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 2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使用电子书包的资源,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危害。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归纳总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让学生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对比,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是化学性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学方法】
引导法,学生小组研学,电子书包的运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设计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
1、【电子书包】通过预习课本和查阅资料,了解
CO 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功”与“过”,并上存到
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
CO 在 生 活 和 生 产 中 的 “ 功 ” 与 “ 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子书包】通过观看电子书包的学案视频,
理解 CO 的毒性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CO 的 毒 性 是 _________ 性 质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观看
电子书包的视频,以发帖
形式上存到电子书包的
互动讨论
让 学 生 能 对
本 节 课 的 学
习 内 容 进 行
课前预习,提
前 了 解 一 氧
化碳
引入:展示电子书包中学生的精华帖 阅读 让 学 生 对 一
氧 化 碳 的 用
途 和 危 害 有
更深的了解。
展示例子,引导学生总结:一、物理性质:①通
常 状 态 下 , 一 氧 化 碳 是 一 种 色 ,
味的 体;
②密度比空气 ;
③ 溶于水。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
实际例子,总结一氧化碳
的物理性质
【电子书包】一氧化碳毒性的原理
二、化学性质
通过电子书包观看一氧
化碳的毒性的原理,理解
一氧化碳的毒性是化学
1、一氧化碳有 性
一 氧 化 碳 中 毒 的 原 理 : 能 与 血 液 中 的
结合从而使之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
体缺氧,使生物体中毒死亡。
【讨论】煤气厂为什么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
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如果发生煤气泄露应当怎么办?
能不能在家中或者浴室中放一盘水来防止中
毒?为什么?
【拓展】如何预防煤气中毒以及有关煤气中毒的
急救知识。展示图片
性质
小组思考、讨论,展示答
案
鉴 于 一 氧 化
碳的毒性,该
实 验 不 适 合
演示,因此通
过 电 子 书 包
的 视 频 让 学
生 感 性 的 理
解 一 氧 化 碳
的毒性、可燃
性、还原性。
培 养 学 生 观
察 实 验 的 能
力 和 分 析 能
力,以及阅读
能力。
【电子书包】一氧化碳的燃烧视频
2、CO 有___________性
一氧化碳能够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火 焰 呈 色 , 该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利用这个
性质,可以用一氧化碳作 。点燃
一氧化碳前必须________________。
【拓展】根据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拓展其用途:
用作气体燃料。介绍煤气等能源知识,并有
氢气的安全使用推导一氧化碳的安全使用问
题。
观看电子书包一氧化碳
燃烧的视频,先自己总结
一氧化碳燃烧的现象、化
学方程式,有不懂的多看
一次,并小组讨论
【电子书包】一氧化碳的还原氧化铜视频
3、一氧化碳有_____________性
①现象:玻璃管中 色的固体变 色,
澄清石灰水 。尖嘴导管口处的
尾气燃烧的火焰为 色。
②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在本实验中,后面的酒精灯把未参与反应的尾
气点燃,
其目的是 。
④ 一 氧 化 碳 具 有 还 原 性 的 用 途
观看电子书包一氧化碳
还原氧化铜的视频,先自
己总结实验的现象、化学
方程式,有不懂的多看一
次,并小组讨论
是: 。
【拓展】根据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扩展其用途:
用作冶金还原剂
【总结】引导学生比较 CO 和 CO2 的物理性质
和化学性质,并能填写好表格。
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并以
拍照的形式把表格上存
到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
同学之间相互浏览学习
培 养 学 生 学
会 梳 理 知 识
的能力。
反馈测试:针对本课题的重难点而设计的 10 题
选择题
根据电子书包的即时反馈功能,了解学生答题
情况,表扬部分同学,评讲错误率高的题目。
学生通过电子书包的“我
的测试”进行反馈测试
利 用 电 子 书
包 的 即 时 反
馈功能,评讲
错 误 率 高 的
题目。
【教学板书】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 2 课时)
一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有毒性
2、一氧化碳有可燃性 用作燃料
2CO+O2 === 2CO2 放热
3、一氧化碳有还原性 用作冶金工业
CO + CuO === Cu + CO2
【教学反思】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
法,实现课程资源结构和功能上的突破。本教学设计中,我对一氧化碳的性质探究这一教
学素材进行了充分的挖掘、整理和提炼,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除了常见的教学课件外,
更利用了电子书包。由于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一氧化碳有剧毒,所有的性质实验不适合利用
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来进行学习,因此我把相关的内容视频放入电子书包的“我的学
案”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视频的实验进行探究学习,这样既操作方便安全,同时又避免的
污染,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点燃
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