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的净化
一、教学分析:
A、学习者分析: 要求学生应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
1、有效地收集生产生活中基本材料的能力。
2、具有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媒体将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B、应用信息 技术的设计:
1、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向学生广泛呈现生产生活中各种水处理方法,扩大学生对相关信息的收
获范围,增加信息的处理,分析量和度。
2、利用科学的实验测定,为学生处理加工信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进行自主性探究,不断获取知识,形成科学探究方法和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学习目标:
A、知识目标:
1、知道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净的水,知道净化水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2、知道软水和硬水,并能正确区分软水和硬水。
3、学会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B、能力与情感目标:
1、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处理的能力
2、在活动与探究中学会相互协作,共同探究,仔细观察,分析汇总的科学探究方法。
3、增强学生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硬水、软水的区别 2、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设计:
1、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主动
获取相关的资料信息,再通过主体性的实验探究获取新知,形成规律,构建相关的知识。
2、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协作者。
在教学活动之前设置研究性问题和要求,积极投身与学生各组讨论,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规
2
范的实验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通过学生的积极自主参与科学探究的水平,合作实验精神、态度、情感、意识等方面进行多维
度评价,促进学生形成关注自然的良好意识。
四、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的准备阶段。
(1)、教师设计研究性的问题交给学生准备。
(2)、教师应准备教学中必备的资料和素材,设计好教学的引入、探究等方法和策略。
(3)、做好探究实验所需的各项事务,以及突发问题的处理方案。
(4)、对教学活动的引导和有效的控制进行必要的准备,设计好处理的方案和对策,以确保教学
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2、课时安排:1 课时
3、教学活动安排:
内容和环节 教师指导设计 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 A:
创设情境提
出问题激趣
导入:展示
图片
学校门口小沟中的水能直接饮用吗?
引入课题,展示目标
[提问]:1、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水,
它们都是纯净物吗?都能直接饮用
吗?
小结: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
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
问题 1:我们怎么才能使河水变成纯净水
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学生分组讨论并阅读相
关部分教材
1、设置情景,激
发学生的主动参
与教学。
2、营造和谐轻松
的学习氛围
活动 B:
猜想与假设
根据相关资
料制定计划
充分讨论后
分组汇报。
自然界中的水主要含有哪些杂质?
1、同学们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
净化。下面,我们来了解自来水厂是如
何净化水的。(多媒体播放)取水→沉
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2、[提问]:
(1)、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沉淀、过滤、
1、看书 P55 页图,抽一
组学生介绍自来水厂的
净化设备、净水的过程。
1、培养学生语言
表达能力
2、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实验
3
吸附分别除去什么杂质?
(2)、过滤这步操作是怎样进行的?过
滤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是什么?
(4)、吸附的作用是什么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充分发挥想象力,寻
找代用品
能力,发挥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
活动 C:
活动与探究
1、除不溶性
杂质的方法
2、明矾的作
用
3、过滤
[ 活 动 与 探
究]
4、吸附性研
究
1、[学生实验 1] 将一杯泥水静置一段
时间。[提问] 经静置后,水中的杂质能
全部沉到水杯底部而水特别澄清吗?
2、[学生实验 2] 在泥水中加入明矾,
搅拌后静置。
3、过滤的注意事项是:一贴二低三靠。
巡视学生活动情况,适时纠正学生操作
中的一些错误。
[思考]: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
中的滤纸和漏斗?
4、[学生实验 3]过滤水
5、[演示实验 1] 往一杯带有红颜色的
水中加入少量活性炭。
1、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2、[明矾有吸附作用,明
矾溶于水后产生的胶状
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
质沉降,从而达到净化水
的目的。]
[小结]:
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
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
质;
1、激发探究学习
的兴趣,增强学习
的动力。
2、调动学生自主
参与探究性的学
习活动。
3、、让学生学会与
人合作,培养学生
的合作精神,提高
合作质量。
活动 D:
反思与评价
[提问]:
1、在净化的过程中,沉淀、过滤、吸
附分别除去什么杂质?
2、其中过滤这步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练习]:?
[你认为实验中还有哪些问题]:
[讨论]:水中的杂质,有
没有去除干净?
学生完成练习
学生自己描述(略)
1、培养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分
析问题和处理问
题的能力
4
活动 E:
用自制净水
器净水
用你们自制净水器来过滤另一杯水,比
较哪个效果好。
学生完成探究实验 1、培养学生科学
的观察能力和实
验能力。
巩固提高 小结知识脉络 学生交流、体验 课堂内的知识得
到延续
[板书设计]:
§3—3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
1、沉淀
2、过滤 一贴:二低:三靠
3、吸附
4、蒸馏
[自我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
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
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
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
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
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
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
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
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
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
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
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
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5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
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
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
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
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