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ID:644739

大小:78.16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3-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第 1 篇 《世说新语》二则 (七上) 咏雪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 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 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 子侄辈讲解文章的义理。 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 一句话,涵盖了丰富的内容, 人物、事件、环境都说到了。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 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chā)可拟。”兄 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 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 像什么呢?”太傅的哥哥的 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 大体可以相比。”谢太傅的大 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 比作柳絮乘风飞舞。”谢太傅 高兴得笑了起来。 “骤”字传神,表现了雪景的 非凡气势。“大笑乐”,十分耐 人寻味,营造了一种融洽、欢 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 之妻也。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 无奕的女儿,也就是左将军王 凝之的妻子。 末句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 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 对谢道韫才华的赞赏。 【文学常识】《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 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主旨】短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 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赞赏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人物形象】谢道韫善于观察,聪明而有才情。 【写作特色】运用对比手法,以语言为主,仅仅描写三人对话,人物性格却跃然纸上。 陈太丘与友期行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 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 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fǒu)?”答曰:“待君久不 至,已去。”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时分。过了 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 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 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 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 朋友问元方:“令尊在不 在?”元方回答道:“我父亲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 经离开了。” 第一句交代陈太丘与友期行 的具体情况,为故事的发展作 铺垫。第二句写陈元方其时正 “门外戏”,故与客相遇,陈 元方回答客人的问话,彬彬有 礼,落落大方。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 友人由“怒”转“惭”,表示 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 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 下我走了。”元方说:“您与 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 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 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 人感到惭愧,下了车去拉元方 以表示歉意。元方头也不回地 走进了家门。 知错;元方“入门不顾”显示 其率真方正的个性。 【文章主旨】短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 大方的品质,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人物形象】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率真自然。(P30“课后习题三” ) 【写作特色】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 【现实意义】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古今异义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②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③太丘舍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④相委.而去 委古义:舍弃 今义:委托 ⑤下车引.之 引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导 ⑥元方入门不顾. 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顾客 3.一词多义 ①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太阳) ②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是,判断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代词) ③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诚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④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4.词类活用 ①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②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乃 去后乃.至(才) ②而 相委而.去(表承接) ③之 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3)省略句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 ②去后乃至(“乃至”前省略主语“友人”)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 ③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④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三、内容探究 1.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 谈谈你的看法。(P30“课后习题二”)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 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 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记述了什么事?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 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相委而.去 博学而.笃志 C.下车引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断句划分为“未若/柳絮因/风起”。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也称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 的父亲。 D.《咏雪》中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待君久不至”这两个句子均 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两篇文章都是写小孩子的聪明才智,都通过刻画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主人公的形象。 B.从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更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元方据理力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他懂得“信”的 重要;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 的尊严。 D.两篇文章都收录在《世说新语》里,《世说新语》主要记载唐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第 2 篇 《论语》十二章(课标篇目) (七上)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 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 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 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 人吗?” 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 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 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 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的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 了呢?” 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应该 反省自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 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 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 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 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 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 见;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 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 德修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 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 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 了。” 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 思考,要“知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 讲学习态度,阐明“学习”和 (wǎng),思而不学则殆 (dài)。”(《为政》) 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 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 会疑惑。” “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贤哉,回也!一 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 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 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 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 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 啊,颜回!” 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 苦、贫穷的考验。 续表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雍也》)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 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 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的 重要性。 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 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 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 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 天上的浮云一样。” 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 间如何抉择。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 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 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 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 点就加以改正。” 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 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 态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 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 夜不停。” 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强调 应珍惜时间。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 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 却是不能改变的。” 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 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子张》)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 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 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 德就在其中了。” 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 养的方法。 【文学常识】1.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列为“七经”之一, 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养性等方面 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内容深刻,富有哲理,对后世的教育有着极 其深远的影响。 【成语】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不惑之年、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不舍 昼夜、博学笃志(P53“课后习题五”) 【现实意义】1.本文主要从学习、修养和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对我们的学习、 成长有重要意义。2.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 ①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时 今义:时间 ②学而时习.之 习古义:温习 今义:学习;习惯 ③温故.而知新 故古义:学过的知识 今义:过去的,老的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古义:优点、长处 今义:善良 ⑤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许可 ⑥有朋.自远方来 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⑦学而不思则罔. 罔古义: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义:蒙蔽;无 ⑧思而不学则殆. 殆古义:疑惑 今义:危险;几乎 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古义:几个人(表示多数) 今义:三个人 3.一词多义 ①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 ②故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故.君子有不战(所以,因此) 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4.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④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 ②之 学而时习之.(代词,它) ③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的)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温故而知新”) ②人不知而不愠(“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自己”)(P53“课后习题一” )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⑤博学/而笃志 三、内容探究 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论语〉十二章》中各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P53“课 后习题二”) 示例:①“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们学习新的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②“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在修养上,启示我们与朋友交往一定要讲求信用。 【甲】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 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 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释】①攲(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同“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择其善.者而从之 王曰:“善.。” B.思而不学则.殆 淫慢则.不能励精 C.孔子观.于周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孔子问于.守庙者 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节选自《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 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周庙”指周室的宗庙。 D.【甲】文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与【乙】文的“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两个句子分别为省略句 和感叹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以语录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甲】文第①则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 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C.【乙】文通过孔子的感叹给了我们“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的启示。 D.【甲】【乙】两文都与学问有关,【甲】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态度 方面的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第 3 篇 诫子书 [三国·蜀汉]诸葛亮 (七上)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 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 专一来修养自己的身心,以节 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 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 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诸葛亮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强 调了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 致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 名言,千古流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 自于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 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 有所成。 这句话道出了“才”与 “学”的关系。 “学以广才, 志以成学”是又一至理名言。 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 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 志,须从淡泊宁静中提高自身 修养,最忌“淫慢”“险 躁”。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 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 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 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 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 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 得及! 对儿子反复告诫,人生短促犹 如白驹过隙,要珍惜光阴,刻 苦学习。 【文学常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 军事家。 【文章主旨】《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 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轻薄浮躁,要惜时而有所作为。 【写作特色】文章短小,说理透彻。本文短短 86 字,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 与“学”,“学”与“志”。 【成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现实意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确实,现实社会中充满了诱惑,我们 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切忌追逐短期的功利而汲汲于功名富贵。它是诸葛亮告诫儿子 的,但对于后人也有普遍的警示作用。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①夫君子之行. 行古义:指操守、德行 今义:行为;行走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古义: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心情安静 2.一词多义 ①学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②成非志无以成.学(动词,使……成功) 遂成.枯落(动词,变成、成为) ③去意与日去.(动词,消失) 太丘舍去.(动词,离开) ④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动词,立志) 3.词类活用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作动词,立志) 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夫 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②以 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否定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无以……”译成固定句式“不(没有)……就无法……”,双重否定句,表 强调](P82“课后习题二” )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内容探究 1.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他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志求学、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才”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志向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 与“俭”的修养开始。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 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 述效果。 【甲】《诫子书》(文略)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 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 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 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 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非宁静无以致.远 无从致.书以观 B.夫.君子之行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又相.天子 鸡犬相.闻 D.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战于.长勺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C.【甲】文中“君子”指成年男子;【乙】文中“封”指帝王授予臣子的土地或封号。 D.【甲】文的“非淡泊无以明志”与【乙】文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这两个句子分别 为双重否定句和状语后置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 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乙】文末尾句以反问呼应首句,加强语气,起到总结观点的作用,突出了文章中心。 C.【甲】【乙】两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侧重点有所不同。 D.【甲】文告诫子孙不要怠慢、轻视人才;【乙】文告诫子孙要立德、修身。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吐出 食物(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第 4 篇 狼 [清]蒲松龄 (七上)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 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 行甚远。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 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 些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 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第一段:写屠户遇狼,这是故 事的开端。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 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 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 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投 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下 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 再次扔了一块骨头,后得到骨 头的狼停下了,前面的那只狼 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 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 起追赶屠夫。 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这是故 事的发展。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 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 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 前,眈(dān)眈相向。 屠户感到处境困迫,担心 前面后面遭受到狼它们的攻 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 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 里面,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 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 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 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 户。 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 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 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 展,也是故事的转折,屠户开 始由被动转为主动,双方形成 相持局面。 少(shǎo)时,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 (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 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 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 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 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 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 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 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 起来,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 几刀把狼杀死了。屠户正要上 路,转身往柴草堆后面看,另 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想 要从通道进入来从背后攻击 屠户。狼的身子已经钻进去一 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 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 这只狼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 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 用来引诱敌人的。 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 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 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续表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狼亦黠(xiá)矣,而顷刻两 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 笑耳。 狼也是狡猾的,可是一会 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 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 增加笑料罢了。 第五段:作者的议论。点明故 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 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 人的勇敢和智慧所战胜。 【文学常识】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 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文章主旨】本文写了一屠户从遇狼,避狼到毙狼的经过,生动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 的本质,细致刻画了屠户由惧狼到奋起杀狼的变化过程,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也告诉我 们一个道理: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P115“课后习题二”) 【人物形象】文中屠户先是怯懦,后机智勇敢,善于斗争。 【写作特色】1.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2.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 【现实意义】对待像狼这样的恶势力,不要心存幻想,一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 争,相信一定能取得胜利。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①屠自后断其股. 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古义:多少 今义:学科名,几何学 ③止增笑耳. 耳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2.一词多义 ①止止.有剩骨(副词,仅,只) 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②意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词,企图,打算) ③前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④敌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 盖以诱敌.(名词,敌人,文中指屠户) 3.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②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③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④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其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堆) 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指屠户) ②以投以.骨(介词,把) 盖以.诱敌(介词,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示目的,来) ③之久之.(助词,补充音节)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 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④而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转折,可是) ⑤于 其一犬坐于.前(在) ⑥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投以骨(“投”后省略宾语“之”) ②顾野有麦场(“顾”前省略主语“屠”) ③一狼洞其中(“其中”前省略介词“于”) (2)倒装句 投以骨(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之”) (3)判断句 ①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也”,判断句的标志,这里对狼“洞其中”的行为加 以判断)(P107“课后习题三” )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判断词“盖”,在这里揭示了“前狼假寐”的原因)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缀行/甚远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恐/前后受其敌 ④其一/犬坐于前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三、内容探究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说明了狼贪婪的性情,也说明了屠户对狼这样凶残的动物存有幻想。 2.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屠户身上表现了复杂的性格。一是怯懦,这主要表现为最初的“投以骨”;二是勇敢、机智,在狼 “并驱如故”后,屠户清醒过来,准备战斗,先是“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继而“暴起”杀狼,最后 “转视积薪后”根除狼患。本文对屠户主要是动作描写加少量心理描写,刻画了完整丰富的人物形象, 十分精彩。 【甲】《狼》(文略)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 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 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①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 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②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②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一狼径去. 便有去.国怀乡 B.一狼洞其.中 其.真无马邪 C.气已绝.矣 绝. 多生怪柏 D.久之.不动 学而时习之.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甲】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C.【甲】文中“屠”指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乙】文中“竖”指童仆,“牧竖”指牧童。 D.【甲】文的“顾野有麦场”与【乙】文的“谋分捉之”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文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心存幻想,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 取得胜利。 B.【乙】文开篇写“谋分捉之”,后文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谋”的结果。 C.【甲】【乙】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心理和神态描写。 D.【甲】【乙】两文中屠户和牧竖对狼的应对方法不一,屠户靠勇,牧竖靠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2)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入狼窝后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 第 5 篇 寓言四则(选二) (七上)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gài jí),常一人居外。及其 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 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 氏穿井得一人。”//①国人道 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 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去打水 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 (专门做这事)。等到家里挖了 一口水井之后,告诉别人说: “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第①层:丁家打井后得到一个 劳动力。传播的过程中却变成 了“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 第②层: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 君的耳朵里。国君使人查证, 后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 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 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②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 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 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 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 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 丁家询问,丁家人回答说: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 井中得到了一个活人。”寻到 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情的真相。 【文学常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 235)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文章主旨】讲述了宋国姓丁的人家因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而被流言传成打井打出了一 个人的故事。告诫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 也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P127“课后习题二”) 【写作特色】文章短小精悍,幽默风趣,寓意深刻。 【现实意义】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 随从,人云亦云,更不可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谣言。 杞人忧天 《列子》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第一部分:杞人 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 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 食难安。“晓之者”去 开导他说大地是由土 块聚积而成的,到处都 有土块充塞,因此不会 崩塌。这种说法在今天 看来是毫无道理的,但 却可以看出两千多年 前古人对天、地的探 求。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 (wú)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 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 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 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 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 止,奈何忧崩坠乎?”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 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 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 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 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 下来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 星宿,不当坠耶?”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 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 来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 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只使坠 , 亦不能有所中(zhòng)伤。”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 也是气聚积的那些能发光的东 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 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 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 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chú) 步跐(c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 何忧其坏?”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 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 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 踩踏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为何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其人舍(shì)然大喜,晓之者亦舍 然大喜。 过开导人的解释,那个杞国人消 除疑虑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 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第二部分:杞人在 “晓之者”的开导下 “舍然大喜”,晓之者 也因解除了杞人的担 忧而“舍然大喜”。 【文学常识】1.《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 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节选自《列子·天瑞》。2.列御寇,相传是战 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文章主旨】讲述了一个杞国人一直担心天地会塌陷,但经过一番开导后,他知道了不 要庸人自扰,从此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人物形象】杞人:庸人自扰,可笑之极。 【写作特色】通过对话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成语】杞人忧天。 【现实意义】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 穿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把衣、鞋、袜等套在身体相应部位上 ②国人..道之 国人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今义:一国的人民 ③丁氏对.曰 对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 ④因往晓.之 晓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天刚亮的时候;知道 ⑤若.屈伸呼吸 若古义:人称代词,你 今义:好像;如果 ⑥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古义:伤害 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3.一词多义 ①闻有闻.而传之者(听说) 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不若无闻.也(知道) ②日日.月星宿(太阳) 终日.在地上行止(一天) 4.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件事) 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因往晓之.(代词,他,指杞人) ②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从) ③其其.人曰(代词,那) 奈何忧其.坏(代词,它,指天地)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天,积气耳(……耳,表判断) ②地,积块耳(……耳,表判断) (2)倒装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忧……者”为后置定语 ) (3)固定句式 ①奈何忧崩坠乎/奈何忧其坏(“奈何”是“为何”的意思,表疑问) ②奈地坏何(“奈……何”是“拿……怎么办”的意思,表疑问)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及/其家/穿井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③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④天/果/积气,日月/星宿 三、内容探究 1.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 么做?(P127“课后习题二”)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可轻信传言,更不能盲目传播,说话不要产生歧义。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 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作出什么评价?请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说一说。 (P127“课后习题三”) 这是发现问题并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有“忧患意识”。比如,在学校学习应对灾难的课程,教给 孩子们在灾难面前自救的方法;把应急预案的制定当作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做,组织仿真演练……居安思 危,早早做了准备,天灾面前我们肯定就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损失也会减少很多,这正是“杞人忧天” 的积极意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及.其家穿井 及.鲁肃过寻阳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其一犬坐于.前 C.若.屈伸呼吸 孰若.孤 D.其.人舍然大喜 恐前后受其.敌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 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B.“求闻之若此”的断句划分为“求闻/之若此”。 C.《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墨家人物。 D.《穿井得一人》的“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与《杞人忧天》的“天,积气耳”这两个句子均为判 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对于传言都不能相信,只有亲身观察、研究得来 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B.《杞人忧天》这则寓言也可看作是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C.“杞人忧天”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人生哲学的反映。后来,人们 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D.寓言的特点往往是篇幅较为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 育性。所选的两篇文言寓言就体现了这些特点,且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