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
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溶解度概念;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大致的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合作。
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
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数据曲线的绘制以及数据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 溶液由什么组成?
情景导入: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一
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
讲授新课: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活动与探究一] 取装有 20 mL 水的烧杯
操作
往 20mL 水中
加 5gNaCl
搅拌
再加入 5gNaCl
搅拌
再加入 15mL 水
搅拌
现象
结论
结论: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水的量增多,溶解的物质的量增多。
[活动与探究二] 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 5g 硝酸钾,搅拌
再加 5g 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 5g 硝酸钾,搅拌
冷却
结论:温度升高,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 更多的物质:温度降低,一定量的
水中溶解的物质会减少。
提问: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互相讨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为什么?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
解。为什么?
讨论结果: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
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
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学生思考:
⑴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⑵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
的改变上来分析)
饱和溶液二要素: 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内容引申:【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1、将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
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2、实验后学生观察到有晶体析出(硝酸钾晶体),引导学生分析冷却接近饱和的溶液,析
出晶体的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
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海水晒盐的过程
1、方法;盐田法(太阳能蒸发法)。
2、过程:海水—贮水池—蒸发池—结晶池-粗盐和母液。
思考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分析、讨论]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 ,, 饱和溶液
综上,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表示如下: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 结晶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课后问题:在化学学习中,人们常常把溶液分成浓溶液和稀溶液,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
液,而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呢?
引入:P35 页——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 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
冷却
蒸发溶剂
量是否相同?
讨论: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小结: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
物质溶解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
②溶剂为 100 g;
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 g。
思考:1.想一想:“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g ”的含义?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关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
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
区别: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
质。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的表示方法,是在
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量。
联系: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
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
概念。
资料: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溶解度曲线
探究:根据表 9-1 所提供的数据绘制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即溶解度曲线
【练习】在教材 P36,表 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根据图 9—
12 溶解度曲线,回答:
① 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_____;② 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③ ______℃时,
NaNO3 与 KNO3 的溶解度相同;④ 70℃时,KCl 的溶解度比 NaCl 的______(选填“大”或
“小”);⑤ 横坐标是 60,纵坐标是 110 的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 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② 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② 比较某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④ 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 KNO3、NH4NO3;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如 NaCl;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 Ca(OH)2。
拓展: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是
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气体溶解度
1、定义 压强为 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注意:气体溶解度在叙述中一定要指明:101 千帕、一定温度、1 体积水、饱和状态、
无单位。
2、影响因素 外因: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降低,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即: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合作探究课本 P38
1、打开汽水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______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_________有关。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溶解度
⑵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