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开放拓展问题(精讲)-中考数学高频考点突破(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4 开放拓展问题(精讲)-中考数学高频考点突破(解析版)

ID:648794

大小:873.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标解读】 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考数学要出一定的开放性问题,以更好地 保障解答者创造性地发挥水平。《数学课程标准》在编学上也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在学习选择上改革力度很 大,书中有不少既符合学生特点又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 。 开放探索问题是指已知条件、解题依据、解题方法、问题结论这四项要素中,缺少解题要素两个或两 个以上,或者条件、结论有待探求、补充等. 【解题策略】 在解决开放探索问题的时候,需解题者经过探索确定结论或补全条件,将开放性问题转化为封闭性问 题,然后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 【考点深剖】 ★考点一 条件开放型 所谓条件开放型试题是指在结论不变的前提下,条件不唯一的题目. 【典例 1】(2018•安顺)如图,点 D,E 分别在线段 AB,AC 上,CD 与 BE 相交于 O 点,已知 AB=AC,现添加 以下的哪个条件仍不能判定△ABE≌△ACD( ) A.∠B=∠C B.AD=AE C.BD=CE D.BE=CD 【分析】欲使△ABE≌△ACD,已知 AB=AC,可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 AAS、SAS、ASA 添加条件,逐一证明 即可. ★考点二 结论开放型 数学命题,根据思维形式可分成三部分:假设——推理——判断.所谓结论开放题是指判断部分是未 知要素的开放题. 【典例 2】(2018•安顺)如图,在△ABC 中,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E 是 AD 的中点,过点 A 作 BC 的平行线 交 BE 的延长线于点 F,连接 CF. (1)求证:AF=DC; (2)若 AC⊥AB,试判断四边形 ADCF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1)连接 DF,由 AAS 证明△AFE≌△DBE,得出 AF=BD,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得出平行四边形 ADCF,求出 AD=CD,根据菱形的判定得出即可; ∵AE=DE, ∴四边形 AFDB 是平行四边形, ∴BD=AF, ∵AD 为中线, ∴DC=BD, ∴AF=DC; (2)四边形 ADCF 的形状是菱形,理由如下: ★考点三 作图开放型 这类题与传统的作图题比较,符合题意的答案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典例 3】(2018•河北)已知:如图,点 P 在线段 AB 外,且 PA=PB,求证:点 P 在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 上,在证明该结论时,需添加辅助线,则作法不正确的是( ) A.作∠APB 的平分线 PC 交 AB 于点 C B.过点 P 作 PC⊥AB 于点 C 且 AC=BC C.取 AB 中点 C,连接 PC D.过点 P 作 PC⊥AB,垂足为 C 【分析】利用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判断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A、利用 SAS 判断出△PCA≌△PCB,∴CA=CB,∠PCA=∠PCB=90°,∴点 P 在线段 AB 的垂直平 分线上,符合题意; C、利用 SSS 判断出△PCA≌△PCB,∴CA=CB,∠PCA=∠PCB=90°,∴点 P 在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符合 题意; D、利用 HL 判断出△PCA≌△PCB,∴CA=CB,∴点 P 在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符合题意, B、过线段外一点作已知线段的垂线,不能保证也平分此条线段,不符合题意; 故选:B.学科&网 ★考点四 探究开放型 此类题常以找规律的阅读题形式出现,解题要求能善于观察分析,归纳所提供的材料,猜想其结论。 【典例 4】(2017 浙江衢州)在直角坐标系中,过原点 O 及点 A(8,0),C(0,6)作矩形 OABC、连结 OB, 点 D 为 OB 的中点,点 E 是线段 AB 上的动点,连结 DE,作 DF⊥DE,交 OA 于点 F,连结 EF.已知点 E 从 A 点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线段 AB 上移动,设移动时间为 t 秒. (1)如图 1,当 t=3 时,求 DF 的长. (2)如图 2,当点 E 在线段 AB 上移动的过程中,∠DEF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如 果不变,请求出 tan∠DEF 的值. (3)连结 AD,当 AD 将△DEF 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之比为 1:2 时,求相应的 t 的值. 【分析】(1)当 t=3 时,点 E 为 AB 的中点,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出 DE∥OA,DE= OA=4,再由矩形的性 质证出 DE⊥AB,得出∠OAB=∠DEA=90°,证出四边形 DFAE 是矩形,得出 DF=AE=3 即可; (3)作作 DM⊥OA 于 M,DN⊥AB 于 N,若 AD 将△DEF 的面积分成 1:2 的两部分,设 AD 交 EF 于点 G,则点 G 为 EF 的三等分点; ①当点 E 到达中点之前时,NE=3﹣t,由△DMF∽△DNE 得:MF= (3﹣t),求出 AF=4+MF=﹣ t+ ,得出 G( , t),求出直线 AD 的解析式为 y=﹣ x+6,把 G( , t)代入即可求出 t 的值; ②当点 E 越过中点之后,NE=t﹣3,由△DMF∽△DNE 得:MF= (t﹣3),求出 AF=4﹣MF=﹣ t+ ,得出 G ( , t),代入直线 AD 的解析式 y=﹣ x+6 求出 t 的值即可. 又∵DF⊥DE, ∴∠EDF=90°, ∴四边形 DFAE 是矩形, ∴DF=AE=3; (2)∠DEF 的大小不变;理由如下: 作 DM⊥OA 于 M,DN⊥AB 于 N,如图 2 所示: ∵四边形 OABC 是矩形, ∴OA⊥AB, ∴四边形 DMAN 是矩形, ∴∠MDN=90°,DM∥AB,DN∥OA, ∴ , = , ∵点 D 为 OB 的中点, ∴M、N 分别是 OA、AB 的中点, ∴DM= AB=3,DN= OA=4, ∵∠EDF=90°, ∴∠FDM=∠EDN, 又∵∠DMF=∠DNE=90°, ∴△DMF∽△DNE, ∴ = , ∵∠EDF=90°, ∴tan∠DEF= = ; 设直线 AD 的解析式为 y=kx+b, 把 A(8,0),D(4,3)代入得: , 解得: , ∴直线 AD 的解析式为 y=﹣ x+6, 把 G( , t)代入得:t= ; ②当点 E 越过中点之后,如图 4 所示,NE=t﹣3, 由△DMF∽△DNE 得:MF= (t﹣3), ∴AF=4﹣MF=﹣ t+ , ∵点 G 为 EF 的三等分点, ∴G( , t), 代入直线 AD 的解析式 y=﹣ x+6 得:t= ; 综上所述,当 AD 将△DEF 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之比为 1:2 时,t 的值为 或 . 【讲透练活】 变式 1:(2018•成都)如图,已知∠ABC=∠DCB,添加以下条件,不能判定△ABC≌△DCB 的是( ) A.∠A=∠D B.∠ACB=∠DBC C.AC=DB D.AB=DC 【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 SAS,ASA,AAS,SSS,根据定理逐个判断即可. 变式 2:(2018•河北)尺规作图要求:Ⅰ、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Ⅱ、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Ⅲ、过直线上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Ⅳ、作角的平分线. 如图是按上述要求排乱顺序的尺规作图: 则正确的配对是( ) A.①﹣Ⅳ,②﹣Ⅱ,③﹣Ⅰ,④﹣Ⅲ B.①﹣Ⅳ,②﹣Ⅲ,③﹣Ⅱ,④﹣Ⅰ C.①﹣Ⅱ,②﹣Ⅳ,③﹣Ⅲ,④﹣Ⅰ D.①﹣Ⅳ,②﹣Ⅰ,③﹣Ⅱ,④﹣Ⅲ 如图是按上述要求排乱顺序的尺规作图: 则正确的配对是:①﹣Ⅳ,②﹣Ⅰ,③﹣Ⅱ,④﹣Ⅲ. 故选:D.学科&网 变式 3:(2018•娄底)如图,已知四边形 ABCD 中,对角线 AC、BD 相交于点 O,且 OA=OC,OB=OD,过 O 点 作 EF⊥BD,分别交 AD、BC 于点 E、F. (1)求证:△AOE≌△COF; (2)判断四边形 BED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分析】(1)首先证明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再利用 ASA 证明△AOE≌△COF; (2)结论:四边形 BEDF 是菱形.根据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即可证明; 【解答】(1)证明:∵OA=OC,OB=OD,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BC, ∴∠EAO=∠FCO, 在△AOE 和△COF 中, , ∴△AOE≌△COF. 变式 4:(2018•金华)如图,在 6×6 的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1,点 A 在格点(小正方形的顶点) 上.试在各网格中画出顶点在格点上,面积为 6,且符合相应条件的图形. 【分析】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即可; 【解答】解:符合条件的图形如图所示: 变式 5:(2018•泰安)如图,△ABC 中,D 是 AB 上一点,DE⊥AC 于点 E,F 是 AD 的中点,FG⊥BC 于点 G, 与 DE 交于点 H,若 FG=AF,AG 平分∠CAB,连接 GE,CD. (1)求证:△ECG≌△GHD; (2)小亮同学经过探究发现:AD=AC+EC.请你帮助小亮同学证明这一结论. (3)若∠B=30°,判定四边形 AEGF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解答】解:(1)∵AF=FG, ∴∠FAG=∠FGA, ∵AG 平分∠CAB, ∴∠CAG=∠FGA, ∴∠CAG=∠FGA, ∴AC∥FG, ∵DE⊥AC, ∴FG⊥DE, ∵FG⊥BC, ∴DE∥BC, ∴AC⊥BC, ∴∠C=∠DHG=90°,∠CGE=∠GED, ∵F 是 AD 的中点,FG∥AE, ∴H 是 ED 的中点, ∴FG 是线段 ED 的垂直平分线, ∴GE=GD,∠GDE=∠GED, ∴∠CGE=∠GDE, ∴△ECG≌△GHD; (3)四边形 AEGF 是菱形, 证明:∵∠B=30°, ∴∠ADE=30°, ∴AE= AD, ∴AE=AF=FG, 由(1)得 AE∥FG, ∴四边形 AECF 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 AEGF 是菱形. 变式 6:(2017 湖北随州)如图,分别是可活动的菱形和平行四边形学具,已知平行四边形较短的边与菱形 的边长相等. (1)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某小组学生将菱形的一边与平行四边形较短边重合,摆拼成如图 1 所示的图形, AF 经过点 C,连接 DE 交 AF 于点 M,观察发现:点 M 是 DE 的中点. 下面是两位学生有代表性的证明思路: 思路 1:不需作辅助线,直接证三角形全等; 思路 2:不证三角形全等,连接 BD 交 AF 于点 H.… 请参考上面的思路,证明点 M 是 DE 的中点(只需用一种方法证明); (2)如图 2,在(1)的前提下,当∠ABE=135°时,延长 AD、EF 交于点 N,求 的值; (3)在(2)的条件下,若 =k(k 为大于 的常数),直接用含 k 的代数式表示 的值. (4)由于 = = + =k,则 = ,然后表示出 = = • +1,再把 = 代入计 算即可.学科&网 【解答】解:(1)如图 1, 证法一:∵四边形 ABCD 为菱形, ∴AB=CD,AB∥CD, ∵四边形 ABEF 为平行四边形, ∴AB=EF,AB∥EF, ∴CD=EF,CD∥EF, ∴∠CDM=∠FEM, 在△CDM 和△FEM 中 , ∴△CDM≌△FEM, ∴DM=EM, (2)∵△CDM≌△FEM, ∴CM=FM, 设 AD=a,CM=b, ∵∠ABE=135°, ∴∠BAF=45°, ∵四边形 ABCD 为菱形, ∴∠NAF=45°, ∴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AC= AD= a, ∵AB∥EF, ∴∠AFN=∠BAF=45°, ∴△AN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NF= AF= ( a+b+b)=a+ b, ∴NE=NF+EF=a+ b+a=2a+ b, ∴ = = = ; (4)∵ = = + =k, ∴ =k﹣ , ∴ = , ∴ = = • +1= • +1= .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