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含答案

ID:667514

大小:44.88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4-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轮专练 ——小说 基础知识 一、文章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 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 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 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 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 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 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 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 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 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二、小说考点及题型 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环境为常见考点,具体题型及答题术语见一轮课件。 三、修辞和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 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 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 战斗性。 四、叙述及表达方式 (一)叙述方式: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 密,内容更加丰富。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二)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 性。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 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 (三)抒情方式/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 (四)表达方式: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列子、列数字、打比方、作 比较。 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五、 描写的方法与角度 ①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想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 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 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 特征)。 如: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②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 ①照应前后文、标题;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 ③衬托(正衬、反衬)主体; ④表现、突出主题; 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 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 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注: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 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③场景描写: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 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④白描: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面;用字简练,不加 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 六、鉴赏语言 (一)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 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短句等 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如平自然、华美绚丽等 语体: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 情感: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二)语言的特色与风格: 平实自然:(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亲切自然。 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具有感染力。 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幽默讽刺:(幽默:语言风趣、诙谐;讽刺: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用反语):一针见血, 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 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 者的感情共鸣。 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 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说服力。 (三)句式鉴赏: 按句式整齐与否分: 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按句子长短分: 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 七、文章整体解读 (一)取材(选材)构思的特点: 详略得当: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细致描述,与主题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的粗略描述。 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 点面结合: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 典型/新颖:典型: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推陈出新。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 等,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 (二)标题的作用(内容、结构、形式) 标题的内容作用:点明中心事件、主体情感、主旨;点明话题、事件、背景 标题的结构作用:行文线索(蓄势、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 标题的形式: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目、新颖、设置悬念 等 (三)文章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 以人(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以物(事物的得失)为线索 以事(事件的前因后果)为线索 以理(所要阐述的道理)为线索 以情感(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线索。 线索的作用:贯穿/组织全文 (四)文中关键句段的赏析 1 起始句/段(位于文章开头或段落首句)对下文或全文的作用: ① 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②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先言他人、他物、他事,以此引出所写之主体人、物、事) ③ 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 ④ 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 ⑤ 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⑥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⑦ 总领全文 2.过渡句/段(在文章中间或段落中间)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内容上:点明中心(主旨) 3.结尾句/段(在文章或段落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标题),前后呼应 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题旨;深化中心(主题) 如果结尾句委婉含蓄,则其作用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坐作者 感 (五)引用的作用 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 增强文章文化底蕴,增强感染力 点明题意,文题对应 (六)文章的结构方式 总分式:包括分——总;总——分——总式 递进式:逐层深入形成递进 并列式:分几方面介绍,形成平列 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一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专题精练 (一)桥 吴韵汐 洮儿河的水由西北向东南奔流,无视两岸那些渴望渡河的目光。 河东村到河西村的直线距离不过十几里地,但是要走的路却有好几百里。因为这段河 上没有桥,必须要绕很大一个圈子从一个有桥的地方过河。只有冬天的时候最方便——河水 结冰,就成了连接东西两岸的天然大桥。当然,这种“桥”很不安全,每年都那么几个倒霉 蛋在河水还没冻结实或者刚解冻的时候掉进冰窟窿里。 要是有一座桥就好了。 王大海家住河西村,这位年近花甲的老汉没有儿子,只有一个闺女,女婿胡鑫是经过 一家三口千挑万选才看中的,模样白净俊俏,又能说会道,女儿王美芸第一次见他就喜欢得 死心塌地的。 这年冬天过完年,一些回乡过年的年轻人陆陆续续离家返城,小汽车一辆接着一辆轧 过冰层。天气非常好,瓦蓝的天空一丝云也没有,太阳光照耀在晶莹剔透的冰面上,还能隐 隐地看到冰层里封冻的水草。 晌午时,王大海的闺女王美芸夫妻俩从西村的娘家开车出发,打算和来时一样,从冰 面上开过去。当他们开到河边时,已经有一辆车上了冰层,他们把车停下来,打算等前车过 去后再走,不然怕冰层承不住两辆车的重量,万一冰面开裂就麻烦了。 这时阳光格外暖和,前几天刚下的雪也基本化没了。王美芸小两口正说笑着,忽听得 前面“哐啷”一声巨响,抬头看,只见前面的车矮了一截,而且还在缓缓下沉。 冰层裂了。 王美芸赶紧打电话叫救援,丈夫胡鑫跑过去救人。后面又有想要过河的车,见前面出 了事故,也赶紧过来帮忙。 车里坐了六个人,是一家子,还载了不少东西,也难怪冰层承不住。虽然大家已经尽 了全力,但还是有一个没救上来,只能等专业的救援队了。 后面的车越来越多,有人过来帮忙,有人拍个照片发朋友圈后改走他路。短短几分钟, “东河淹死人”的消息不胫而走,王大海听说后吓得魂不附体,赶紧给女儿女婿打电话,偏 偏夫妻俩忙着救人都没听见,王大海赶紧骑上电瓶车,帽子手套都来不及戴就直奔洮儿河。 当他赶到的时候,救援吊车已经到了,王美芸夫妻俩正准备离开,王大海看见女儿女婿好好 的,顿时老泪如泉。 那天的恐惧在王大海心里深深扎下了根,为了让女儿女婿以后能平平安安地往返娘家, 他决定自己修一座桥。 王大海只念过小学,建筑知识可以说一片空白,更不要说造桥了,但为了能修好桥, 他查了很多资料、请教了很多人,至于造桥所需,则全是自掏腰包。能自己做的他便自己做, 需要雇人做的便雇人做。忙活了几个月,老汉的白头发和皱纹又添了许多,不过苍天不负苦 心人,盛夏来临时,他的桥终于造好了。 这个惊喜实在是太大了,女婿胡鑫在感动之余,还想到了回本的方法——这座桥他们 可以走,别人自然也可以走,老岳父花了那么多钱,这钱应该由每一个过河的人来出。 于是,胡鑫在桥头设置了一个收费点,过桥的小汽车一律收费十块。 “王家桥”渐渐声名远播,虽然收费,大家还是愿意从这里走,如果绕远路,多花的 油钱可不止这十块。 不到一个月,桥的成本就收回来了,但是胡鑫却看到了挣钱的好方法,干脆收费摊子 不撤了,还在旁边搭了个小板房,打算在这里长期收下去。王大海觉得女婿有点不务正业, 劝了两回没劝动,也只好由他去了。 胡鑫在这里一坐就是三年,经常过河的人也都习惯了这个规矩。人们渐渐眼红不已— —胡鑫坐在那就能挣钱,这钱来得也太容易啦! 有一天,胡鑫的一个好哥们过桥,哥们从车窗递出十块钱给他,他一面给塞回去,一 面笑道:“你还给啥钱,别跟我扯没用的!” 后面那辆车跟着过来,司机是个光头,脸上的肥肉颤颤悠悠的,好几层下巴叠在油腻 腻的脖子上,脖子上的褶子里嵌着一条明晃晃的金链子,身上穿着黑黄相间的豹纹 T 恤,右 手的食指和中指间夹着一根吸了一半的香烟。他见前车免了单,便一面吐着烟圈,一面嬉皮 笑脸地朝胡鑫说道:“那我也不用给钱了吧?谢谢老弟,嘿嘿,今儿个点高啊。” “前面那是我哥们,咱俩……好像不熟吧?”胡鑫有点莫名其妙,伸手示意他拿钱。 “还得给钱啊!我没带钱。”光头司机有点不高兴。 “扫码也行。”胡鑫指着旁边的收款二维码道。 “扫你娘的码,老子就是不给钱,你能咋地!你这挣钱轻松啊,坐着就来钱,你都挣 了多少了!买棺材的钱都挣够了吧!” 胡鑫大怒,伸手便打。 这场风波才过了两天,便有人匿名举报王家桥收费的事。不到一个星期,便来了一辆 警车将胡鑫押走了。几天后,“王家桥”也被拆掉了,拆除理由是“危桥”。 洮儿河又恢复了几年前的宁静。人们一致认为举报的一定是那光头司机,但那光头司 机抵死不承认,还赌咒发誓说谁举报的谁断子绝孙不得好死。大家只能一起诅咒举报人,尤 其是之前明里暗里眼红不已的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解恨消气,也委婉地自证清白——我虽 然眼红,但绝没有干那匿名举报的坏事。 洮儿河的水依然由西北向东南奔流,无视两岸那些渴望渡河的目光。(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五段的环境描写“天气非常好,瓦蓝的天空一丝云也没有,太阳光照耀在晶莹剔透的 冰面上”为后文冰层开裂做了铺垫,使情节展开更加合理自然。 B.听说“东河淹死人”的消息后连帽子手套都来不及戴就直奔河边、自掏腰包建桥等情节 塑造了王大海深爱女儿的老父亲形象,令人感动,也令人钦佩。 C.“胡鑫”的名字别具匠心,“胡”谐音“糊”,“鑫”谐音“心”,讽刺其被金钱蒙了心的 行为。 D.文章标题“桥”一语双关,既指洮儿河上的王家桥,也象征着胡鑫与其他人之间复杂的 人际关系,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8.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胡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9.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并没有直接交代匿名举报的是谁,你认为是否是“光头司机”? 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7.【解析】D 项,“象征着胡鑫与其他人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过分解读,并没有一语双关,胡鑫与其他人的关系也不复杂。 8.①长相俊俏,能说会道。王美芸第一次见他就很喜欢,一家人口千挑万选才看中了他。 ②本性善良,乐于助人。见到冰层断裂有人落水,他毅然过去救人。 ③不务正业,被金钱蒙了心。在岳父修的桥边一坐三年,靠收“过桥费”赚钱。 【解析】胡鑫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心性扭曲的一面。从作者直接 勾勒的形象以及情节的体现来看,胡鑫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长相俊俏、能说会道;本性善 良、乐于助人;不务正业、被金钱蒙了心。如考生从胡鑫想到以“过桥费”的形式帮岳父收 回桥的成本得出“聪明”的结论,也可酌情给分。 9.答案一:我认为是光头司机。 理由:从前文光头司机的穿着打扮及与胡鑫的冲突来看,他是个爱慕虚荣、心胸狭隘的人, 匿名举报更符合他的形象设计。 好处:不直接交代光头司机为举报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答案二:我认为不是光头司机。 理由:从前文人们眼红不已的伏笔及光头司机的赌咒发誓推测,举报者另有他人,胡鑫引众 怒已久,眼红者皆有嫌疑。 好处:留白式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解析】本题不设固定答案,是否认为是光头司机皆可,考生要有明确的表态,不可模棱两 可,无论是否认为光头司机为举报者,只要考生给出充分的推测理由即可。 (二)水 莲 侯发山 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 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 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 工作者?” 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淮河泛滥 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 “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水莲惊讶地说。 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 水莲忍俊不禁。 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 彼此有了好感。 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 下大多数丈母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 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 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 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2018 年投了上 百万元的鱼苗。 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 这年头,不得不防。 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 十多公里,水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 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 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 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 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爸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 莲和治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 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 就要毁于一旦。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 30 万,贷款 10 万,种 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 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今年还打 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 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 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 工作。 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 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 的像扇子。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 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 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 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 “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 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 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 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 “人没事吧?”爸爸着急地问。 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 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 “妈,你说啥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 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 “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 的家园……”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 “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 “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 “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 “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爸爸点点头。 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 补记:2020 年 7 月 23 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 19.5 万,闸口开闸 76 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 3.75 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 28.28 米,“上 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 2020 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交代了水莲与治河相识的原因,既 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奠定了本文温情的基调。 B.由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女婿,水莲的妈妈看重的是物质条件,而水莲的爸爸更 看重人品,两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C.文章在介绍治河和水莲的家庭情况时,提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莲子种植基 地”“农家民宿”等内容,富有时代气息。 D.当听到治河家被洪水冲了后,水莲的妈妈所说的话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 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 的勤劳能干,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 B.文章使用反衬的手法,先写水莲之前几个男友都因爸妈意见不合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 里,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的优秀。 C.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 进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D.文章正文结尾对水莲的描写,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塘的描写,在直接写出水莲美 丽的外表的同时,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 6.小说的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本文加以简析。 【答案】 4.D 5.B 6.①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②通过补记让人物 形象更加鲜明,更能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③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 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 7.①从语言看,文章用个性化、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穷没根, 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等语言具有乡土气息; ②从人物看,文中的人物名字富有乡土气息,比如“治河”“水莲”这两个名字富有乡土特 色; ③从环境看,“鱼塘”“莲鱼共养”“种养共存”“农家民宿”“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 服务”等带有当下新农村的典型特征; ④从主题看,文章通过一次洪灾再现汛情期间各地农民相互帮助、人们相互支持的情景,透 露着质朴的人性美,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 “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错,由文中的“谁说没家? 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可以看出水莲的妈妈并不是一个自 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故 D 项错误。 故选 D。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使用反衬的手法”错,文章是通过介绍治河的个人条件和家庭条件来体现治河的优秀的, 并没有使用反衬的手法。故 B 项错误。 故选 B。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补记”的作用,“补记”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交代,有交代背景或结构等作 用。本文的“补记”属于事实材料,主要有交代背景的作用,分析其作用时可先从增加文章 真实性和增强艺术效果的角度入手,然后从背景对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的作用的角度进一步 分析即可。 7.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是一篇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那么在分析乡土气息时,就要找到文中能够体现农村特色的 人、事、物。在人物方面,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很有农村特色,富有乡土气息;文中人物的 对话语言质朴,富有乡土气息;文中涉及的“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等内容展现了新农村 的面貌,富有乡土气息;主题方面,小说展现了互帮互助的人性美,蕴含了质朴的乡土气息。 综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即可。 (三)白鹿精魂 陈忠实 孝文走进屋来,把一张讣告呈到面前。朱先生接住一看,脸色骤然变得苍白如纸。这是 鹿兆海在中条山阵亡的讣告。讣告是由兆海所在的十七师师部发出的,死者临终时的唯一遗 愿就是要躺在白鹿原的土地上。朱先生问:“兆海的灵柩啥时间运回原上?”白孝文说:“明 天。”朱先生说:“我明天一早就上原迎灵车,我为兆海守灵。”白孝文提醒说:“姑父, 兆海是晚辈……”朱先生说:“民族英魂是不论辈分的……兆海呀……”朱先生双手掩脸哭 出声来…… 那是前年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 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的菊花掩盖不住肃杀的悲凉。朱先生久 久凝视着原坡坡地上拔除棉秤的乡民,又转过身眺望着河川里执犁播种回茬麦子的庄稼人的 身影,心头泛起一层“空有一番黄花开”的凄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 驶,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然后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脱了鞋袜,挽起裤子涉 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来是一位军人,便转过 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 “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朱先生在书院门口看见了一身戎装的鹿兆海。鹿兆海举手敬礼,脚下的马靴碰得嘎哧一 声响。朱先生点点头礼让兆海到屋里坐。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 你给我写一张字儿——”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为要一张字 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 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 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噢”了一声扬起头来,急不可 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 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抚朱先生坐下。朱先生双手颤巍巍地 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 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亲 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颤抖不止。 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 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蘸饱墨汁毅然落笔: 白鹿精魂 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横幅左下方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 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 我一定要拿小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 先生哦!” 鹿兆海站起来辞行:“先生还有啥话要说吗?”朱先生冷冷地说:“回来时给我带一样 念物:一撮倭寇的毛发。”鹿兆海嘎哧一声敬了个军团礼:“这不难!这太容易办到了。” 朱先生更冷下脸说:“要你亲手打死的倭寇一撮毛发。” 朱先生进入祠堂,马营长把一只铁皮罐头盒子交给他。朱先生掂了掂,说:“里头装着 一撮死人的头发。”马营长眨眨眼问:“先生,你算卦算的?”朱先生说:“是他上中条山 之前,我朝他要的,要一撮倭寇的毛发。”祠堂里的人纷纷围过来看那只铁皮盒子,盖子抠 开,里头果然是一堆头发。倒在地上,才发现不是一撮,而是四十三撮。众人一齐瞪起眼睛。 朱先生说:“兆海呀,我明白了,你杀死四十三个倭寇。你……”说着一把抓住马营长的胳 膊问:“你跟兆海都上了中条山,你说得准这四十三个野兽残害了多少中原同胞?”马营长 “哇”地一声哭了:“谁算得清啊……” (有删节)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巧妙渗透了中国当时的风俗民情,有深厚的文化蕴涵。鹿兆海的遗愿,是乡主情结 的体现;白孝文的提醒,是对礼法的遵从和维护。 B.秋菊灿烂开放,朱先生却“心头泛起一层‘空有一番黄花开’的凄凉”,“凄凉”中蕴 含其对山河破碎的伤感和对关中或遭蹂躏的担忧。 C.“朱先生更冷下脸说”巧用细节描写,以一“冷”字写出朱先生“外冷内热”,暗含了 朱先生对日寇的痛恨和对兆海不要轻敌的提醒。 D.“谁算得清啊……”——日军的暴行,让身为军人的马营长亦难忍悲痛哭诉,以小见大, 表明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9.面对鹿兆海的题字请求,朱先生的态度前后发生了转变,请简要分析朱先生的心理变化 过程及原因。 10.朱先生为什么要给鹿兆海题赠“白鹿精魂”四字?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来源】四川省绵阳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答案】 8.C 9.①轻视、调侃:以为鹿兆海附庸风雅,求取字画以消遣,所以内心轻视。 ②羞愧、自责:知晓实情,听闻鹿兆海将赴前线,因误会其求字动机而感到羞愧、自责。③ 严肃、敬佩:为关中可保,而心生感动,对鹿兆海心生敬意,郑重题写“白鹿精魂”。 10.①对兆海品质的肯定。“白鹿精魂”指白鹿原不屈的精神品格,以此四字送予兆海,是 对其行为的肯定。 ②对抗敌行为的劝勉。在家国危亡之际,兆海即将奔赴关中的最后一道屏障,以此勉励兆海 杀敌报国。 ③寄托报国之志。朱先生作为文化人有心报国却力有不逮,唯有以题字来寄托他赤子之心和 忧国之情。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C. “暗含了……对兆海不要轻敌的提醒”并不是朱先生主要的思想内容,“更冷”是前文 的“冷”的进一步加深,所提的要求也由“倭寇的头发”变成“你亲手打死的倭寇的一缕头 发”,这一变化体现了朱先生对鹿兆海寄予的期望与严格的要求。 故选 C。 9.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及原因的分析能力。。 文中朱先生在听到鹿兆海来了时“急步走下坡来”体现出了他对这个学生的喜爱,但是在听 到兆海前来只为求字后,瞬间“冷淡”了下来,“轻淡”、“调侃”更是将朱先生的不屑表 现得淋漓尽致;在得知兆海求字是因为要上战场打日本鬼子后,朱先生“扬起了头”并“急 不可待”地询问相关情况,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使朱先生“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 颜”;最后,朱先生“双手颤巍巍”,但在握笔后“果然不再颤抖”写下来“白鹿精魂”四 个大字表达了对鹿兆海的祝福与期望。 朱先生最初以为鹿兆海要题字只是因为闲来无事用来把玩的,在知道这是兆海去打日本鬼子 之前的一个请求后深感自责,最后题下“白鹿精魂”四个大字表达了自己对鹿兆海的赞赏与 钦佩。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在解答这类题时,首先对词中各字进行解释,在本题要先解释“白”和“精”的具体内涵; 再将字本义放置于文章背景,与文章内容以及思想感情进行联系,即“白鹿”指代的是什么, “精魂”具体指一种什么精神;最后整理得到其在文章中的具体内涵,阐述自己的理解。 “白鹿精魂”是朱先生对鹿兆海的爱国精神的极高评价。“白”色在中华民族远古的民俗里, 是作为纯洁、吉祥的象征而得到崇拜的,“白”在汉字里含有洁净、彰明、清楚、真率之意; “白鹿”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意象,而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中国优秀 传统精神;“精”有完美的意义,“精魂”意为最好的精神。朱先生为鹿兆海题下的这四个 字,既包含了老师对学生的吉祥祝福,也有长辈对晚辈的仁义爱国精神的赞扬欣赏。 (四)五 九 老 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 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 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 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 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 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 “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 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 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 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 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 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 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 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 说,而故意斗他。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作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 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 打了他个嘴巴!” “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画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扬扬而去;打人是件 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 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 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 “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 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 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 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 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像那小子那样傻,会 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别的惩罚),叫他 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 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 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 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 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 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 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请注意,这里他很巧妙的,去了一个“敢”字!) 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 “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 1931 年 10 月《齐大月刊》。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以人名、物名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显得较为 陌生化,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导读者思考小说的主题。 B.小说开篇描写张丙的外貌,并重点突出对眼睛的刻画,“深而很黑”,暗示他对国人国 事并未失去热情,“黑眼睛开始发光”,表明他内心的激荡、不平。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我”与张丙虽然十分熟悉, 但交谈时主要是倾听,并没有流露出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D.小说将视角放置于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现他们的生存状况,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而且笔触有所延伸,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12.从全文看,小说借张丙那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13.小说主体部分由人物对话构成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1.C 12.①“我”问张丙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敢于教训欺侮小孩子 的壮小伙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富有正义感。②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作什 么武侠”,但当他看到小孩被欺负时能行侠仗义,这凸显了他不惧强暴、打抱不平的勇敢形 象。③平常他的批评结束在“中国是无望的”,这次他没有说这句话,也没有喝完茶就走了, 表明他从标语中受到了鼓舞,反映出他从沉沦、失望到觉醒、看到希望的变化。 13.①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对话描写凸显了张丙爱发议论、善良、勇敢、正义的觉醒者形 象,以及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②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主要 情节通过“我”的反复发问和张丙的回答来展开推动,不枝不蔓,简单高效,线索清晰。③ 契合人物活动。故事写张丙和“我”喝茶聊天,以对话展开合情合理。④巧点小说主题和时 代背景。结尾借人物之口点出“五九”的含义,表现社会环境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⑤提升读者阅读体验。通过独立成段的对话叙述故事,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分析】 11.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C 项,“并没有流露出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错误,从小说倒数第三段“我不知道,为什么 我的泪流下来了”等语句可知流露出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故选 C。 12.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的能力。 本题可根据文中的如下内容概括:“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那末,你以为 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斗 他”“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 语呢!”“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出我意 料之外”,可以概括出他天性善良,富有正义感;不惧强暴、打抱不平;从沉沦、失望到觉 醒、看到希望的变化的形象特征。 13.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 本题答题时一般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交代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从情节 看尽人物的对话叙事故事,一问一答推动情急的发展,并且结构紧凑,本文的故事情节就是 在我与张丙的人物问答中展开;从人物的角度看,借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本文大篇 幅描写了张丙的言语,例如“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可以 看出张丙善良、勇敢、正义、从沉沦走向觉醒的市民形象,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 同胞的洋奴形象通过“我”与张丙的对话得以表现出来的;从环境看,借人物的对话交代社 会环境,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答题时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即可。如根据“中国人没希 望”“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表 现主旨的角度分析,小说结尾点出“五九”,“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正是借这种 对话方式表现出来的。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