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质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开始
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
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
用语的教学,更关键的是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二、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
有学好化学的愿望,对该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实验,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相信他们完全可以
过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
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辨证
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四、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
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 字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上网查找并整理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资料。
2.课中课件展示铁和硫酸铜的反应现象,及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想象.用 flash 动画演示化学反应前后的
各种微粒的变化情况。
3.课后让学生在 qq 群里投递课本疑问,录像上传评比。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
授、复习、训练、
实验、研讨、探
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
方法、手段等)
导课
前面的化学学习,主要研究的是“质”
的方面,本单元我们要从“量”的角度
研究化学。
请大家思考,如果把蜡烛放在天平上,
点燃,你会看到天平如何变化?说明
什么?
1774 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
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
质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他称量反应
前后密闭容器与反应(生成)物的质
量总和,得到质量相等的结论。那么,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究
竟有什么关系呢?你怎么认为呢?
天平向右倾斜,说明
反 应 后 物 质 质 量 减
小。
倾听
猜测:
增大,减小,相等。
开篇点明本单元的学
习主题为“量”。
从日常生活常见现象
入手,介入质量内容的
研究。
讲授新课
[讲解] 今天,我们要自己动手实验,
看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会不会发生改变?
今天的实验各组同学的内容不同,请
大家看你的分组。弄清自己的实验内
容和步骤。
第一组: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第二组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在敞口
容器——烧杯中进行。
第三组碳酸钠和稀盐酸在密闭容器中
反应
第四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实验中,注意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倾听,记忆
看学案,弄清自己的
实 验 操 作 内 容 和 步
骤。
倾听教师讲解实验要
点。
动手实验。观察并描
述现象,观察天平的
读书变化。
粗略了解质量守恒定
律的化学研究史,形成
实验得结论的观点。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
究的兴趣。
明确化学实验在化学
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注重科学探究意识的
塑造。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记录反应前后天平指针偏转情况。
请各组同学汇报一下自己的实验结
果。
第一、四组都得到了相同的质量方面
的结论。第二、三组略有分歧。第二
组说质量减小,第三组说相等,究竟
谁的对呢?请同学们帮助分析。
总结:由于他们的实验有气体生成,
而第二组没有称到气体,因而质量变
小。
下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由第一、
三、四组的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
总质量。
那么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我们
以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为例说明。
[投影]Fe 与 CuSO4 溶液反应中我们称
量了哪些物质的质量?
找出实验中被称量的各物质后,划去
反应前后相同的物质,最后得到:
反应前 反应后
参加反应的铁钉 铜
CuSO4 FeSO4
至此,得到了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
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
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请大家思考:前面我们说的蜡烛燃烧
实验和第二组同学的实验为什么没有
得到质量相等结论呢?
因而,我们要好好领会质量守恒定律
的内涵及关键词: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总和
=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
和
那么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会相等呢?提示:从分子、
原子的角度思考。
[投影]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
大家总结得都很好,我们将原子的
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称为“原子三
不变”。
分析第二组质量不相
等的原因。
倾听、理解有气体参
加或生成要在密闭体
系中完成实验。
思考,能验证第二个
结论。
产生疑惑,如何真正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思考:
反应前 反应后
烧杯 烧杯
参加反应铁钉 铜
未参加 未参加反
应铁钉 反应铁钉
CuSO4 FeSO4
水 水
分析:
蜡烛燃烧中,消耗的
氧气、生成的 CO2 和
H2O 都未称量。
由于第二组同学的实
验有气体生成,而第
二组没有称到气体,
因而质量变小。
总结并记忆关键词。
化学反应是原子重组
的过程。各原子在反
应前后种类、数目、
质量均不变,因而反
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相等。
观察描述能力。根据已
有知识探究新结论的
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和辩证
思维。
训练思维的完整性和
严密性。
明辨实验的本质,弄清
自己动手可能得到的
结论。分析良好总表述
中的具体细微差异。更
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
律。
从具体实验入手,剖析
参加的实质。
结合其他实验事实,辨
析质量守恒定律中的
关键词。帮助学生更好
更全面、系统地理解定
律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
能力。
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
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
下面用几道题目来检验一下我们这节
课的学习情况。
[练习] 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
学方式的创新等)200 字左右
1、注重启发学生参与: 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
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恰到好处地落实学习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2、强化实施探究过程: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化学变化事实和史料引导、实验探究、
汇总学生成果,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2)应用媒体动画、模型模拟,分析水的化学变化,总结得出
“守恒”的原因;到(3)利用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碳酸钙和稀盐酸
的实验装置。
3、突出学习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教师恰当地应用化学史资料引发激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
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安排。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的境界。
4、重视多媒体整合应用: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清晰展示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加
深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本课中质量守恒定律原因的探究和新知识的巩固练习方面,由于恰当的使用,
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留下了深刻印象。
5、感悟化学故事魅力:化学史资料阅读引入,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产生求知欲望,感悟化学
家的魅力,有利于组织和开展学生探究活动、有利于训炼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形成科学方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