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 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
一、基础梳理
1、三代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
商朝——内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2、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梳理要点,归纳)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贵族政治 ②地方分权 ③等级森严 ④神权色彩
二、重点深化
探究一 “家国同构”——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1.内容:宗法制度下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
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是小“国”,
“国”是大“家”。“君父同伦” 、“家国同构”, 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宗
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家国同构”体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其观念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
实影响。
2.影响:
积极:①政治:将封建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血缘和情感基础上,有利于统治集团内
部的稳定和团结;促成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超稳定结构。②经济:将家庭利益与集
权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家旺则国兴,和衷共济。③社会秩序建构:渗透社会生活各个层面,
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2
社会基层(家族、家庭)组织在结构和管理模式上和国家政治体系高度一致,使国家统治权
利有效下延,形成国家治理的合力,以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④道德伦理建设与维护:
(宗法血缘关系将政治体系与伦理秩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以尊宗敬祖、忠孝仁礼为
核心的道德体系,以伦常纲纪为准则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而家庭承载最重要的责
任,家教宽严与否成为治国者考量人才善恶能庸的标准。
消极:①造成了君主无任何约束的“家天下”局面,封建宗法制保证拥有绝对权威的君
权永远掌握在自己一家一姓之中;②弱化了社会力量,阻碍了家庭独立观念的形成,以家庭
为基本元素的社会处于软弱和分散状态,缺乏活力和凝聚力;③促进了政治伦理化,政治的
独立发展受到影响,缺乏对政治本质的真知灼见
【对点训练】
1.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
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
明( )
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解析: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 A 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
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
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 B 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是
等级制度的基础,故 C 项错误;题干述及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
故 D 项错误。
探究二 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至秦汉政治的十大变化
地方单位:封国 郡县 地方基础:血缘 地域
行政特点:分权 集权 官员身份:贵族 官僚
产生方式:世袭 任命 选官标准:血缘 才能
任职时间:终身 任期 经济来源:封邑 俸禄
高度集权:没有 实现 历史影响:造成割据 巩固统一
【对点训练】
2.(2020·北京朝阳一模)孔子之后“朋友”“同志”有了新的解释:“同处师门曰朋,同执
一志为友。”这一解释打破了原有的( )
“朋”象形兼会意。字从二肉。表示二人相与为友,同类相好。“志”同姓则同德,同德则
同心,同心则同志。 ——
3
《国语·晋语四》
A.禅让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世禄制
解析:据材料“这一解释打破了原有的……‘同姓则同德’”可知对原来的宗法制下同姓血
缘的解释打破,故选 B 项。
探究三 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分封制既隐藏着割据的隐患,
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周王通过分封制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是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诸
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随
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周王室的衰微,诸侯王势力不断膨胀,春秋以后,形成诸侯割据争霸局面。
但西周的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紧密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构成了“家国一
体”的政治制度模式,改变了商朝内外服制度下王畿内外松散的联盟关系,确立了严格的君
臣关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分封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认同推动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对点训练】
3. 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
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
领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正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
部下大臣,诸侯的领土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体现出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 C 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 D 项错误。
三、考向研析
考向分析 “家国同构体制”——民族认同与家国观念
西周三大制度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和宗法社会结构。虽
然分封制、宗法制随着周朝统治的崩溃而结束,但商周文明中蕴含的等级观念、宗法观念、
伦理道德观念等都对后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今天的现实社会也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准确理解基本概念,注意政治演变的趋势和特点,多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
考向预测:
1.文明传承——夏商周三代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作用
2.文化认同——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4
3.社会热点——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4.家国情怀——周代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四、模拟训练:
1.(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
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
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解析:材料体现了礼乐制度走向瓦解,但当时这一制度仍还存在,A 错;材料没有涉及王位
世袭制度,B 错;材料体现了宗法制遭到破坏,但“开始解体”的说法不当,C 错。在分封
制下,诸侯的爵位是由周天子授予的。根据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可知,楚国国君自
立为王,这说明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 D 正确
2. (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
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朝“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根据所学西周宗法制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 B 项正确。夏朝时世
袭制已经取代了禅让制,故 A 项错误。君主寿命长短,与王位继承方式没有必然关系,故 C
项错误。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非弱化血缘纽带关系,故 D 项错误。
3.(2020·浙江高考)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
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
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材料强调的是乡村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解析:国家政权含有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及基层政权,乡村属于基层政权。国家政权的稳定
依靠的是整套官僚制度,而不仅仅是地方的自治。A 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的
乡村中同姓之间往往聚族而居,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还经常通过祭祀祖先、设立共同遵守
的乡规民约来强化宗族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治理体系,即通过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5
来代替官府进行乡村管理。B 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乡村自治,并未涉及与法律制度相关
的信息。C 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乡村虽然基本自治,但仍处在政府的管辖之下,
例如,秦朝县下设乡、里等机构进行治理。官府仍对地方有一定的管控,乡村并未脱离政府
的管控。D 错。
4.(2020·湖北武汉毕业质量检测)商代是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
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从材
料看,商代铸造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 )
A.强化国家政权机能 B.扩大统治区域
C.突破血缘组织框架 D.完善宗法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
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可知青铜器扮演着政治权利的角色,这反映了国家
财富在社会上层的再分配,有利于强化国家政权机能,故选 A 项。
5.(2020·咸阳市高三一模)据殷墟出土的青铜铭文,发现有外服诸侯派人到朝廷任职现象。
这些来自外服的在朝为官者,既是联结内服和外服的纽带,也是商王对诸侯邦国的一种统治
方式。这反映出商朝( )
A.实现了对地方有效控制 B.选官制度不断发展
C.蕴含“大一统”思想理念 D.宗法关系尚未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商朝“外服诸侯派人到朝廷任职”“这些……为官者,既是联结内服和外
服的纽带,也是商王对诸侯邦国的一种统治方式”,可知包括各个隶属于王的诸侯邦国在内
的整个王朝国家,具有一体性、关联性,蕴含“大一统”思想理念,C 项正确;夏商周尚未
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A 项错误;B 项从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商朝已形成宗法
关系,D 项错误。
6.(2020·广东茂名二模)周初的统治者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
——“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
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 )
A.儒学居于统治地位 B.出现敬天保民观念
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 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天命靡常”、“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可知
周初统治者认识到天命和民心的重要性,出现敬天保民观念,故选 B 项;汉代儒学居于统治
地位,与材料所述时间“周初”不符,排除 A 项;功利之学,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反对惟
6
言功利和空谈性命的义理之学,与材料中强调“天命靡常”不符,排除 C 项;“神权与王权
紧密结合”强调神权与王权关系,与材料主体“天命”、“小民”无关,排除 D 项。
7.(2020·河北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联考)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西周政治制度的记述。据此能
够得出的最准确的结论是( )
记述 出处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
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儒效》
“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殷周制度论》
A.强化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 B.以血缘为纽带把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C.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 D.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三则材料中的“皆举亲也”“周之子孙”“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均可体现
西周时期宗法制下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选 B 项;材料二中“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
诸侯”,并未强调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排除 A 项;材料中突出血缘关系,主要强
调宗法制而非分封制,排除 C 项;西周时期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 D 项。
8.(仿 2018 年全国Ⅱ卷,24·说明类)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
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
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
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解析: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 A 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
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
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 B 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是
等级制度的基础,故 C 项错误;题干述及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
故 D 项错误。
9.(2020·黄冈市高三二模)古代罗马人、希腊人也同中国一样注重孝道,但随着文明程度
的增加,他们的孝道观念便逐渐淡漠,而古代中国的孝道文化却日益发展,成为民族性格和
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孝道文化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国(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 B.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7
C.民本思想的趋时更新 D.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孝道文化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它与血缘宗法观念紧密联系,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中国的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时至今
日仍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一定影响,宗法制延续下来的孝道观念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
因此 B 项正确;A 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下;
C 项错误,民本思想与孝道文化没有直接联系;D 项错误,孝道文化在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
度尚未形成时就已经存在,两者没有关系。故选 B。
10.(2020·全国卷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公元前 11 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
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
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
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
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 8 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
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
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
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
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12
分)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7 分)
答案 (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
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3)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
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