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素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教给学生必要的方
法和技巧,并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
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通过核电荷数相同则元素种类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也不同,即质
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的种类变化的事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
1.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其理解。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中的对“同一类原子”的理解。
2.元素与原子的正确区分。
教学突破
在元素概念的形成中,最好从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因为对初中生来说,元
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整个教学过程应注意讲练结合,教给学生必要方法和技巧,
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的得出结论。
三 教学方法
引入新课→介绍讲解→学生活动→问题讨论→补充总结→练习提高。
四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课题三的内容。
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放投影 1,首先让学生看视频广
告,引入问题。
新课学习由氢原子,碳原子表格的填写引出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宏观概念。
导入讨论探究,讨论:强化元素概念中的两
个重要问题:
1、质子数相同
积极的思考并回答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
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同学们讨论交流。元素是只讲种类不讲
个数的。
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学生认真听讲。
2、是同一类原子
由反应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让学生探究: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
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
种类与个数是否发生了变化。
[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
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
引入:元素符号的书写。
国际上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
写来表示,若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加第二个
字母小写来区分
总结:一大二小
通过抢答等强化练习元素符号的书写,名称。
练习,引出元素符号的意义
(1) 表示某元素
(2) 表示某元素的一个原子
(3) 表示该元素组成的单质
小结
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交流、回答。
原子种类,数目反应前后不变,元素种
类不变,分子种类变化。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总结元素符号的
书写。
学生讨论,记忆。
学生讨论交流,做练习,巩固元素符号
的意义。
学生讨论,课堂练习。
六 板书设计
课题 2 元素
一、 元素
1.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
不讲个数)
二、元素符号
1.书写:一大二小
2.意义:
(1)表示某元素
(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3)表示该元素组成的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