春雨润物,自会一路花开。 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一番语重心长的激励,一个关切的眼神,往往会使学生如沐春风。 入户家访,家长是否会有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惊喜与感动,是否会有一种自家 孩子被重视的知遇之感?而学生则会感受到老师的不同形象——端居讲台的师者,做客造访 的嘉宾,和蔼可亲的长者……学生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和谐温润的师生关系,氤氲在热 气腾腾、茶香缕缕之中。 教育需要走近、走进,入户家访无疑是最具温度的方式。 揆诸当下,教育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留守子女,离异家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走进学生的家庭,就无法因材施教。多入户家访,看看学生 是否有爱,是否有一张宁静的书桌,是否有格局的父母……你会发现每位学生的背后,自有 生长逻辑。倾听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故事,你才不至于“坐在高楼里,傲慢地指责大山”。 时至今日,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但很多传统的教育方式,不会过时。 疫情时代,网课盛行,但我始终觉得,课堂授课,一只粉笔,传道授业;一种声音,抑 扬顿挫;一腔激情,声情并茂,永远比网课真切感人。黑板上粉笔叽叽喳喳的声音,同学们 掩卷沉思,寂然凝虑、悄焉动容的场景,师长的一颦一笑,都饱含着爱意和情感,这岂是隔 空的网课、缥缈的云课堂、万人慕课所能替代的?同理,入户家访也是如此。昂山素季说: “我们并不缺乏科学技术,但我们缺乏内心里温暖的感觉”。科技发展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我想用于当今隔空家访等社交软件,也不为过。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 育需要走近、走进,入户家访,跋涉在教育的原野,永远做教育的行者!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