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改革与开放之对内改革篇——从计划经济
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二课 改革与开放之对内改革篇——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二课
改革与开放之对内改革篇——从计划经济
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课程标准】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材分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十二课。教科书分为三目介绍学习的内容,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
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措
施及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完善。本课内容
较多,理论性较强,而“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是本课的主要线索。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过了本课的有关知识,但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对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体验,
理解不深;对市场经济有直接的体验,但不甚理解;对身边的历史感兴趣,但与父母交流较
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
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
施。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
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重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教学难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按照新课改精神,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
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
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认识到人民
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逐渐确立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第十二课 改革与开放之对内改革篇——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
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史实证据的历史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
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用口语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
流的能力。能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导入新课】
设计问题:1976 年文革结束了为什么 1978 年才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多媒体展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反应了文革虽然结束单人们依然有着对毛主席的个人
崇拜,盲目跟从。而邓小平为了解放人们的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一场关于真理问题的大
讨论。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结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
基础。
一、决定改革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自主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 年 12 月 18 日—22 日
1.结合教材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意义:确定什么、开始什么)
【学习目标】:本内容比较简单,但又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点、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
方式来完成、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述对比改革前后的区别,突出伟大转折的含义。从而使
学生能突破本课重点。
二、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一:
材料一:1978 年,安徽省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库干涸,河水断流,农田龟裂,人
畜缺水。为了抗旱救灾,安徽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在这种政策
推动下,1979 年春,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 18 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
到户、包干经营。经营一年后,粮食不仅没有减产,反而获得空前大丰收。1979 年的粮食
产量相当于 1966~1970 年产量的总和。油料产量超过合作化以来二十多年的总和。这个自
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归还了历年所
第十二课 改革与开放之对内改革篇——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欠的贷款。
——《安徽地方史》
问题二:从材料二概括安徽省小岗村生产队率先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做?
【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
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史实证据的历史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
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而且给学生表达一种历史史观:历史的
发展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的推波助澜。
合作探究二:学生分 4 小组分别对应 4 个现象来找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的办法。
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发展过程中衍生了那些问题?我们能想到那些办法?
1. 2004 年被安徽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担任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沈浩(安
徽省财政厅副处级干部),在向安徽省委领导如实汇报小岗村的发展现状时说:小岗村这些
年几乎没有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前“贫穷落后”,现状是“温饱有余”、远远没
有达到小康水平。
2. 小岗村村民严宏俊(当年按血手印分田单干的 18 名发起人之一)深有感触地说:“分那一亩
二分地,现在只能管温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家里地靠留下的老弱病残人也照料不好,不
是荒废着,就是廉价卖给私企老板。村民想在家乡找到一份工作好难啊!
3. 陈桂棣、春桃夫妇在《中国农民调查》一书中曾经总结说: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
程度依然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改革 20 年后的小岗村只有 8 个字可以形容—
—“江山依旧,旧貌犹存”。
4. 南京农业大学陈文林教授认为:小岗村完全脱离了信息现代化的发展,网络普及率低、
利用率低、几乎没有尝试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销农特产品,小岗现在应该是“落后”的代
表。
选自——《二十一世纪的小岗村》
探究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发展过程中衍生了哪些问题?我们能想到哪些办法?
【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初步学会坚持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
学生认同中华民族这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通过活动探究提
高学生用口语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能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合作探究三:
材料: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从原料购进到产品生产、销售,
都根据国家统一计划进行。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企业职责不明。计划经济体制曾
经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长期实行,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
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
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
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探究问题:1、从上述案例概括企业发展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填写下表:城市
企业改革内容(措施)1984 年全面展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 P55 页第二目录填表。
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整阶段
管理体制
所有制
第十二课 改革与开放之对内改革篇——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分配方式
第二阶段
制度创新阶段 产权制度
2、通过对城市企业的改革,对国家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本节内容是本课难点之一,通过史料阅读和课本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
逐步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动机和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
初步建立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多媒体播放邓小平南方讲话背景,学生总结背景,讲解邓小平南方谈话。
①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②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A.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B.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邓小平在关键时刻,排除阻力,把握方向。先后到南方几个改革开放较成功的省份视
察,围绕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市场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
列重要讲话,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合作探究四:自主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并完成连线
预备探究活动:演绎现代商家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据时间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本节内容是本课难点之一,通过一段小视频,让学生能尝试体验探究历
史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
【本课小结】
本课最后,我用邓小平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
祖国和人民”,没有那个改革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要有一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心、
更要成为一种在逆境中依然坚持梦想的人。
第十二课 改革与开放之对内改革篇——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板书设计】
练一练: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A、 阶级斗争上
B、 政治建设上
C、 经济建设上
D、 文化建设上
2、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讲是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作业拓展】:我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一、认识新常态下新疆经济面临的挑战!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一是产值和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二是三次产业结构较低。三是工业化
发展滞后。
2、经济发展放缓明显。
3、经济增长粗放型特征明显。
4、地区发展差距大。
5、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不够。
二、认识新常态下新疆经济面临的机遇!
提示:请同学们从新疆的特点、资源、创新能力、西部大开发、人才培养、环境保护、
一路一带等方面全盘考虑,做一个为家乡发展建设出谋划策的新疆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多,1 课时安排有点紧凑。所以把课本中已经有的基础知识简
单讲解或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实践证明,这样安排是有效的。
学生自主学习部分,能很好的完成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但是作为高一历史教学,内容如何大胆取舍,详略得当是我一直在思考和践行的问题。本节
课的教学设计突出学生主体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农村(开端)
城市(扩展)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体制
国
富
民
强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伟大转折
战略决策
(改革)
第十二课 改革与开放之对内改革篇——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养成了合作精神。
本课我还引入了阿克苏本地的历史史实丰富了课堂,充分挖掘了乡土历史教材的内容,拉近
了历史和生活的距离,在讲述乡土历史的同时也宏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然后对学生进
行了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对民族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取得了很
好的效果。通过这个环节,我更加坚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挖掘乡土历史来丰富我们的教学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