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三十二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群文阅读武官类课件(48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三十二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群文阅读武官类课件(48张PPT)

ID:652179

大小:368.5 KB

页数:48页

时间:2021-04-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三十二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群文阅读·武官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王素,字仲仪。祖,国初以兵部侍郎知制诰,始家京下。考,以太尉相真宗, 位居朝首,执其政柄,为一代之宗臣,封魏国公。其薨也,章圣太后问诸孤,素犹 未官,更以嗟恻,始授太常寺丞。服阕,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复召试,擢通 判颍州,更怀州、许州。近臣荐其材高,复召试,赐五品服。凡三试禁林,当登 馆阁之选,每以大臣亲嫌见抑。出知宿州,政有能名。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 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召素自宿知谏院,同判国子监。 悉情献替,多见向纳。皇子生,将大庆赉,素曰:“西师尚严,劳臣在边,士苦战 戍之勤,民疲赍送之役。而金帛散于不急,爵禄加于无功,庆赉非宜。”朝议为 止。寻迁天章阁待制,领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时初加按察之名,以假司官之重,      奉使者率以苛峻为称职,素独处之以平易,惟贪暴吏莫容焉。英宗初,羌入平凉 塞,连犯堡塞。朝议择帅,谓无易素者,除端明殿学士,复知渭州,边人闻素至, 曰:“无事矣。”羌服素威信,即解散。既下车,境上恬然。素御将卒有恩,阔 略不苛急,人皆乐为用。而临事毅然,不可犯也。时谓三边统率,素称最。一日 方燕飨,边民惊哗奔入城,将佐请阖门防奸变。素曰:“妄相恐尔。寇至,吾不 知耶!”传令敢妄有言者斩,俄而自定,众服其明决。西陲诸路内属番部,因事 质留者,有至老死不得出。素阅其籍,情非甚恶而系久者,戒谕散遣之,莫不感 悦。素,宰相子,自励学问,洁操行,早从素游及所尝奖荐,至于幕府文武,间登 公卿,或至将相,而素处之自如也。熙宁六年三月甲寅,卒于京师,享年六十有 七。 (节选自《宋史·王素传》,有删改)  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 B.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 C.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 D.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 【解析】选B。“庆历初”是“庆历初年”的意思,后边应断开,排除A、C 项;“邻敌”是“自怀”的主语,前边应断开,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常寺,与大理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并称五寺。负责掌管刑法案狱。 B.谏院,属于督察机构。谏官可评论施政得失,也可纠正皇帝错误。 C.羌,指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甘肃、青海等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 D.下车,指官吏到任,与表示辞官归家的“悬车”相对,常用作“下车伊始”。 【解析】选A。A项中“掌管刑法案狱”错,太常寺掌管宗庙礼仪,掌管刑法案 狱的是大理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素才学出众。他虽为宰相之子,但却未依靠家庭出身,凭借自身才华,通过 三次考试,方才步入仕途。 B.王素直言敢谏。皇子诞生,仁宗意欲大肆庆贺赏赐,他以边关紧急、百姓困 苦为由进行讽谏,最终被采纳。 C.王素遇事沉着。镇守平凉时,传言敌寇入侵,边民惊慌入城,将士信以为真, 他却洞察真相,临事不乱,骚乱很快平定。 D.王素性情豁达。他与后来官位超越自己的朋友、部下以及曾经荐举的人交 往自如,心情平和。 【解析】选A。A项中“通过三次考试,方才步入仕途”错,王素在考试之前就 被授予太常寺丞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素御将卒有恩,阔略不苛急,人皆乐为用。(4分) 译文:                                                             (2)素阅其籍,情非甚恶而系久者,戒谕散遣之,莫不感悦。(4分) 译文:                                                               【解析】(1)关键词:“御”,统领;“阔”,宽容;“苛”,苛刻。(2)关键 词:“阅”,查看;“戒”,告诫;“遣”,释放;“感悦”,感动喜悦。 答案:(1)王素统领将士有情有义,处处宽容,从不苛刻严厉,大家都乐意为他效 力。(得分点:“御”“阔略”“为”各1分,句意1分) (2)王素查看了他们的案卷,情况不是很恶劣而被长期囚禁的,告诫教育之后就 释放了,这些人无不感动喜悦。(得分点:“系”“戒”“莫”各1分,句意1分) 5.文中哪些事情体现了王素为人处世宽容而不苛刻的一面,请简要分析。(3分) 答:                                                                【解析】本题是筛选概括题,需要审清题意,根据指令要求在文中找准答题区 间,并做相应的概括总结。 答案:①王素身居高位,兼任按察使时独以平易的态度处理政务。②王素统领 将士有情有义,宽容不苛刻,大家都乐意为他效力。③外番人员犯事被羁留扣 押,王素查看案卷,酌情减刑。 附【译文】 王素,字仲仪。祖父在建国之初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担任知制诰,才开始定居京 城。父亲以太尉的身份辅佐真宗,位居朝臣之首,主管朝政,成为一代宗臣,封 为魏国公。死后,章圣太后询问他的几个儿子,得知王素仍未出仕做官,更加伤 感同情,于是授予王素为太常寺丞的官职。守丧完成之后,通过考试进入学士 院,赐进士出身。后来再经考试,提升为颍州通判,后又改任怀州、许州通判。 皇帝的近臣因王素才高再次向朝廷推荐,王素又经考试,晋升五品。总共经过 三次翰林院的考试,理当选入馆阁,但因他是宰相之子,为避嫌而被压制。离京 担任宿州知州,政绩显著,名声远播。庆历初年,西夏抗拒王命,谋反叛乱,契丹 捐弃旧怨,与朝廷修好。仁宗以至诚之心感化诸邦,邻国敌人感德顺服,于是, 仁宗更加专心政事,首次增设了谏官。皇帝命令王素从宿州回京掌管谏院,同 时掌管国子监。期间,王素向皇帝进谏,竭忠尽智,多被采纳。皇子出生,皇帝 想对朝臣大加赏赐,王素说:“西边战事吃紧,有功劳的臣子在边疆作战,士兵 忙于守边,辛苦异常,百姓为承担赏赐群臣带来的赋税之苦,奔波劳碌,身心俱 疲。而且财物都分发给了不急需的人,爵位都封赐给了无功之人,所以封赏群 臣并不合适。”经过朝廷议论,封赏最终作罢。不久,王素又调任天章阁待制, 兼任淮南都转运按察使。当时初加按察使头衔出使的官员,凭借着权位之重, 都以苛刻严峻为称职,而王素却独以平易为务,只有那些贪官污吏不能接纳。 英宗初年,羌人侵入平凉塞,接连攻破要塞。朝廷商议选派统帅,都说没有人可 以替代王素,于是任命王素为端明殿学士,又担任渭州知州,边地人民听闻王素 将至,纷纷说:“没事了。”羌人敬服王素的威信,立刻解散了。王素到任之后, 边境上一片祥和。王素统领将士有情有义,处处宽容,从不苛刻严厉,大家都乐 意为他效力。然而大事面前的决断,王素果敢坚毅,不可侵犯。时人都说三边 统帅,王素最厉害。一天正宴请宾客,边地百姓惊叫着跑入城门,将佐请求关闭 城门防止奸变。王素说:“不要恐慌。敌军如果到了,我会不知道吗?”并发布 命令,有敢随意乱说的斩首示众,很快安定了下来,大家都佩服王素明智敢于决 断。西部边疆诸郡所统辖部的外番人员,因犯事被羁留扣押的,有的到老死都 不能被放出。王素查看了他们的案卷,情况不是很恶劣而被长期囚禁的,告诫 教育之后就释放了,这些人无不感动喜悦。王素,宰相之子,精研学问,洁身自 好,早年与王素交往的人、曾经被他奖励举荐的人,以及他的文武幕僚,有的逐 步登上了公卿之位,甚至有的做了将相,而王素与他们相处还和以前一样平和 泰然。熙宁六年三月甲寅日,王素在京师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卢贲,字子徵,涿郡范阳人也。贲略涉书记,颇解钟律。时高祖为大司武, 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 高祖将之东第,百官皆不知所去。高祖潜令贲部伍仗卫,因召公卿而谓曰:“欲 求富贵者,当相随来。”往往偶语,欲有去就。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高祖至 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后进说曰:“周历已尽, 天人之望,实归明公,愿早应天顺民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高祖甚然之。 及受禅,命贲清宫,因典宿卫。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 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岁余,贲复爵位,检校太常    卿。贲上表曰:“臣闻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盖随时改制,而不失雅 正者也。”上竟从之,即改七悬八,以黄钟为宫。诏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 齐音律。后迁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 溉舄卤,民赖其利。后数年,转齐州刺史。民饥,谷米踊贵,闭人粜而自粜之。 坐是除名为民。后从幸洛阳,上从容谓贲曰:“我始为大司马时,卿以布腹心于 我。与卿足为恩旧。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颎齐。坐与凶人交构,由是废黜。何 乃不思报效,以至于此!吾不忍杀卿,是屈法申私耳。”贲俯伏陈谢,诏复本 官。后数日,对诏失旨,又自叙功绩,有怨言。上大怒。苏威进曰:“汉光武欲 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上曰:“然。”遂废 于家,是岁卒,年五十四。 (节选自《隋书·卢贲传》,有删改)   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 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B.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 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C.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 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D.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 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解析】选C。选句中“谋”做“黜颎威”的谓语,前面断开,排除B、D两 项;“上”是“穷治其事”的主语,前面断开;“以龙潜之旧”是后句“不忍加 诛”的原因,前面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字子徵”中的“字”即“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 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 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黄钟”是古代打击乐器,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多为 庙堂所用。后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D.“俯伏”即俯首伏地,就是跪下后头趴在地上,身体向下接近地面,手前伸或 者环于头前,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是古代礼仪之一。 【解析】选A。A项“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错误,平 辈之间,相互称字,是礼貌的表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卢贲读书不多,但是精通音律。他在担任相关职务时,上表皇帝,修订音律, 将黄钟定为宫调,后来又受皇帝诏命与人删定周齐的音律。 B.卢贲慧眼识人,助力高祖称帝。他在了解到高祖的不同寻常后,就与其深结 交,在高祖辅政和最终登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深受信任。 C.卢贲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虽被贬任怀州刺史,但是兴修了利民渠和 温润渠,引沁河水东流,灌溉盐碱土地,百姓依靠它而受益。 D.卢贲追求名利,终遭皇帝废弃。因为追求权力利益,他多次犯错,虽然皇帝对 他给以宽宥,但他自恃有功而心怀怨愤,被皇帝弃之不用。 【解析】选C。C项“他虽被贬任怀州刺史”错误,“迁”是调任,一般是升职, 而非贬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4分) 译文:                                                               (2)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4分) 译文:                                                               【解析】①强调直译,字字落实。②“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大 意 ” 符 合 通 顺 即 可 , “ 关 键 词 ” 译 成 近 义 词 也 可 。 ( 1 ) 关 键 词 “内”“谕”“却”各1分,句子通顺1分。(2)关键词“全”“仁育”“安” 各1分,句子通顺1分。 答案:(1)高祖到了东宫,东宫守门的卫士不让进去。卢贲努力劝说,仍不行。 卢贲张目呵斥,卫士才退却(让开)。 (2)汉光武帝想保全功臣,都用列侯之位而让他们入朝。皇上仁爱,再用此法来 安顿他们吧。 5.阅读全文,概括卢贲的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解析】本题综合性很强,需要梳理全文,弄懂文章大意。文中写了几件事,哪 些人,哪些方面是过,哪些方面是功。都需要从关键词、句、细节等入手一一 梳理,主要考查综合分析概括能力。 答案:①卢贲忠心辅佐高祖。②上表并参与修改音乐。③任怀州刺史时修筑了 利民渠、温润渠。 附【译文】 卢贲,字子徵,是涿郡范阳人。卢贲粗略读了点书,对音律颇有所知。当时隋高 祖为大司武,卢贲知道高祖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很愿意与他结交。高祖刚受 宣帝托付总理朝政时,群臣意见还不一致。高祖就把卢贲引到自己身边。高祖 将到东宫去,文武百官都不知该不该随从。高祖悄悄地让卢贲部署人马,然后 召来百官,对他们说:“想求富贵的,就跟我来。”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离散的 打算。卢贲率兵赶到,大臣都不敢动。高祖到了东宫,东宫守门的卫士不让进 去。卢贲努力劝说,仍不行。卢贲张目呵斥,卫士才让开。后来进谏高祖 说:“周朝的气数已完了,天人之望,实归于明公您。望早点应天顺民。天给您, 您不要,就反而会受上天责罚。”高祖深以为然。高祖受禅的时候,命卢贲清 点宫中,主管守卫。高颎、苏威共掌朝政,卢贲心里很不服气,谋划罢免了高 颎、苏威,(与别人)共同辅佐朝政,计谋泄露,皇上穷追此事,因他们是创业登 基前的朋友,不忍心杀他们,把他们都削职为民。一年多后,卢贲恢复爵位,任 检校太常卿。卢贲上表说:“我听说,五帝不相沿袭旧乐,三王不相沿袭旧礼, 这大概是因为要随时代改制,而不失雅正之道。”皇上最后听了他的,就改七 音为八音,以黄钟为宫调。有诏令卢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齐音律。后任怀 州刺史,挖沁水东流,名叫“利民渠”。又开支渠入温县,名叫“温润渠”,以 灌溉盐碱地,百姓靠渠得利。几年后,转任齐州刺史。百姓闹饥荒,粮价猛涨, 卢贲不让别人卖粮,但自己却去卖。因此被削职为民。后来,卢贲随皇上到洛 阳,皇上闲谈时对卢贲说:“我刚当大司马的时候,你对我推心置腹。我与你可 以说是老朋友了。你若没有过错,地位当与高颎相同。因你与叛逆交好,因此 罢免了你。你怎么不思报效,到了这种地步?我不忍心杀你,这是枉法行私罢 了。”卢贲拜伏谢恩,皇帝下诏恢复他原职。几天后,与皇上交谈时,有违皇上 旨意,他又自叙功绩,口出怨言。皇上大怒。苏威进言说:“汉光武帝想保全功 臣,都用列侯之位而让他们入朝。皇上仁爱,再用此法来安顿他们吧。”皇上 说:“行。”于是罢免卢贲于家。卢贲这年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 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 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 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 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 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 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 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 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 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 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 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①捐褶②,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 天。”      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 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 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③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 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传》,有删改) 【注】①翳:装箭的器具。②褶:骑服。③五官将:即五官中郎将,这里指代曹 丕。 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 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B.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 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C.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 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D.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 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解析】选A。文言文断句,可由固定的不需翻译的专名入手,包括人名、地名、 官职名,如本题首先确定“黎阳、延津、许(许昌)、官渡”为地名。C、D两项 中的“黎阳次于延津”为主谓句式,“次”为驻扎,驻扎在延津的主语不可能 是地名,因此排除C、D两项。B项,“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中“不如守境”是 崔琰对袁绍的规劝,希望他镇守疆界,做好臣子该做的事,主语不能是“许民”, 故“不如”前必须断开,排除此项,因此选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的。 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驾乘驿车随行,因而得名。 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常以“干戈”泛指武器,后引申为战争。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解析】选C。C项,“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不当。“干”和“戈”是古代常 用武器,“干”指盾牌,“戈”是类似矛的武器,后以“干戈”泛指武器。后来 引申为战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 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战乱发生后才被迫停止。 B.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军队数量。崔 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 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 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解析】选D。D项,“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不当,由原文“时 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可知,曹操内心并 未认定曹植为太子,而是迟疑不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4分) 译文:                                                               (2)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4分) 译文:                                                              答案:(1)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贼盗强寇到处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自离 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自我消遣。(关键词:受, 被;充斥,到处都是;以,用……方式。关键词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下辅佐文帝(曹丕)。世子依旧外出打猎,改换 服装车辆,兴趣全放在追逐猎物上。(关键词:征,征讨;傅,辅佐;志,兴趣,爱好。 关键词各1分,句子大意1分。) 5.曹操任冀州牧,打算在冀州召集军队,崔琰进谏认为这样做会让冀州百姓失 望,曹操当面向他道歉,为什么在场的宾客都低下了头,大惊失色?请结合对名 著《三国演义》的阅读,简要说明。(3分) 答: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在文中找准答题区间,并做相应的概括总结。由原文 “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 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可知:崔琰敢于直言 劝谏,当面指责曹操,虽然符合大义,忠诚为国,表面上也被曹操接受,但是暗地 里却触犯了曹操,让好猜疑的曹操失去了颜面,心生厌恶,所以群臣为此大惊失 色,担心崔琰由此被杀。何况曹操为人苛忌,生性多疑。 答案:曹操为人苛忌,生性多疑,不允许别人“负”于他。崔琰敢于直言劝谏, 当面指责曹操,虽然符合大义,忠诚为国,表面上也被曹操接受,但是暗地里却 触犯了曹操,让好猜疑的曹操失去了颜面,心生厌恶,所以群臣为此大惊失色, 担心崔琰由此被杀。 附【译文】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年少时性格朴实,不善言辞,喜好击剑,热衷于武 事。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开始感奋努力,研读《论语》《韩 诗》。到了二十九岁时,就结交公孙方等人,到郑玄门下求学。学习不到一年, 徐州黄巾军攻占北海,当时粮食供应匮乏,郑玄就停学辞退了各位学生。崔琰 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贼盗强寇到处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自离开家乡四年后 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自我消遣。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征召崔琰。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规劝 说:“昔日荀况有过这样的话:‘对士兵平素不进行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 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凭借这样的士兵取得胜利。’现在道路 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忧伤 百姓疾苦的爱心,效仿周文王的仁德。”袁绍让崔琰做了骑都尉。后来袁绍出 兵作战到黎阳,驻扎在延津,崔琰又规劝说:“天子现在许昌,百姓希望支持顺 从天子的一方,您不如谨守治境,尽到臣子的职责,使自己境内得到安宁。”袁 绍却不听从,于是在官渡大败。 太祖(曹操)击败袁绍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担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 天我考察了冀州的户籍,可以得到三十万军队,所以这是一个大州啊!”崔琰回 答说:“目前天下分崩,九州离析,袁谭、袁尚兄弟相互征战,冀州百姓暴骨荒 野。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慰问百姓了解民俗,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却去计算可招募的军队数量,只把这看作首要的事情,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 的期望吗?”曹操立刻表情一变,向他道歉。当时在场的宾客都低下了头,大惊 失色。 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下辅佐文帝(曹丕)。世子依旧外出打猎,改换服 装车辆,兴趣全放在追逐猎物上。崔琰上疏规劝说:“我听说沉溺在出游打猎 之中,是《尚书》所戒止的,鲁隐公到棠地观看捕鱼,《春秋》讥讽了他。世子 应该遵循正道,谨慎地端正自己的行为,思考治理国家的高明谋略。希望您烧 毁射猎用具,舍弃行猎服装,来满足人们的期望,不要让老臣得罪上天。” 曹操为丞相时,崔琰又担任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国刚建立时,授任崔琰为尚 书。当时,还未立太子,临淄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心中也犹豫不 决,就用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奏章公开回应说:“听 说《春秋》大义,应该立嫡长子为太子,加上五官将(曹丕)仁厚孝顺聪明,应该 继承正统。我誓死坚持这种意见。”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认为崔琰 公正明白非常可贵,赞叹不已,提拔他担任中尉。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