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化学能与电能
1.【2020•山东卷】采用惰性电极,以去离子水和氧气为原料通过电解法制备
双氧水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忽略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阳极反应为 2H2O-4e-=4H++O2↑
B.电解一段时间后,阳极室的 pH 未变
C.电解过程中,H+由 a 极区向 b 极区迁移
D.电解一段时间后,a 极生成的 O2 与 b 极反应的 O2 等量
【答案】D
【解析】a 极析出氧气,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做电解池的阳极,b 极通入氧
气,生成过氧化氢,氧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做电解池的阴极。A 项,依
据分析 a 极是阳极,属于放氧生酸性型的电解,所以阳极的反应式是
2H2O-4e-=4H++O2↑,故 A 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 项,电解时阳极产生氢离子,
氢离子是阳离子,通过质子交换膜移向阴极,所以电解一段时间后,阳极室的
pH 值不变,故 B 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 项,有 B 的分析可知,C 正确,但不符
合题意;D 项,电解时,阳极的反应为:2H2O-4e-=4H++O2↑,阴极的反应为:
O2+2e-+2H+=H2O2,总反应为:O2+2H2O=2H2O2,要消耗氧气,即是 a 极生成的氧气小
2
于 b 极消耗的氧气,故 D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
2.【2019•新课标Ⅰ卷】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
工作时 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
B. 阴极区, 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 H2+2MV2+=2H++2MV+
C. 正极区,固氮酶 催化剂,N2 发生还原反应生成 NH3
D. 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
【答案】B
【解析】由生物燃料电池的示意图可知,左室电极为燃料电池的负极,MV+
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MV2+,电极反应式为 MV+—e—= MV2+,放电生成的
MV2+在氢化酶的作用下与 H2 反应生成 H+和 MV+,反应的方程式为 H2+2MV2+=2H++2MV+;
右室电极为燃料电池的正极,MV2+在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 MV+,电极反应
式为 MV2++e—= MV+,放电生成的 MV+与 N2 在固氮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 NH3 和 MV2+,
反应的方程式为 N2+6H++6MV+=6MV2++NH3,电池工作时,氢离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
向正极移动。A 项,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选用酶作催化剂,条件温和,
3
同时利用 MV+和 MV2+的相互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可提供电能,故 A 正确;
B 项,左室为负极区,MV+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MV2+,电极反应式为 MV+
—e—= MV2+,放电生成的 MV2+在氢化酶的作用下与 H2 反应生成 H+和 MV+,反应的方
程式为 H2+2MV2+=2H++2MV+,故 B 错误;C 项,右室为正极区,MV2+在正极得电子发
生还原反应生成 MV+,电极反应式为 MV2++e—= MV+,放电生成的 MV+与 N2 在固氮酶
的作用下反应生成 NH3 和 MV2+,故 C 正确;D 项,电池工作时,氢离子(即质子)
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向正极移动,故 D 正确。故选 B。
3.【2019•新课标Ⅲ卷】为提升电池循环效率和稳定性,科学家近期利用三
维多孔海绵状 Zn(3D−Zn)可以高效沉积 ZnO 的特点,设计了采用强碱性电解质的
3D−Zn—NiOOH 二次电池,结构如下图所示。电池反应为
Zn(s)+2NiOOH(s)+H2O(l)
放
充
电
电 ZnO(s)+2Ni(OH)2(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三维多孔海绵状 Zn 具有较高的表面积,所沉积的 ZnO 分散度高
B. 充电时阳极反应为 Ni(OH)2(s)+OH−(aq)−e−=NiOOH(s)+H2O(l)
C. 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Zn(s)+2OH−(aq)−2e−=ZnO(s)+H2O(l)
D. 放电过程中 OH−通过隔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答案】D
4
【解析】A 项,三维多孔海绵状 Zn 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吸附能力强,所沉
积的 ZnO 分散度高,A 正确;B 项,充电相当于是电解池,阳极发生失去电子的
氧化反应,根据总反应式可知阳极是 Ni(OH)2 失去电子转化为 NiOOH,电极反应
式为 Ni(OH)2(s)+OH-(aq)-e-=NiOOH(s)+H2O(l),B 正确;C 项,放电时相当
于是原电池,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根据总反应式可知负极反应式为
Zn(s)+2OH-(aq)-2e-=ZnO(s)+H2O(l),C 正确;D 项,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
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放电过程中 OH-通过隔膜从正极区移向负极区,
D 错误。故选 D。
4.将铁粉和活性炭的混合物用NaCl溶液湿润后,置于如图所示装置中,进行
铁的电化学腐蚀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被氧化的电极反应式为Fe−3e−=Fe3+
B.铁腐蚀过程中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C.活性炭的存在会加速铁的腐蚀
D.以水代替NaCl溶液,铁不能发生吸氧腐蚀
【答案】C
【解析】A.该装置中发生吸氧腐蚀,Fe 作负极,Fe 失电子生成亚铁离子,
电极反应式为 Fe﹣2e﹣═Fe2+,故 A 错误;B.铁腐蚀过程发生电化学反应,部分
5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放热,所以还存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变化,故 B 错误;C.Fe、
C 和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Fe 易失电子被腐蚀,加速 Fe 的腐蚀,故 C 正确;D.弱
酸性或中性条件下铁腐蚀吸氧腐蚀,水代替 NaCl 溶液,溶液仍然呈中性,Fe 发
生吸氧腐蚀,故 D 错误;故选 C。
5.我国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的高比能量锌-碘溴液流电池,其工作原理示
意图如下。图中贮液器可储存电解质溶液,提高电池的容量。分析错误的是( )
A. 放电时,a 电极反应为 I2Br-+2e-=2I-+Br-
B. 放电时,溶液中离子的数目增大
C. 充电时,b 电极每增重0.65g ,溶液中有 0.02mol I 被氧化
D. 充电时,a 电极接外电源负极
【答案】D
【解析】A 项,放电时,a 电极为正极,碘得电子变成碘离子,正极反应式
为 I2Br-+2e-=2I-+Br-,故 A 正确;B 项,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 I2Br-+2e-=2I-
+Br-,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大,故 B 正确;C 项,充电时,b 电极反应式为 Zn2++2e
6
-=Zn,每增加 0.65g,转移 0.02mol 电子,阳极反应式为 Br-+2I--2e-=I2Br-,
有 0.02molI-失电子被氧化,故 C 正确;D 项,充电时,a 是阳极,应与外电源
的正极相连,故 D 错误;故选 D。
6.【2019•上海卷】关于下列装置(只是个示意图),叙述错误的是 ( )
A.石墨电极反应:O2+4H++4e → 2H2O B.鼓入少量空气,会加快 Fe 的
腐蚀
C.加入少量 NaCl,会加快 Fe 的腐蚀 D.加入 HCl,石墨电极反应式:
2H++2e → 2H2↑
【答案】A
【解析】金属的吸氧腐蚀,溶液并不是较强酸性,石墨电极反应式:O2+2H2O+4e
→ 4OH- ,因此 A 选项错误
7.【2019•浙江 4 月 选考】化学电源在日常生活和高科技领域中都有广泛
应用。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Zn2+向 Cu 电极方向移动,Cu 电极附近溶液中 H+浓度增加
B.乙: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Ag2O+2e−+H2O===2Ag+2OH−
C.丙:锌筒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锌筒会变薄
D.丁:使用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的酸性减弱,导电能力下降
【答案】A
【解析】A.甲装置属于原电池,Zn 较 Cu 活泼,做负极,Zn 失电子变 Zn2+,
电子经导线转移到铜电极,铜电极负电荷变多,吸引了溶液中的阳离子,因而
Zn2+和 H+向 Cu 电极方向移动,H+氧化性较强,得电子变 H2,2H++2e=H2↑,因而 c(H+)
减小,A 项错误;B. Ag2O 作正极,得到来自 Zn 失去的电子,被还原成 Ag,结
合 KOH 作电解液,故电极反应式为 Ag2O+2e−+H2O 2Ag+2OH−,B 项正确;C.Zn
为较活泼电极,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Zn-2e-=Zn2+,锌溶解,因
而锌筒会变薄,C 项正确;D.铅蓄电池总反应式为 PbO2 + Pb + 2H2SO4 2PbSO4
+ 2H2O,可知放电一段时间后,H2SO4 不断被消耗,因而电解质溶液的酸性减弱,
导电能力下降,D 项正确。故选 A。
8.最近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 CO2+H2S 协同转化装置,实现对天然气中 CO2
和 H2S 的高效去除。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电极分别为 ZnO@石墨烯(石墨烯包裹
的 ZnO)和石墨烯,石墨烯电极区发生反应为:
8
①EDTA-Fe2+-e-=EDTA-Fe3+
②2EDTA-Fe3++H2S=2H++S+2EDTA-Fe2+
该装置工作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阴极的电极反应:CO2+2H++2e-=CO+H2O
B.协同转化总反应:CO2+H2S=CO+H2O+S
C.石墨烯上的电势比 ZnO@石墨烯上的低
D.若采用 Fe3+/Fe2+取代 EDTA-Fe3+/EDTA-Fe2+,溶液需为酸性
【答案】C
【解析】A 项,CO2 在 ZnO@石墨烯电极上转化为 CO,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
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 CO2+H++2e-=CO+H2O,A 正确;B 项,根据石墨烯电极上
发生的电极反应可知①+②即得到 H2S-2e-=2H++S,因此总反应式为 CO2+H2S=
CO+H2O+S,B 正确;C 项,石墨烯电极为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因此石墨烯
上的电势比 ZnO@石墨烯电极上的高,C 错误;D 项,由于铁离子、亚铁离子均易
9
水解,所以如果采用 Fe3+/Fe2+取代 EDTA-Fe3+/EDTA-Fe2+,溶液需要酸性,D 正
确。
9.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 Na—CO2 二次电池。将 NaClO4
溶于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钠和负载碳纳米管的镍网分别作为电极材料,电池的
总反应为:3CO2+4Na 2Na2CO3+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放电时,ClO4
-向负极移动
B.充电时释放 CO2,放电时吸收 CO2
C.放电时,正极反应为:3CO2+4e− =2CO3
2-+C
D.充电时,正极反应为:Na++e−=Na
【答案】D
【解析】A 项,放电时是原电池,阴离子 ClO4
-向负极移动,A 正确;B 项,电
池的总反应为 3CO2+4Na 2Na2CO3+C,因此充电时释放 CO2,放电时吸收 CO2,B
正确;C 项,放电时是原电池,正极是二氧化碳得到电子转化为碳,反应为:3CO2+4e
−=2CO3
2-+C,C 正确;D 项,充电时是电解,正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作阳极,
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反应为 2CO3
2-+C-4e−=3CO2,D 错误。
10
10.一种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所示。当电池放电时,O2 与 Li+在多孔碳材
料电极处生成 Li2O2-x(x=0 或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负极
B.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多孔碳材料电极流向锂电极
C.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 Li+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
D.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 Li2O2-x=2Li+(1-x/2)O2
【答案】D
【解析】A 项,题目叙述为:放电时,O2 与 Li+在多孔碳电极处反应,说明电
池内,Li+向多孔碳电极移动,因为阳离子移向正极,所以多孔碳电极为正极,A
错误;B 项,因为多孔碳电极为正极,外电路电子应该由锂电极流向多孔碳电极
(由负极流向正极),B 错误;C 项,充电和放电时电池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应该相
反,放电时,Li+向多孔碳电极移动,充电时向锂电极移动,C 错误;D 项,根据
图示和上述分析,电池的正极反应应该是 O2 与 Li+得电子转化为 Li2O2-X,电池的
负极反应应该是单质 Li 失电子转化为 Li+,所以总反应为:2Li + (1-x/2)O2 =
11
Li2O2-X,充电的反应与放电的反应相反,所以为 Li2O2-X = 2Li + (1-x/2)O2,选
项 D 正确。
11.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如下(烧杯内均为经过酸化的 3%NaCl
溶液)。
① ② ③
在 Fe 表面生成蓝色沉淀 试管内无明显变化 试管内生成蓝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比②③,可以判定 Zn 保护了 Fe
B.对比①②,K3[Fe(CN)6]可能将 Fe 氧化
C.验证 Zn 保护 Fe 时不能用①的方法
D.将 Zn 换成 Cu,用①的方法可判断 Fe 比 Cu 活泼
【答案】D
【解析】A 项,对比②③,②Fe 附近的溶液中加入 K3[Fe(CN)6]无明显变化,
②Fe 附近的溶液中不含 Fe2+,③Fe 附近的溶液中加入 K3[Fe(CN)6]产生蓝色沉淀,
12
③Fe 附近的溶液中含 Fe2+,②中 Fe 被保护,A 项正确;B 项,①加入 K3[Fe(CN)6]
在 Fe 表面产生蓝色沉淀,Fe 表面产生了 Fe2+,对比①②的异同,①可能是
K3[Fe(CN)6]将 Fe 氧化成 Fe2+,B 项正确;C 项,对比①②,①加入 K3[Fe(CN)6]
在 Fe 表面产生蓝色沉淀,①也能检验出 Fe2+,不能用①的方法验证 Zn 保护 Fe,
C 项正确;D 项,由实验可知 K3[Fe(CN)6]可能将 Fe 氧化成 Fe2+,将 Zn 换成 Cu 不
能用①的方法证明 Fe 比 Cu 活泼,D 项错误。
12.支撑海港码头基础的钢管桩,常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进行防腐,工
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通入保护电流使钢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
B.通电后外电路电子被强制从高硅铸铁流向钢管桩
C.高硅铸铁的作用是作为损耗阳极材料和传递电流
D.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答案】C
【解析】A.外加强大的电流抑制金属电化学腐蚀产生的电流,A 正确;B.通
13
电后,被保护的钢管柱作阴极,高硅铸铁作阳极,因此电路电子被强制从高硅铸
铁流向钢管桩,B 正确;C.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所以高硅铸铁不损耗,C
错误;D.外加电流要抑制金属电化学腐蚀产生的电流,D 正确。故选 C。
13.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
液一般为 混合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
B.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
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
【答案】C
【解析】A 项,根据原理可知,Al 要形成氧化膜,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因此
铝为阳极,故 A 说法正确;B 项,不锈钢网接触面积大,能增加电解效率,故 B
说法正确;C 项,阴极应为阳离子得电子,根据离子放电顺序应是 H+放电,即
2H++2e−=H2↑,故 C 说法错误;D 项,根据电解原理,电解时,阴离子移向阳极,
故 D 说法正确。
14.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
a 常用掺有石墨烯的 S8 材料,电池反应为:16Li+xS8=8Li2Sx(2≤x≤8)。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14
A.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
B.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 0.02 mol 电子,负极材料减重 0.14 g
C.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 a 的导电性
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 Li2S2 的量越多
【答案】D
【解析】A.原电池工作时,Li+向正极移动,则 a 为正极,正极上发生还原
反应,随放电的多少可能发生多种反应,其中可能为 2Li2S6+2Li++2e-=3Li2S4,故
A 正确;B.原电池工作时,转移 0.02mol 电子时,氧化 Li 的物质的量为 0.02mol,
质量为 0.14g,故 B 正确;C.石墨能导电,利用石墨烯作电极,可提高电极 a
的导电性,故 C 正确;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转移电子数越多,生成的 Li 和
S8 越多,即电池中 Li2S2 的量越少,故 D 错误;答案为 A。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 N2(g)+3H2(g) 2NH3(g)的ΔH < 0,ΔS >0
B.地下钢铁管道用导线连接锌块可以减缓管道的腐蚀
C.常温下,Ksp[Mg(OH)2]=5.6×10−12,pH=10 的含 Mg2+溶液中,c(Mg2+)≤5.6
15
×10−4 mol·L−1
D.常温常压下,锌与稀 H2SO4 反应生成 11.2 L H2,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
6.02×1023
【答案】BC
【解析】A.该反应气体的分子数减少了,所以是熵减的反应,Δ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