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八省新高考语言文字用于:连贯、修辞与病句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八省新高考语言文字用于:连贯、修辞与病句类

ID:645227

大小:40.5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语言文字运用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最早的窗子谈不上美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窗子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岁月的流逝,使它们 成为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中国建筑的因素。 在中国,有多少工匠,(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菱形等等,或单独存在或互相交替使用,看起来就像有无 数的组合。有简单的图案,也有独具特色的图案,一切都用薄薄的棕色或红色木条制作成。 每当夜幕降临,从中国传统院落大门旁边的影壁小心地往里看,就能看到像自身发光的抽象画一样的木制窗子,窗 子木格细细地勾画着自己精致的线条,微弱的灯光洒在院子里,消失在甬道长廊,婆娑竹影上。偶尔有人在室内走动, 身影在洁白的窗纸上滑动,充满神秘的色彩。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就可能有多少种装饰图案的窗子,但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 B.窗子就可能有多少种装饰图案,但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 C.即使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窗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 D.即使对称变化是窗子的设计原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 2.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天鹅是世界上可以长途飞行的鸟类,每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往返于南北之间。在迁徙途中,( )。它们一面跋 涉,一面寻觅适合安家过冬、孵化爱情结晶的风水宝地,那抉择有多困难也没有人知道。这次它们选择凯江为落脚点, 当它们的倩影通过眼睛投屏到大脑,我彻底沦陷。 一轮夕阳红着脸挂在山头,凯江变得柔和起来。江心的小岛旁,那对黑天鹅悠闲地漂游着,时而深情对视,时而相互梳 理羽毛。明净的天空倒映在水里,它们就游走在云层里了,那样优雅、美丽、互爱,长诗短歌般的山水瞬间也多情起来。它 们那黑得发亮的羽翼、饱含深情的眼珠子,我的心也变得柔软,一不小心生怕就惊扰了它们的清净。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体会,它们要面临多大的天敌入侵、饥饿威胁 B.它们要面临多大的天敌入侵没人知道,多少饥饿威胁也没有人能体会 C.它们要面临多大的天敌入侵、饥饿威胁,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体会 D.没有人知道它们要面临多大的天敌入侵、饥饿威胁,也没有人能体会 5.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6.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砚台是用来研墨的器具,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悠久,古人对它 的称谓可谓多矣。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虚中传》,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 如王迈诗云:“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苏轼为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罗文砚”写了一篇传记《万石君罗文 传》,由此,“万石君”的名字亦流传开来。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绎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常 以砚比德,俗谚也有“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说法。民间常把祖传的砚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 人们还认为砚是文人秀士或达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 ),砚虽小,却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年 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千载不衰,传万代不朽,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将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B.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们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C.方寸之砚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 D.方寸之砚台,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 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B.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一个活细胞就好比一簇火焰,它燃烧燃 料,从而产生生命所需的能量。( )因为细胞完成“燃烧”是有温度条件的,即人体的正常体温。①只有这样、千千 万万个小火焰才会遇和地“燃烧”、给生命提供所需的能量。 ②在细胞中、物质会永不停歇地转化为能量、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它是自然界更新循环的一种方式。在循环 过程中,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糖燃料经历了分解及一系列微妙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规律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 环节都由一种特定的酶支配和控制,每一种酶都各司其职。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能量,排出废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变 3 化的燃料分子会被传送到下一环节。当这个轮子“转”满一圈,燃料分子几乎被分解尽了,它们将随时与新的分子结合, 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一过程是生命世界的一大奇迹。③细胞就像一间化工厂,不断从事着生产活动。这真是太不可思 议了,④所有发挥作用的部分极其微小,就连细胞本身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被看到。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富有诗意但极不准确的比喻。 B.这个比喻虽不准确,但极富诗意。 C.这是一个极不准确但富有诗意的比喻。 D.这一比喻极富诗意,但并不准确。 11.下列各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使用了借代手法,用“小火焰”借代细胞,使其特征更加鲜明。 B.第②句使用了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胞内物质变能量的过程。 C.第③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喻体“化工厂”形象地展现了细胞活动情形。 D.第④句使用了夸张手法,突出细胞本身及其发挥作用部分的体积之小。 1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不似江南雪景的含蓄柔丽,北方雪景是大刀阔斧的,极度的严寒扑面而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家乡到哈尔 滨,我始终没离开东北。乡村的生活图景仍然遵从自然时序,春耕、冬藏、秋收,对城市的生活方式却大有不同。当我们 住在温暖的房子里安居乐业的时候,寒冷的冬日不过是窗外可供欣赏的审美客体:松花江的冰面在阳光的映射下是钴青色 的,隐约能看到凝固的波纹;树木的枝杈间堆积着白雪,厚重如大朵的棉花……而今的银白世界里物质丰富,闲食琳琅满 目,想起小儿时代的零嘴,如同白雪覆盖着的金银木红艳的果实,既是诱人的,又是审美的,尽管那可能是一种贫困美学。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的是冰雪环境,虽有它的不适之处。 B.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的是有它不适之处的冰雪环境。 C.冰雪环境虽有它的不适之处,但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 D.冰雪环境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虽有它的不适之处。 1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B.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4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黄州人到了外地也要吃烧梅,因不地道,吃了又悔,但仍要吃。( ) 黄州烧梅是黄州传统名点,其配料精、制作细,上似梅花,下似石榴,寓意“榴结百子,梅呈五福”,因而亦叫“石 榴烧梅”。烧梅与东坡饼、炒汤圆并称为古城黄州的三大名吃。相传黄州烧梅在明代以前是用肥肉、桂花、核桃仁等做 馅,清代以后又加入了葡萄干、冰糖等,制成后用蒸笼蒸熟。如今,黄州烧梅在工艺上更讲究。①黄州烧梅不仅颜色亮 丽、造型别致,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紧密相关。 尽管黄州的烧梅小店遍布市井,但每个热气腾腾的窗口,几乎都是排队的长龙。戴着白帽的伙计揭开蒸笼,糯米脂 油的浓香喷薄而出,腾腾的白气把半条街道熏得香气浓郁,人的口腹之欲自然被撩拨得蠢蠢欲动。这种情势,生动地渲 染了黄州人生活的众生相,成为江城街头民俗文化的风景线。 黄州烧梅,如同一曲戏剧。②戏曲是精神文化食品,而黄州烧梅却是供人们味觉享受的佳肴,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愉 悦和满足。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究其原因,与其说是乡土情结,不如说是味蕾的诱惑。 B.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味蕾的诱惑,不如说是乡土情结。 C.其原因是味蕾的诱惑,也是乡土情结。 D.其原因是乡土情结,也是味蕾的诱惑。 17.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8.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 )。《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 160 万字,马克思为它耗费了 40 年的心血,为了 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 1500 种。在这之前谁也没有像他这样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思 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不只是这本书教人认清剥削, 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经济,组织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不得 不承认劳资对立,设法缓和矛盾。 《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 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大书里来。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第 22 展室在三楼,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B.三楼的第 22 展室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5 C.《资本论》的专门收藏和展出是在三楼的 22 展室 D.三楼的第 22 展室是专门展出和收藏《资本论》的 20.下列选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B.波浪一边歌唱,一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4 题。 随着新技术不断应用,媒介变得更加智能。在智能媒介的广泛应用下,曾经的“信息过剩”似乎变得简约起来。如: 某电商客户端贴心地设置“猜你喜欢”栏目,而某新闻资讯平台端出“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 的个性化和效能,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渐发现,兴趣之外的内容都被过滤掉,同质化内容如同蚕茧,将人们包围,这种 现象被称作“信息茧房”效应。 近年来,网络文化内容越发丰富多样,为更加“高效”地传播内容,媒体平台纷纷使用指向用户偏好的推荐算法。 它会根据用户浏览历史和关键词一条接一条地推送相似内容。由此,人们获取精神食粮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起初,在 信息资源相对稀缺的时期,文化内容的摄取是“赶集”式的,寻获所需内容,要付出较高人力和物力成本。互联网诞生 后,样态丰富、种类繁多的文化“超市”替代“集市”,内容选择自主性更强。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在智能媒介的广泛应用下,曾经的“信息过剩”似乎变得简约起来。 A.某电商客户端贴心地设置“猜你喜欢”栏目 B.而某新闻资讯平台端出“你关心的,才是头条” C.这种现象被称作“信息茧房”效应 D.为更加“高效”地传播内容,媒体平台纷纷使用指向用户偏好的推荐算法 23.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闼送青来。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5-27 题。 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用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只需纸和剪刀。( )办婚礼、过春 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民间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体裁样式相对稳定,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 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 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人们称其为“窗花”。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都是在冬天贴上去的。冬天是少花的季节。在 无花的日子里,窗花却在窗格上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绽放着。 6 2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 B.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 C.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 D.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 26.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7.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8-30 题。 风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这是最早的人类的风 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之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 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 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仅仅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还是一种游艺活动。人们说春季草长莺飞, 最适合放风筝。放飞风筝,其实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好对话。 2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明清风筝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在大小、样式、放飞技艺、扎制技术和装饰上,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 盛时期。 B.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 盛时期。 C.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 大进步。 D.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大小、样式、放飞技艺、扎制技术和装饰上,明清风筝都有了超越前代的 巨大进步。 2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3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7 姓名 1 2 4 5 7 8 10 11 13 14 16 17 19 20 22 23 25 26 28 29 8 语言文字运用训练一答案 1.A(括号后的内容“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菱形等等”,是在列举窗子的类型,而且都是对称图形,据此括号内后 半句应说窗子的造型特点是对称的,排除 CD;联系括号前的句子“在中国,有多少工匠”,能与之衔接的是 A,B 的重点 是“装饰图案”,与话题不一致。) 2.C(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是拟人手法。A.“戎马”是借代手法,代指战争;B.“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喻,将“愁” 比作一江春水;C.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手法;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用典和反问。) 3.修改: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因素。 4.C(由后文“它们一面跋涉”以及“那抉择有多困难也没有人知道”可知,本段在强调天鹅在困难中生存,故补写句子 应该先说天鹅面临的困难,排除 A。根据“在迁徙途中”可知,主语应该是天鹅或者“它们”。排除 D。B.“多少饥饿威 胁”前缺主语,排除 B。) 5.A(由划线句子“时而深情对视,时而相互梳理羽毛”可知。运用拟人手法。A. 由“相倚恨”和“背西风”可知,运 用拟人修辞。B.由“红胜火”和“绿如蓝”可知,运用比喻修辞。C.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知,运 用夸张修辞。D.根据整首诗可知,运用对比手法。) 6.①“眼珠子”改为“眼眸” ②在“我的心”前加“让” ③“一不小心”与“生怕”互换位置。 7.C(语段的描写对象是砚台,根据对象一致的原则,而 A、B 两项的主语是“心愿”,故排除 A、B 两项。介绍砚的文化 内涵,先介绍其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后介绍其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分别照应人们美好 的心愿和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民情民趣。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排除 D 项。) 8.B(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即墨侯”代砚台。A.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岭上晴云”比作“絮 帽”,将“树头初日”比作“铜钲”。B.用了借代修辞手法,以“朱门”指代王侯贵族,富贵人家。C.运用夸张修辞手法, “三万里”“五千仞”以及“摩天”极写山河之奇伟壮丽。D.用了通感修辞手法,“风来花底鸟声香”以嗅觉写听觉。) 9.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变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0.D(上文是比喻的具体表现,所以衔接内容以比喻开头更加合理,排除 AC;下文强调细胞燃烧需要条件,是对不准确 的具体阐释,排除 B。) 11.C(A.考查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是“代”,强调相关性,借喻是“喻”,强调相似性,此处为借喻;B.考查比喻与 比拟的区别,此处为比喻;D.考查学生对夸张的掌握,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刻意夸大或缩小,此处细胞及发挥作用部分本 来就很小,并非刻意夸大或缩小。) 12.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体的所有细胞来实现的。 9 13.C(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由上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推知,主语应是环境,故排除 AB;“不适之处”与“创生 出独特的生活美学”是转折关系,且“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与下文的表述内容一致。) 14.A(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比作“棉花”。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比作“雪”; 把“新月”比作“钩”。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扶”赋予“轻风”以人的动作。C.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飞 流直下三千尺”用了夸张,用来形容庐山瀑布的落差气势;“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 又贴切。D.运用设问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用杏花村代指“酒家”。) 15.乡村的生活图景仍然遵从自然时序,春耕、秋收、冬藏,与城市的生活方式却大有不同。 16.B(根据语境“黄州人到了外地也要吃烧梅,因不地道,吃了又悔,但仍要吃”,括号内的语句主要强调“乡土情结”。 A.“与其说是乡土情结,不如说是味蕾的诱惑”强调的是“味蕾的诱惑”;B.“与其说是味蕾的诱惑,不如说是乡土情结” 强调的是“乡土情结”;C.“是味蕾的诱惑,也是乡土情结”,用并列关系的连词,没有强调出“乡土情结”;D.“是乡土 情结,也是味蕾的诱惑”,用并列关系的连词,没有强调出“乡土情结”。) 17.C(文中划线句“黄州烧梅,如同一曲戏剧”是比喻修辞。A.“偷眼”“断魂”是拟人;B.“东南坼”“日夜浮”是夸 张;C.“千堆雪”是比喻,以雪喻浪花;D.“绿肥红瘦”,以“绿”“红”代“绿叶”“红花”,借代;“肥”“瘦”是拟人。) 18.(1)“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改为“优良的选料和精细的制作”。 (2)在“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愉悦和满足”前加“让人们”。 19.B(由上文“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可知,是在讲“这座楼”, 需要填写的这句话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要承接上文的“这座楼”,排除选项 C;先“收藏”,再“展出”,所 以排除选项 D;A 和 B 比较,以“三楼”开头,更符合原文题意。) 20.C(文中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籍《资本论》比成了海,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资本论》内容的丰富。C 和画 波浪线的句子都是比喻,A.为借代。用人身上的器官“红眼睛”来代指人。B.为拟人。描写波浪时,用“歌唱”“迎接” 来形容。C.为比喻。把叶子比喻成了舞女的裙子。D.为夸张。“铜牌好像也要晒化”含有夸张成分。) 21.这本书不只是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织经济,发展经济。 22.D(例句为特殊含义。A、B、C 项为特定称谓。D.为特殊含义。) 23.B(文中划线句把信息资源丰富和相对稀缺的两个阶段分别比作“超市”和“集市”,为比喻手法。A.句意为:所有的 山,鸟儿全部消失了,所有的路,看不到人影脚印。为夸张手法;B.把月亮比成“玉盘”,为比喻手法;C.山水本是无情 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 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 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 盎然;D.“朱门”代指豪门,为借代手法。) 24.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水平和效能。 10 25.C(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以及下文“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的提示,此处的 主语应是“剪纸的颜色”,排除 AB;“因为”意味此处解释“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的原因,排除 D。故选 C。) 26.D(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是拟人,“调皮喧闹”“平和优雅”赋予窗花以人的情感,展现窗花的各种花样。A. 借代。“一苇”借喻小船;B.设问。C.没有修辞手法。D.拟人。以猿猱“愁”攀援来表现蜀道之难。) 27.示例一: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 示例二: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 28.C(由前文“南北朝”“隋唐”“宋代”可知,应先写朝代“明清时代”,排除 A、B。“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 放飞技艺”,逻辑先后顺序,排除 D 项。) 29.B(“其实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好对话”,抓住“美好对话”“人”分析,运用拟人修辞。A.把琵琶声比作“大珠小珠落 玉盘”的声音,运用比喻修辞。B.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 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 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 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C.诗人将依依惜别的情感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充分的将情 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帆”代指船,是借代的修辞手法。D.抓住“十千”“万钱”分析,运用夸张。) 30.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语序不当,“最早”修饰“起源”,应该放在 后面,改为“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