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3.1 分子和原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分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之一,并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
性质的最小粒子;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在教
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
表达、总结等探究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
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静止是相对,运动是永恒”
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等。
教学
重点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教学
难点
微观粒子进行宏观的演释。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
媒体
烧杯、注射器、镊子、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药匙、表面皿、牙签、滤纸、棉花、空矿泉水
瓶、浓氨水、酒精等。 其他教学用具:白纸花、分子模型、多媒体教学课 。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留
汇报
3′
问题
出示
2′
投影四幅 Flash 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
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到了花香,
你闻到了吗?
以上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
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2、分子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倾听
思考
观看动画
讨论、思考、归
纳。 (分子是
真实存在的)
从 与 教 学 内 容 有
内在关系的话题,
提出富
于思考性、激发想
象力的化学问题,
确 立 正 确 的 学 习
导向。
从动画和实物
图像中感知分
子的存在。
自主
探究
13′
交流
完善
10′
探究活动一品红在水中扩散
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结论 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
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播放动画: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思
考,通过现象看本质,形成结论。
组织学生汇报,根据汇报结果,教师适时强调、点拨、
讲解或追问。
设计实验:(方案汇总)
1.一定量有颜色的水和无颜色的水混合。
2.一定量酒精与水混合。
3.冰融化成水体积的变化。
4.一定量汽油与植物油混合等等。
组织讨论:评价实验方案是否能够成功,是否可行。
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
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
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
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
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
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
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
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
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 25ml 水和 25ml
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 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
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
一事实。
学生先分组动口
讨论,再动手实
验。几分钟后,
表达交流。介绍
自己实验中的成
功经验,总结失
败的教训。
学生描述
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交流,
自评与互评相结
合。
组内及组间讨论
并交流,然后学
生归纳分子是不
断运动的。
每小题让 2-3 名
学生回答,其他
学生补充纠正。
观察现象。回答:
在热水中,分子
运动加快。
每小题让 2-3 名
学生回答,其他
学生补充纠正
训练学生发散思
维的能力,培养
学生的实验操作
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
下,让学生学会
科学探究的方
法。
培养学生合作、
思考、概括、总
结的能力,使学
生主动交流和讨
论,加深对概念
的理解。
通过汇报培养学
生语言表达能力
和概括总结能力
通过实验的观察
和分析加深对物
质性质的认识。
点拨
深入
5′
拓展
反思
3′
基础
训练
3′
延展
提升
6′
哪些现象说明分子真实的?
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
吗?
教师提供: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进行知识梳理,教师鼓励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进行反思小
结,应把重点放在记忆规律、分析方法的总结,提出问
题,
教师结合三维目标设置检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双基检测,
让学生自主完成并交流分析过程,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
准确性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 )
A、分子有质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
动 D、分子体积小
2.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 )
A. 水分子变大了 B. 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
D. 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
3.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
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
——。
将描述分子特点的句子的符号填写在相应的空格内。①
分子是不断的运动,温度升高时运动加快 ② 分子很
小 ③ 分子间有间隔 ,温度或压强发生变化时,间隔大小
随之发生变化
分组讨论后,
小组派代表说
明,并总结归
纳出物理性质
和化学性质的
概念。
倾听、记忆、
理解。
学生小结
学生认真做题
以讨论交流的形式
进行,强调学生思
考问题时要抓住问
题的关键和本质,
找出突破口。
这样的小结既点明
了本节的重难点,
又梳理了知识,而
且能让学生带着问
题来寻求新的学习
方法,获取新的知
识
巩固练习,有利于
掌握本节所学知识
(1)水在百夏天比冬天蒸发得快,说明( )
(2)水受热变成水蒸汽,体积变大,说明 ( )
(3)糖水通过滤纸,说明 ( )
(4)湿衣服晒一会儿会变干,说明 ( )
(5)可将大量氧气圧入钢瓶中,说明 ( )
(6)很多物质在氧气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有的物
质在氧气中不反应,说明 ( )
(7)一滴水中大约含有 1.67×1021 个分子,说明( )
。
巩固练习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
学知识独立的认真
地解答
板
书
设
计
课题 2 分子和原子
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反
思
升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