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题 1 金刚石、石墨、C60(第二课时)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培养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做出猜想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来推断反应生成物的能力。
重
点
1.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难
点 培养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做出合理猜想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来推断反应生成物的能力。
教
学
用
品
仪器 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大试管(1 支)、小烧杯(1 个)、药匙(3 个)、带导管
的橡胶塞、研钵
药品 炭粉、氧化铜、澄清的石灰水(新配制)
其它 滤纸、铜网、火柴、升降台、多媒体课件等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
PPT 展示清明上河图
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名画;同学们知
道清明上河图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
(北宋张泽端)
清明上河图简介:(师朗诵)清明
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
国家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它生动的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
活的面貌。
古代的这些画作,为什么可以保留
到现在,仍然清晰可见而且不变色
呢?引导学生思考墨的主要成分是炭
黑,保留至现在说明碳没有和其他物
质反应,碳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呢?
PPT 展示课题:
(板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不
活泼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决定元
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我们来看一看碳的最外层电子数
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碳原子结构
欣赏名画
思考
提出问题
师生互动
聆听、思考、回答
聆听、思考、回答
从学生所熟知的国学名画--清明
上河图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引起
学生思考,同时加深学生对 “化学
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认识,
强化学生要学好化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厚重的国粹意识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进行思考
进行科学素养培养,使学生在问题处
理中具有一丝不苟和严谨科学态度
导入课题
展示课题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问题本质上去
示意图
四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
易失去电子
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去(PPT 展示),现在同学们能够解释
这篇新闻报道了吗?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那
么升高温度,碳是否能和其他物质反
应呢?(引导学生思考)
前面我们学过碳可以和哪种物质反
应?(氧气)
(板书)
二、碳与氧气的反应
哪位同学可以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并描述碳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
现象。
碳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会生成一
种有毒的气体,是什么呢?
(一氧化碳)
(板书)2C+O2==2CO(O2 不足)
(PPT 展示)
所以,冬天我们在用煤炉烤火的时候
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
(通风透气)补充好板书(O2 充足)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化学方程式,你
能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它
们反应物是否相同,生成物呢?从而,
帮助学生得出反应物相同,反应物的
量不同,引起生成物不同的结论)
三、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碳能够跟氧气这种单质反应,碳能
不能跟化合物反应呢?老师为同学们
准备了氧化铜(展示)。请一位同学
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色、态)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碳与氧化铜的
反应(板书)C+CuO--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它的两种生成
物可能是什么?
学生:
Cu CO2
Cu CO
Cu O2
有一种猜想,我们不做实验,也可
以把它排除。(,违背质量守恒)
现在我们来对比这两个猜想,实验中,
我们应该还用到什么试剂?(澄清的
书面展示
观察、思考、
口头展示
聆听、思考、
回答
聆听、思考、
书面展示
思考
聆听、思考、
口头展示
聆听、思考、
口头展示
在老师的主导下,引
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聆听、思考、
口头展示
聆听、思考
探索解决的方法。
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为学生
实践能力的培养做铺垫
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学
生在学习的主体作用
科学地点评学生活动的成果,激励
学生在问题背景,以科学态度,去发
现和提出问题,突显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的主导作用
由理论向实践转变,让学生解释生
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化学源于生
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温馨提示,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
观有所思,做有所得;
将实验探究题目的难度进行分解,
通过学生对生成物的猜想,增强学生
对做实验探究题目的信心,同时培养
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对不合理猜想的排除,引导学生科
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点燃
石灰水)
请同学们仔细思考,实验中我们需
要用到哪些仪器,可以和旁边的同学
小声的进行交流,思考好的同学可以
举手示意。
学生分析需要用到的仪器:酒精灯、
铁架台(带铁圈)、大试管(1 支)、
小烧杯(1 个)、药匙(3 个)、带导
管的橡胶塞
老师还准备了一个特殊的仪器(铜
网)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等下来
分析。
接下来我们进行实验
将碳粉和氧化铜粉末放在研钵中混
匀,用钥匙将其加入大试管中。往小
烧杯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快速连接
好装置;点燃酒精灯。(PPT 展示组装
好的仪器)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清晰的看到实验
现象,我们来观看一个视频。
视频播放
请一个同学来描述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猜想是
正确的。
板书 C+CuO==Cu+CO2↑(先不写反应条
件)
同学们思考这个化学方程式老师写
对了吗?(没有写反应的条件)
(PPT 展示)引导学生思考铜网的作用
(平时选用酒精灯是用来加热)
完成板书
C+CuO==Cu+CO2↑
老师分析这个反应,帮助学生理解
还原反应以及碳的还原性
板书补充完整
现在老师给你提供氧化铁,我要得到
金属铁,应该让它和什么反应呢?
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展示:
C+Fe2O3==
其他同学写在本子上
(巡视、指导)
发现问题,学生纠错分析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反应的生成
物,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除
了都有 CO2 生成外,还生成了哪一类物
质?金属,所以在工业上利用碳的还原
思考、交流
口头展示
学生分析需要用到的仪
器,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观察、思考
观察、聆听、思考
聆听、思考
聆听
思考
交流
展示结论
聆听
思考
交流、展示
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并让学生展
示交流成果,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的
主体作用
及时点评,肯定学生的学习参与,
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为
新知识及技能铺路搭桥
通过学生全面参与观看实验和对
实验设计的了解,培养学生透过现象
看本质的思维品质。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体现学生在教
学中的主体地位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
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老师分析反应,传授新知,老师在
教学中传授解惑的作用
及时巩固练习碳的还原性,让学
生们了解还原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高温
性来冶炼金属)
其实碳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同学们
试着完成这个化学方程式
C+CO2==
(巡视、指导)
帮助同学们理解简单分析夺氧情况
来看一下我们的实验,让同学们观察
实验现象。
现在实验结束了,要怎么操作呢?(引
导学生思考这套装置跟前面我们所学
的哪套装置很相似)
请学生说出结束实验并操作及简单说
明原因。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碳的两条重要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
还原性。同学们要能够利用他们解释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那么同学们这节课学得怎么样呢?
我们通过题目来检测一下。
课堂练习
1、据报导,我国已实施了煤的地下气
化,方法之一是将空气鼓人煤层,在一
定条件下,得到大量含一氧化碳的煤
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下面关于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现象的说法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
A、黑色粉末无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
B、黑色粉逐渐变红色,石灰水无变化
C、黑色粉末和澄清石灰水都变红色
D、黑色粉逐渐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3、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下图。
展示、交流
口头展示
接受边讲边实验的实践
思考
认知实验技能
学生思考并反思
学生练习
夯实基础
学生当堂完成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碳的还原性,体
现老师在教学中传授解惑的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使学
生建立一种对学习新知的进行必要
反馈的学习方法。在反馈中进行知识
和技能要点的提升,以达到进一步理
解、掌握的程度。使学生知其然,并
知所以然。
验证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对
知识掌握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强
化知识落实,巩固学习成效。
学生讲解题目,体现学生在教学过
程中的主体性,老师及时作出评价,
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教师在课
堂中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课题一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C+O2==CO2(O2 充足)
2C+O2==2CO(O2 不足)
二、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C+2CuO==2Cu+CO2↑ (还原反应)
3C+2Fe2O3==4Fe+3CO2↑
C+ CO2 ==2CO
(1)酒精灯加网罩的目
的 ;
(2)刚开始预热时,试管②中立即有
气泡产生,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
是 ;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
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
你写出①部分发生的化学方程
式 ;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气管从试
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
出。这样操作的原因
;
4、“轻轨电车”(如图)是近年来新兴
的城市高速交通工具,具有污染小的
优点。当“轻轨电车”开动时,“轻
轨电车”上裸露的“电刷”沿架空电
线滑动。电刷材料中含有石墨。选择
石墨作电刷材料是因为其具有下列性
质:
(1) 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
教学效果的检测,为今后教学改进
提供有效的支持。
点燃
点燃
高温
高温
高温
教学反思:
教学点评:
本节课从学生所熟知的国学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思考,
同时加深学生对 “化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强化学生要学好化学的意识。在
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书育人”的思想,
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了化学学科素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
会责任”在教学中的落实。摆脱了只教知识与技能的“教教材”的教学方法,采用了“用教
材教”的教学方法,强化了教学的育人功能,更加体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
程中,将实验探究题目的难度进行分解,通过学生对生成物的猜想及根据实验现象推断生成
物的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对做实验探究题目的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突出了
重点,突破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