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语文备考:古代诗歌三年真题详解与鉴赏
1.2021·新高考八省联考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 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 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 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2.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详解与鉴赏
1.D【解析】“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错。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
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
2. ①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暗示了诗人仕途遭遇,含蓄地表达了对冷暖寒暑、苦辣
酸辛的感触;②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对时序的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感到欣慰;③对新春
的到来感到欣喜,企望重新回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的思想。
【诗歌鉴赏】首联写去年荆州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幽州雪花漫天飘飞
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一是江南春色,一是北国冬景,体现诗人时
此时彼的仕途遭遇,其中饱和着对冷暖寒暑,苦辣酸辛的感触。颔联说,昨南今北,转徙如
蓬,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只有旧岁去了新年来,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才使人感到欢欣。
上句抒发了一种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深沉情感,下句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骨子里却潜藏
着时光蹉跎的复杂心理。后二联诗人满怀深情地说,他身在边镇,心在京城,耳听着戍卒唱
出的通宵不绝的歌声,眼却遥望着朝廷燃起的彻夜不息的烛火,殷切期盼尽快回到长安,值
此新春之际,举杯献酒,敬祝皇上寿比南山。诗人引颈急待,几欲插翅归去的情态,企望重
新来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的思想,表现得传神尽相、淋漓尽致。
2.2020·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卷)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
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 分)
详解与鉴赏
1.B【解析】“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错,原诗“把君诗过日”是对既往行为的描述,
而不是“日后”。
2.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
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诗歌鉴赏】首联写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而自己又困守柴门,年老多病,境况艰难,
将国家离乱与个人遭遇结合起来,体现时代忧伤。颔联将朋友的诗作好比美酒,陪伴自己度
过乱离、困顿的时光,然而好友又将离去,怎不让人心惊神伤?颈联“地阔峨眉晚”,写“我”
留蜀地;“天高岘首春”,写“友”往襄阳。这里以两山代两地,见出离别之远,离情之重。古
代的送别诗,以地名渲染离别气氛的诗句很多,晚唐诗人郑谷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
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较为著名。送别诗嵌以地名或地理标志,不但能收到简练
含蓄、意蕴丰富之效,而且颇能衬托出依依不舍、迟迟我行的离情别绪。尾联,诗人请郑炼
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3.2020·全国新高考 2 卷(海南卷)
赠赵伯鱼(节选)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
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2.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详解与鉴赏
1.B【答案】 “劝诫”说法错误,根据诗句“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
意思。
2. 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
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解析】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
为师,“遍”、“诸”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
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领悟,“一朝悟罢”,一旦
领悟到,“信手拈出皆成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
【诗歌鉴赏】首二句说赵伯鱼不仅言语高雅,并且于荆州就教于前辈诗人高荷、黄庭坚,
诵起二贤的诗音声琅琅。次二句承上评价其后生可畏,年纪轻轻就得遇名家,然后是自谦,
自己谈诗殊多但却简单粗略,未及肯綮。后四句则肯定赵伯鱼学诗路径是正确的。他以学诗
与参禅相类比,说学诗当如学禅,在未通诗艺大道时就应转益多师,“遍参诸方”,而一旦了
悟之后,信手拈来皆成佳作,此时即是学诗功成之日。诗人肯定与鼓励赵伯鱼勤奋好学、方
法正确外,在阐明他的学诗的方法,那就是“学诗如学禅”。
4.2020·全国新课标 1 卷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
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
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详解与鉴赏
1.A【解析】皮日休虽然“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但仍写诗投赠友人,所以“与外界不通
音讯”理解有误。
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
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考生需要结合注释,读懂诗题诗歌。这是一首奉和之作,必然关涉到二人的友
谊。友人“抱病杜门”,不能践约而游春赏景,作者又希望友人的疾病早些康复,再续前约。
这样对当下“失期”的遗憾,与对友人的祝福、对未来相聚的展望就构成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两
个基本点。
【诗歌鉴赏】首联写不能见面同游的惆怅之情,言自己下帷教书,教遍诸学,唯独没有
教诗作诗。颔联的两句,既写培养人才的适意,也写隐居生活的自得。郢为春秋战国时楚国
的都城(后来楚都所迁之地,皆称“郢”),郢岸代指楚地;商崖,即商山之崖。商山,在今
陕西商县东,亦名楚山,地势险要幽深,为秦末四皓(后称“商山四皓”)隐居之地。“欲采商
崖三秀芝”,取《九歌·山鬼》“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之意。颈联“宽织野鹤之笼,
施舍山僧饭食”写生活情趣。据南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一载:“陆鲁望有斗鸭一栏,颇极
驯养。”可见,笼野鹤也并非子虚乌有之谈。尾联又回到期约上来,盼望友人早日康复,再
来江畔赏花。全诗既有对自己生活情致的描写,也有对友人的祝福期待,在淡淡的惆怅中,
寄寓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5.2019·全国新课标 1 卷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 分)
详解与鉴赏
1.C【解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关键是对“一窗间”的理解,画
显然是不能挂在窗上的,这里所说的“一窗间”,实为“一室间”或“一壁间”之意,这是一种借
代的表现方法。这一联的诗意为:从前江山万里的美景(实境),现在都收纳于一室(壁)
之间了,亦即一画之内。
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
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解析】关键要理解诗人对许道宁画和自己的诗的评价:“此中有佳
句”,即“画中有诗”,是赞美许道宁的画有诗意;“吟断不相关”,即“诗不能道出画的神韵”,
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吟断”指吟诗(之苦),也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吟鞭东指即天涯”的“吟鞭”来理解,“吟”,特指吟诗、作诗。
回答第一问,要紧扣尾联两句诗的意思来答;回答第二问,则要透过第一问中问及的“含意”,
推测出诗人的评价;虽然也是从许画陈诗两个方面来考虑作答,但要深入挖掘。
【诗歌鉴赏】“满眼长江水, 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三、四
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
作者汇聚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
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及至第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
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
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
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
6.2018·全国新课标 1 卷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
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
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 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 分)
详解与鉴赏
1. C 【解析】C“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有误,根据题记“戏赠”和小注“李
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可知“短李”称谓是朋友之间的戏谑之举,不含“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
作的意思”。
2.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②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
全是戏言,也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诗歌鉴赏】
这首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
的意思。全诗八句,白居易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作品《长恨歌》《秦中吟》,意在表明自己
的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颔联表明元稹写诗乃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
白居易同作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里称元稹为“老元”,
称李绅为“短李”都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颈联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他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
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
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总的来说,诗人在这首诗中所
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
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