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件: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一)古代农业(命题点详解+针对性训练)50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专题三 “儒学为纲”下的传统文化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主题一 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主题二 手工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主题三 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 通体系·理线索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 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 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通体系·理线索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 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通体系·理线索 线索(三)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 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 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通体系·理线索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自守为主,前者首倡于商 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 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主题一 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备知识·成线面 一、原始社会:农业起源 ①经济作物: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②耕作方式:实行刀耕火种; ③生产工具:石、木、骨器; ④土地制度: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二、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①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②耕作方式:石器锄耕; ③生产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④经营方式: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备知识·成线面 一、原始社会:农业起源 二、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三、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形成 ①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②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 国渠;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④经济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备知识·成线面 一、原始社会:农业起源 二、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三、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形成 四、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①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②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③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④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曹魏时出现翻车,唐朝时创 制了筒车等 新教材·新观点   汉初的经济政策 汉初统治集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赋税,提倡节俭,减少行政支出。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 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新教材·新观点   唐朝两税法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 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于身为本”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新教材·新观点 宋朝的经济 (1)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 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 结构有一定突破。 (2)南方农业: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 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 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 关副业。 备知识·成线面 一、原始社会:农业起源 二、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三、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形成 四、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五、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①经济作物: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 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 口增长; ②土地制度: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典型形态的土地制度 命题点二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命题点三 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 命题点四 经济重心的南移 1.(2020·天津高考)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 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 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D 真题感悟 2.(2020·全国卷Ⅲ)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 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D 真题感悟 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公田和私田-集体- 耕作 曹魏-屯田制-军队给养或税粮-政府直接组 织经营-集体耕作-土地国有- 西晋-占田制-农民向官府登记占有土地的 制度-不是国家授予-国家允许农民占有 北魏隋唐-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有制 宋至明清-永佃田-租佃制度-所有权使用权 分离 深化认知 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规律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历史的主流。 ②统治者长期限田,通过推行公有制保障 “耕者有其田”。 ③日益向着开放和流动方向发展。 ④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产权形式。 ⑤与赋税制度紧密关联,为国家机器运转, 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撑。 ⑥精细化管理,历史悠久。 深化认知 1.据史载,屯田制始自西汉文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连续不 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 占有,屯田制逐渐流行开来,屯田一般分为军屯、民屯两种, 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据此可知,屯 田制的流行 A.使被抛荒的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结合 B.促进了井田制的恢复 C.目的是抑制封建庄园经济的扩张 D.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 A 变式训练 2.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 A.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A 变式训练 时期 规定 曹魏 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 收成的6/10为地租 西晋 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 田 北魏 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 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 唐代 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 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典型形态的土地制度 命题点二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命题点三 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 命题点四 经济重心的南移 1.(2020·全国卷Ⅰ)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 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 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 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A 真题感悟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1)表现 ①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牛耕是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经 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②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产量,土地利 用率,总目标。 ③改善农业环境:灌溉,土壤环境,收成不取决于天气等。 (2)影响 ①积极性:生活稳定,较高积极性,稳定社会秩序,稳固统 治。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 ②消极性:阻碍了社会发展;脆弱性;阻碍商经和资芽。 深化认知 1.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即使没 有多少纵向(诸如国家和地方行政资助)和横向(诸如与其他劳 动者的联合)的支持,也可以在封闭的系统内自我扩张。”其 中“自我扩张”是指 A.扩大生产规模 B.加强社会分工 C.转移经济重心 D.注重精耕细作 D 变式训练 2.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 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 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A 变式训练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典型形态的土地制度 命题点二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命题点三 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 命题点四 经济重心的南移 1.(2020·江苏高考)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 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 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 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D 真题感悟 2.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 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C 真题感悟   春秋战国时期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①产生条件:铁牛,生产技术;封土制。 ②主要特点: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保守 性。 ③与社会的关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的根源。 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文学作品反映了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重男轻女”,孝道、邻里和睦等。 深化认知    田庄的特点 ①规模大,多种经营,生产中实行集约化 的协作劳动,自给自足。 ②聚族而居,宾客相附,等级森严。 ③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 ④拥有私人武装。 深化认知   租佃制的影响 ①消极:状况恶化,矛盾激化,起义,社 会动荡,危及统治;豪强壮大,影响中央集权; 税收减少,财政恶化。 ②积极:契约纳租,依附减弱,选择权力; 生产自主权提高,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农发, 促进了商发。 深化认知 1.《汉书·食货志》记载:“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宋 代户口登记为主户和客户,客户指自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 者。明代地租形态由以分成租为主发展到以定额租为主,地 主的干预减少。这说明中国古代 A.赋役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长工、短工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C.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D.自耕农经济的演变 C 变式训练 2.史书记载,东汉樊宏“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 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作器物,先种梓、 漆……积以岁月,皆得其用。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 乡闾。”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 A.豪强地主控制地方政治经济 B.田庄经济发展迅速造成土地兼并 C.田庄经济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D.豪强地主剥削人民加剧阶级矛盾 C 变式训练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典型形态的土地制度 命题点二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命题点三 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 命题点四 经济重心的南移 1.(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 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 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 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C 真题感悟 2.(2016·海南高考)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 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D 真题感悟   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影响 (1)海外贸易:沿海沿江城市,海上交运,宋元 海上贸易 (2)城市发展:南方工商业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3)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 (4)文化教育:促南方文化教育 (5)民族关系:融合,促多样性和统一性 (6)生态环境的影响: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影 响可持续 (7)风俗习惯: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 深化认知 1.下表为中国古代各时期分别发生在南方和北方的战争比例。 表中南北方战争比例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A.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威胁消除 B.南方经济战略地位上升 C.统治者更重视北方军事建设 D.政治统治重心逐渐南移 B 变式训练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 元明 清 北 87% 76% 61% 68% 50% 29% 26% 南 13% 24% 39% 32% 50% 71% 74% 2.《陆游集》记载,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苏州、常州)熟,天下 足。”上述现象 A.引发经济与政治中心分离 B.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反映出区间贩运业的繁荣 D.解释了宋朝迁都的原因 B 变式训练 关注点一 “不抑兼并”的合理性 关注点二 宋代租佃制的主要特征 观前沿·提素养 学术前沿 关注点一 “不抑兼并”的合理性   作为唐宋变革的一大标志,“不抑兼并”政策具有广泛的 经济内涵。它标志着传统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从公平优先转为效率优先。 ——熊燕军《从公平优先到效率优先:“不抑兼并”与唐宋变革》 史论史识 “不抑兼并”的合理性 (1)原因 ①补偿,放任 ②沿袭两税制,土地兼并不影响收入,降低收税的难度。 ③需要人口和豪强支持。 ④宋工商业和城市发达,消化部分农村人口。 (2)意义 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释放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 强大生产力,推动租佃制的繁荣,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 要制度原因。 1.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 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 面。这种局面客观上 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 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 B 新题速递 2.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 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 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 壮大。这说明 A.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B.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C.“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 D.放任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税源锐减 B 新题速递 关注点一 “不抑兼并”的合理性 关注点二 宋代租佃制的主要特征 观前沿·提素养 学术前沿 关注点二 宋代租佃制的主要特征   在宋代租佃制下,地主与佃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 关系中,不再具有世袭性的永久性,一旦租佃关系解除,人身 依附也随之消失,佃户与田主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尽 管佃户依然背负着沉重的地租负担,田租征收以实物为主,但 他们基本上摆脱了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很大程度上获得了 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当然,租佃制的不断膨胀也对社会发展产 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史论史识 宋代租佃制的特征 (1)租佃关系更加普遍。 (2)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 (3)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 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或佃户地位 有所提高),佃户与田主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4)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5)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 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 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1.胡宏在《五峰集》中记载:“北宋湖湘一带,有些客户或丁 口蓄多,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出立户名,便欲脱 离主户而去了。”以上反映了 A.土地兼并严重      B.宋代租佃经营较普遍 C.坊市制度崩溃 D.佃户的人身相对自由 D 新题速递 2.“暇蟆对我说,使君休怨嗟。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 一年。休怨嗟,休怨嗟。明年此日君见我,不知又是谁田蛙。 ”《田蛙歌》形象地反映出 A.抑制土地兼并 B.农民流离失所 C.租佃经济活跃 D.地权转移频繁 D 新题速递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