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
验结论。
•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尝试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
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
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
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
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有一种物质,是植物的粮食;是灭火的先锋;是粉刷匠;是导致
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观察颜色、闻气味
等方面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演示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
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
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
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
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
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引导学
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
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
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
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 探究 CO2 溶于水是否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①由 4 位同学同时演示,老师指导,第一位同学向紫色小花上喷稀醋
酸, 第二位同学向紫色小花上喷水, 第三位同学直接把紫色小花放
入盛有 CO2 的集气瓶中, 第四位同学向紫色小花上喷水后再把紫色小
花放入盛有 CO2 的集气瓶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②提问:以上四位同学的实验分别说明了什么?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
变红了?
③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 CO2 和 H2O 反应生成了碳
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了。
④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 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观察现象。分析得出 CO2
+ Ca(OH)2=CaCO3↓+ H2O 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 CO2 的一条重要
性质,可用于检验 CO2 气体。
(4) 展示一则报道:某晚报以《半个西瓜三条人命》为题报道了某农村发
生的悲剧:一个男孩将半个没吃完的西瓜放入自家久未开启过的菜
窖,半个多小时没见该男孩回家,父母又先后进入菜窖查看,结果无
一生还。后来经过医学家的分析、验证,证明菜窖中含有大量的 CO2
气体,这些 CO2 是由于窖中的蔬菜在进行呼吸作用时放出的;一家人
进入菜窖,因吸入大量 CO2 气体导致缺氧窒息。
(5) 提问:以上报道说明二氧化碳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为了对学生进行
安全教育,再次设疑: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让学生设计一
个实验如何才能安全进入?学生分组讨论,既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练习
1、用多媒体展示 11 年和 12 年的两道中考试题,让学了解了中考题型和
试题的难易程度。
2、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方面的练习。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
总结。
(五)板书设计
4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无色 无味 气态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能燃烧
2.与水的反应 CO2 + H2O = H2CO3
3.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 + Ca(OH)2=CaCO3↓+ 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