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三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计算,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通过多次练习,一题多解的训练,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
重 点:
1、由一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难 点:
1、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 具:投影仪,多媒体。
课 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师:前面一节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方法。
下面就写出我们熟悉的化学反应(2——3 个)
生:上黑板书写。
(教师根据书写,订正出现的错误)
师:谁能说一下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生:化学方程式一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的条件,
另一方面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比。
师: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比怎样计算?
生:用反应物、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X 化学计量数。
引入新课
师:根据化学方程式所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
数量关系。而研究化学变化常 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
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造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
料?通过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
而这些计算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今天我们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
2
的计算。如何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
展示课件:例题 1:加热分解 6g 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师:题目中已知物是高锰酸钾——反应物,求的是氢气——生成物。
下面我们一起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师生共同讨论)
师:根据刚才对例题 1 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解题步
骤分为几步?
生:(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师:这里还有一些问题要注意:
(1)设未知量时要设成某某物质的质量为 X,并且注意单位一致,
而且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当已知量单位不
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
(2)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都应写在相应
化学式下面。相对分子质量还要乘以化学计量数,已知量、未知
量写在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例比例式:可以横例也可以纵例。
例如:例题 1 中纵列为2×158
6g =32
x
,横列为 2×158:32=6g:x,一
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物质的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可以
是倍数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
师:我们在实际运算时不要这么复杂,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例题 2。
课件展示:
例题 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制成生石灰(CaO)
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得 10t 氧化钙,需碳酸钙多少吨?
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质量可以求出生成物质量,
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
反应物质量可不可以求出另一种反应物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
成物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在例题 2 中,怎
3
么求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呢?
师: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
生:已知一种生成物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质量。
师:如何进行计算呢?请大家先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最后让一个学生
上黑板写出计算过程。)
师:(1)因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 X,另一个未知数为 Y。
(2)该题列出的比例式可以这样列:56
10t =44
y
,也可以这样列:
100
x =44
y
代入 x=18t
100
18t = 44
y
解得 y=18t
(3)在下面练习时,发现了有这样的一种解法:
生成 CO2 质量等于 x—10t,代入 x=18t,解得 18t—10t=8t。
与前面两种计算结果相等,这种方法运用了什么定律?
生:质量守恒定律。
师: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质量,
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质量。可见,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练习:见课本习题 4、5、6
师: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
可先把不纯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计算,具体计算
方法,我们到第八单元才能具体学到。
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懂得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
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以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变化的规律。
布置作业:
1、习题:、1、2、3、4、5、6(4、5、6 上作业本)
2、自主练习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