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 水的净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的净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和实验获取信息的方法;
(2)学会运用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水方法获取信息的方法。
(3)通过对净水过程的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参与,感受爱护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2)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水的净化实验的探究,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
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的净水方法;
(2)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及转化。
教学难点:
(1)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硬水的软化方法。
教学方法: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通过学生小组实验探究,
逐步了解净化水的几种不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故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
教学器材:
明矾、药匙、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试管、肥皂水、
河水、蒸馏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向学生展示两种液体)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这里有一杯纯水和一杯河水,你能鉴别出来吗?
生:浑浊的水是河水,澄清透明的水是纯水。
教师引导:自然界中的水常因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而变得浑浊,同时也因含
有可溶性杂质而使其带有气味或颜色,甚至含有细菌。这样的水能喝吗?那么自
来水厂到底是经过了怎样的净化步骤得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水的净
化过程。
【板书】:课题 2 水的净化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习兴趣,为后面水的净化方
法的探究作铺垫。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播放视频)
展示课件: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一段视频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将学生的好奇心马上牵
引到水的净化上来。
教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对一杯浑浊河水的探究,重点了解沉淀、过滤、
吸附、蒸馏等这几种净化水的方法。
【板书】:一、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 、吸附 、蒸馏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的实验台上已准备了一杯浑浊的河水,你如何让它很快澄清
呢?请各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然后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探究 1】浑浊河水变澄清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巡视,交流指导。
学生设计方案:
生 1:让这杯水静置沉淀,观察现象。
生 2:向烧杯中的浑浊河水中加少量明矾,静置,观察现象。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烧杯中上层液体变澄清,下层有沉降析出。
教师讲解:静置沉淀的方法对于泥沙等颗粒较大的杂质来说效果较好,这种方
法属于自然沉降;但对于密度较小的悬浮物来说效果就不行了,不过可以向水中
加入明矾就能使其沉降,这是因为明矾溶于水后生成胶状物,能吸附水中的一些
悬浮杂质,使其沉降下来,因此它可作为絮凝剂。这种方法属于化学沉降。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验
动手能力以及概括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提出问题:沉降后若要得到澄清的水,我们可用什么操作方法继续进行呢?比
如:在生活中我们要喝茶叶水,你是如何将茶叶和水分开的呢?
生:用过滤网。
教师讲解:那么在化学上我们要将固体与液体分开,通常采用过滤的方法。
(课件展示)过滤操作图:请学生指出过滤操作中所用到的实验器材。
教师讲解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下面请各小组同学按书中过滤器的准备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实验探究,将
你们小组所得浑浊液进行过滤。
【学生活动探究 2】过滤液体
各小组同学积极动手、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交流指导。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1、多个小组所得滤液都是澄清的;
2、但有个别小组提出质疑:为什么我们小组所得滤液是浑浊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滤液浑浊的原因?
生 1:可能是滤纸破损。
生 2:可能是液面高出了滤纸边缘。
生 3:可能是仪器本身不干净
……….
那么在实验中若出现了这种现象,接下来应如何操作呢?
师生探讨:要重新过滤。
那么可用什么物品来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呢?
师生探讨:常用棉花或细沙来代替滤纸;常用塑料饮料瓶和吸管来代替漏斗。
教师对学生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给予及时的表扬,同时强调在过滤操作中一定要
注意这几方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养成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针对突发性的问题能从
多角度加以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通过上述两步操作,我们的自来水去掉了泥沙等不溶性杂质,才使
水变得澄清。但是水中有异味或颜色等如何处理呢?
(课件展示:家庭活性炭净水器并讲解其原理)。
教师讲解并引出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除异味、色素等。而这一性质属于活性炭
的物理性质。
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样经过沉淀、过滤、吸附处理后的水能饮用吗?引导学
生回忆课前的一段视频,进而引出净水的下一个环节——消毒。
教师进一步讲解:表面澄清透明的水中还可能含有细菌等杂质,不能直接饮用。
那么自来水厂常用漂白粉、氯气等化学药品进行杀菌消毒处理,而这一过程属于
化学变化过程。
过渡:经过上述这些步骤操作,最终所得的水就可以直接进入千家万户放心使
用了。由此可见,生活中我们所用的自来水是来之不易的,希望同学们要节约每
一滴水。
经过上述净化处理后,浑浊的水变澄清了,但这时所得的水还不是纯水。在生
活中我们一般都把水加热煮沸后才喝,那么大家是否注意过煮开后的水壶底部会
有一些什么物质呢?所得这些水垢是如何形成的呢?
教师引导:水垢的形成:这是因为有些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可溶性的钙、镁化
合物等杂质,加热后生成了沉淀物,我们就把这样的水称为硬水;反之,不含或
含较少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的水称为软水。
【板书】:二、硬水和软水
各小组现在实验桌上各有一瓶硬水和一瓶软水,我们如何区分呢?请各小组同
学互相讨论一下,再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探究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分
学生小组积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巡视,交流指导。
学生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硬水和软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两试管
中产生的泡沫多少不同,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探究成果并加以总结。
(展示课件:用肥皂水区分:产生泡沫较多的水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或没有泡
沫产生的水是硬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
信息进行处理。
教师讲解: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已经了解的硬水会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很
大危害。(课件展示:硬水的危害)。因此我们要想办法把硬水转化成软水。那么
生活中常采用煮沸的方法进行转化;而科研实验中常采用蒸馏的方法。
(播放视频:蒸馏操作。)
教师讲解:蒸馏的原理就是将液态的水加热变为气态水,再冷却为液态的水,
这样水中溶解的物质就被除去了,使硬水能变为软水。经过蒸馏得到的水就是蒸
馏水,属于纯净物;而蒸馏也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
课件展示:制取蒸馏水的另一套简易装置。
不同地方的水质是不一样的,水的软硬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长期使用硬水对
身体健康是有害的,那么长期饮用蒸馏水对身体健康是否有益呢?这个问题留作
同学们在课下自己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观念。同
时也教给了同学们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三、归纳总结、能力提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组织学生畅谈收获,完善板书设计。
2、课堂检测:
(1)下列方法中能除去液体中不溶性杂质的是 ( )
A 过滤 B 加热 C 蒸馏 D 吸附
(2)下列方法中能够用来区别软水和硬水的是 ( )
A 观察颜色 B 加入明矾搅拌 C 溶解食盐 D 加肥皂水搅拌
(3)下列净化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
A 静置 B 吸附 C 过滤 D 蒸馏
布置作业:
1、上网查询长期饮用蒸馏水对人体健康的利弊?
2、请同学们对当地饮用水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书写调查报告。
3、课外实验:设计制作一个简易净水器。
板书设计:
课题 2 水的净化
沉淀
除去不溶性杂质
一、水的净化方法 过滤
吸附——活性炭吸附异味或色素
蒸馏——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
定义
产生泡沫较多的水是软水。
区分:加肥皂水
二、硬水和软水 产生泡沫较少或没有泡沫产生
的水是硬水。
硬水危害
煮沸
硬水软化
蒸馏
课后反思与评价
成功之处:
1、本节课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
序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2、学生实验现象明显,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起了求知的欲望。
不足之处:
1、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
够;
2、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实验中缺少积极主动性。
因此在以后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
题、描述问题。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