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与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与降低温度得到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
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1、饱和溶液的含义。
难点:1、结晶的方法。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教学准备
实验用品,PPT 课件
教学过程:
师:讲故事:小乌鸦喝糖水的故事。
师提出问题:这个糖水已是最甜的了,再也不能更甜了,这是为什么呢?引申到化学问题: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某种溶质呢?
生:思考。
师:演示实验:实验 9-5.
向三个盛有 20mL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氯化钠、蔗糖、硝酸钾;直至三种固体不再溶解。
生:观察现象:一开始的时候,三种固体都能继续溶解,到后来慢慢地有固体剩余不再溶解
了。
师:小结:我们把这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已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
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师:追问:我们刚才完成实验后的这种溶液是饱和溶液吗?
生:是的,因为它已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了。
师:演示实验。向氯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水,再加入氯化钠。提出问题:你看,又能溶解
溶质了,原来的这种溶液是饱和溶液吗?
生:回答:老师你加了水了,所以又可以溶解了呀。你不加水之前不能再溶解溶质了。
师小结:也就是说,要判断饱和不饱和,水的质量也就是溶剂的质量要确定好,不能更改。
所以我们要规定溶剂的量。
师:演示实验——将硝酸钾溶液的试管加热,再加入硝酸钾,又可以溶解了。
师笑呵呵地问,你看这种溶液也能再继续溶解溶质的,为什么?
生:加热之后溶液的温度改变了。
师:那你们觉得饱和不饱和除了规定溶剂的量外,还要规定什么?
生:温度。
师生:共同小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
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的溶液称为不饱和溶液。
师:为什么要强调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师:演示实验-向氯化钠溶液中加入蔗糖,蔗糖能溶解,所以这个溶液对氯化钠来说是饱和
了但是却还能溶解蔗糖。所以要规定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实验来归纳一下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生:讨论回答。在一定温度下,向溶液加入溶质,不能再溶解就是饱和溶液。或溶液底部有
固体残留,是饱和溶液。
师:怎么可以让底部残留的固体溶解掉?
生:可以加水,也可以升高温度。
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相互转换。请同学们总结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生:讨论总结。
师:板书:
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师: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对溶液的浓度描述往往用浓与稀来叙述。那么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
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
生:思考。
师:演示实验。将氢氧化钙粉末和蔗糖分别加入水中,观察现象。
生:描述现象:加入很少的氢氧化钙就达到饱和了,但是加了较多的蔗糖还不饱和。
师小结: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师:请同学们观察前面实验完成的试管,发现当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后,底部出现了硝酸钾
固体。
师:解释现象:这是因为温度降低,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过多的硝酸钾从溶液
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师:结晶有两种方式:可以通过蒸发水份使固体析出,我们称之为蒸发结晶。也可以通过冷
却热饱和溶液使固体析出,称为冷却结晶或降温结晶。
师:介绍海水晒盐的过程。
将海水引入贮水池中,利用风吹日晒将水份蒸发掉,到一定程度后再引到结晶池中,继续风
吹日晒,变成饱和溶液。再晒,食盐晶体就会析出得取粗盐。同时得到母液。粗盐经提纯就
能变为精盐。
课堂小结:略。
堂反馈:见 PPT
板书设计:
课题 2 溶解度(课时 1)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1、一定溶剂
2、一定温度
3、不能继续溶液溶质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三、结晶
1、蒸发结晶
2、冷却结晶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