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测试 英德君主立宪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测试 英德君主立宪制

ID:656719

大小:3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4-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英德君主立宪制 一、选择题 1.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了上风,而议会自 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 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英国的良 好制度传统( ) 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 C.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2.1688 年,七位贵族领袖秘密策划,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来继承英国的王位。这 样,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这反映了“光荣革 命”(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使国王“统而不治” C.实现了权力中心的转移 D.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3.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 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 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与此相符的推论是( ) A.“光荣革命”是历史倒退 B.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实现了分权制衡 C.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 D.政治斗争中的谈判与妥协更具有建设性 4.1640—1660 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 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 年“光荣革命” 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 ) A.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D.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5.“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 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 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这表明英国 (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 C.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 D.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6.1689 年“国民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 丽。……新誓词要求威廉和玛丽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 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这主要反映了英国( ) A.下院是国家权力中心 B.代议制民主政治形成 C.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国王权力地位的变化 7.在一部历史著作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英国人民目睹查理一世人头落地时,发出了痛苦的 呼声;看到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夹道欢迎;同样,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 也是如此轰动。这反映了英国( ) A.民众对议会的种种举措表示不满 B.民众怀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C.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8.1761 年至 1770 年间英国先后换了 6 届首相,有 3 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 1 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国王权力不受限制 B.议会权力遭到削弱 C.内阁首相没有实权 D.君主立宪有待完善 9.有学者指出:“在专制时期,国王是权力的重心;专制制度消灭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 19 世纪开始,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到 20 世纪,只有下院才是真正的权力机构,其他两个 部分已沦为陪衬了。”英国权力重心转移说明英国( ) A.民主权利获得保障 B.民主色彩日益浓厚 C.国家政局很不稳定 D.内阁占据重要地位 10.1867 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英国宪政》:“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 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 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 ) 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最高法院 11.在宪法形式上,英国“有宪制而无单一的成文宪法”,其宪法“成分复杂,包括法律文 件、判例、习惯法和惯例等,可以使统治阶级根据形势变化增删修改,解释和运用起来反倒 得心应手”。这主要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 ) A.繁杂性 B.权威性 C.随意性 D.灵活性 12.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 1761 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 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 有寡头性质。”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 ) A.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C.殖民霸主形成的可能性 D.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13.1832 年议会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 48.8 万人增加到 88.8 万人。有选举权的 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例也从大约 2%增加到 3.3%。这说明议会改革( ) A.使人民群众大量获得普选权 B.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权 C.使民主范围有所扩大 D.结束了不平等的选举制度 14.1841 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 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这 主要表明英国( ) A.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 C.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得以完善 D.内阁脱离了与国王的政治联系 15.据金色财经 2017 年 5 月 3 日报道: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提请解散 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 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 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 A.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 16.有学者认为,德国 1871 年宪法是一部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 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此说明 1871 年宪法( ) A.对德意志各邦约束较大 B.尚未赋予资产阶级政治权利 C.追求多方势力利益的均衡 D.对民主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 17.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 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 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 史实的是( ) 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 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C.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 D.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18.1871 年德意志帝国在讨论制定宪法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曾希望自己能称为“德国皇 帝”,但却遭到巴伐利亚国王为首的很多国王的反对,因为它意味着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居 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这说明德意志帝国 ( ) A.实行联邦制原则 B.国家统一尚未完成 C.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皇帝权力受到限制 19.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 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 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 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 ) A.国王权力不受任何制约 B.皇权一定程度受制于联邦议会 C.是邦联制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20.19 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第一届议会选举中,真正参加投票的选民占全部选民的 51%,宰 相俾斯麦所在的自由保守党获得议会中 37 个席位,占议会总席位不到 10%。当议会开始运 转时,皇帝身边簇拥的亲王和将军们都穿着华丽的制服,与之相比,衣着普通的议员们倒成 了可有可无的听众。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选民的参政权利受到政府限制 B.德意志政治体制有其两面性 C.俾斯麦因竞选失败而解散内阁 D.联邦议会立法权被皇帝掌控 二、非选择题 21.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 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7 世纪时,政治结构…… 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 18 世纪 70~80 年代起,一直到 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 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 年时,120 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 21%,还有数百人 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 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 年的 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 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 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 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 1871 年 1 月 18 日在凡尔赛宫的历史性宣告,一个新的统一民族国家在欧洲出现 了。这个由不断改革跨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又依靠武力实现了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由于扫除 了历史积留下来的障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民族活力、解放了的生产力的迅猛跳 跃、国威的张扬,都表现出实现统一给德意志国家带来的历史创造力量。……统一后德意志 的经济发展是神速的,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德意志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 界工业强国之中。但是在战争灾难制造者的名单里,它却总是占有显赫的地位。所有这一切, 都是不乏历史根源的。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据材料,提取作者有关德国统一历史作用的信息,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说明。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材料中英国制度传统为议会权力高于王权,且议会兼顾了众多阶层的利益,这有利 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有利于工业的开展,故 A 项正确,C 项错误;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了 上风,但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故 B 项错误;D 项“全体公民”表述错误。 答案:A 2.解析:1689 年《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政体 奠定基础,故 A 项错误;光荣革命后,国王还保留某些权力,国王“统而不治”的说法错误, 故 B 项错误;据材料“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 可得光荣革命限制了王权,实现了权力中心的转移(国王→议会),故 C 项正确;1721 年, 沃尔波尔担任内阁首相时期,责任内阁制才形成,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 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说明政治斗争中的谈判与妥协更具有建设性,D 项正确。 答案:D 4.解析:题目强调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1688 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也就是主要看 1688 年“光荣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和后 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都是从革命的方式说的,故 A、B 两项错误;前者的革命 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英国 1688 年“光荣革命”中,英国资产 阶级和新贵族战胜封建贵族,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1688 年“光荣革命”成功 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故 D 项正确。 答案:D 5.解析:从材料看,内阁大臣的遴选权还在国王手中,同时大臣的意见还是必须向女王报 告,说明国王仍然拥有行政权,B 项正确。 答案:B 6.解析: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出下院是国家权力中心,故 A 项错误;代议制民主政治侧重公民 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议会,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与材料中国王权力受限无关,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国王由维护先王法律到根据议会制定法规进行统治,可知国王受到法律限 制,这是君主立宪制的体现,故 C 项正确;“国王权力地位的变化”仅是材料表面现象,不 是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7.解析: 处死国王时民众“发出了痛苦的呼声”,国王返回时民众“夹道欢迎”,反映 出民众怀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故 B 项正确。 答案:B 8.解析:从 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国王的权力就受到了限制,故 A 项错误;材料说 首相与国王的关系,未反映出议会权力遭到削弱,故 B 项错误;据所学可知英国内阁首相有 实权,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王有权力,说明英国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故 D 项正确。 答案:D 9.解析:材料虽然强调了民主权利,但未体现获得了保障,故 A 项错误;上议院是由贵族 和教会代表组成,下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很多新兴资产阶级和 新贵族进入了下议院,而材料强调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到上院再到下院,可知民主日益浓厚, 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未体现政局的稳不稳定,故 C 项错误;材 料说的是议会,未提内阁,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0.解析:本题考查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没 有实权,故 A 项错误;议会主要是掌握立法权,也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内阁是英国的 国家行政机关,但是内阁首相又是议会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因此又可以控制立法权,故 C 项正确;最高法院主要是掌握司法权,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材料仅涉及宪法成分复杂,不能由此得出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具有繁杂性,A 项错 误。B 项材料不能体现。根据“可以使统治阶级根据形势变化增删修改,解释和运用起来反 倒得心应手”可知,材料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灵活性,而非随意性,C 项错误,D 项 正确。 答案:D 12.解析:1688 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光荣革 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由贵族集团所垄断,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要求打破贵族集团对权力的垄断,说明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势在必行,而英国在 18 世纪中期 就已经确立了殖民霸主的地位,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改变贵族垄断政权的 必要性,工业革命的开展是促使改革的经济原因,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3.解析:有选举权的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比例也从大约 2%增加到 3.3%,说明了民主范围 有所扩大,故 C 正确。 答案:C 14.解析:解题过程中,先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 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并由此推断当时的国王不再干预责任内阁的组建,还要注 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41 年”。充分说明责任内阁制原则完善,国王真正处于“统而不 治”的地位。议会主权通过 1689 年《权利法案》确立,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显示资产阶级 控制议会的信息,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首相仍须国王任命,故 D 项错误。答案 选 C 项。 答案:C 15.解析: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立宪为实,故 A 项错误;英国上 院的议员不是选举产生的,由贵族组成世袭,英国首相解散议会的时候,是只解散下议院, 故 B 项错误;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与材料中 “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相符,故 C 项正确;虽 然保留了君主,但没有实权,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6.解析:据材料“有学者认为,德国 1871 年宪法是一部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 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 的”可以得出 1871 年宪法追求多方势力利益的均衡,故 C 项正确。 答案:C 17.解析:《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的选举制主要指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该制度在当时 已经实行,故 A 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享有立法权,故 B 项错误;德意志帝 国性质是君主立宪制,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德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强国,但其政治制度中仍 有明显的专制色彩,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8.解析: 材料中“巴伐利亚国王为首的很多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 意志皇帝’的称号”表明普鲁士国王并未取得凌驾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的至高地位,各邦 国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很明显是一种联邦制而非君主专制,故 A 项正确。 答案:A 19.解析:材料“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表明皇权一定程度受制于联 邦议会,故 B 项正确。 答案:B 20.解析:材料中“议会选举”(帝国议会的议员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体现了德意志帝国的 君主立宪制具有民主性的特点,“皇帝身边簇拥的亲王和将军们……衣着普通的议员 们……”体现了议会的权力较小,皇帝的权力很大,君主立宪制还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 国主义色彩,说明德意志政治体制有其两面性,故 B 项正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和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第(1)问,从政治保障、经济条 件、科技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首先,抓住“从 18 世纪 70~80 年代起,一直到 19 世纪 30 年代”理解“保守主义的政治”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首先, 抓住“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 年的资产阶级,同前 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理解“新的斗争”的含义;然后,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知识得出答案。第(4)问,首先,抓住“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 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理解“现代化各要素”的含义; 然后,从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 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 年议会改革运动。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 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22.解析:本题的材料从德国统一的进步作用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等两个角度说明了德国统 一的历史作用。在提取信息时,要注意对材料中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在分析论证时,要从 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说明德国的贡献,同时要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说明其消极影响。 答案:信息:德国统一促进了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德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使德意志 国家充满创造力;但德国统一也使德国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使德国成为战争的 策源地。 论证说明:统一后的德国颁布了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为德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政 治保障;德国统一为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提高了德国的国际竞 争力,促进了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19 世纪末德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德国统 一的完成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创造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科学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与此同时,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大量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就体现了强烈的专制性,德国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制造了战争灾难。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