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
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所取得的
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
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学习重难点】
重点: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与成就
难点: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能按照历史唯物观点辩证看待十年探索时期的曲折与成就,针对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
【时空观念】本课以时间为线索,探讨了十年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建设情况,以培
养学生的时间素养。
【史料实证】教材学习过程中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
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学生参与式、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学生更加理解 20 世纪 50 到 50 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曲折的实质。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关务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
发图强的精神面貌,理解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的伟大性、开创性,从而产生民族
自豪感与责任感。
【重难点解析】
1.五年计划:也称五年规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
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
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
和方向。“一五计划”:1953 年—1956 年,超额提前完成任务。中国正在实施第十
三个五年计划(2016 年-2020 年)
2.三线建设: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主要原因是面对美苏对中国的战争威
胁,党中央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做出了重大调整,把建设的重点放
在了西南、西北地区,三线建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意义重大。
特定的时代精神:建国后 20 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典
型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崇尚劳动、
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等等精神和风尚,至今光芒闪耀,是我们民族永
久的宝贵财富。
3.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
曾在 1942 年、1950 年、1957 年进行过 3 次。1957 年 4 月 27 日,中共中央在《人
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
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 年 8 月底,整
风运动结束。意义: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以适应社
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
4.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
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 年 7 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
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 1958 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
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5.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
客观因素
(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
提。
(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
供了可靠的保证。
(3)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
障。
(4)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主观因素
(1)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
(2)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
(3)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
【习题练习】
1.从 1956 年开始,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对象逐渐有选择地从苏联转向包括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甚至美国也隐约成为被关注的目标。这一演变
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苏关系的恶化 B.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C.美苏关系的缓和 D.中国外交政策转变
2.1956 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在党的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下列对两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两者提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任务相同
B.两者的目的不同,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C.前者侧重于发展生产力,后者侧重于调整生产关系
D.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3.下图为中国 1952——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4.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
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 20—30
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5.1958 年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
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
准予迁入的证明。”该规定( )
A.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 B.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C.促进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导致了城市劳动力出现不足
6.1963~1965 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 11%;轻工业产值从 404 亿元增
加到 703 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7.1973 年,周恩来说:“台湾有一个高雄港是自由港,没有税,吸引外资带着原
料去建厂,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劳务费,然后把商品回销外国,这样很多外
资去台湾投资。”同年,陈云提出:“要把一些界限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
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这些主
张( )
A.表明了建立自由港吸引外资的愿望 B.明确了利用外资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C.强调了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市场的需求 D.蕴含了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理
念
8.田纪云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个体私营经济曾经有相当的发展,但随着对私营
工商业改造的完成,个体、私营经济所剩无几。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个体、
私营经济几乎斩尽杀绝。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C.“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D.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9“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
巨 手 提 江 河 , 霎 时 挂 在 高 山 尖 。” 这 首 民 谣 创 作 的 时 代 背 景 应 是
( )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土地改革
10. 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
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
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
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11.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
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国家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
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
救生圈”。这表明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中国( )
A.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12. 1972 年,毛泽东在与尼克松的会谈中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
小生意。我就死也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
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毛泽东的谈话表明当时中央( )
A.尝试纠正“文革”与“左”倾错误 B.希望联合美国来制衡苏联
C.有意模糊意识形态的差异 D.准备开拓对外的经济工作
13“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 1962 年周恩来总理在全
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
注解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4.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开始了著名的三线建设运动。主要是指在中西部的 13 各
省市中推动工业建设。所谓三线是指相对于沿江沿海为一线,在京广铁路以东包
括安徽、湖南等四省以东为二线而言。并提出备战备荒的指导思想。由此
A. 加速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 B. 东部工业全线向西转移
C. 促进了国民经济平衡发展 D. 主张两个拳头打人应对美苏的压力
15 材料一:1976 年与 1965 年相比,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产量增长 5.7 倍和 65 倍,
农业用电增长 4.7 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增长 4.9 倍,农用化肥每亩施用
量增长 2.1 倍。1977 年和 1965 年相比,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增长 41%,全国机电
排灌面积和水电站机电总装机容量分别增长 355.58%和 643%;1975 年全国机井
数比 1965 年增长 935.89%。
——《中国农田水利》
材料二: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以全国受灾面积基本相同的 1976 年与
1965 年相比,成灾面积由 53.9%下降到 26.9%。
——《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所取的成就?
16.1958 年 8 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
定 1958 年生产钢 1070 万吨,即比 1957 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 1958 年实现“大
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 400 多万吨钢,要在后 4 个月完成 700 万吨
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即粮食产量由 1957
年的 3901 亿斤提高到 7000 亿斤。致使农村不顾自然条件,片面要求深耕密植,
深翻土地在 1 至 2 米左右。有的地区举行争取秋粮更大丰收誓师大会,采用“打
擂台”形式,由各乡各社派人上台,争报高产。1958 年 7 月开始,各地报刊连续
登载粮食高产的浮夸报道。
思考大跃进具有哪些特点?
17.材料 1 毛泽东在 1966 年 5 月 5 日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谈话是说:“有的时
候我也忧虑。说不想,不忧虑,那是假的。”“我们是黄昏时候了,所以,现在趁
着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整一整这些资产阶级复辟。”
材料 2: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
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
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
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
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根据材料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18 材料 1:1971 年第 26 届联大上表决的关于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提案是由阿尔巴
尼亚、阿尔及利亚等 23 国提出来的,投赞成票的 76 国中,亚洲国家 19 个,非洲
国家 26 个,拉丁美洲 7 个,亚非拉美共 52 个国家,占总票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
—摘自 1971 年 10 月 27 日《人民日报》
材料 2: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堵中国了 20 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
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影响也更大,份量更重了。国际
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71 年乔冠华团长在联大上
的讲话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1.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2.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3.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支持中国。
19.材料 1: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
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
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尼克松讲话
材料 2:1969 年 3 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
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中苏边境地区
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建交的原因?
革命的推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