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 阅卷老师评分定档的三个“关键点”—有文采有新意有力度课件(45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3讲 阅卷老师评分定档的三个“关键点” ——有文采 有新意 有力度 关键点一:有文采 语言的优美靓丽就是要做到“有文采”。“有文采”是在“发展等级”的“语 言通顺”这一基础上,对作文语言提出的更高一级要求。《考试说明》把“有 文采”定位于“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这四 个方面就是“有文采”的四个评分点。其实,“有文采”就是用华丽的语言包 装思想,使文章的思想感情以一种完美的形式呈现出来。固然,辞藻华丽,语句 优美,气势磅薄,朗朗上口是“有文采”的体现,但如果“文采”与“思想”相 脱节,文章只是有华丽的语言外表,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样的文章也是苍白 无力的,是不成功的。因此,需要对语言进行锤炼,使语言与文章的思想内容密 切结合起来。 【技法指导】 1.善用修辞增灵气 修辞手法是增强文章文采的第一捷径。修辞手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但会使文章 的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而且会使文章的句式整齐,结构严谨。巧用比 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巧用排比,可以使文章语 势强劲,节奏鲜明,富于韵律;巧用引用,可以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巧用拟 人,赋予万事万物以人的情感,增强文章的情趣;巧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的本 质,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作文中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引用、 排比。 (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文中的 叙述和说理显得生动形象。它能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它能化有形为无 形,突出朦胧美。 它更能以多喻一,突出动态美。高考作文中考生要想把描写对象表现得更形象 贴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 须依靠形象化的比喻。 (2)旁征博引,增加文采。名言典故,内涵丰富,意旨深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有时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如一句名言来得简洁,来得有力。巧用名言警句,可 以使语言显得厚重而含蓄,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作文中若能将名言警句、历 史典故信手拈来,会使你的文章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有时,引用化用名言诗句也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①引用名言(或诗句)+分析论证 首先根据论点的需要,引用恰当的名言(或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 阐述,同时搭建起引文与论点之间的桥梁,彰显广度。如: 史蒂文森曾说过,“生活的目标,是唯一值得寻找的财富。”可见目标的 意义重大,有了目标,人就不会迷茫,就不会在社会的大潮中迷失方向。 (高考优秀作文《注意,瞄准目标》) ②引用名言(或诗句)+名人事迹+议论分析 精选恰如其分的名言或诗句,之后再用名人事迹来印证引言,使得引用论证与例 证水乳交融,更有利地突出中心,如: 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每次读到这段话,我就会想起荆轲,他是怎样去选择,然后又是怎样义无 反顾地踏上那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路的呢?也许荆轲就 是那只扑火的飞蛾,他就是那样追求理想,拒绝平庸,如在火光中涅槃的凤凰。 (优秀作文《拒绝与获得》) ③N个名人与N个名句连用+议论分析(亦可在前) 几个名人和他们各自的名句连用在一起,然后加以分析来论证观点,分析议论 可以在前,亦可在后,这样能充分论证,如: 色彩,是的,人的一生需要一种色彩,春柳选择重生的色彩,夏荷选择跃出水面 的色彩,阳光选择了明朗的色彩。曾几何时,我也曾想起过陶潜,“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归去来兮”的田园生活是他的色彩;我也曾羡慕过苏轼,“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笑对人生是他的色彩;我也曾羡慕过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腔热忱 是 他的色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 (优秀作文《拥有自我的色彩》) (3)运用排比,增强气势,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组织语言,是高考中考生展现自己 语言功底的重要手段,因为排比具有独特的结构美,整齐划一的句式排列中蕴含 着丰富的层次变化,考生可以连用问句构成排比,在一次次的发问中,表达自己 的观点,使论证层层深入,让文章气势磅礴;可以连用设问构成排比,强调自己的 观点,拓展观点论证的广度和深度;巧设博喻构成排比,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 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事物的特征或内涵,加强 语意,增添气势;可以变换时空构成排比,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从多方面阐发, 丰富文章的内容,在相互照应中突出自己的观点或感受,还可以通过调动多种感 官、分析事物不同的角度、列举简单的意象等构成排比。 2.活用句式增气势 所谓“活用句式”,是指在写作时,根据语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 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多样化,这样文章才会 显得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散结合。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整句与散句,能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整句 句式较整齐,音节较匀称,可以起到强调语意、加强语势的作用;散句长短结合, 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可以避免单调呆板的现象。把两者结合起来,语言既生动 活泼、挥洒自如,又节奏鲜明、气势如虹;既能丰富语言的节奏,活跃文章的形 式,又能形成一种错落之美,使文章韵味十足。语言要简洁,自然应以短句为主, 句子长了则易冗繁拖沓。但有时出于表达的严谨、周密或为了抒发某种深沉、 庄重之情的需要,往往也会使用长句。在一篇文章里,如果把长句和短句很好地 结合起来,往往会使语言错落有致、活泼多变。 (2)锤炼对称。对称句相较对仗句没有音律方面的要求,相较排比句内容较少。 它经常是把相关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举,既可以用来举例,又可以用来说理,给 人结构严谨的直观感受。对称句的语言极为简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用来类比 或对比,说理全面,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在列举事例的时候运用对称句,可以增 强文章的表现力。 (3)善用特殊句式。作文中,适当地将陈述句变为反问句或感叹句,可以表达强 烈的情感,进而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偶用复句。复句可以使论证逻辑严密,比如因果复句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推理 严密,假设复句可以使文章论证富有辩证色彩,转折复句可以使前后论点联系紧 密,并突出重点等。 3.用语贴切增亮色 所谓“用语贴切”,就是内容要切人、切事、切情等,即根据语境条件正确使 用语言。要做到用语贴切,考生应多锤炼词语,如可以精心选择动词,让动词凸 显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坦露人物内心世界,传达人物价值取向;可以 精心选择修饰语,让人物立起来,让景物活起来,让情感复杂起来,让事件有条 不紊地推进,让议论鞭辟入里。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要适合描写的场合和对象。 4.加工推敲见奇效 (1)有机点化。对经典素材的有机点化,会给文章增光添彩。考生在具体运用时, 可以采用四种方法。①凝缩素材,取其一点。或舍去细节而取其总体,或舍去总 体而取其细节,根据文章的需要,对相关素材进行剪裁、加工,选取主干,去粗存 精,进行定向叙述,深入挖掘。②同类叠加,多点组合。或从相同角度来阐明主 旨,或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论点。③正反对比,相互映衬。在对比中,优与劣、好与 坏、美与丑等会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更明确,主旨更突出。④片段 组装,剪辑组合。每个片段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表现文章的主题,共同支撑文章 的观点。用一根线串起所有片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2)联想想象。联想和想象也是使语言富有表现力的途径之一,恰到好处的联 想和想象,不仅能使文字变得生动活泼,还能营造一种美妙无穷的氛围,为读者 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考生在平时写作时,要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这样能给 阅卷老师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有利于提高作文分数。 (3)文白结合。现代文写作自然应以白话文为主,但有时出于需要,偶尔使用文 言词句,也能达到含蓄隽永的效果,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善用幽默。幽默是一种智慧,幽默的语言形象传神、趣味横生,不仅能博读 者会心一笑,而且能显示出作者的聪明、机智和成熟。所以,在作文中恰当地 运用一些幽默俏皮的文字,会增加语言的灵动美,同时使作文文采飞扬。 关键点二:有新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们大家都听说过,写作文的时候也照样适用 这句话。我们想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首先要自己满意,只有自己的知识能力 过关,知识储备强,才可以令读者满意。一篇好的文章,在于独到的新意,在大 胆想象的同时,又不拘定论,不谤他人。 【技法指导】 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发散思 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变通是关键。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 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 如:你对雪都有哪些评价?可以尝试以下角度:赞美雪纯洁;批判雪虚伪,掩盖一 切;批判雪冷酷无情;赞美雪温情,保护动植物等。扩展到其他的事情也一样。 二、反弹琵琶出新意 我们还可以经常进行“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从反面、对立 面对一些常识乃至真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如:这山望着那山高。本意为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可反向立意 为:人类不就是因为不满足而不断攀登才进步的吗? 一般人赞美荷花总要来一句“出淤泥而不染”,仿佛那污泥糟糕之极、肮脏透 顶。可偏偏有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其实,污泥更具有令人称颂的好品质。试 想,如果不是污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而且,尤其可贵 的是,污泥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地奉献着,即使千百年来背了个 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牺牲精神呀!”一反常人的看法,反 弹琵琶,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三、思路要不拘一格 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从人所共知的旧材料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新主题,比 如,当人们赞美牛的勤奋踏实时,你不妨批评批评牛的“慢条斯理”。当人们 赞美雪的洁白时,你不妨说说这漫天的大雪也可能掩盖住某种罪恶。当人们都 谴责严冬的冷酷时,你不妨认定它为刻苦锻炼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人们 都说“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中的狐狸是骗子时,你不妨称颂它在老虎面前从容 不迫的胆量与智慧…… 四、选择角度要最佳 写作文要求我们通过一两件细小的事情来反映重大的主题,于细微中见精神, 从而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其次立意求新,作文的观点或主题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要有启发性与震撼 力。 再者主题要深刻,就是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而不是就事论事。 关键点三:有力度 “作文容易学提高快,思维方式是关键。”怎样快速高效提升作文语言能力, 让议论文语言变得新奇、有力和严密呢?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那就是作文 中要多使用“几个句式”,设问句和反问句、排比句、长句,这样作文语言就 会大大彰显逻辑力度。 第一个技巧是多使用设问句和反问句。 为什么设问和反问这两种句型能提高议论文的语言力度呢?这是因为设问句的 特点是自问自答。一问一答的方式本来就能够显现议论文行文的思路和逻辑 性,而且这种问答形式其实是对表达内容的一种强化,特别能引起读者思考,这 也就强化了议论文的表达力度。 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把设问句的 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是我们写作时的范文。 下面分析一下这篇文章中设问句使用的妙处。文章的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了吗”提出了问题,在行文中,鲁迅先生从两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首 先批驳“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调,接着正面回答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 信力,这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 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 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 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结合文章的标题,这一问一答的设问论证,不仅仅使行文的结构井然,逻辑严密 清晰,而且用这种形式引导读者的思考,强化论证的力量。 与设问句相比,反问句在形式上是有问无答,答在文中;在作用上,反问句主要 是用来强调语气,突出感情色彩,强化要表达的内容。 韩愈的议论文写得大气磅礴,气势逼人,为什么?多使用反问句是原因之一。我 们一起揣摩和品味韩愈《马说》《师说》两篇文章中反问句的妙处。 《马说》中有一处经典的反问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这样的 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 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韩愈 对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的强烈谴责之情,不可遏制的愤懑和不 平之气,都是通过“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反问句表达出来的。 《师说》中也大量使用反问句,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这些反问句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强化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特别能够理解反问句在议论文中的所起的“力量发动力机”的作用, 可以尝试着把“安求其能千里也”“其可怪也欤”这些反问句分别改成陈述 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改成“不能要求它跑千里”,“其可怪也欤”改成“不 奇怪”,就能够深入地理解反问句在强化议论文逻辑力度方面的巨大作用了。 你还可以留意大街上人们在发生矛盾时争辩或者争吵的现象,看他们慷慨激昂 地使用设问句和反问句来增加自己争辩的气势,你一定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 种语言句式对提高语言力度的妙处。 所以,就写议论文而言,反问句好像就是专门为议论文而生,它能极大地突出议 论文论证的力量。 第二个技巧是多使用排比句。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韩愈的《马说》两篇文章中,在使用反问和 设问的时候,也使用了排比句,例如,在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我 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 的人”,《马说》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得”……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独特作用是什么?它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在内容 方面,旁征博引,突出内容的丰富性;第二个是在表达效果方面,不管是立论还是 驳论,排比句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可以增加论证的力度,增加可读性。荀子《劝 学》,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鲁迅的《拿来主义》,吴晗的 《谈骨气》等议论性的作品,都是使用排比句增加逻辑力度的典范。 【即学即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60分) 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 三是寻找自己。 审题分析:这是一则事理类材料作文题,在“迷路后”这个前提下,揭示了“三 种可能”的寻找。考生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1.整体立意。主要的观点是:在借鉴别人意见和获取别人帮助的基础上反思自 我,才能真正走出迷途。 2.任选其中一种“可能”立意。如:①迷途中寻找引路人,就像暗夜里寻找 光;②身处迷途,集思广益比刚愎自用更明智;③只有找到自我,才能真正走出 “迷路”。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做自己的摆渡人》,全文附在文稿最后。这篇文章有一部 分是这样写的: 何为摆渡?当你航行于浩渺之海时,船夫为你掌舵,在我看来船夫就是引路人、 摆渡人。当你学于题海中时,同学与你并肩共同跳出桎梏寻找解题之法,在我看 来是两个迷路之人互为摆渡。当你身置山巅观宇宙之胜景时,或许你只身一人, 但内心充实丰盈,你为自己摆渡,这是摆渡人最高的境界。 作者在解读“摆渡”的含义时,使用了一个设问句,既承接了上文,又引出了下 文,在列举事例回答时,就使用了一组排比句,三个事例分别诠释了“引路 人”“迷路人”和“寻找自我”三个境界,呼应了题目中的三个迷路的现象。 这样设问加排比的“绝配”,不仅使文章具有清晰的论证思路,而且使文章具有 强大的气势和力度。 第三个技巧是多使用长句。 先举两个例子,说明长句和短句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例1: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 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这组短句选自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短句形式上的特点是简洁明快,在 表达上,多用于描写和抒情。 例2: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 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这个长句引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这个长句的主要成分是鲁迅是英雄, 通过扩充3个定语“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来组成一 个长句。这个长句的特点是内容丰富,逻辑严密,能表达深刻的思想,而且富有 气势,因此长句特别适用于议论文。 下面再举一篇考场佳作,说明长句在议论文中对文章气势的推动作用。 作文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写篇作文,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60分) 一位艺术家挑选了一些游客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搞怪留影,然后将图片中肃 穆的建筑背景替换为大屠杀中真实的场景。背景一换,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便 瞬间来到眼前,累累白骨、层层尸墙,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这位艺术家 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地方。” 这个材料的核心立意是尊重历史,敬畏生命,对待历史,不能娱乐化。 【范文】 灵魂深处的沉重 朱自清曾在《执政府大屠杀记》文末发问:“死了这么多人,我们该怎么 办?” 如果要提交一份答卷,那么纸上写着的一定是“缅怀历史,奋发图强”一 类的铿锵话语。可现实中我们做到了吗?当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 馆旁开起一家名为“大开沙界”的餐馆时,当网红为博取眼球调侃民族惨痛记 忆时,当九一八的警报响起却有同学跟着怪叫时,我们真的尊重历史和先辈了 吗?不,我们与王小波的《思想与害臊》中那位整天念叨着“赞美圣母”却一 无所知的波兰农妇没有两样。如今,我们必须让这种沉重感存在于每个人的灵 魂深处,存在于每个人的行动中。 这篇文章片段开始就使用一个长句进行设问,引领读者思考对待历史悲剧的正 确态度,接着又用长句进行回答,阐明对待历史悲剧应该保持灵魂深处的沉重, 敬畏生命。这个片段因为多使用长句,所以读来气势磅礴,论证很有力度。 【经典范文】 做自己的摆渡人 “当你不知往哪儿走时,你来这里,这里给你摆渡。”电影《摆渡人》热 播,无数人心冷暖以此可见。我们的生活蜿蜒向前,迷路在所难免。此时,你便 要有个摆渡人与你同行,为你摆渡。 何为摆渡?当你航行于浩渺之海时,船夫为你掌舵,在我看来船夫就是引路 人、摆渡人。当你学于题海中时,同学与你并肩共同跳出桎梏寻找解题之法,在 我看来是两个迷路之人互为摆渡。当你身置山巅观宇宙之胜景时,或许你只身 一人,但内心充实丰盈,你为自己摆渡,这是摆渡人最高的境界。 诚然,找到一个引路人为你摆渡这段迷茫之途是走出困境的最便捷之途。 正如电影中的小玉,找到摆渡人后又重拾生活的希望,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对摆 渡人的依靠,她仍会时常质疑自我,仍会在茫茫人生路里迷路。因为摆渡人此时 只能为你摆渡眼前这段迷途,而后人生路漫漫,摆渡人却不能时刻相随。 由此观之,与其找到摆渡人为迷途引路倒不如充实自我,做自己的摆渡人。 做自己的摆渡人,不必为寻找他人引路而烦恼,不必为他人思想而桎梏,你 可以遵从内心,相信自己,而你将得到的不仅是这段迷路的摆渡,更是自我灵魂 的重拾和历练,你为自己摆渡,是优秀真实的摆渡人。 做自己的摆渡人,灵魂达此高境,又谈何容易。你要知道自由思想、独立 人格让你拥有摆渡的精神支撑,你必要克服孤独方可达此。 《瓦尔登湖》便是梭罗现世迷路后为自己摆渡的作品。他远离现世,为自己 建一间小屋得灵魂之安栖。这条摆渡路注定是孤独的,唯有安心静听自己的心 才能知道内心的方向。 摆渡唯有静心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才能知迷途的出口,但仅此是不够的。 做自己的摆渡人更要拥有摆渡的能力,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试想,梭罗没有如此才华怎能写出《瓦尔登湖》?即便他明白自己现世浮 华,又怎么会知道如此仙境为灵魂摆渡? 此时他的才华与摆渡之力就尤为重要。 因此,做自己的摆渡人吧。与你同行的人不可与你相随一生,唯有自我内心 的摆渡,才能使人生清澈明亮,走出迷途。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