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掌握4大高考文体,勇夺36分 (三)小说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掌握4大高考文体,勇夺36分 (三)小说

ID:645217

大小:674 KB

页数:54页

时间:2021-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MICRO 应对 4 大部分,逐题讲解; 掌握 12 大题型,逐一分析; 做好 33 种应对,精准备考; 紧抓 82 个热点,精心备考。 题目怎么出的? ——逐题逐项揭秘命题点。 答案如何来的? ——分条分点推求元思考。 高分哪里得的? ——热点热题探索新路径。 学习有反思,阅卷有数据,解题有策略,选题有依据。 2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 掌握 4 大高考文体,勇夺 36 分 命题规律·素养考查 专题考点 选文特点 核心素养 论述类 文本阅读 2020 年 全国卷Ⅰ 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 的意义》(道德伦理) 论述类文本内容覆盖了道 德伦理、民族民生、文化 历史、书法绘画、音乐等 传统文化和文艺理论,增 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法制 意识、责任意识、主人翁 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全国卷Ⅱ 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 “历史物质性”》(美术理论) 全国卷Ⅲ 振甫《谈谈〈古文观止〉》(文 化典籍) 2019 年 全国卷Ⅰ 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 魂》(文艺理论) 全国卷Ⅱ 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 其承先启后之成就》(文艺理 3 论) 全国卷Ⅲ 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 护与传承》(传统艺术) 2018 年 全国卷Ⅰ 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 学》(历史文化) 全国卷Ⅱ 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 隐私边界》(先进文化) 全国卷Ⅲ 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 与命运共同体》(人文社会) 实用类 文本阅读 2020 年 全国卷Ⅰ 主题“新基建” 引导学生在关注科技前沿 发展、感受科学精神和社 会热点的同时,启发学生 认识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 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全国卷Ⅱ 主题“精准扶贫” 全国卷Ⅲ 《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 作者》(访谈) 2019 年 全国卷Ⅰ 主题“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 护” 全国卷Ⅱ 主题“武汉长江大桥、港珠澳 大桥” 全国卷Ⅲ 主题“志愿服务” 2018 年 全国卷Ⅰ 主题“量子通信研究” 全国卷Ⅱ 主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全国卷Ⅲ 主题“‘互联网+’时代的 图书出版” 文学类 文本阅读 2020 年 全国卷Ⅰ [美]海明威《越野滑雪》 高考语文试题材料选择强 调情感中正平和、色彩明 快清新,力图让学生感受 到亲切友好、乐观积极的 情绪。这些试题有利于学 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 赏品位。 全国卷Ⅱ 葛亮《书匠(节选)》 全国卷Ⅲ 蒋子龙《记忆里的光》 2019 年 全国卷Ⅰ 鲁迅《理水(节选)》 全国卷Ⅱ [法]莫泊桑《小步舞》 全国卷Ⅲ 何士光《到梨花屯去》 2018 年 全国卷Ⅰ 阿成《赵一曼女士》 全国卷Ⅱ 老舍《有声电影》 全国卷Ⅲ 刘慈欣《微纪元(节选)》 4 一轮反思·私人订制 考生自查·早定位 名师阅卷·大数据 ★高考 7~9 题,以下做法,自己能做到的请 打√,尚未做到的请打×。 1.对于小说的“内涵题”,如问题目或者画 线句子的含义这一类的题目,我习惯从表面义和 深层义去分点作答。( ) 2.对于小说的“作用题”,如问“这样处理 有什么作用”“收到什么效果”“这样处理好不 好”一类的题目,我会优先从“情节”“人物” 和“主旨”这三方面组织答案。( ) 3.我知道“线索题”(包括明线和暗线)该怎 么回答。( ) 4.对于“人物形象题”,我习惯先概括后分 析。( ) 5.我已经背诵过一些常见的答题术语,如 “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突 显了小说的主旨”“吸引读者眼球”等,并且能 灵活运用而不是生搬硬套。( ) 6.对于小说的“反复描写题”,如多次描写 了某景、某物、某动作、某神态、某语言等,我 习惯逐一分析再整体分析。( ) ★集合三年阅卷大 数据,帮助考生熟悉阅卷 标准,规避无谓失分。 根据小说文体特点 和高考命题特点,以及考 生一轮复习掌握情况来 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小说作用类题: 命题角度繁多,情节作 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 标题作用等等,考生在答 题时常因找不出思考角 度而失分。 2.人物形象特点的 概括分析题:考生很容易 得分,但想得高分很难, 细节处理有较多问题,需 要进一步对症下药。 3.艺术技巧赏析题 是考生的失分重灾区,二 5 7.我知道小说常见的几种叙述手法。( ) 8.对于小说主旨的理解,我能从选择题中得 到启发。( ) 9.对于有两问的题目,我习惯用“问 一:”“问二:”这样规范的方式进行回答。 ( ) 轮复习需要进一步强化, 帮助考生进一步建立知 识理论体系,并打磨解题 细节。 考场技法:分析小说,要读透文本,多角度思考,紧抓内在关联,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先要梳理全文,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然后锁定考题所在区间,联系文本内容,进行 规范作答。步骤为:梳理全文→锁定区间→联系内容→规范作答。简称:“理→定→ 联→答”。 二轮透视·精准备考 知考情·明学情 (题目怎么出的?——逐题逐项揭秘命 题点) 【真题体验】 (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 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 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 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 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 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 6 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 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 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 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 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 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 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 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 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 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 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 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 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 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 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 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7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 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 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 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 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 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 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 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 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 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 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 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 8 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 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 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 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 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 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 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7.(分析鉴赏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 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 “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 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 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 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 了稀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解析 “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无中生有。 9 答案 C 8.(心理情感题)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 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段场景描写表达了老董的多种心情。老董对自己刚 到南京时和老师傅们来到此处以及和“我”的爷爷一起来到此 处的回忆,表达了老董对自己职业起点的感慨之情;“老董的目 光,渐渐变得肃穆”,他“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表达了老董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 树啊”“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体现了老董对岁月 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答案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 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 沧桑的生命感悟。 9.(人物形象题)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 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是通过老董的“犟”体现的。作 为一位修书匠,老董为了坚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 不惜跟专家叫板,并立下军令状,这是老董坚持行业规矩、恪守 职业操守的体现;而老董为了染出蓝绢,将家中的很多布料都当 作实验品,最终通过煮橡碗染出蓝绢,完成修复任务,体现了老 董修书精益求精的追求。 答案 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 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 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 10 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考情聚焦】 选 文 上 ①选文坚持“五育并举”理念,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 融入试题。考查有关海明威、葛亮的小说,旨在陶冶学生的审 美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通过《越野滑雪》(2020 年全 国卷Ⅰ)等素材的呈现,传达“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 体育意识。 ——摘自教育部考试中心 2020 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②选文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2020 年全国卷Ⅰ材 料节选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通过呈现对滑雪的 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 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摘自教育部考试中心 2020 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③2020 年全国卷Ⅰ的《越野滑雪》讲述的是普通年轻人对运动 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全国卷Ⅱ的《书匠》刻画的是普通匠 人对职业道德的坚守,都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友好、乐观积极的 情绪。 ——摘自教育部考试中心 2020 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题 目 上 ①题型题量稳定:1 客观(4 选 1)+2 主观。其中“4 选 1 选择 题”侧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观题由历年考查 情况来看,以“分析情节作用”“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分析 形象作用”“赏析手法技巧”“探究标题”为考查重点。 ②考点稳定:仍是围绕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来命题,手法 及语言也是常考点。 11 清单一 小说的概括题总是概括不准,要点不全,如何做这 种题型? 清单二 小说作用类题目,包括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 作用、标题作用,这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答题时往往会因思考 角度不全和答题不规范而失分,怎样做这类题? 清单三 对于小说的手法题总是把握不准,应该怎样做此类 题? 攻重点·扫盲点 (答案如何来的?——分条分点推求元 思考) 针对清单一 小说概括题的解题思路 ——全面思考,准确概括 小说归纳概括类题目一般设置概括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概括环境特点、概括主题等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 概括能力。学生在解答归纳概括类题目时,常因区间定位不准、 概括角度不全、缺乏整合意识等而出现要点遗漏、要点交叉重复 等问题。 题型 1 情节概括题 常见设问:①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②请 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人物)的 情感(心理)变化过程。 解 题 方 法 : 概 括 小 说 情 节 要 注 意 “理”“寻”“抓”“审”。 (1)“理”: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弄清故事的来龙 12 去脉,把握住结构特征,尤其要关注发展和高潮部分。有的小说 的高潮同时也是结局。 小说情节安排的基本技巧有伏笔、照应、铺垫、过渡、点题 等,情节组织的方法有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对比法、突转 法、抑扬法等。 (2)“寻”:寻找到小说的线索 线索具有组织情节、贯穿情节、推动情节的重要作用。有的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以增加情节的容量和反映主题的厚度。 (3)“抓”:抓住重要的场面和事件 包含有人物活动的场面和事件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基本内容, 理清了这些,全文的情节也就清楚了。一般一个场面或事件可以 概括为一个情节。 (4)“审”:审清题意,明确答题方向 是要求整体概括还是局部概括?是简要概括还是概括分 析?整体概括要依托线索的贯穿作用,局部概括要突出人物主 体。 答题范式:①依据线索,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 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 括。用主谓句,以主人公为叙述角度叙述。 ②依据题干要求确定概括的对象和范围,做到问答一致,前 后贯通。 ③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区分叙述情节, 或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叙述,或按照时间顺序 概括。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8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13 题型 2 形象(性格)概括题 常见设问:①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②××ד仁 爱宽厚”,体现在哪些方面?③请简要概括或分析画线句子中人 物的心理状态。 解题方法: 步骤一:仔细审题,明确方向 (1)是概括还是分析。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 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做解释。 (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 “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 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 位、职业等因素。若问的只是“特点”,则略等同于形象特点。 步骤二:总体把握,画句分析 确定作者感情倾向是褒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注意重点句子:(1)文中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句 子。 (2)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貌、动、语、心、神) (3)作品中做评价的句子。 (4)有关情节发展、事件变化的核心词。 (5)有关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的语句。 步骤三:归类合并,恰当表述 (1)请概括(分析)××的形象(性格)特点。 分点列条:①个性特征 1(+举出实例);②个性特征 2(+举 出实例)…… (2)××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总括句:××是一个……(性格形象特点)+……(身份地位) 14 的人。分点列条:①个性特征 1(+举出实例);②个性特征 2(+ 举出实例)……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2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题型 3 环境概括题 常见设问:①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②找出文中描 写环境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③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环境描 写的特点。 解题方法: (1)概括自然环境:写什么景物;提炼、概括这些景物的共 同特点(形容词)。 (2)概括社会环境:人物活动场所的特点,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特点,地域风情、风俗习惯。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3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题型 4 主题概括题 常见设问: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或小说到底告诉 了我们什么;②读了这篇小说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本文对 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 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④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 篇小说的主题。(提防不止一种主题的情况...........) 解题方法: (1)从标题入手:有些标题蕴含主题,读懂标题可以更好地 把握主题。 (2)借助时代背景:认识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从 15 中挖掘概括主题。 (3)从人物形象入手:人物是认识主题的关键要素。 (4)从情节构思入手:分析精巧构思,解读矛盾冲突。 (5)关注抒情议论句:作者的观点往往隐含其中。 答题范式: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表达了/ 批判了/颂扬了……情感/现象/精神。 其中第一个省略号处为文章主要情节内容的一句话概括 (谁,做了什么事情);第二个省略号处为小说所塑造的典型人物 形象的特点;第三个省略号处为作者借助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所 表达出的对社会生活本质性的思考和感悟(人们普遍应对什么现 象持有什么态度,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5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针对清单二 小说作用题的思考角度 ——“4+1”个角度全知晓 小说作用类题目,包括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标 题作用,这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这四类题目因其综合性较强, 学生答题时往往会因思考角度不全和答题不规范而失分。 小说作用类题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四个方面 考虑,另外还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即这四类作用类题目,除了 考虑其对本身的作用外,还要考虑其他三方面,最后还要有读者 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归纳的“4 循环+1 读者”模式。 答题时,可将这五个方面归拢到结构上的作用(情节)和内容 上的作用(人物、环境、主题、读者感受)两个层面按条理作答。 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 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当然,这几个方面的作用 16 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 干显性、隐性的要求做出适当调整或取舍。 【特别提示】 标题作用类除了“4 循环+1 读者”外,还 要注意挖掘标题内涵,并思考自身表达特点:运用双关、比喻、 象征、对比等手法。 题型 1 情节作用题 常见设问:①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②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③请分析小说开头(结尾)的作用或意义。 解题方法: (1)对情节本身的作用 ①就全文而言:a.一波三折式,引人入胜,增强可读性;b. 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②反复出现的情节:层层递进,丰富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 主题。 ③典型细节:内容上,勾勒出人物的生存环境,突出人物心 理,突出小说的主题;结构上,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 或照应,或铺垫,或对比等,体现小说的整体性。 ④开头情节类型及作用: a.一般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 节做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b.设疑开头:造成悬念,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思考;激发 阅读兴趣。 c.写景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心情。 ⑤中间情节类型及作用: a.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17 b.照应前文,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 c.推动故事发展或转折。 ⑥结尾情节类型及作用: a.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 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 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b.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主要作用在表现效果上留下空 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c.补叙式。结构上,与上文情节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 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d.卒章显志式。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e.令人感伤式。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 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达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 人思考。 f.大团圆式。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达效果上,符 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 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 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g.设疑式。正面解疑,使情节翻转,出人意料,增强小说 的戏剧张力,深化主题;反面解疑,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 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2)对人物形象的作用:①思考该情节是否表现了人物间的 矛盾关系;②结合写作技巧,思考该情节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什 么依据,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发生了怎样的转折;③思考该情节 是否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心理、性格等。 (3)对主题的作用:①从社会环境或社会话题等方面思考这 一情节对历史或现实的折射与反映状况;②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思 18 考作者安排这一情节对揭示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也就是人物身 上折射出的人性;③从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思考这一情节对人物 形象的普遍意义,也就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4)对读者的作用:①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发读者思考 或共鸣。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9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题型 2 形象作用题 常见设问:(1)主要人物的作用:①小说中塑造×××人物 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②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 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③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 艺术价值。 (2)次要人物的作用:①本文的主人公为×××(主要人物), 那么×××(次要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②小 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为什么?③小说中 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 用? 解题方法: (1)主要人物 ①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 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那么情节是否发生了变 化? ②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就是小说塑造主要人 物的社会意义,整体上来说就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主要包括: a.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或行为品行;b. 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刺或揭露社会的不 19 公;c.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2)次要人物 ①对情节的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在一些小说中, 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 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 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 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是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 用。 ②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 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 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 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 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形象 更加鲜明清晰。 ③对主题的作用:揭示主题,增添魅力。小说中的次要人物 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 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 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 着厚重的力量,既能揭示小说的主题,又能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 力。 特别提醒:小说中的“我” 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 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也 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14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20 题型 3 环境作用题 常见设问:①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 描写意图。②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③请分 析小说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解题方法: (1)环境方面 自然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社会环 境的暗示,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渲染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故事的特定 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社会环境: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 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 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人物方面 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 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环境,用以记录其 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具体思考: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 示命运。 (3)情节方面 根据环境描写部分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具体思考: ①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营造氛围, 渲染气氛;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②在中间,往 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③在结尾, 往往是暗示主题,照应开头,尤其是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暗示 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21 (4)主题方面 ①奠定基调;②揭示主题;③深化主旨。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12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题型 4 标题作用题 常见设问:(1)标题含义题:①小说以“××”为标题,有 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②小说的题目一语双关,请结 合文本具体解释。③请结合全文解释小说以“××”为题的深刻 内涵。 (2)标题作用题:①小说写的是××,却用了“××”这样 一个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②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③小说题 目能不能换为××?请陈述你的看法。 解题方法: (1)标题含义题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 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 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的情 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2)标题作用题 ①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 氛围; ②情节角度:a.设置悬念,b.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 c.推动(暗示)情节发展,d.衔接照应; 22 ③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④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达起 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⑤自身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⑥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15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针对清单三 小说艺术手法题的把握技巧 ——把握小说的“骨架”和“血肉” 题型 1 小说的“骨架”——叙事艺术 叙事艺术是指为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 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1)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人称和 叙述视角、叙述方式。 高考选文常见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因为这两 种叙述手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 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 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 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 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 立体化的表现。 ①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内涵及作用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 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23 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 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 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 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 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②叙述方式 类别 内涵 作用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 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 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 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 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 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 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 来的主要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 主要事件的表达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 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 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 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 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 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 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 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 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 整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 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 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 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 完整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 使文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 24 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 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另一 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 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事情的来龙去脉 (2)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 运用的各种技巧。具体如下: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 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 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 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 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 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 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 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 晰,结构紧凑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 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 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 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 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 25 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 “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 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 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索 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 的脉络 ①小说中常见的线索 a.人物线索,如《祝福》就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的 b.事物线索,如《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c.事件线索,如《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 人事件”为线索的 d.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如《林教头风雪山 神庙》既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也有林冲心理、情感的变化 ②线索的安排 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般是以作品中 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 a.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b.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③线索的作用 a.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 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b.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6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26 题型 2 小说的“血肉”——描写艺术 (1)写人艺术 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为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这里 重点介绍人物描写手法。 塑造手法 具体分析 正面 描写 (直接 描写) 肖像 描写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 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 物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 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 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眼神的 多次描写 语言 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 的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 如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富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 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 Q 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 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 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 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 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动作 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者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做的生 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 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 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 小心谨慎 心理 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 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 27 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 有重要的意义。如《项链》里对玛蒂尔德的一段心理分析, 让现实生活与她的梦想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现实与梦 想的尖锐矛盾,揭示了玛蒂尔德一心想摆脱寒酸、暗淡的 生活而挤入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而受人奉承的贵夫人 的心理 细节 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 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 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就展现了林黛 玉小心谨慎的性格。细节描写,有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 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环境细节描写等 侧面描 写(间接 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的形象,通过对周围 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在 分析时注意这三种情况:借助次要人物烘托或对比、借助物象烘 托、借助环境烘托 (2)写景艺术 景物描写常用手法分为描写技巧(含修辞手法)和描写角度。 描写 技巧 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琢、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 衬托;③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描写 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②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 结合、内外结合等 ◎温馨提示 此方法可以结合“练题感·找语感”栏目中第 28 11 题进行练习并验证。 练题感·找语感 (高分哪里得的?——热点热题探索新 路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为国瑞兄弟善后 尤凤伟 出门的时候国祥的女人问句:黑下回家吃饭吗?他想了想又 说也许吧,女人说身上带那么多钱,路上千万小心啊。 出了村头,满眼映进碧绿田野和青色山脉,春天的暖意阵阵 扑面,国祥深深嘘了口气,他觉得一直紧揪着的心有些放开了, 自从兄弟国瑞死后他的心就一直紧揪着。 在殿后村后他碰见从前的学生苗家起骑车从村里出来,看见 他苗家起忙不迭地跳下车小心翼翼问道:于老师……国瑞的案 子……咋样了呢?他说国瑞死了。死了?苗家起瞪圆了眼,说咋 这么快,从抓到现在不是才两个来月吗?他说时候不好,从重从 严从快。国祥适才刚放松的心遇见苗家起又揪紧起来,他不由在 心里骂道你个混账国瑞是自作自受哩,一向是鼠胆,咋刚进城就 作起了大孽呢。盗窃文物你不知道这是犯大罪的吗?自从兄弟犯 事,这话他不知在心里骂过多少回了。 快到高岗村头国祥跳下了车,舅舅家住在村头,进到屋里一 会儿,表弟先锋就过来了,他是农村里头一拨丢下锄头干实业的 人。这遭为国瑞的事儿他很痛快地出借了一个大数。富了还没忘 亲戚情分,这一点让国祥很感动。关于国瑞已死的消息,前几天 29 他在城里已给先锋打过电话,国祥问过先锋几句生意上的事儿, 便抠抠索索从怀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纸包,双手递给先锋,声音发 颤地说:钱虽没用上,也替国瑞谢你了先锋。先锋说国祥哥你得 吃饭,不吃饭不行啊。他没说什么。先锋和舅舅见他执意要走, 只好作罢。到了院子推起自行车,这时先锋问道:国祥哥,要不 要我给国瑞兄弟扎点什么?舅舅说就叫先锋扎一点吧,国瑞他干 混账事儿不就是为置办结婚“大件”么?人死了打发他个满足 吧。国祥不语,觉得眼前又升起一团白雾。只听先锋说道:要不 我扎台彩电再配上台 VCD 吧。国祥说那谢你了,说毕推起车子 跌跌撞撞地出了门。 从高岗去埠后是山路,从记事起每年正月都带着兄弟从这条 路上走亲戚。成人后兄弟俩就骑车走亲戚了,三蹬两蹬就从家到 了舅舅家,再三蹬两蹬又从舅舅家到了二姨家。 进门看到二姨夫一家人在吃饭,他知道到晌午了。看见他手 端酒盅的二姨夫即问:国祥你吃饭了吗?他顺口说吃了。就问起 国瑞的案子。他不想在人家吃饭的时候报出个凶信儿,说等吃过 饭再说吧。国祥一直对二姨夫的印象不佳。上次来借钱二姨夫说 往案子里使钱是不正之风,不能犯这个错误。当二姨坚持要借他 又提出存折只差半个月到期,无奈只有等。兄弟死后他对二姨夫 一直耿耿于怀,甚至觉得就是为等这份钱才耽误了兄弟的命。好 容易等到吃完了饭,涨红着脸的二姨夫边剔牙边问案子的情况。 他说国瑞死了。二姨夫稍微愣了一下,说我说过使钱是没有用处 的,这不人财两空了嘛!国祥说没使上钱。这期间二姨一直怔怔 的,好像没明白到底出了什么事,后来“哇”的一声哭嚎起来, 眼泪鼻涕一把一把抓,很伤心。他劝了二姨几句,便从怀里掏出 同样报纸包着的钱,搁在二姨夫的身前。同样是走到院子时两眼 红红的二姨提出要为国瑞扎几样“大件”。他说别的都有了,要 30 扎就扎台洗衣机吧。走出二姨家,国祥眼前又是白茫茫的一片。 出了埠后村他看出天阴得重了,整个春季都是坏天气,一般 说来坏天气不会对他这个教书匠有什么影响,但今年是个例外, 为弟弟国瑞的事他一直在坏天气里奔波,包括为国瑞善后的此 刻。想到再过一会儿他就会把今天要还的最后一份钱送到大姑父 手里,就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大姑父是个很厚道的人,家境 不富裕,钱是闻知消息自己送上门的。尽管钱数不多,但他是很 感激的。此刻,轻松心情转而又让他往善后的事上想,他首先想 到的是能否为弟弟结门“冥亲”,让弟弟在冥世里不是孤身一 人。想结冥亲也难哩。想到这一抹悲凉又升上心头,他重重地叹 了口气。 这一带的道路高低不平,他骑车下得一个大坡,便看到道路 左侧赵家夼水库。水库阴沉沉的水面与阴沉沉的天空在远处连成 一片。这瞬间他感到自己是站在天涯海角,孤立无助。他想。其 实从兄弟死后他便告诉自己不能再教书了,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没 教育好,还有什么脸面教别人家的孩子呢?书是一定不能教下去 了。能养鱼最好。 国祥重新上路天色更加昏暗,他粗略计算还剩下七八里路, 多加点腿劲儿天全黑前赶到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今晚是非住下不 可了。想到这他脑子里陡然跳出这样一个问题:要是大姑父也提 出要为国瑞扎点什么的话,那让他扎样什么呢?他觉得应该预先 想一想,反正时间充裕,可以好好想一想…… (选自《人民文学》1998 年第 7 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小说中大量的景物描写,写天气,写路况,既是为人物 活动提供背景,更是为了烘托国祥的心理,表现人物内心的惶恐 31 不安与悲伤茫然。 B.小说中多次写为国瑞“扎点什么”,既使人物形象更加 丰富,又巧妙补充了相关情节,还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作品的社会 环境。 C.小说中两次写二姨夫说往案子里使钱是不正之风,就是 为了表明二姨夫见过世面,知法懂法,而且有先见之明,与其他 亲戚形成对比。 D.小说包含了作者悲悯的人文情怀,通过纠结了亲情、道 德、灵魂等复杂矛盾的人物行为细致入微地剖解了其背后的隐 痛。 解析 C 项,“就是为了表明二姨夫见过世面,知法懂法, 而且有先见之明,与其他亲戚形成对比”错误,结合文本可知, 选项于文无据,舅舅、二姨、大姑父都伸出援助之手,二姨夫却 一再推脱,可以理解为二姨夫胆小怕事、自私等。 答案 C 2.请简要分析于国祥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为弟弟国瑞的事他一直在坏天气里奔波,包括为 国瑞善后的此刻”,国瑞出事后他到处借钱想用钱救国瑞的命, 以及操心国瑞的丧事等可以看出“重视亲情”;由“这瞬间他感 到自己是站在天涯海角,孤立无助。他想。其实从兄弟死后他便 告诉自己不能再教书了,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没教育好,还有什么 脸面教别人家的孩子呢?书是一定不能教下去了。能养鱼最好” 可以看出他此时内心茫然,反思自己对国瑞的教育的失败;由 “这遭为国瑞的事儿他很痛快地出借了一个大数。富了还没忘亲 戚情分,这一点让国祥很感动。关于国瑞已死的消息,前几天他 32 在城里已给先锋打过电话,国祥问过先锋几句生意上的事儿,便 抠抠索索从怀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纸包,双手递给先锋,声音发颤 地说:钱虽没用上,也替国瑞谢你了先锋”“想到再过一会儿他 就会把今天要还的最后一份钱送到大姑父手里,就有一种如释重 负的感觉。大姑父是个很厚道的人,家境不富裕,钱是闻知消息 自己送上门的。尽管钱数不多,但他是很感激的”可以看出,他 知恩感恩。 答案 ①重视亲情,关心兄弟国瑞,为国瑞借钱善后,尽力 操办国瑞的后事;②善于反思人生,因为国瑞的事感到茫然,作 为教师,自认没有教育好自己兄弟,打算今后养鱼为生;③知恩 感恩,为先锋不忘记亲戚情分感动,为大姑父的厚道感动。 3.作为优秀的农村题材小说,本文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周 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请结合文中的社会环境,探究其影响力表 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本,深入理解作品;用自己的经 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国瑞为了置办结婚用品, 不惜挺而走险盗窃文物,女人无钱不嫁,国瑞无钱难娶,放下道 德,采取犯罪手段以达到目的,表现了社会变革对个体道德灵魂 的冲击。“国瑞他干混账事儿不就是为置办结婚‘大件’”,国 祥“不由在心里骂道你个混账国瑞是自作自受哩,一向是鼠胆, 咋刚进城就作起了大孽呢。盗窃文物你不知道这是犯大罪的吗? 自从兄弟犯事,这话他不知在心里骂过多少回了”,最后却又尽 心为国瑞办丧事,既表现了国祥内心为国瑞犯罪蒙羞,又写出了 国祥重视亲情。先锋丢下锄头干实业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农民解 放思想实干致富;富起来的表弟和仍然贫穷的大姑父坚守厚道和 33 亲情,二姨和二姨父的不同表现,写出改革开放后农民思想的变 化,有的依然在意亲情,有的更加注重个人利益。体现了社会变 革对亲情伦理和世道人心的冲击。 答案 ①社会变革对个体道德灵魂的冲击。改革开放,经济 第一,人们更加趋利。女人无钱不嫁,国瑞无钱难娶,放下道德, 采取犯罪手段以达到目的。②欲望与法律的冲突。国瑞为获利犯 罪,被判死刑。③亲情与道德的纠结。国祥为国瑞犯罪蒙羞,又 在亲情的作用下面对和包容他。④社会变革对亲情伦理和世道人 心的冲击。富起来的表弟和仍然贫穷的大姑父坚守厚道和亲情, 二姨父则亲情淡漠,更在意自己的利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红孩子 楸立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 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 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 道理。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到常州,半年后又 到了南京。我和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一起,无声地四处漂 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 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我的记忆里妈妈 很少说话,她总像爸爸的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把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 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 34 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对于我都是可望 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 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 窗子里向她们摆手,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 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晚上,我 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么瘆人,角 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一动也 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来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 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 “孩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了。”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有一次问妈妈:“家 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 的。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座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 头出去的时间多了起来。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 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问:“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烟说: “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的任务完成了!”我看到妈妈从老皮 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 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 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 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码头,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 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 35 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 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 妈妈要走了。”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 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押上了汽车。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 没哭。 后来,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 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 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有宝 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周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 面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密密匝匝写满了数字和字母。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 大的小朋友,我不再孤单了。可到夜里,我总是梦到爸爸妈妈。 我弄醒一旁的罗陕北,问道:“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 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 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 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都是你们的亲人, 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小说中关于“我”用过很多名字,经常搬家,“我”梦 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等等情节的描写,渲染了神秘的气氛,制 造了悬念,暗示了“我”的爸爸妈妈的真实身份。 B.“我”常常被爸爸妈妈锁在家里,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 36 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 的,说明了爸爸妈妈对“我”的忽略和限制。 C.“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 声那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 “我”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这些描写都呈现 了“我”被压抑和倍感恐惧的内心感受。 D.文章以孩子们的呼喊“妈妈”结尾,表现出孩子们对妈 妈的无限思念,也暗示了孩子们在组织的照顾下重获温暖与爱 护。 解析 B 项,“说明了爸爸妈妈对‘我’的忽略和限制”错 误。根据文本内容分析,选项中的这些安排是爸爸妈妈地下工作 的客观需要,并非他们主观上对“我”的忽略和限制。 答案 B 5.从小说塑造的不同类型的人物的角度,总结概括小说表 达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文通过“我”跟随地下革命者爸爸妈妈的切身经 历,以及“我”妈妈被抓走却忍住眼泪等情节,本文表现了斗争 中孩子的坚强以及对白色恐怖的痛恨;文章通过爸爸妈妈对革命 的毅然决然的精神和结尾孩子齐呼妈妈,通过周伯伯等人的言 行,表现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本文也突出 了对革命先烈的礼赞。结合“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 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 ‘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都 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 妈’”分析,也表现组织对烈士遗孤的关心呵护。 37 答案 ①从以父母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角度,讴歌他们舍小 家顾大家的崇高精神。②从以“我”为代表的红孩子的角度,表 现他们的艰辛,赞扬他们的坚忍顽强。③从以“周伯伯”为代表 的革命者的角度,表现组织对烈士遗孤的关心呵护。 6.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是本文构思的一大亮点, 这种独特的视角在情节设计和形象塑造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 文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叙述视角是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是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稚嫩童真;儿童视角具有陌生化的效果。本题中,在 情节安排上,“红孩子”父母的形象更多通过红孩子视角的叙 述,所以在组织答案时要综合正面与侧面的人物形象叙述与描 写,这样人物形象才会更加立体、丰满和完整。以革命者的孩子 来介绍革命活动,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 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 限的,这样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 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在形象塑造上,从革命地下工作者角度分 析,“红孩子”父母忠于信仰、勇于献身。对党的革命事业,坚 定忠贞。对待叛徒,当机立断果敢锄奸;对待敌人,冷静沉着, 善于周旋,富有斗争经验;对待突如其来的险境,英勇无畏,随 时做出牺牲的准备。其次,从为人父母角度分析,充满亲子温爱 又不忘大义。对待“红孩子”,具有一般父母的舐犊情深和温爱 之情,又有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 答案 ①情节设计:从革命者孩子的角度来介绍革命,以亲 历者的角度来叙述,既起到线索作用,又使故事情节具有真实性。 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这样不但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 38 还能使小说叙述变得简洁。 ②形象塑造:可以真实地表现出孩子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 们坚忍顽强的形象特点,并从孩子的角度去表现地下工作者爱孩 子但更爱事业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神医胡同 安晓斯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香炉里插 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 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三根香燃着 的长度得一样。要不,咋还能叫“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 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 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 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炷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 还有一味中药。 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他家门 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董家行医, 家教很严。医德惟上,药价低廉。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 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遇上特别困难 的家庭,一律免费。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 39 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 广为称道。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 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爹去世前配好的 “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 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听爹说,“舒筋神丹”由 50 味名贵 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 45 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 4 味才 49 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 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 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 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祥子听了,泪 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个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 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 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在世 时爹常说广做善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 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 阵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 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 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 40 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 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大把大把的泪从祥 子的眼眶涌出。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站 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 好一会儿,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整整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 心。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 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求得平安香的情节相照应。 B.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惟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 医者仁心的品格,又使结尾处最后一味中药的揭晓合情合理。 C.“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这是因为在 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的金匾。 D.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 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解析 C 项,“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 了‘神医胡同’的金匾”错误,结合上文“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 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 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可知,“祥子捧着香炉的 手,今天特别稳当”不是因为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的金 匾,而是祥子为村里做善事,赢得村民赞誉,心里踏实。 41 答案 C 8.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 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次流泪在第 9 段,当时祥子父亲周年祭日还差一 个月,但祥子跪求平安香仍然没有得到,结合“祥子听了,泪流 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这一表现可知, 此时流泪是因为祥子认为自己没有做得更好,不能让父亲满意, 内心满是愧疚;第二次流泪在第 14 段,也就是在祥子父亲去世 周年祭日这一天,结合这一天的情形来看,“外面一阵阵锣鼓声。 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 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村 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 景”,面对此情此景,“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此时祥子流 泪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父亲感到自豪,村民们的举动充分证 明了父亲形象的高大,同时也对村民的举动充满感激;第三次流 泪在第 17 段,周年祭日当晚,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 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 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祥子终于求得平安香,结合“娘,我 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 吧。你爹同意了”可以看出,祥子此时流泪是因为他没有辜负父 亲的嘱托,内心激动,激动地流泪。 答案 ①第一次流泪,周年祭日将至,祥子仍没能求得“平 安香”,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未能让父亲满意,内心愧疚,惭 愧地流泪;②第二次流泪,周年祭日当天,村民们送来金匾,参 与祭典,场面盛大,祥子内心为父亲感到自豪,充满对大家的感 42 激,感激地流泪;③第三次流泪,祥子终于求得“平安香”,不 负父亲的嘱托,内心激动,激动地流泪。 9.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 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看小说结尾所写的内容,小说结尾提到“一片洁 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整整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这点 明了收藏在小箱子里的“舒筋神丹”的最后一味“中药”,也是 对于医生最关键的一味“中药”,在小说结尾点出这一笔,就突 出了小说“在行医做人中良心的重要”这一主题,这是主旨上的 效果。接着分析上文中与这一结尾相关的情节,如“祥子爹去世 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 味中药告诉祥子。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 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啥时三炷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还 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上文多次点明这一味中药的重要, 但始终没有说明是什么,这就设下悬念,到结尾才揭开谜底,与 上文形成呼应。最后分析这一内容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联,上文 多次提到这味中药的重要,没有这味中药,药就会失去功效,由 此可以看出,在医者的心中,“良心”“医德”的重要性,突出 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案 ①揭示悬念,与前文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突 出人物“医德惟上”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高大;③ 深化小说主题,突出在行医做人中良心的重要;④发人深省,引 人深思,让读者回味无穷。 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梁父吟(节选) 白先勇 参加完王孟养的公祭大会,翁朴园和雷委员一同回到公寓。 翁朴园进到书房里,便径自走到茶几旁边一张紫檀木太师椅 上坐了下来。书房内的陈设十分古雅,一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 明人文徵明的《溪山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板桥的真迹, 写得十分苍劲雄浑: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联语录的是《国父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你们老师,和我相处,前后总有五十多年了——”朴公坐 下后,沉思良久,叹了一口气道,“‘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 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刚”字上头。你们背地下 都把他比作七月里的大太阳——烈不可当,是吗?” “恩师的为人,实在是叫人景仰的。”雷委员欠身转向朴公, 脸上充满了敬意地说道,“恩师对朴公和仲公二位一向推崇备 至。我记得恩师提过:他和朴公、仲公都是四川武备学堂的同 学。” “唔——”朴公吟哦了一下,“说起来,那还是辛亥年间的 事情呢,仲默和他夫人杨蕴秀,刚从日本回来,他们在那边参加 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 44 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我们几个人碰巧归成一组,自称是 ‘敢死队’,耳垂上都贴了红做暗记的,提出的口号是‘革命倒 满·倒满革命’。一时各路人马,揭竿而起,不分昼夜,兼水陆 纷纷入鄂。仲默的夫人杨蕴秀到底不愧是个有胆识的女子!” “你知道吗?那天运军火进武昌,就是由杨蕴秀扮新娘。炸 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 默却是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加上几个袍哥同志,吹 吹打打便混进了正阳门。哪晓得一进城,里面早已风声鹤唳,人 心惶惶了。原来文学社的几个同志走漏事机,总督下令满城捕人, 制台衙门门前已经悬上了我们革命同志的头颅了。我们马上接到 胭脂巷十号的命令:事出仓促,提前发难,当晚子时,以炮鸣为 号。那天夜晚,也真好像天意有知一般,竟是满城月色,景象十 分悲肃。我们几个人都换上了短打,连杨蕴秀也改了男装。大家 几杯烧酒一下肚,高谈国家兴亡,都禁不住万分慷慨起来。你老 师最是激昂,我还记得,他喝得一脸血红,把马刀往桌上一拍, 拉起我和仲默两个人,便效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院子里歃血 为盟,对天起誓:‘不杀满奴,誓不生还。’那时倒真是都抱了 必死之心的,他那时才不过二十岁——” “哦?”雷委员惊讶地插话道,“我倒不曾知道,原来恩师 和朴公、仲公,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呢!” “那晚我们才等到十时左右,城东工程营那边便突然间枪声 震响起来了。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 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 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 黎明的光景,大势已定,武昌城内,到处都飘满了我们革命军的 白旗了。于是我们一队人便走向蛇山楚望台去集合,经过黄鹤楼 的时候,你老师突然兴致大发,一下子跑到了上面去,脱下了一 45 件血迹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 站到黄鹤楼的栏杆上,挥着一柄马刀,朝我们呼喊道:‘革命英 雄——王孟养在此。’他那时那股豪狂的劲道,我总还记得。” 朴公又微微地笑了一下,停下来喝了一口铁观音。 “要不是朴公今天提起,恩师那些事迹竟埋没了,”雷委员 说道,“这些都该写入传里去的。” “可以写,”朴公点首赞许道,“那次起义,虽然事出仓促, 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可是也就是那么一闯,却 把个民国给闯了出来呢。不过,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 首推你们老师——”朴公竖起了一双寿眉,举起了大拇指说道。 “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雷委员说道,“只可惜 还没能展尽就是了……” 两人对面唏嘘片刻,雷委员起身告辞,朴公叮嘱说:“还有 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 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你去告诉他的那些后人,一定要保留一套 孟养常穿的军礼服,他的那些勋章也要存起来,日后移灵,他的 衣裳佩挂是要紧的。” 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冬日的暮风已经起来 了,满院里那些紫竹都骚然抖响起来。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 般,冷凝在那里。院子里的兰花已经盛开过了,一些枯竭的颈梗 上,只剩下三五朵残苞在幽幽地发着一些冷香。可是那些叶子却 一条条发得十分苍碧。 (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用翁宅书房作为对话场景,展开故事情节,将 翁朴园与雷委员的话题引进战火纷飞的历史。 46 B.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才开口,反映了他还沉浸在刚刚参 加完公祭大会的悲痛中,对老友“狂狷”的评价则是对其为人 “知进而不知退”的委婉批评。 C.小说注重用小视角反映大时代,以朴公作为见证人,讲 述了“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的故事,引发读者 共鸣。 D.文章最后提及王孟养把“灵柩移回家乡”的遗愿,表现 了作者的历史观和现实愿望,流露出作者期盼回归的情绪。 解析 B 项,“对其为人‘知进而不知退’的委婉批评”错 误。根据原文“‘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 亏,也就是这个‘刚’字上头。你们背地下都把他比做七月里的 大太阳——烈不可当,是吗”可知,“狂狷”是王孟养的好处, 吃亏是在“刚”字上,并不是说其不知进退。 答案 B 11.小说中是如何表现王孟养既刚烈勇猛又机智果决的,请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中,题目已经给出了王孟养的形象特点:刚烈勇 猛、机智果敢。接下来就是认真研读文章内容,仔细把握文章情 节。本文情节的再现,都是通过朴公的讲述来展现的。在讲述中 又有王孟养的具体描写,所以首先明确采用的是正面和侧面相结 合的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通过朴公对王孟养的评价:“‘狂 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 ‘刚’字上头。你们背地下都把他比作七月里的大太阳——烈不 可当”可以得知王孟养是狂狷刚烈的。在讲述辛亥革命的起义经 过时,又说道:“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了 47 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却是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加 上几个袍哥同志,吹吹打打便混进了正阳门”可知,王孟养的聪 明与灵活。通过叙述王孟养在起义中和起义后的一些语言、动作, 如“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 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 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中的“跳”“抢”“拖” 等动作和喊话的内容,都可以看出王孟养敢说敢干、勇猛无畏、 果敢异常、不拖泥带水的性格。 答案 王孟养既刚烈勇猛又机智果决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 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侧面通过朴公的讲 述,“吃亏吃在‘刚’字上头。你们背地下都把他比作七月里的 大太阳——烈不可当”烘托出了王孟养的刚烈;辛亥革命起义运 军火将炸弹都藏在花轿里,表现了王孟养的机智;又从正面通过 他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如“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 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 马刀往外面冲去”,表现王孟养的勇猛无畏,果断异常。 12.请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中,要赏析的是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首先, 位于文章的结尾,可以说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冬日的暮 风”“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兰花已经盛开过了”这些 都暗示曾经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英雄也走到了末路,这些冷的 色调都暗示着一种悲凉。另外,又与文章开头写到的王孟养的公 祭大会形成对照,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抒发了虽有才却“没能尽 展”的壮志未酬之感。 答案 深化作品主题。结尾“冬日的暮风”“西天的一抹落 48 照”“兰花已经盛开过了”写出了对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感 慨,揭示了辛亥年间勇不可当的革命英雄王孟养也如这眼前的暮 风、西天的抹阳、开过的兰花一样,终有一天也会年老,也会死 亡,令人悲痛。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与前文写王孟养的公 祭大会形成照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大宛其的春天 夏立楠 几乎每周,我们都会去帕提曼医生家一趟。年初的时候,我 得了一种说不上来的病,不爱吃饭,面色萎黄,个子也不见长。 帕提曼医生是个维吾尔族老太太,不管啥时候见她,都盘着头发, 爱笑,穿白大褂。 “给他开了点钙片,记得按时吃,还有,不要受凉,坚持敷 盐巴。”“好的。”我爸接过药,谢过帕提曼医生。我们又往回 走,远处的山峦一直绵延到米吉克煤矿。我爸在米吉克煤矿干活, 三班倒,逢白天不干活的时候,就会带我来看医生。我妈没工作, 光招呼我就挺累,还要洗衣服做饭。我妈把脏衣服堆在小椅子上, 往大盆里倒热水。我爸的衣服比我还脏,全是煤灰,丢进盆里后, 水都染成了灰黑色。 仲夏的时候,米吉克煤矿变得漂亮些了,喀普斯朗河支流两 岸的柳树绿茵茵的。帕提曼医生就是在那个时候再次来到我家 的,她穿着白大褂,挎着药箱,一到门口就问我的病情。我妈说, 不是大病吧?帕提曼医生说,不算病,但是孩子要长身体,长期 49 不爱吃饭,面黄肌瘦,那肯定不行。她还说她在大宛其牧场有个 哥哥叫艾买提,在那里养奶牛,可以的话,我们去那边包片草场, 单送牛奶也比干煤矿强,环境也不错,对我成长有益。听了帕提 曼医生的话,我妈动心了,觉得可以离开米吉克煤矿了。 到达大宛其牧场的那个晚上,我们在艾买提伯伯家住下。大 宛其牧场的夏夜,似乎更凉爽些。风从门口的草场上吹来,院子 里坐着两家人。在铺开的毯子上,我们吃着艾买提的阳刚子(妻 子)端来的馕。她热情大方,一边招待我们,一边进屋做拉条子。 那些日子,我目睹了艾买提一家的日常。艾买提的阳刚子能 干,白天喂牛,早晨天不亮就起来挤奶,新鲜的牛奶装进瓶子里, 艾买提把瓶子提上驴车,天不亮就赶着驴车把奶送到集市。 在艾买提伯伯的帮助下,爸爸建好了木屋。木屋建好的那天, 阳光特别明媚。买两头牛吧,艾买提说。我爸说,好呢,不过不 懂识别牛的好坏啊。艾买提说:“改天我带你去巴扎上选选。” 我爸没说话,他点燃一支烟,边抽烟边望着远方。我知道,我爸 是手头紧,没买牛的钱。艾买提看出我爸的难处,说:“既然到 了这里就是我的客人,钱不够的话,我可以帮着先垫付,等你赚 了钱,再还我也不迟。”我爸说,那怎么行。艾买提说:“怎么 不行,我说行就行。” 艾买提赶着驴车,我和我爸坐在车上,艾买提带我们去大宛 其的巴扎上看牛。风景很美,路两边的白杨树绿油油的,叶片在 风中摇曳,泛着光,星星点点。我爸跟着艾买提在牛马市场上转, 寻来寻去,相中了两头奶牛。 雨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多起来的,大宛其牧场的夏天, 越发显得葱郁。我爸的一头奶牛产奶了,那些天,我妈起得早, 天不亮就打开牛舍的灯,蹲在奶牛旁边挤奶,挤好的奶装在铁桶 里,我爸用盖子盖好,提出去,绑在自行车的一侧。这样的一个 50 早晨,我爸会骑着车穿梭在路上,他得把新鲜的牛奶送到周边的 集镇,那里有客户订奶。我则在周边的草场上闲逛,拎着一根木 棍当剑使,把草场上的草木当成敌人,幻想着自己是个白衣剑客。 此时的大宛其牧扬,草长莺飞,苜蓿地里开满蒲公英与鸢尾花, 沟渠里湍湍流淌着无穷无尽的溪水。 不久,我爸要去库尔勒照顾生病的大伯,我妈想自己送奶, 便推出自行车来学。从外面干活回来的艾买提说,车不用学了, 他帮我们送。我妈说,那怎么好意思。艾买提说,没啥不好意思 的,互相帮助。就这样,艾买提成了我们家的送奶工。为了表示 对艾买提家的感谢,在艾买提的阳刚子赶着牛去柳树林放的时 候,我妈就会帮她洗衣服。 秋天就来了。仿佛一夜之间,整个牧场都变了样,河流同往 常一样,静谧地横亘在眼前,如同蓝丝带般。柳树林不再葱郁, 绿黄相间,仿若油画。随着天气的转变,气温越来越低,奶牛的 产奶量也降了下来。我爸开始为整个冬天的收入发愁。我爸说, 艾买提,这牛产奶量低,有啥法子改善?艾买提说,要想催奶, 倒是有法子,给你的奶牛喂些海带,多加盐,不过牛和人一样, 也有休养的时候,你们汉族的中医里不是讲“秋收冬藏”嘛,冬 天万物休养生息,奶牛也需要储备营养,不然来年怎么产奶?我 爸点燃一支烟,笑了笑,说受教了,你懂得真多。 艾买提的阳刚子说,奶牛的奶都让你巴郎子(小男孩)喝了, 看吧,他来这里长了不少。被她这么一说,我才发现,自己确实 比以前高了。我妈说,是你们的奶养人,艾买提说,大宛其牧场 的水土好。我爸说,也感谢帕提曼医生,很久没见到她了,啥时 候回趟米吉克。 好景不长,没等我爸带我回米吉克,大宛其牧场就出了事。 那天夜里,我们已经睡下了,初冬的大宛其牧场还是有些冷,雪 51 早早就落了下来。牧羊犬在夜里吠叫,北风肆虐地刮着,屋前屋 后有东西垮掉。 ………… “快开门啊!”我爸开了门,风使劲往屋子里灌。艾买提手 里的电筒不怎么亮,他急忙把门关上,用后背抵住。“这风太大 了,牛不见了。”“啊,牛怎么不见了?”我爸一边穿衣服,一 边说着。“牛舍让风给吹塌了,牛不知道去哪里了,都怪我,早 知道应该把砍来的木棒堆在牛舍上。”“说这些也没用啊,我们 现在出去找吧。”我爸穿好鞋,披上衣服,急急忙忙在屋里找电 筒。 外面的风还在呼呼地吹,狗声不见了,或许是跟着他们去找 牛了吧。雪似乎越下越大,早上天露出曙光时,我急忙推开门, 艾买提的阳刚子已经穿上马靴,喊我妈和她去找牛,去找我爸他 们,让我在屋里等着,哪儿也不许去。 旷野里白茫茫一片,阳光微弱,风似乎没有要停的意思。雪 越下越大,越飘越多,我看见她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雪地里, 足迹渐渐被新雪覆盖。我在心里祈祷,希望他们能找到牛,希望 他们能平安回来。我还没有见过大宛其牧场的春天呢,艾买提不 是说,春天的时候,这里比秋天还美丽嘛,会开很多花,会有很 多蜜蜂,它们嗡嗡嗡的,萦绕不断。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中“帕提曼医生”是次要人物,却形象丰满,她与 艾买提及其妻子一起构成了维吾尔族人的群体形象,体现出其精 神风貌。 B.小说景物描写出色,如对白杨树“绿油油的,叶片在风 52 中摇曳,泛着光,星星点点”的描写,烘托了人物去买牛时的愉 快心情。 C.小说对大宛其牧场的秋天极尽描绘,刻画了静谧的美丽, 但“变了样”“不再葱郁”等词语暗示了后面冬天事故的必然 发生。 D.小说的语言富有地方色彩,如“阳刚子”“馕”“拉条 子”“巴扎”“巴郎子”等,展现出当地的生活习俗,让读者感 受到异地风情。 解析 C 项,“但‘变了样’‘不再葱郁’等词语暗示了后 面冬天事故的必然发生”错,根据原文“秋天就来了。仿佛一夜 之间,整个牧场都变了样,河流同往常一样,静谧地横亘在眼前, 如同蓝丝带般。柳树林不再葱郁,绿黄相间,仿若油画。随着天 气的转变,气温越来越低,奶牛的产奶量也降了下来”,写大宛 其的秋天的变化,引出奶牛的产奶量的降低,但与冬天事故的发 生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据原文“这风太大了,牛不见了”“牛舍 让风给吹塌了,牛不知道去哪里了,都怪我,早知道应该把砍来 的木棒堆在牛舍上”可知,冬天事故的发生与风雪有关。 答案 C 14.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 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情节方面,文本中的“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 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讲述了米吉克煤矿、 帕提曼医生看病、大宛其牧场的景色、艾买提垫钱帮买奶牛、艾 买提帮送奶、艾买提和爸爸冒着风雪深夜找牛等内容,“我”成 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情节发展紧凑集中;从艺术效果方面,“我” 53 是一个孩子,以孩子的眼光写大宛其牧场的景色和故事,有孩子 特有的新奇感,同时第一人称叙述,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 的距离,便于抒情;从主题看,“我”在米吉克煤矿体弱多病, 从原文“艾买提的阳刚子说,奶牛的奶都让你巴郎子(小男孩)喝 了,看吧,他来这里长了不少。被她这么一说,我才发现,自己 确实比以前高了”可知,到了大宛其牧场逐渐强壮起来,身体和 精神发生了变化,并以“我”的视角写艾买提垫钱帮买奶牛、艾 买提帮送奶、艾买提和爸爸冒着风雪深夜找牛、艾买提的妻子和 妈妈又去找牛和人等内容,体现了他们相濡以沫的互助精神,更 突出主题“讴歌维、汉两家情谊深厚”。 答案 ①“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以“我”的视角 叙述使故事线索明晰,情节紧凑;②“我”是一个孩子,以“我” 的视角叙述,更能表现出对大宛其的好奇,使故事更真实,情感 表达更自然;③“我”有身体和精神成长变化的过程,以“我” 的视角叙述,更利于讴歌维、汉两家情谊深厚的主题。 15.小说没有具体讲述春天的故事,却以“大宛其的春天” 为题,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结构看,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文本依次写了发生 在大宛其夏天、秋天和冬天的故事,以“大宛其的春天”为题照 应了上文,也与结尾的“我还没有见过大宛其牧场的春天呢,艾 买提不是说,春天的时候,这里比秋天还美丽嘛,会开很多花, 会有很多蜜蜂,它们嗡嗡嗡的,萦绕不断”形成呼应;从内容看, 原文“我在心里祈祷,希望他们能找到牛,希望他们能平安回来。 我还没有见过大宛其牧场的春天呢,艾买提不是说,春天的时候, 这里比秋天还美丽嘛,会开很多花,会有很多蜜蜂,它们嗡嗡嗡 54 的,萦绕不断”,艾买提和爸爸冒着风雪深夜找牛,第二天早晨 艾买提的妻子和妈妈又去找牛和人,这里的“春天”就不仅仅是 指自然界的春天,也在暗示找牛找人都能平安,对春天的景色的 憧憬和描写,给人希望和力量,这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祷,体现出 相濡以沫的互助精神,维、汉两家情谊深厚。 答案 ①小说依次写了大宛其夏天、秋天和冬天的故事,以 “大宛其的春天”为题,既照应了上文,也呼应了结尾对春天的 想象;②以“大宛其的春天”为题,暗示了故事会有美好的结局, 给人以希望和力量;③“春天”既指自然的春天,也指美好生活 的希望,表达维、汉两家团结互助,走向美好未来的愿望。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