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41 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41 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

ID:648819

大小:662.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作品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人、事、景等外在的事物表达出的内涵,也就是散文的中心思想,它是散 文的核心。分析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就是分析概括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景、物等表现 的情感倾向,是对散文的核心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整体把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们去打酱油的那条路上 陈思呈 ①说到打酱油,曾是我们的常规工作。 ②八十年代的每个孩子都干过。家里做菜要用到酱油,下面条要用到芝麻酱,早餐要用到下粥菜—— 都要派遣孩子到杂咸铺走一趟。 ③打酱油有两种规格。一是用瓶,一是用碟。用碟的,几分钱就够了。用瓶的可能要两毛钱。两毛钱 里,一毛八分钱用于打酱油,剩下两分钱买颗糖,神不知鬼不觉地吃掉。这属于儿童打酱油业的潜规则。 ④杂咸铺的前台,用几个脸盆装着橄榄、乌榄、腐乳、南姜……各种小菜,后面几个瓮,装着鱼露, 酱油,醋……各种蘸料。酱油就在后面某个瓮中,上面盖有木板。量酱油的器具是竹做的筒状物,大小不 同的竹筒对应不同的价格容量。 ⑤打芝麻酱又不同。装芝麻酱的不是瓮,而是玻璃缸。上面盖着的也不是木板,而是大玻璃片。通体 透明的玻璃设施,是对芝麻酱本身的信心。其姿色和形态确实值得展露,膏油柔腻的样子总能让人通感。 所以打芝麻酱的小孩,碟子里买了五分钱的芝麻酱,回到家一般只剩下三分。有两分在路上舔进了肚子。 这也是打芝麻酱行业的潜规则。 ⑥这些都是我和小夏,在这个人到中年的秋天里,共同回忆起来的。但小夏记得比我更多,她早慧, 五官开放程度更充分,听到看到感到的比普通的小孩多。 ⑦小时候,我们分头居于那条街的南北两端。南北两端各有个杂咸铺。小夏打交道的杂威铺,店长是 一个热情而瘦的女人,大家都喊她“三姨”。早慧的小夏还能记得她招呼时慈眉善眼的微笑和声音:“妹啊, 来啊。”而我打交道的那个杂咸铺,店长却是一个脸色阴沉、面目模糊的老头,记忆中他从来没开口说话, 听家里长辈叫他“铜锣伯”,但以我们几分钱酱油的交情,也没有到需要开口互相交谈的程度。 ⑧如果我和小夏走出各自的巷子,我们可能会在大街上遇到。我们很可能会在大街上义井巷口的饼干 厂门口遇到。因为,彼时有些孩子,打酱油时会特意绕远点,到饼干厂旁边的杂咸铺——为了尽情地呼吸 饼干厂送出来的芬芳。 ⑨饼干厂华丽的芬芳与咸杂铺酸涩清寒的气质,对比宛如唐肥宋瘦。饼干厂像交响乐,咸杂店像二泉 映月,唉,不,饼干厂的芬芳不能..形容也不需..形容,体会太深,比喻反是玄虚。饼干厂三个字不是名词, 而是形容词。所谓“流淌着奶和蜜之地”,也许就是传说中的饼干 ⑩和饼干厂一样华丽的地方,是冰室。冰室的芬芳与饼干厂又有不同,除了它们适合的季节区别之外, 香味也稍带区别。饼干厂的芬芳更娇憨,冰室的芬芳更浪漫。如果用年龄来形容,当我们站在饼干厂前面 使劲吸溜着鼻子时,我们还是儿童,当我们坐在冰室里看着雪糕从小窗口里送出来时,我们已经是少女了。 ⑪ 雪糕一般有两个颜色,粉红和鹅黄。冰花则是透明的。有时候是一个雪糕加一个冰花,搭配效果十 分丰富。为什么食物那么美呢?这个世界对馋嘴的小孩太好了。 ⑫ 如果我和小夏都再绕远一点,我们也许会在电影门口相遇。但电影是晚上才会播放,那时候会涌现 一些卖零食的人,自行车后面绑着两个筐子,把神秘的布打开,里面很可能是刚炒香的葵花子。葵花子的 盛量工具是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几分钱用哪一个杯子固定的,方法跟打酱油一样。 ⑬ 电影院门口还有卖竹蔗的,跟瓜子一样,都是一场电影结束后地板上丰富垃圾的来源。“乌腊蔗” 是竹蔗的一种,粗而黑皮。平时想吃的时候,也可以去祖母或外祖母那里,深情叫唤一声,便能获得几分 钱,足够买上一大截吮吸良久。但去母亲那里叫唤是没作用的,母亲认为馋嘴是家教不严。 ⑭ 彼时买东西,都不说店名,多数也没店名。一般是用店长的名字代指,而且多是外号。比如,去铜 锣伯那里打酱油。去三姨那里打酱油。多数店主的名字很奇怪,叫熟了也不求究竟。例如,卖猪肉的叫“德 国兵”,他早年腿受了什么伤,走路无法弯曲。人们认定德国兵走路就是这个姿势。便“赐名”与他,他 也只能接受。 ⑮ 在那条打酱油的路上我们还能遇到什么呢?能遇到沿街叫卖的小贩——补伞的,补锅的,绑牙刷的, 卖菜的,收尿的,撬尿桶垫的,还有用篮子提着各种裸穿街走巷卖的。神奇的是,如果买方没钱还,卖方 也不强求,只拿块瓦片在墙上记一下欠多少分多少毛,留待以后对证。 ⑯ 吾乡乡谚:“个钱橄榄个钱姜,个钱银锭个钱香”,宛然就是那走在打酱油路上的小孩,拿着几分钱 买这买那、左顾右盼。 ⑰ 记忆中,我家那条巷子比较热闹,小夏家那条巷子则很安静。然后,也许是一觉醒来吧,就四十了。 (摘编自 2018 年 1 月上《读者》) 文章最后作者说“然后,也许一觉醒来吧,就四十了”蕴含了那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答案】①对打酱油的路上所遇的人、事、美食的向往和怀念②对这样美好童年,美好事物已只能存在记忆, 消逝于现实中的遗憾、失落③对时光流逝,一觉醒来已远离过往,一切只在梦中的无奈伤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文/苗青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 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 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 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 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 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 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 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形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 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 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似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 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 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 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 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学科#¥网 (摘自《读者》2008 年第 5 期)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父子轻轻掩门这个生活细节,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真挚的爱及子女对父母的感激 和热爱。 名师点睛 散文是以抒发情思为主的、以情动人的文学体裁,贵在有“我”,因此对于它的阅读,关键之一在于对 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散文中作者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表意。通过直抒胸臆或寓情于他 人他物他景的方式来传递自身的思想情感。对于散文“思想情感”的考查,中考考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 面来进行:概括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通过品味词语来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分析景物描写来品味作者 情感;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来体会作者感情。 我们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应主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不同散文表达中心的方法不同,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 什么感情;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就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 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都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 关键点不失为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 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 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旨。 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入手。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 同时又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 5.从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 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味的印痕 包利民 ①有些东西,往往会于不觉间在心上留下不可察的印痕,只是在多年以后,在某些酷似从前的情境里, 蓦然触动,才唤醒..了所有的昨日。比如气味,一生的记忆中,仔细回想,似乎很少有留下印象的,可是在 某些时刻,一缕似曾相识的气味,便会引出难忘的人和事。 ②就像有的人一闻到某种气味,便会想起儿时母亲做的某种食品,便会记起那段岁月的深情。我小的 时候,外公是木匠,每天都在外屋的空地上打造着各种木制品。那时一进门,便是满屋的木屑味儿,不同 的木头有着不同的气味,平时闻不出来,当它们在锯子下流淌出粉屑,清新的气味便飘满了屋子。外公几 乎每天都这样忙碌着,那些木头的气味伴随着我的成长。后来外公去世,那些木头便没有了,气味更是消 散,而我家搬到县城后,更远离那些树。那种气味在生命中渐远渐淡,直至遗忘。 ③直到 10 多年以后,有一次我偶尔经过一个空房子,闻到了熟悉的木屑味儿。(A)那一瞬间,我忘了 迈步,就像时光深处飘来的一缕水汽,让我找回曾经失去的温暖海洋。想起当年的草房,想起屋里的散乱 木头,还有挥舞着斧锯的外公,他的发上沾满了细碎的木屑,仿佛只是刹那间,这一切便如轻烟飘散。原 来以为淡去的,其实一直在心底。那个下午,我就站在那个门口,看着房子里的人做家具,一如看着我永 不再来的童年。 ④与气味的重逢,有时也不必到多年以后。我家附近有个中药店,不知哪天起,下班时总能看见一个 十一二岁的男孩,背着一个书包坐在药店门前的台阶上发呆,不知他在想些什么。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 便去问他。他说,他每天放学后来这儿坐会儿,就是为了闻药店里熬中药的味儿。从他记事起,他的妈妈 就一直卧病在床,每天都喝着中药,他也每天给母亲熬中药。后来,妈妈去世,他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再 后来,转到新的学校,那天放学后路过这里,他闻到了熟悉的中药味儿,一下子想起了妈妈。所以,每天 放学,他都会来这里,闻闻曾经的气味,想着妈妈。 ⑤也想起曾经认识的一个人。他在一个偏远小镇的中学当教师,患了绝症,住院治疗,可依然没能留 住生命。弥留之际,家人问他有什么心愿,他说他只想再闻闻粉笔的味道。家人从附近的商店买来粉笔, 他就在熟悉的气味中微笑着离去。也许,那一刻,他只是想从那熟悉的气味中怀念曾经的讲台岁月,最后 纪念不再重来的洁白时光。是的,悠悠的粉笔香,染白了他的发,也将他的生命染得清澈无比。 ⑥真的,就在我们的生命中,草气花香,寻常烟火,那种种不同的气味,都可能记录着曾经的感动和 怀念。那些气味,总会有一种在我们心里刻下无形的印痕,盛满着眷恋,也是心灵憩息的花园,累了倦了 时,或不期而遇时,为我们献上不期然的美好。 1.文章围绕“气味”写了三件事,请细读全文,写出另外两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位身患绝症的老师想闻粉笔的气味,怀念曾经的讲台岁月。 2.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那一瞬间,我忘了迈步,就像时光深处飘来的一缕水汽,让我找回曾经失去的温暖海洋。 3.文中身患绝症的老师,弥留之际想再闻闻粉笔的味道,最后在熟悉的气味中微笑离去。从中你读到一个 怎样的老师? 4.气味,是如此挥之不去的一种记忆!作者在气味的记忆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 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母亲的金手表 琦 君 ①那只圆圆的金手表,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是非常笨拙的,可是那个时候,它是我们全村最漂亮的手 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到我家来,听说父亲给母亲带回一只金手表,都要看一下开开眼界。每逢此时, 母亲会把一双油腻的手,用稻草灰泡出来的碱水洗得干干净净,才上楼去从枕头下郑重其事地捧......出那只长 长的丝绒盒子,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打开来给大家看。然后,她眯起眼来看半天,笑嘻嘻地说:“也不晓 得现在是几点钟了。”我就说:“你不上发条,早都停了。”母亲说:“停了就停了,我哪有时间看手表。 看看太阳晒到哪里,听听鸡叫,就晓得时辰了。”我真想说:“妈妈不戴就给我戴吧。” ②但我不敢说,我知道母亲绝对舍不得的。我只有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时候,才偷偷地去取出来戴 一下,在镜子前左照右照一阵又取下来,小心放好。我也并不管它的长短针指在哪一时哪一刻。跟母亲一 样,金手表对我来说,不是报时,而是全家紧紧扣在一起的一份保证、一种象征。我虽幼小,却完全懂得 母亲珍爱金手表的心意。 ③后来我长大了,要去上海读书。临行前夕,母亲泪眼婆娑地要把这只金手表给我戴上,说读书赶上 课要有一只好的手表。我坚持不肯戴,说:“上海有的是既漂亮又便宜的手表,我可以省吃俭用买一只。 这只手表是父亲留给您的最宝贵的纪念品啊。”那时父亲已经去世一年了。 ④我也是流着眼泪婉谢母亲这份好意的。到上海后不久,我就在同学介绍的熟悉的表店,买了一只价 廉物美的不锈钢手表。每回深夜伏在小桌上写信给母亲时,我都会看看手表写下时刻。我写道:“妈妈, 现在是深夜一时,您睡得好吗?枕头底下的金手表,您要时常上发条,不然的话,停止摆动太久,它会生 锈的哟。”母亲的来信总是叔叔代写的,从不提手表的事。我知道她只是把它默默地藏在心中,不愿意对 任何人说。 ⑤大学四年中,我也知道母亲的身体不太好,可她竟然得了不治之症,这我一点都不知道。她生怕我 读书分心,叫叔叔瞒着我。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第一个月的薪水一领到就买了一只手表,要把它送给母 亲。它也是金色的,不过比父亲送的那只江西老表要新式多了。 ⑥那时正值抗日,海上封锁,水路不通。我于天寒地冻的严冬,千辛万苦从旱路赶了半个多月才回到 家中,只为拜见母亲,把礼物献上,却没想到她老人家早已在两个月前就去世了。 ⑦这份锥心的忏悔,实在是百身莫赎。我是不该在兵荒马乱中离开衰病的母亲远去上海念书的。她挂 念我,却不愿我知道她的病情。慈母之爱,昊天罔极。几十年来,我只能努力好好做人,但又何能报答亲 恩于万一呢? ⑧我含泪整理母亲的遗物,发现那只她最珍爱的金手表无恙地躺在丝绒盒中,放在床边的抽屉里。指 针停在一个时刻上,但那绝不是母亲逝世的时间。她平时就不记得给手表上发条,何况在沉重的病中。 ⑨没有了母亲以后的那一段日子,我恍恍惚惚的,任凭宝贵光阴悠悠逝去。有一天,我忽然省悟:徒 悲无益,这绝不是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让我专心完成学业的深意,我必须振作起来,稳步向前走。 ⑩于是我抹去眼泪,取出金手表,上紧发条,拨准指针,把它放在耳边,仔细听它柔和而有韵律的滴 答之音,仿佛慈母在对我频频叮咛,我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5.本文以金手表为线索,写了“我”与金手表发生的故事。请你阅读文章②-⑥段,填写下表。 事件 “我”对手表或母亲的情感 “我”偷戴金手表 喜欢 (1) (2) “我”信中嘱托为手表上发条 (3) “我”想献金手表,母亲却已去世 (4) 6.试分析③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说说“我”和母亲的流泪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7.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2018 年中考江苏南京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儿歌 邓云乡 古人说:“千秋万岁名,不如少年乐。”也还记得袁子才的一句名诗:“不羡神仙羡少年。”这都是 至理名言。别的不用多说,在北京的夏日,看着听着娃娃们唱歌,就使人感到有说不清的乐趣。 为什么说夏天呢?因为五月端午之后,天气渐热,万物生发,人们都换上夏衣,男孩子小褂、汗背心、 短裤,小姑娘也是花小褂或者花裙子。孩子们都在户外玩,有趣的事情多了,所以夏天的儿歌也特别有情 趣。 (甲)夏天天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用不着等什么“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头顶上一片黑 云,西北风一卷,“噼里啪啦”就下起来了。小孩们欢喜地在小院中乱跑,大人在屋里、廊子上还喊不应。 这时就会有一首动听的儿歌: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反复地唱,欢蹦乱跳,十分顽皮。 (乙)夏天雷阵雨来了,又是风,又是雨,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似乎都是一个避风港,每间屋子似 乎是一条小木船,在风浪中震撼着。母亲抱着被子,从窗眼里望着外面的雨,唱着儿歌道: 风来了,雨末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 至于为什么是“老和尚背着鼓来了”,却没有人注意,只是这样说。后来看到老先生们写的儿歌的书, 说是“背着谷来了”,这可能是南方的说法,而北方仍然是读“鼓”的。难道说北京夏天的儿歌只是这两 个吗?不然,北京夏天还有一个最美的儿歌,那是其他任何地方也没有的。 (丙)几场好雨过后,小小的四合院中,都是花花草草,绿油油的、香喷喷的、湿漉漉的。在当院荷 花缸、大水缸外面,在各屋的马头墙角上,在大树的根部……都有小小的蜗牛翘着两只小小的肉角在爬行。 这个背着半透明躯壳的小动物,永远不会担心没有房子住,或为分不到房子、交不出房租而发愁,它永远 是那样善良而悠闲地、像诗人散步般的爬行着。北京话很奇怪,因为没有水牛,所以语言中没有“水牛” 的词汇,却把蜗牛叫“水牛儿”,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小不点,写出来两个字完全一样,这不要说外国人 翻译起来容易弄错,就是外地人听到恐怕也会弄不清楚。它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孩子们把它轻轻地拿在 手中,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盼望着它的触角快点伸出来,抑扬而深情地唱道: 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噢!你爹你妈,给你买烧羊肉吃噢—— 妙就妙在似通非通之间。 我在北京做小学生的时候,已过了玩水牛儿的年龄了,但我听惯了妹妹们和同院小孩玩的时候的歌唱 声,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 (选自《燕京乡土记》,邓云乡著,中华书局 2015 年 6 月版,有删改) 1.文中描写了三个唱儿歌的场景,分别是:片云致雨,孩子们欢喜地唱儿歌;__________;________。 2.文末说:“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这句话表达了“我”哪些情感? 3.分别说说文中三处画线句的语言特色及作用。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 (丙)_________ 二、【2017 年中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扁担的一生 范 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 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 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 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 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 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 ④20 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 ——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 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 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 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 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 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 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 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 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 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 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 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 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 今年已 60 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 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 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 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 年 3 月 3 日,有删改) 4.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5.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 5 个字) 上好的木材→ →渐弯的扁担→ 6.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7.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闯关检测 1.我”闻到木头的气味,想起外公和童年;一个小男孩闻中药的气味,怀念母亲。 【解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 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 要围绕着“木头的气味”和“中药的气味”两个关键性的短语。概述出与这些“气味”与人物之间发生的 事件。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木屑的气味比作“一缕水汽”,把对外祖父美好回忆比作“温暖海洋”,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我”对祖父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4.示例一:气味的记忆里有感动和怀念,木屑的气味我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是对外公的深切怀念;气味 的记忆里有热爱和怀念,粉笔的气味,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气味的记忆里有怀念和思念;男孩闻中 药的气味,这是他对母亲的怀念。 示例二:气味的记忆里蕴含着许多情感:气味的记忆里有感动和怀念,木屑的气味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是对外公的深切怀念;气味的记忆里有热爱和怀念,粉笔的气味,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气味的记忆 里有怀念和思念;男孩闻中药的气味,这是他对母亲的怀念。 【解析】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也就是答出在气味的记忆中作者蕴含着的情感。通读全文,全盘把握, 分出层次,梳理情节,根据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可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的角度,对外公的深切怀念 的角度,对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的角度,对母亲的怀念等角度作答。这些角度的所表达的情感都与气味 的记忆有关。 5.(1)“我”婉谢金手表 (2)理解 (3)牵挂 (4)遗憾(忏悔) 【解析】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文章故事情节。解题时,先从文章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概 括作答。一般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根据题目要求 作适当的增减。概括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学@#科网 6.母亲是不舍得女儿远行,并对女儿异地求学充满了担忧;女儿对远离母亲也很不舍,并对母亲将她自己 如此珍视的手表给自己充满了感动。 中考链接 1.(1)雷阵雨时,妈妈抱着孩子在屋里唱儿歌;(2)几场好雨后,孩子们玩蜗牛时唱儿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读文本,注意把握关键词。根据例句分析:片云致雨,孩子们欢喜 地唱儿歌;用同样的句式概括出【乙】【丙】两处场景即可。分别是:雷阵雨时,妈妈抱着孩子在屋里唱儿 歌;几场好雨后,孩子们玩蜗牛时唱儿歌。 2.对儿歌的喜爱,对充满童趣的幼时生活的怀念,对老北京风俗的留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把握作者情感要与主旨分析相结合。本文通过三个场景唱个 歌的描绘,写出了对儿歌的喜爱,写出了对童年的怀恋,写出了对故乡的怀恋。然后回答作者的情感即 可。 3.(1)示例:甲处的语言文白相间,描绘了夏雨忽至时的场景,与孩子们玩耍时活泼轻快的情形相映成趣; (2)乙处连用了两个相关的比喻,表现了雷阵雨中小院的安稳和小屋的摇撼,烘托出妈妈唱儿歌的安详气 氛; (3)丙处多用叠词,表现了雨后小院花草的自然清新,富有画面感,使下文蜗牛的形象显得更加可爱。 6.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扁担当成了与自己家庭命运休戚相关的一员,抒发了对扁担以及既往岁月的无限 怀念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称的理解与掌握。扁担本是无情之物,应用“它”,但这里用“她”,这是拟人手法, 把扁担人格化,表现了作者对扁担的深情厚谊。 7.表达了对大伯不能与时俱进,还固守着旧有的生活方式,希望能用一根扁担扛起生活重担精神的钦佩与 惋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作者感情。这句话写的是大伯的经历,他也曾短暂离开农村,但最终又回来了, 他是落寞的,同时他又是坚持的,对村庄的坚持,“我”对大伯的这种精神深怀敬意。 8.扁担是农人的希望,是农人精神脊梁;扁担也是父亲的命运与精神的反映。扁担有着不屈的精神,挑起 过生活的重担,创造过富足安逸,也有着英雄暮年的孤寂衰老,它的一生也反映了人的一生;在一定程度 上,扁担也是落后生活方式的代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意象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文本中的记叙可知,扁担首先是农具,担负着农民家 庭生活的重担;同时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扁担与农民和村庄的命运紧密相 联。据此分析可作答。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