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 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要从量的角度来认识化学变化,教材
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
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如白磷燃烧前
后质量的测定、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
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等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有些实验时天平平衡,有些
实验时天平不平衡,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再让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
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
材又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
(二)教学方法建议
1.在教学中结合学生了解的化学变化的实质,先从微观角度分析寻找质量守恒定律的
理论依据。可以采用电脑演示、磁钉演示等直观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分
子的破裂,原子的重组。在这一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
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前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
质进行分析时,要明确落实到“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这一关键点上,
这不仅有利于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而且为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准备了基
础知识。
2.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整合:第一步:教师演示铁与硫酸
铜溶液的反应,以此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初步建立守恒理念;第二步:教师演示敞口
条件下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镁带的燃烧。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分析
实验结果、得出准确结论。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改进实验装置的措施,使反应能
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第三步: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利用红磷的燃烧来验证质量守和定律。通
过层层推进,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生成的各物质”
“质量总和”等关键内容。
3.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时,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例如,钢铁生锈、煤炭燃烧
等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讨论这些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怎样的
判断才算是科学的判断,能不能设计一些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讨论时
有话说,还能使学生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三、教学效果检测
(一)课内检测题
1、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100mL 水和 l0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是 200mL
B.将 5gA 和 5gB 混合发生化合反应,一定能生成 l0gC
C.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了,这个化学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红磷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增加,是因为有氧气参与了反应
2、亚硝酸钠(NaNO2)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起着色、防腐作用。但由于亚硝酸钠有毒,
过量食入对人体危害很大。亚硝酸钠与食盐极为相似,有咸味。区别它们的有效方法是
隔绝空气加热,没有明显变化的是食盐,能分解放出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亚硝酸钠,此气体
可能是 ( )
A.SO2 B.NH3 C.N2 D.NO2
3、以下是某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 其 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
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②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 ③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④反应前后
分子和原子种类都不变 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4、在反应 M+2N=R+2Q 中,3.2gM 与 N 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 8.8gR,且反应生成的 R 和 Q
的质量比为 11∶9,则在此反应中 N 和 Q 的质量比是( )
A.16∶11 B.16∶9 C.9∶16 D.4∶9
5、小新和小明同学用镁带燃烧的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①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字母表达式为 ;
②小新发现:镁带完全燃烧后,剩余固体质量要比参加反应的镁带质量大,造成此结果的原
因可能是
;
③而小明发现:镁带完全燃烧后,剩余固体质量要比参加反应的镁带质量小,造成此结果的
原因可能
是 ;
④由此可得出,在做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必须在
体系中进行。
(二)课后练习题
1、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A.气割时,铁板的质量一定等于割后两块铁板的质量与铁渣的质量之和
B.3 克碳与 12 克氧气反应,生成 15 克二氧化碳
C.煤在空气中燃烧后,剩下的煤灰比原煤的质量减少了
D.H2O2 在 MnO2 的催化下制 O2,生成的 H2O 和 O2 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前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下图是工业上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是( )
A.图中能表示氢分子的是“ ”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C.该反应中共涉及两种单质和三种化合物
D.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1
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 2X +Y ==2Z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Z 一定是化合物
B.在反应中 X 、Y 、Z 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比为 2∶1∶2
C.若 X 和 Y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M 和 N,则 Z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若 ag X 完全反应生成 bgZ,则同时消耗(b—a)gY
4、3.2g 某纯净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 4.4gCO2 和 3.6gH2O。则该纯净物中( )
A.一定含有 C、H 两种元素,可能含有 O 元素
B.C、H 两种元素质量比为 3∶2
C.一定含有 C、H、O 三种元素
D.C、H 两种元素原子个数比为 1∶3
5、化学课上为探究 CO2 的化学性质,李芹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 CO2 的集气瓶中,钠
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小明认为白色
物质是氧化钠,小艺认为是碳酸钠,小亮认为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小华认为是氢氧
化钠。李芹认为____ 的猜想是错误的,请简单说明其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