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129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129张PPT)

ID:645138

大小:333.45 KB

页数:129页

时间:2021-03-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情解读 核心考点 考题取样 题型 统一命题 自主命题 理解文中重要概 念的含义 2020山东,3、4 2018全国卷Ⅰ,1 2019天津,5、6 单选题 问答题 筛选并整合文中 的信息 2020全国卷Ⅰ(Ⅱ、Ⅲ),1 2019全国卷Ⅰ(Ⅱ、Ⅲ),1 2020江苏,17 单选题 问答题 分析论点、论据 和论证方法 2020全国卷Ⅰ(Ⅱ、Ⅲ),2 2019全国卷Ⅰ(Ⅱ、Ⅲ),2 单选题 分析概括作者在 文中的观点态度 2020全国卷Ⅰ(Ⅱ、Ⅲ),3 2019全国卷Ⅰ(Ⅱ、Ⅲ),3 2019天津,7 单选题 考情解读 命题分 析预测 1.选材特点:①选材主题明确。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材料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即文艺鉴赏与评论、文学创作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发展、时代热点与评说。 ②从表达方式看,一般以议论为主,从不同角度来阐明观点、说明道理、分 析事实等。③文本逻辑性强,考生可以通过把握文中的相关概念及事物的发 展过程或本质特点等,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2.考查内容:①在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三道题中,分析论点、论据 和论证方法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题的命题思路基本保持不 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等。②紧紧围绕语文学科 核心素养命制题目,考查考生精读能力,以理解、筛选、整合为基本手段,考 查考生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 考情解 读 聚焦 学科 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备考要求:①一般可以从把握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入手,按照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行文脉络来读懂文章。 ②理解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从段落与段落、 句群与句群、语句与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设题,考查考生对 文本内容的理解。③准确理解选项信息,关注选项中的限制性条 件,注意结合选文外的相关知识设置命题情境的选项。 真题解读[2020全国卷Ⅱ,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 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 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 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 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 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②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 宫 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 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 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 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 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 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 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 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 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 台北“故宫 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 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 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③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 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 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 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 “近视”的独幅作品。 ④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 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 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 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⑤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 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 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 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 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 的场 景……所有这些转 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 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 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阅读指导 1.分析标题,明确文章观点。 论述类文本的标题往往是文本的论题或中心论点,因此阅读 文本时,考生首先要分析文本标题的意思。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考生通过分析文本的标题,能够明确阅读文本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美术中的“实物”有何特点,为何要“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何特征等。 2.把握段落,明确文章结构。 第①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提出质疑”),作 者认为美术中的实物不等于原物;第二层(从“这种反思”到段末), 分析“实物”与“原物”的历史关系会发现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第②段,以《早春图》的形式和空间为例说明现在人们看到 的《早春图》是“实物”而不是“原物”。 第③段,指出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 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 第④段,指出不少作品在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即使形态未改但 也是 面貌已非。 第⑤段,指出那些表面上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的持续 的和变化中的生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 3.浏览选项,对应分析。 在理解文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题目的具体要求,判断 选项正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 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 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 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换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 值的生命。 应考思路 (一)明确题干要求 从题干可知,本题选项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 力。 (二)紧扣选项内容,结合文本对比分析 本题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 要弄清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在哪些方面有出入,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A项 错误 内容 “真实性值得怀疑”错误。 对比 分析 文章第①段说“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指“原物”是艺术家创作 的艺术品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 别。 B项 选项 表述 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 皇宫的原因之一。 对比 分析 对应原文第②段,根据邓椿《画继》的记载可知,宋徽宗继位后 就更换了郭熙作品,并同意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拉到邓宅。选项 表述正确。 C项 错误 内容 “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于文无据。 对比 分析 对应原文第④段“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 跋……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原文并没有提到画作 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项 错误 内容 “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于文无据。 续表 D项 对比 分析 对应原文最后一段“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 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 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 生命”,也就是说经历各种转换和变化的艺术品有了另一种 生命,但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初状态“更有价值”。 续表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 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 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现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 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应考思路 (一)明确题干要求 由题干可知,本题选项是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题 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 法的能力。 (二)确定选项考查角度 一般情况下,本题的四个选项的考查角度各不相同,主要包 括文本的论证结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考生解答此类试题 时,首先要浏览选项,圈画关键词,然后对比原文查找关键信息。 (三)结合语境判断正误 将选项表述的内容和原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命题者 设题的关键节点,从而判断正误。 A项 考查角度 考查论点。 对比分析 根据原文第①段,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 物当原物的倾向。根据原文第②段,明确“实物” 与“原物”的区别。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对艺术品 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的思路。选项表述正确。 B项 考查角度 考查论证过程。 B项 对比分析 对应文章第③④⑤段的内容,由原文可知选项表述正 确。 C项 考查角度 考查论据的主要作用。 对比分析 原文第②③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 明美术馆的藏品实物并不等于原物,藏品在时间的流 逝中发生了“历史物质性”的变化。 续表 续表 D项 考查角度 考查论证方法与论点。 对比分析 最后一段先提出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也 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然后举出悬挂在墓室天顶的 铜镜被移到美术馆的陈列柜里,一幅“手卷”变成一幅 “长卷”的例子。最后阐明事理,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 面貌的艺术品经历的转化,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 课题。选项表述正确。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 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 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 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 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应考思路 (一)明确题干要求 由题干可知,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考查考生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读懂选项内容 本题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推断。 考生要仔细阅读选项,确定选项观点所论述的对象,并以此锁定原文的信息区 间。 (三)结合语境判断正误 结合原文内容分析选项,找出命题者在选项中设置的关键节点,从而 判断正误。 A项 选项 表述 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 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对比 分析 根据“实物”和“原物”的内涵就可以明白“历史形态”和 “现存状态”是不同的,人们要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选项表述正确。 B项 选项 表述 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 时,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对比 分析 对应原文第②段,根据原文内容,“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 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选项表述正确。 C项 选项 表述 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 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对比 分析 对应原文第⑤段,表面上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发生一些转 化,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进而推知其会被赋予新的属 性和意义。选项表述正确。 D项 选项 表述 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 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续表 续表 D项 对比 分析 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作者并没有认为“美术馆应当改变 布展方式,还原……”,且艺术品本来的环境、组合等是无 法还原的,因为其在流传、收藏和陈列的过程中已经成为 “再造的历史实体”,即另一种有生命价值的东西。 答案 D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2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帮·解题能力提升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常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息”这一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如2020年全国卷Ⅱ第1题A项,选项涉 及对“实物”和“原物”这两个概念的理解。2020年山东卷第3、 4题,第3题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为切入点,筛选不属于沿革 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第4题要求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考向1 文本内理解概念 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这一考点的考查,常见的命 题方式有:就某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等组成四个选项单独设题;单个 选项涉及对某个概念的理解;多个概念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组 合成四个选项进行设题。 在判断选项对概念的解说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时,首先要明确概念 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根据上下文理解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观点理 解概念的隐含义等,最后具体分析选项内容。 典例1 [2019天津,5,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 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 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切 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 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 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 义。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 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 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的定向活动是 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个重 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就是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 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 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 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 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 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 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些过程 不可 分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 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 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 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 人的 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 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丧失。因此,注意在为进一步加工而选择感觉 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 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 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节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 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资源包括材料、能源、时间、信息、注意力等,有狭义、广义之分, 有的可以贮存、节约,有的不能贮存、节约。 B.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是认识过程的开 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 C.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和 能力结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 D.在情况多变、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 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在解答对文 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类试题时,考生需要在文中找到与选项表述 相关的内容,然后对比分析,看选项表述是否与原文意思相符。 A 项 原 文 “资源”……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简单地说,资源就 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 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原文第一段) 分 析 选项的表述包括“资源”的具体内容、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角度 以及特征等,涉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与原文意思相符。 续表 B项 原 文 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 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 识活动……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 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原文第三段) 分 析 选项的表述包括“注意”的本质特点(“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 事物”)和“注意”的具体意义及作用(“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对 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与原文意思相符。 续表 C 项 原 文 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 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原文第二段)注意力表现了人 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 因素。(原文第三段) 分 析 项表述涉及注意力的本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和具 体作用(“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 质和能力结构”)。与原文意思相符。 续表 D 项 原 文 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 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原文第三段) 分 析 选项表述中“从事各种思维活动”扩大范围,原文是说“从事 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答案 D 方法点拨 准确理解概念含义,分析判断选项正误 1.寻找文中的有效区间。对于选项中出现的某些概念或术语,在文段 中会有对应的诠释和解读。找到有效阅读区间,是理解这些概念或术语 的基础。 2.理解文本对概念的界定。(1)把握概念本身的特点。一般文本对概 念的诠释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定义,即把概念的主要内容表述出来,比 如【典例1】中的“注意力”,文中表述为“注意力……是人类活动不 可缺 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 要因素”等;二是对概念进行阐释,比如【典例1】中的“资源”,文中阐 释的内容有“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 分为两大类……”等。(2)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指概念 体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典例1】中的“注意”,文本把它解释为 “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其内涵包括:是一种心理活动;指 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概念的外延指概念的范围,即其所涉及的具体事 物。 3.注重分类归纳和对比分析。文本对概念的定义一般会在一个段落中出 现,但对概念的诠释可能会分布在文本的很多个段落中,所以在 把握概念的含义和具体作用时,要注意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进行归纳概括,然后依次对比选项的具体内容来判断选项是否 符合文意。 此类考题重在考查考生对概念的理解。选项中的内容或 是文本之外的具体事例,或是文本之外的诗词,或是文本之外的 名人名言,总之选项中的内容一定是文本中没有的,但对选项判 断的依据却来自文本内对某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界定。 考向2 文本外拓展延伸 典例2[2019天津,6,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典例1】文本 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 (  ) A.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B.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首先确定概 念“注意力”的内涵和外延,分析文本相关内容,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把握:(1)定义。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的 能力。(2)特点。①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才能有效从事各种活动,才 能进行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②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 要任务;③当大量信息进入感觉记忆时,要加以注意。然后分析选项 中语句的意思,通过对比得出答案。 选项 体现意义 A项 同时完成两种复杂的任务是不可能的。照应“特点”②。 B项 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意见,就分不清是非。 与“注意力”无关。 C项 眼睛同时看两种事物时不能看清楚,耳朵同时听两种声音时不能听清楚。 照应“特点”②。 D项 蚯蚓因为用心专一才能够在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的情况下,上 吃泥土,下饮黄泉。照应“特点”①。 答案 B 方法点拨     选择有效方法,快速判断选项 1.定义判断法。关注被定义项,先看题干,确定考查的概念,如果是自己所熟 知并理解的概念,根据概念定义直接结合选项确定答案。 2.列举排除法。适用于概念较长且题干已经把概念的外延(范围)用例子的 形式列举出来的题型。考生只需要把选项与题干所列举的情形一一匹配进 行取舍即可。 3.选项归类法。适用于概念较难理解、解题时间较长的题型,考生可以分析 选项内容,对意思相同的选项进行归纳,找到不同的一项,从而有针对性地来 判断。 考点2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命题特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让考生 在辨别信息主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对原文信息进行搜寻,然后 对筛选出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综合和转换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能够从文中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二是能够 对照材料,辨别试题中信息的正误。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命制方式 一、正确选项常见命制方式 1.筛选法。即筛选整合法,命题人筛选句群(语段)中相关联的重要 词语,然后根据一定的结构方式(单句、复句)设置选项。 必备知识 例1[2020全国卷Ⅲ,1(C)] 选项 《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 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原文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古文观止》 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 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古文渊 鉴》……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也跟篇 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续表 分析 原文对比其他书籍得出《古文观止》在编选体例上的特点。选 项中的“一是……不另分类”把重要词语挑选出来整合成句, 而“二是……并不浩繁”整合概括了原文内容。表达意思与原 文一致。 2.转换法。即转换词语表述法,命题人通过减少语句的词语、同 义词替换、语序调整、肯否定转换、关联词变化等方法设置选项。 例2[2019全国卷Ⅰ,1(B)] 选项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 重要原因。 原文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 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 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 情感关系。 分析 原文主要叙述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作家们内心都有一方与人民建立 了深切情感关系的情感根据地。选项把“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 关系”转换为“情感认同”,把“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 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转换 为“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表达意思与原文一致。 续表 3.概括法。即分类归纳概括法,命题人根据文本的具体事例加以概括 得出具体的结论或观点,或根据文本中对比的论据得出具体的结论。 例3[2020全国卷Ⅱ,1(B)] 选项 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 宫的原因之一。 原文 邓椿《画继》记载……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 (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 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 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续表 分析 中官的话交代了一件事情,即宋神宗喜欢郭熙的画,而徽宗不 喜欢,这个对比就得出了选项前半部分内容;“拉到邓宅”得 出了选项后半部分内容。 二、错误选项常见命制方式 1.关系混乱。(1)必要充分混淆:必要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 有……才……”来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要……就……” 来表示。两者语意不同,如果混用,就会出现错误。(2)因果关系混 乱:一是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内容说成有因果关系;二是 因果倒置,即 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 例4[2019全国卷Ⅰ,1(A)] 选 项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 人民为中心。 原 文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 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分 析 原文在表述作家与时代的关系时,使用了“只有……才……”, 意思是只有做到“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 命题”,才有可能“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选项把必要 条 续表 分析 件关系表述成充分条件关系,犯了关系混乱的错误。而且“以 人民为中心”与树立“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并无条件上的 关系。 2.曲解文意。命题者在命制选项时故意更换个别关键词或说法,造 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例5[2020全国卷Ⅲ,1(B)] 选项 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 :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分析 “时代范围窄”错误,文章第三段介绍了《文章正宗》的选文 范围是“《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并不 窄;“分类复杂”张冠李戴,文章第五段是说“萧统的《文选》 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三类,并不 烦琐。 3.混淆是非。文本表述的是肯定(否定)的意思,但命题人故意用否定 (肯定)的句式表述,造成选项错误。 例6[2019全国卷Ⅰ,1(D)] 选项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 娱乐和消费需求。 原文 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 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 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 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 认同。这 续表 原文 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 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 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 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分析 原文既有“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 的意思,又有有责任感的艺术家要扎根时代,要把自己看成人 民的儿子的意思,因此就不是“无须考虑”而是要认真考虑。 4.混淆论点与论据。论述类文本包括论点和论据,论据是为了证 明论点所举的例子或引用的道理等,但命题人有时会把论据内容 当成论点加以表述,设置错误选项。 5.无中生有。错误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 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来迷惑考生的。 例7[2020全国卷Ⅱ,1(D)] 选项 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换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 价值的生命。 原文 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 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 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分析 语段的意思是经历各种转换和变化的艺术品有了另一种生命, 但语段并没有把经历各种转换和变化的艺术品与其原初状态进 行比较,所以没有“更有价值”的说法。 6.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以迷 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或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进行调换、 改变或混淆,考生乍看这种说法与原文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 发现实际上并非如此。 选项 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 象的意义共同性。 原文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 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 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分析 原文是说城市要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不断形 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选项则将原文的“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表述为“抽象的意义共同性”,造成错误。 例8[2018全国卷Ⅲ,1(C)] 7.以偏概全。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 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有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个 别代替一般、以特殊代替普遍等。 例9[2020全国卷Ⅰ,1(B)] 选项 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 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原文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中 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 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 使家 续表 原文 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 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 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分析 语段主要介绍“孝”作为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的具体 原因,不能就此判定“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 伦理。“特有的”以偏概全。 8.张冠李戴。命题者命制选项时会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意将此 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 面。 例10[2020江苏,15(D)] 选项 旧诗在形式上的不足是由长言来弥补的。 原文 《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 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分析 文本引用《乐记》里的话的意思:长言可以弥补旧诗语言上的 不足。但选项把“语言”方面表述为“形式”方面。   两步走,准确判断选项正误 第一步,找出有明显错误的选项。有些选项的表述不符合常 理,考生在解题时,即使不阅读原文,也能判断出其错误。因此,要先 排除这一类选项。 方法点拨 例11[2020全国卷Ⅰ,1(D)] 选项 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 无提倡的必要。 原文 根据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传统“孝”的形式如奉养老人、尊 重长辈等在现代社会依然提倡。考生根据常识即可判断这个选 项是错误的。 第二步,注重对比辨析。 1.切分选项为信息段,找到对应区间。考生可以先通读全文,理清 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切分选项为信息段,在信息 段中“定位”关键词,在文中找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明确信息 区间。 2.通过三重比对,判断选项正误。 (1)比对词语。 ①表示范围的词语。如表示全部范围的有“全”“都”“所有” “囊括” “共”“统统”“一概”等,表示大部分范围的有“大 多”“多数”等,表示范围限定的有“只”“仅仅”“光”等, 表 示范围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以 及”“及”“和”“也”“又”等。此外,考生要特别注意修饰对 象的词语(一般是定语),这些词语往往圈定了范围,不能无限扩大 或缩小。考生比对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有扩大或缩小范围的表述。 选项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 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 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原文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 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分析 选项中,“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表述错 误,根据原文可知,这种情感也属于主体。选项表述缩小了范围,与 原文意思不符。 例12[2017山东,8(D)] ②表示程度的词语。如表示程度高、深的,有”很”“挺” ”怪”“更” “最” “完全”“非常”“十分”“特别”“极其”等;表示程度一般、 适中的,有“较”“比较”等;表示程度轻的,有“稍微”“不大”“有点 儿”“有些”等。比对时,考生要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加重或减轻程度的表述 及轻重倒置、夸大过度的现象。 ③表示指代的词语。如“这”“其”等。比对时,考生要注意指代对象是 否一致,特别要注意选项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④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如“后来”“最早”“近来”“正 在”“日前““目前”“已经”“早已”“曾经”“刚刚”“即 将”“就要”“了”等。比对时,考生要注意选项是否有时间先后 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的错误。特别要留心是否有故意将“即将 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发生的情况”的内容。 选项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 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原文 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 严密地为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 对人的控制。 分析 由原文可知,公众“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 业人士”的思维控制有一个过程,现在并非“已经完全”被奴 役。 例13[2018天津,6(C)] ⑤表示否定的词语。如“莫”“非”“否则”“切 忌”“禁止”“防止”“难以”等。 ⑥表示语气的词语。如表示肯定的有“必定”“必 须”“一定”“的确”“就可以”等,表示揣测的有 “或许”“大概”“可能”“似乎”“也许”等。 比对时,考生要注意选项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说 法绝对化的错误。 例14[2017全国卷Ⅲ,1(B)] 选项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 完好保存下来。 原文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 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 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 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 行综合甄选。 分析 语段通过对比来证明《古文观止》在文学主张上比《文选》 进步,但是与《古文观止》相比,《文选》的“选文在思想性 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⑦重要的动词、形容词等。主要是判断一些词语的替换有没有窜改 原文,有没有曲解文意。 (2)比对语句间关系。 ①比对单句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文本的异同。考生通过分析 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提取句子的主干,从而判断 选项有没有杂糅、混淆等错误。 ②比对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分句间的关 系主要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转折、并列等,特别要注意强 加因果、因果关系倒置、必要条件变成充分条件、并列关系变成转 折 关系等错误。 (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原文,看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是否有依据。看选项中所述原 因、条件、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涉及,是否可从原文中分析得出, 原因或条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例15[2020全国卷Ⅲ,1(A)] 选项 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 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原文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 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 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 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 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续表 分析 语段通过对比来证明《古文观止》在文学主张上比《文选》 进步,但是与《古文观止》相比,《文选》的“选文在思想性 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考点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近年来,高考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的 考查,一般从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四个角度设置题目, 要求考生判断选项说法的正误。 命题特点 考查内容 对应选项 ①概述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2019全国卷Ⅱ,2(D) ②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以及论据的作用(支撑论点)。2020年全国卷Ⅱ,2(C) ③使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2020年全国卷Ⅱ,2(D) ④对文本内容的论证。 2020年全国卷Ⅰ,2(B) ⑤论证结构(总分、层递、并列、对照)。 2020年全国卷Ⅰ,2(C) 必备知识 1.论点。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述类文本论述 的问题一般有具体概念、社会现象、思想流派等,论点就是作者 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了解常见的论点位置:①论点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处。②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文本的中心论点。③通过论题找论点。 论题就是作者议论的话题,是论点针对的对象。阅读论述类文本, 弄清作者对论题持什么见解和主张,其实就找到了文章的论点。 ④通过语言标志找论点。有些论点是在层层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 来的, 这时通常有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所以”等。 2.论据。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料等。道理论据,指经过时 间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等。 3.论证。指阐述自己的观点后,对其加以证明,使自己的观点有一个证 明。 (1)论证过程。从文章思路的角度看,论述类文本的论证过程一 般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论证结构。文章的论证结构一般有总分、层递、并列、对照 等形式。 总分式 论证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总分式结构一般包括三种: 总—分、分—总、总—分—总。注意开头段或结尾段,如果开 头段提出问题(或中心论点),那么一般是“总—分”式,正文 多半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相呼应,那么就是 “总—分—总”式。 层递式 几个段落或部分之间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且各段落或部 分的前后顺序不能随意变动。常常有一些递进式的语言标志, 如“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论证结构的常见形式 并列式 几个段落或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在几个并列的段落或 部分之前常常出现“第一”“第二”“第三”或“首 先”“其次”“再次”等语言标志。 对照式 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 辨是非,或通过正反对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 续表 (3)论证方法。一篇文章要写得好,不仅离不开对论点、论据 的分析,更离不开一定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 举例 论证 通过典型事例论证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 论证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 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比喻 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续表 对比论证 通过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使论证更鲜明、更稳固。 类比论证 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 明论点。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 论点。 典例3[2020全国卷Ⅲ,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 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 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 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 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 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 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 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 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 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 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 《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 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 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 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 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 建统治者苛政猛 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 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 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 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 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 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 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 章演变的 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 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 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 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 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 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 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 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 议论多而不 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 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 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 起历史检验。 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 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 种并列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 这类试题,第一步要分析选项,确定文本信息区间。第二步要压 缩选项,明确考查重点。第三步要针对考点,准确判断。 A项 考查 角度 考查文本的论证语言。 具体 分析 文章在陈述观点时使用这样的语言,说明作者用词准确,体 现了作者的分寸感。选项表述正确。 B项 考查 角度 考查论据的作用。 原文 内容 《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 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 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 的 B项 原文 内容 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 “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 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具体 分析 从原文中列举出来的文章,考生不难发现《古文观止》 所选文章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其中《曹刿论战》 《出师表》《捕蛇者说》和《岳阳楼记》等在中学课 本中都有出现。 续表 续表 C项 考查 角度 考查论证方法以及论据。 具体 分析 原文第二段,作者把《古文观止》和《文选》进行对比,介绍 《古文观止》的优点;原文第三段,作者把《古文观止》和 《文章正宗》进行比较;原文第五段,作者把《古文观止》和 《文《文章正宗》《古文渊鉴》进行对比。但文章最后一段 分析《古文观止》的缺点时,并未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只是 列举了书中的篇目。 D项 考查 角度 考查文本的论证结构。 续表 D项 具体 分析 这篇论述文围绕“《古文观止》的优缺点”展开论述,用语严 密,思路清晰。如论述《古文观止》的优点时,文章第二段至 第五段阐述《古文观止》在文学主张、选文思想性和艺术性、 编选体例上的优点,这些观点是并列的关系。 答案 C 方法点拨 关于“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常见设错方式 1.对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概述错误。选项往往将文本中的分论点 概述为中心论点或将文本的中心论点当作分论点来概述。 2.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错误。论点出现的位置可能在论据前,也可 能在论据后。命题人在命题时,选项中经常会出现“引用……论证 了……的观点”“从……方面论证了……”的叙述方式,考生在解题 时,要找准论据所对应的论点。 例16[2019全国卷Ⅰ,2(D)] 设误 选项 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 本体现。 考查 角度 考查论点和论据。 具体 分析 文章末段首先提出本段论点。接着展开叙述,指出有责任感的艺术家 要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即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 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这一段论证了以人民为中心, 要以什么样的文化精品奉献人民的论点。原文并没有明确说是“正面 人物的塑造”。 3.论证方法分析错误。选项中常见的表示论证方法的词语有对 比、引用等,考生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判断选项所提及的论证 方法是否正确。 4.论证结构分析错误。常见错误方式有:①添加或减少某一论证 环节;②混淆并列式论证与层递式论证;③错置论证前提,选项中 有两个或多个并列论述的内容时,往往将某一论述内容强制设置 为分析其他内容的前提。 5.关注选项中出现的一些特殊词语。如辩证、多角度论证、兼 顾现实与历史等。 考点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命题特点 高考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的考查一 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二是根据原文内容分析选 项给出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否合理。2020年全国卷Ⅲ第3题C项,选项引 用文本以外的语言来总结文本中的观点。考生可以根据各段论证的论点 来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还可以根据论据体现的意思来确定作者的观点, 进而推敲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典例4[2020全国卷Ⅲ,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典例3】文本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 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 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 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 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浏览四个选项可 以发现,A项内容根据文本内容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来,没有难度。这道题的 易错点在于B、C两项,B项,涉及的原文信息没有集中在一段,考生往往会忽视 后面的段落信息而判断错误。C项,原文中没有关于这个观点的论述,考生会 因提炼不出来而出错。 B项 选项 内容 《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 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原文 内容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 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 张。(原文第二段)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原文第四段) 具体 分析 选项第一个分句来自原文“《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 的古文家的主张”,“变通”指《古文观止》也编选了韩愈等反 对的骈文。选项表述正确。 C项 选项 内容 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 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续表 C项 原文 内容 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 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原文第三段)不免受到八 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 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原文最后一段) 具体 分析 “论策”是宋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考试的项目之一,评价 的语言的意思是《古文观止》中的选文多是“论策”,方便 科举考试。文本中列举的《治安策》等文章以及末段介绍 《古文观止》受到八股文的影响等,都说明选文注重八股文, 有利于科举。选项表述正确。 续表 D 项 选项 内容 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 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原文 内容 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原文第四段) 《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 变的迹象。(原文第五段) 具体 分析 “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错误,文章第四 段只是说《古文观止》的选文体例,第五段也只是提到了《古 文观止》不分类等,这些都是表述古文的发展变化,但不能让考 生“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答案 D 方法点拨 解答推断题的四个要点 1.立足全局, 整体解读 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中找到,但是只要依 据文本,并在整体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细致分析,还是 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 把握观点 论述类文本选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分 析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含意和其在文中的作用,是推断作者 观点的重要手段。 续表 3.梳理信息, 准确判断 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些内容是文 本没有、命题者强加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有些 内容是别人的观点。 4.识别陷阱, 辨清关系 注意各种逻辑关系方面的陷阱,如部分与整体、或然与 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前期与后期等,着眼 整体,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高分帮·“双一流” 名校冲刺 高分帮 “双一流”名校冲刺命题方向1 正确理解关系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的命制与之前相比,近两年变化最大的一点就 是不再重点运用某个词语的意思来“模糊”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而是通过对 文本中的概念、句子、段落、论点、论据等内容的考查来命制题目。预计 未来的高考中,还可能重点考查概念、句子、段落、论点、论据等,特别是 语句之间的关系。 1.正确理解概念的逻辑关系。有关概念问题,文本中一般会出现两 种情况:一是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二是对文中不同概念之间关系的把 握等。 例1[2020全国卷Ⅱ,1(A)] 选项 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 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分析 这个选项错误的原因就是对“原物”和“实物”两个概念理 解错误,没有弄清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物并不等 同于原物”并不是说艺术品有“真实”和“虚假”的区别。 2.正确理解语句间的关系。语句之间有两种常见的关 系:一是复句关系(如并列、因果、选择、条件、递进等),二 是逻辑关系(主次、肯定与否定、部分与整体、抽象与具体、 现象与本质、特殊与一般等)。 例2[2020全国卷Ⅱ,1(C)] 选项 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 不可考。 原文 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 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 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分析 根据原文,考生可分析选项前半句对应的内容没有问题。根据原文 “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可知,这些画作的形态可能没有 续表 分析 改变,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并不能推断出这些画作的 原初状态“已不可考”,原文也未涉及这一点。考生要把握 语句之间的关系,明白“面貌已非”指的是什么。 3.正确理解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命题人选取文本中的论 据,但会把论点弄错。考生要把握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从而选出答 案。 例3[2020江苏卷,16(B)] 选项 文章举《霸王别姬》之例,是为了说明演员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的 作用。 原文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 乐美。……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 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 本 续表 原文 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 化。……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 姿势的。(原文第二段) 分析 作者假设将《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 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引导读者思考这样做的效果, 以此来说明诗歌要求语言的音乐化。整篇文章是围绕“诗歌 朗诵”来谈观点的,没有论及“演员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 用”。错误设置论据要证明的论点。 4.正确理解段落间的关系。段落与段落之间有着比较明确的并列、 递进或总分关系,这是近几年考查论点与论据关系经常使用的一种命制方 法。 例4[2020全国卷Ⅲ,2(D)] 选项 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 并列关系。 分析 从文本的“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第二, 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 的”“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可以判断选项是 正确的。 难点指津 第一步,切分选项信息段。按照逻辑层次划分选项信息 段。 第二步,找出信息段对应文本。按照切分好的信息段,回 到文本寻找对应信息。 可以使用圈画的形式,使信息段与原文 一一对应,便于比较。 第三步,正确比对,判断选项正误。分析选项各信息段对 应的文本内容间的逻辑关系,比对选项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一致, 从而判断选项正误。 考情回顾 1.[2019江苏,15(B)]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唐代爱好写字的人渐多,有一批人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经生体就 是这么产生的。 2.[2018全国卷Ⅱ,1(B)]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 一项是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 的成本太高。 命题方向2 异文互通,知识迁移 选择文本外的事例或表达观点态度的语句设置命题情境,对照 文本中的内容、情感态度等,要求考生判断选项的分析是否正确。 这些事例或观点态度一般都取自考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这就要 求考生具备对文本内容、教材知识、生活常识(现象)等的迁移 互通能力。 例5[2020全国卷Ⅲ,3(C)] 选项 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 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分析 “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出自文本之外,其意思是《古文观止》 中有关“论策”的文章比较多,又方便于科举考试。文章列举《古文 观止》第二个特点时说“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 术性是比较高的”,同时列举的文本涉及“论策”的较多,再结合科 举考试会考“论策”,由此判定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难点指津 第一步,分析选项的内容。分析选项中文本外的内容作为论据能 否照应文中的论点等。如【例5】,考生要明确“论策为多,又取便 于科举”的具体意思。   第二步,把握文本意思。根据选项的内容,对照分析文本,是否 能在文本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内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考情回顾 1.[2019全国卷Ⅰ,3(C)]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 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2.[2015全国卷Ⅱ,3(B)]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 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 梅》之于《水浒传》。 命题预测·探究核心素养新命题 预测角度 预测依据 1.进一步从语句与语句 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复句 关系的角度设置题目。 从考生未来发展需要的能力和考生目前的阅读水 平的角度看,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基本能力 包括:①注重文本整体阅读能力,比如会考查篇章 结构的特点,归纳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②注重分 析论述文文体特征,比如考查论述文论点与论据的 关系等;③注重语句之间、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从复句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角度设置题目等。 2.更注重从论据本身表 现的内容、体现的意义 的角度设置题目。 续表 3.进一步加强对关键 词语、关键语句再理 解的考查。 4.联系教材知识或生 活现象,深入理解文 本内涵。 从全国卷命题趋势来看,试题越来越重视与 教材知识联系,以及结合生活现象考查考生 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