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 1《质量守恒定律》
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得出、内容、原因及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
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
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
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
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
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
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
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质量守恒的内容;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注意事
项而更深刻更正确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学会实验和分析结合,得出有用的结论。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进而从
本质上去认识事物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本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
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规律: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
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
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
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2)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
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对物质的状态有些学生会有误解。
(3)学生的能力状况: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归纳
总结能力还需要提高。
(4)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
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三、教法设计
2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
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
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
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通过
关键问题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从知识承接上,引出新问题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学会
根据事实来猜想。再引入两个实验探究①测定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变
化和探究实验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
验。
设计意图: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只知道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但是没有涉
及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这样设置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就会积极的思考由
此产生了学习动机。
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
倡导的。
问题“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什么结论?”
(2)分组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
难点,于是引导学生既然学习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从构成微粒入手,找
到原因?从原子的角度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有何变化?根据这条线索,能不能
得出“为什么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结论。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模拟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
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
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 g 水和 100 g 酒精混合,质量等于 200 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 12 g 木炭与 32 g 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 12g
碳在 50 g 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 1 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 2 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
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 3 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
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3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学生通过本节内容
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五、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
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因为生成物为气体,挥发后导致总质
量减少)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因为生成的氧化镁,不仅包
括镁的质量,还包括参与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注意:①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先做演示实验可以缩短探究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
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意识。②学生再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
的乐趣;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
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