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常常涉及的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考查考生
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起到的作用的能力。
综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可知,中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考查形式。
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仅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2.考查内容。主要有:(1)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
辨析;(2)考查辨析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3)考查诗歌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考查结构
上的谋篇布局。
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其次,从
诗歌的结构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最后,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
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多方面去综合分析。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蚕妇吟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蚕妇夜以继日的劳作和歌女通宵达旦为官人表演的对比,表达了对为官者荒淫无耻生活的批
判,对百姓艰难度日的同情。 学@#科网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乙)舟过安仁
(南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两首诗都抓住生活中的细微处来刻画儿童形象,请结合内容分别作简要分析。
【答案】甲诗写一个“蓬头稚子”“侧坐莓苔”的小孩学钓鱼时,路人相问,“小儿”却远远就挥手不敢
大声回答,因为怕应答把鱼儿惊散。诗人抓住这个细微的动作,把“小儿”钓鱼时认真、专注的神态以及
怕鱼受惊吓跑掉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乙诗写两个小孩收起竹篙,停下船桨,撑开伞,想利用风让船前进的瞬间,其行为中透出了两小童的奇思
妙想与童真。两首诗抓住了儿童生活的细微处,刻画出儿童的天真、聪明可爱。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画线的一联写得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
【答案】晴本无雨,夏夜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与想象,运
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逢酒客春游①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②胜荷衣。
【注】①春游: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②簪弁:簪,冠簪;弁,礼帽。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答案】本诗尾联中“莫将簪弁胜荷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端怎样的态度?
借代,“簪弁”指代官场生活,“荷衣”指代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委婉地劝勉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
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
【解析】考生解题时,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簪弁”“荷衣”,然后联系诗后的注解可知,前者
指官员的服饰,那么后者应该指田园生活中的服饰。由此可知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此处考生要注意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重在代,有相关性;后者重在喻,有相似性。本诗中“簪弁”“荷衣”都
是用所穿衣服指代生活方式,属借代。然后要注意尾联中的“胜”字,“簪弁胜荷衣”的意思是官场生活胜
过田园生活,但前面作者又着一词“莫将”,表明了态度,即作者肯定后者,否定前者。学科¥#网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
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
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案】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极言意绪的迷乱繁杂,“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春光正浓之
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从而在我与物、物与境之间起到了结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的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知道中间句段在结构
上的作用多是承上启下、照应、领起下文等;其次,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判断。“宦情”“羁思”“共凄凄”,
说明意绪的迷乱,因此第二句中的“意转迷”紧承上文;另外,第二句中的“春半如秋”四字又引出了后
两句对柳州春景的描写。由此,考生不难判断第二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名师点睛
诗歌常见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②描写技巧: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等。可使用各
种修辞手法。
③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
抒情、借古讽今等。可使用各种修辞手法。
④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
⑤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
应等。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本词下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选出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 )
A.词的上片由眼前景物落笔,由美好的神州风光联想到国家兴亡。
B.“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化用杜牧《登高》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千
古兴亡无尽无休。
C.“年少”强调了孙权的雄才大略,暗指类似东吴占据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的人。
D.这首词通篇运用设问,互相呼应,悲怆雄壮,又含蓄委婉,意境高远。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烂醉东风野草花”这一句富有表现力,试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海棠
【清】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的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萤火
萧 绎
著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咏 萤
虞世南
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有什么不同?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有人说这首词的下阕妙在“虚境实写,化虚为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
1.【2018 年中考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②蛱(jiá)蝶:蝴蝶。
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2.【2018 年中考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2018 年中考江苏扬州卷】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潭上作
【唐】张养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4.【2017 届中考湖北荆门卷】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④。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⑤。
注释:下榻:指留宿处。行杯:浮杯,流觞。回:回荡,摆动。
诗中第二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简要
的分析。
5.【2017 届中考山东济宁卷】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送 别
范澄
酒尽津鼓①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请加以赏析。
闯关检测
1.(1)运用了借古讽今(典故)的手法,借对孙权的雄才大略的赞美,讽刺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
懦怯苟安,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不满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B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要读懂诗句,理解大意: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
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
2.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片野地里一对蝴蝶飞舞,他们忽高忽低,好像喝醉
了酒一样,在醇美的东风中,留恋于野草香花,安逸自然的情景。诗人将这种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
里的情感外施于物,充分表达出对春日美景的陶醉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
个角度来赏析。本句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烂醉”一词,把“蝴蝶”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片野
地里一对蝴蝶飞舞,他们忽高忽低,好像喝醉了酒一样,在醇美的东风中,留恋于野草香花,安逸自然的
情景。
3.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三、四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品
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是一首咏物诗,解答时首先考虑托物言志。然后结合三、四两
句指出借助什么物言什么志即可。
4.萧诗用铺陈的手法,用墨如泼,多方勾勒,再现了萤火的形态之美,给读者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
虞诗则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萤火,坦露自己的心迹:一个人不管地位如何,处境怎样,都要勇敢地、
顽强地表现自己。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鉴赏题。对于这类试题,要分别指出两首诗歌运用的技巧,然后再分析其异同。
注意结合诗歌的作者、注释、关键字词来分析。
5.示例:同意。别后的境况本为虚幻,但在下阕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后,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
更风起,暗浪拍船,这些虚幻的羁旅情形被作者描绘得真切感人。下阕以景写情,不言愁而愁自现,确是
“虚境实写,化虚为实”的妙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结合诗歌内容找论据,以支持自己的
观点;最后回扣观点。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中考链接
1.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
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
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高诗中“无人”和“惟有”形成了对比,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
飞蝶舞,以动衬静。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做了较为细腻的描写;高诗三句
“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
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学¥%科网
2.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
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答出两点即可)
3.刻画出了一幅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语句的作用。这首诗从结构上看,前两句属于写景,后两句属于
直接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目的显然是为抒情而服务的,这里作者细致描绘了长满竹子的岛屿上,
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等景象,展现了一幅静美幽静的画面,为抒
发诗人对幽静环境的喜爱、渴望归隐做了铺垫。
4.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大雁、高山以人的情感,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
兴心情。
【解析】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三四句的
意思是: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引”“衔”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
高山懂得人情,能带走诗人忧愁,表现了诗人获得自由后,与友人共享欢乐的情景。
5.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赏析,本诗借景抒情,“夕阳在沙岸”,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
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表达了与友
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