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吟赞河流”主题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吟赞河流”主题练

ID:656726

大小:24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4-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1 届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吟赞河流”主题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流凌的黄河 单振国 ①站在数九寒天的黄土高原上,站在大雪纷飞的穹宇下,我看黄河。 黄河, 像一条蜿蜒浩荡的银色巨龙,正静静地、静静地流动着,在雪花无声无息里流动, 在冰凌悠悠漂浮中流动。 ②没有浮躁的喧哗,没有烦嚣的不安,没有轻薄的浪花,甚至连一点儿脚步声 都没有。有的,只是雄浑磅礴的气势,泰然自若的风骨,沉着稳健的向前,战胜一切 的自信! ③满河满河的冰凌,一块又一块,或大或小、或薄或厚,挤挤挨挨、满满当当, 镶着深冬的凛冽,披着大雪的晶莹。铺天盖地,浩浩荡荡。没有鸟鸣虫吟、红尘碎 语,没有争锋斗狠、狂放泼野,唯有静静地流动。漂浮着满河满河浩阔壮观的北方 冬天。好像是一条蛰伏入眠的巨龙。 ④啊,雪落黄河静无声。 ⑤静无声的黄河蓄积着体能,储存着力量,淬炼着胆魄,又慢慢苏醒,慢慢在 蛰伏中蠕动。恍然,唰地彻底醒来,鼓起排山倒海般巨大膂力,以四两拨千斤的手 臂,轻轻一揽,迅疾带走一大堆一大堆企图阻遏她前进的冰坝。这不,远远地,咔嚓 一声,犹如霹雳横空、巨崖崩塌,令人惊心动魄、寒毛悚立。严寒精心高垒起的 一座冰山訇然碎裂,没入宽阔深邃的河水中。冬天顷刻惊飞四散,朔风黯然销声匿 迹,一切的寒冷已不叫凛冽的寒冷,所有的冬天不再喧哗自己是冬天。 ⑥雪是越下越大,白花花的,一朵一朵飘着,漫天漫地,稠稠密密。雪吞咽着山 川村落、烟火人间,吞咽着高原大地、日月星辰,仿佛把整个北方的冬天都吞咽到 她茫茫的白幕之中。但她吞咽不了黄河,黄河依然静悄悄地、稳如泰山地流动着。 站在高原的更高处看流凌的黄河,又像是一条从天而落的银河,舒缓而下,连接天 地。河,睡在天堂之上,唯有梦是那样亘古遥远、瑰丽雄浑,那样多彩缤纷、近在 眼前,只轻轻地飘浮在纷纷杨扬的雪花中,向着无尽的远方。 ⑦晋陕峡谷,犹如大地哗啦扯开的胸膛,在白花花的雪野里,大幅油画般铺开, 铺成雪原莽莽、雪峰巍巍的浩大背景,黄河被衬托得更加气势磅礴。看吧!大河上 2 下,好一派雄浑壮观的景象。此刻,任何华美的辞藻,都没有力量嵌进这天地无声 却令人心海咆哮的壮丽诗章中;任何高亢的赞美,都显得那么苍白微弱。只有流凌 的黄河,在无声无息中永恒汇聚着、充盈着、释放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凛然高耸起 不可欺、不可辱、不可侵的血气,昂然高扬出战胜一切阻遏、一切对手的霸气, 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⑧看流凌的黄河,我瞬间强大、瞬间雄起,生活中所有的艰难险阻、荣辱得失、 恩怨不平,竟然轻盈得像一绺飞散的冷雾,无影无踪,无声无息。此时此刻,灵魂骤 然震颤,心海更加咆哮,仿佛站在黄河与高原交响曲那最震撼天地的音符上,由不 得要往远看、往大看。我想,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被这样一条裏挟着黄土,磅礴 浩荡、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河哺育的民族,一定有着与她同样的优秀基因、 同样的精神力量和胆魂气魄!我分明一下子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自强不息、不 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争胜的始祖精神。我敬仰黄河,虔诚地跪在黄河冰冻铁 硬的滩头,深深地磕了一个响头。 ⑨就在我抬头的刹那,太阳拨破云海,红彤彤、圆润润、热腾腾的,带着新的 春天的勃勃生机,在流动的冰凌上折射出万道金光。远远望去, 寥廓的黄河滩上, 飞起一圈又一圈绚丽耀眼的彩虹!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蛰伏的黄河看似人眠,实际上在蓄积着体能,储存着力量,淬炼着胆魄,她 的内心始终抱有瑰丽雄浑、向着无尽远方的梦想。 B.第⑤段使用了拟人的手法,黄河轻轻一“揽”,大堆的冰坝被带走, 严寒精 心高垒起的冰山“訇然碎裂”,苏醒了的黄河势不可挡。 C.第⑥段描写了仿佛把整个北方的冬天都吞咽下去的白雪,第⑦段写了犹如 浩大背景的晋陕峡谷,用以衬托出黄河的磅礴气势。 D.作者精心选取了黄河静静地流动、蓄积力量冲破阻碍等几个场景, 将黄河 从入冬、封冻到解冻的全部过程展现了出来。 8.流凌的黄河释放出排山倒海的力量冲破阻碍给了作者哪些启示?(6 分) 9.最后一段所写的景象有何特点?请加以分析。(6 分) 3 答案: 7.D“将黄河从人冬、封冻到解冻的全部过程展现了出来”错误,全文围绕“流 凌的黄河”来写,展现的是黄河开始解冻后冰块顺流而下的场景。 8.①作者灵魂震颤,生活中所有的艰难险阻、荣辱得失、恩怨不平,消失得无影 无踪。 ②作者由流凌的黄河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敢于争胜的始祖精神。 9.①采取远视的角度,从色彩、形状等方面描写了拨破云海的太阳,黄河滩上的 彩虹。 ②描写的是黄河滩头富有生机的春景,表现的是一副充满生机、希望、胜利的 景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 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 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 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 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 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 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 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 94 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 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 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 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 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 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 4 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地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 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 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 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 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 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 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 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 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 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 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 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 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 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 21 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 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 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 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 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 T 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 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 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 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 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 5 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 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 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 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 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 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胶,想象 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 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春恋的时光。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 手。 B.乌热尔图为玛丽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 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 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 活。 8.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6 分) 9.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 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6 分) 6 【答案】 7.D 8.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 命 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9.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②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未来的发展 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 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 【解析】 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 要明确具体的考查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选项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与文中“她们的 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不符,字 词“仍然”是关键。故选 D。 8.该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形象及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 解答本题,筛选第二段中的重点字词即可,如“巨大生命力”“纯真清冽”等, 而象征义结合首段“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进行分析即可。 9.分析“这河的深奥”的含义,要回到原文,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文章主要写的是根河的特点以及鄂温克人的历史、精神世界、生活状态等, 从这些方面分析“这河的深奥”体现在哪里即可。“我”“抵达不了”是因为“我” 的身份,“我”是外来游客,探索不了“这河的深奥”是自然的。作者说自己抵达 不了“这河的深奥”,是对鄂温克民族的历史、生活方式的肯定甚至崇敬,由此可 看出作者对鄂温克民族的情感态度。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