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ID:583778

大小:48.57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姓名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_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高二语文 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历史与文学也并非水火不相容。《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够“跨 界”到文学领域,既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外部的诸多因素。 《史记》被誉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爱奇”倾向。扬雄《法 言·君子篇》:“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谯周也曾说司马迁“爱奇之甚”。他们初步认识 到《史记》独特的文学审美倾向,但只认识到“奇”的表面现象。司马迁的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 更深层次的是司马迁选择了大量的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史记》的创作 目的是要“传畸人于千秋”。“畸人”,即“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非常之人,或者 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者在逆境中奋发有为,或者有理想有作为但落得悲剧结局,或者出身卑贱但在某 一方面有出众之处,等等。相反,一些位高权重的宰相,由于碌碌无为,司马迁并没有选择他们。正是这 些奇特人物的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爱奇”的审美观不只是史学家在搜求历史 资料,也是文学家通过资料发现自己认为美的对象,能体现生命力的人和事,而且不受他人约束,这就使 《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具有了文学的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 《史记》能进入文学领域,也是由于它本身具有文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刻画人物具有典型化、个性 化的特征。《史记》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放大了人物一生中的关键点,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 垓下之围三个转折点。另外,《史记》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和 行动去表现人物的行动;用细节描写来充实人物的个性;多侧面写人,使人物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运用 对比描写,显示人物个性,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史记》插上了文学的翅膀,避免了单纯的客观叙 述和呆板的生平介绍。从某种意义上说,典型化、个性化是文学的灵魂和生命,因为这是经过对生活的深 入挖掘而产生的。《史记》中还有一些想象、心理刻画,具有文学的品质。另外,司马迁秉笔直书,褒善贬 恶,爱憎分明,加之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史记》中灌注着他强烈的感情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 骚》”。司马迁将个人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这也是《史记》迈入文学殿堂的一个标志,也是《史记》区别 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史记》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它之所以能进入文学领域,也与历代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接受《史记》 有关。文学家把《史记》作为自己创作的标本进行借鉴、学习、模仿。如中国古代大量的咏史诗从《史记》 中取材,还有许多词和曲。传记创作无论是单传还是类传,大都从《史记》中汲取营养。散文家如唐宋八 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和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等,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学习《史记》,而且在实践中学习《史 记》的优良传统。元杂剧从《史记》中取材,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多达 180 多种。司马迁“发 愤著书”理论也被历代文学评论家所接受,并加以发展,如“蓄愤说”“不平则鸣说”“诗穷而后工说”等。 历史著作被文学家从各方面予以接受,既显示了《史记》的文学品质,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另外,不同时代的文学思潮以《史记》为旗帜、文学教育以《史记》为教材以及海外学者对《史记》 文学的研究等因素,也促进了《史记》进入文学领域。 (摘编自张新科《何以“跨界”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历史与文学分属不同领域,《史记》却能横跨这两个领域,其中原因颇为复杂。 B.司马迁“爱奇”虽然弱化了《史记》“实录”的性质,但增强了它的文学色彩。 C.经过对生活的深入挖掘而产生的典型化、个性化是文学和史学的灵魂和生命。 D.《史记》进入文学领域后,受到了历代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借鉴、学习和模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在论证《史记》何以“跨界”文学时,先阐述内在原因,后分析外部因素,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B.文章着重从司马迁在《史记》中选择了大量的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的角度,论证其“爱奇”的审美观。 C.文章旁征博引,列举了大量实例、引用了多部典籍来佐证观点,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再从三个方面分析,后总结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揭竿而起推翻强秦的陈胜、吴广,智勇兼备的蔺相如,沉江自杀的屈原,郁郁而死的贾谊,都是司马迁 笔下的“奇人”。 B.《史记》不但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还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人物的言行、细节以及运用对比等手 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C.司马迁将个人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使《史记》染上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从而使《史记》与其他史 书有了根本区别。 D.《史记》对文学领域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传记创作大都从其中汲取营养,散文家不仅在理论而且在实 践中学习《史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需要在理念上从数据驱动转向用户需求驱动,促进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的精 细化、智能化。在推进新时代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两类问题需重点关注。 其一,数字治理工具的基础是公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个体行为和移动大数据,其应用必然面 临着提升政府效能与保护公众隐私之间的矛盾。对大数据技术可能带来的个体行为监视、个人隐私保护缺 失,已成为国际社会关于数字技术发展的一个核心伦理问题和关键治理议题。在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保护 公众隐私之间寻求平衡,除了从制度层面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回应民生 诉求。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对居民诉求的积极回应有助于居民了解健康码等技术在复工复产 方面的有用性,增进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进而缓解使用中对隐私问题的顾虑,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数字 治理工具的接受度。 其二,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必然要应对“数字鸿沟”可能带来的新的社会公平问题。许多数 字治理工具都依托于智能手机,而部分不会操作或无能力购买使用智能手机的弱势群体的需求很容易被忽 视。调查显示,在老年人和本科以下教育程度的群体中,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小程序的比例较高。数字 治理工具如能更好地考虑到不同人群在掌握数字技术和获取信息能力上的差异,特别是积极回应弱势群体 诉求,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必将推动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更加精细和包容,使每个市民尤其是弱势群 体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摘自刘志林、陈济冬《数字技术使城市治理更好回应人民关切》) 材料二 城市数字治理是城市治理与数字治理的最新“融合”,区别于传统城市治理,跳出单纯依靠技术更新提 升城市治理水平的窠臼,强调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城市治理重要作用基础上,倡导政府城市治理职能基 于数字化“再整合”,通过数字化方式逐步弥合城市治理不同部门间“信息鸿沟”,打通各个单位“数据孤 岛”,最终破解城市治理难题。以治理对象数字化为基础,实施机构改革全面整合“放管服”改革、政府实 体大厅、网上大厅、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政府网站和政府热线等多项工作内容,在政府网站即可实 现政策信息“一网通查”、市民留言“一网通答”和政务事项“一网通办”,是未来城市发展和治理新的模 式和思路。 (摘自张文君《数字治理引领城市未来发展新方向》) 材料三 城市数字化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化工程项目,其发展需要激发内生驱动力量,通过数字竞争力各 构成要素之间的自我调节、优化实现持续发展。各地在数字化过程中,应认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的优 劣势,避免盲目跨越式发展。借助城市群发展力量,结合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特征和资源优势推进区域一 体化发展,一方面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联动,支撑城市群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各具特色 的城市在数字化转型中错位互补,更有利于城市聚焦优势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标杆城市。 (摘自何超《大数据发展: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进程》) 4.下列对数字治理与城市发展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城市治理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在推进新时代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B.城市数字治理需要把城市治理和数字治理真正融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治理难题。 C.城市数字化发展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优劣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D.数字治理运用于城市,还需更好地回应人民关切,比如要解决好提升政府效能和保护公众隐私的矛盾。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居民在掌握数字技术和获取信息能力上存在差异,这就容易形成“数字鸿沟”;要弥合“鸿沟”,就要提 升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质量。 B.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中越是积极回应居民诉求,就越能增加居民对健康码等技术有用性的理解,越能增 进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 C.在未来城市发展和治理新模式下,我们将来可以实现政策信息的“一网通查”、市民留言的“一网通答” 和政务事项的“一网通办”。 D.数字化过程中借助城市群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既能促进城市之间合作联动,又能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 错位互补,聚焦优势资源。 6.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运用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大地深处的温暖 任林举 长春的雪,从来都不是寻常的飘落,而是弥漫——无边无际的弥漫。 洁白的雪花飞满苍穹,天地之间就没有了界限。苍茫里,是谁在飞针走线?一针紧似一针,反复牵引 着人的目光,一时竟分不清雪花是从天上落下,还是从地上飞起。街道、河流、田野、房屋等等,地上一 应事物之间的边界和轮廓,都在雪中变得模糊。 四十多年前,1978 年 10 月,我还未满十六岁,拿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第一次走在长春的大街上。 那时候,年少懵懂,刚从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出来,不知道要怎样面对这样一个高楼林立的城市和城市里熙 熙攘攘的人群。好在,这座城市已经给我预备好了可以埋头阅读的书桌,还有可以倒上去酣睡的床铺。 仿佛一夜之间,一睁眼,我就遇到了那场雪。寒风退避,雪落无声,有几分暖意,有几分温柔,温柔 得让人心软。过去,我是经常站在乡村的雪中向往城市的;如今,我开始站在城市的雪中幻想未来。 天已经断续下了两日的雪,仍无意停止。我和相识不久的同学们,手拉手走在雪中。 积雪在我们的脚下吱吱呀呀,传达出时缓时急快乐的声音。 我们从学校的东门出发,穿过平阳街,穿过解放大路,一直向春城电影院进发。那天晚上要上演的电 影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名字叫《吉鸿昌》,当时各大中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竞相包场,一票难求,长春市 仅有的几家电影院需要不间断播映。因为我所在的学校在院校里排位并不靠前,所以场次就排到了半夜。 时值午夜,市内的公交车已经全部停运。而那个年代,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几公里的路程, 只能靠双脚一步步丈量。从开放的儿童公园东门进入,西门穿出,进入最负盛名的人民大街,右行八百米 就到了大名鼎鼎的人民广场。广场上的纪念碑巍峨、高大,我们从纪念碑前走过,夜晚宁静异常,只有我 们一行人脚下发出的沙沙踏雪声。 那天,回来的路上,大家毫无睡意,每个人都很兴奋,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另一部电影的主题曲:“红岩 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中间相隔多少坎坷与周折,又相隔多少场风霜与雨雪,已经无法准确统计。当我 再一次走在一场纷飞的雪中,长春这个让我一度成为过客的城市,慷慨地许给我一个可以躲避风雨的居所, 我在长春住了下来,而且一住就是经年。我不再青春年少,但却如一棵把根扎得很深的树,感受到了这片 土地深处的温暖。 也是午夜,也是在人民大街,大街两侧高楼林立,夜晩的街道灯火通明,五光十色,大街上的车流拖 着一条光的尾巴往来穿梭,将整条街道描述成一条色彩的河流。 那个晚上,我和一位老师在他的家中秉烛长谈。我静静地聆听着他对我的叮嘱,从生活到修身,从工 作到文学,从现在到未来,从理想到信……他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局限和优长,懂得了放弃与坚守, 学会了敬畏和勇敢。 我深深地知道,此夜不同寻常,但却不知道窗外正无声地下着一场大雪。当我深夜离去时,老师执意 要出门送我,并执意要站在大雪中陪我候车。雪花大朵大朵地落在他已经不再浓密的头发上,落在他已经 微驼的背上和他表情凝重的脸上。那情景,让我感觉我可能正面对一次隆重的远行。但我心里想得更多的, 是多年之后,当我回想起那晩雪中的情景,我的心会涌起怎样的波澜。 转眼又是十年,城市仍然像一张没有画完的图画,在扩展,在丰富,虽然还没有最后完成,但却比以 往更加丰满、绚丽。而我却单单因为它的雪,因为它纯净的白色,就心怀依恋。从最初的雪,到后来许多 场雪,种种的情景、种种的经历、种种的故事,已经让我深深认定,长春的雪就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美好机 缘。 冬天再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棵树如果在一座城市把根系扎得太深,就已经不再是一棵树,而是 城市固有的一个部分。它在岁月中汲取的一切,如今都要反哺给岁月;它在城市中所得的一切馈赠,如今 也将回馈给城市。 那天,突然接到老友的电话,不为别事,就是一份来自好友的关切。我们畅叙交流,一抬眼,又是一 场纷飞的大雪,从天空飘向大地,又从窗外飘到窗里,在我的身前、身后、头顶以及生命深处——弥漫。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未满十六岁的“我”带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从偏远乡村来到长春时,心中既有面对陌生城市的迷茫, 也有找到安身之所的庆幸。 B.“我”对和同学一起看电影《吉鸿昌》前后的相关细节仍记忆深刻,是因为作者从小的生活经历让他非 常珍惜能包场看电影的机会。 C.文章两次提到一棵根系扎得很深的树,“我”就如同这棵树,在和长春数十年的相互陪伴中,逐渐对这座 城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D.作者善于用场面描写来展现自我的生命体验,全景式描写与细节特写兼而有之,同时也注重在描写中穿 插“我”丰富的内心感受。 8.作者是如何通过“雪”来展开叙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在长春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了哪些“温暖”。(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赵王以为郎中。会陈稀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持 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 请为乱。”赵王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 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 是时汉下诏:“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 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尽拜为郡守 诸侯相孝文帝既立,召田叔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 塞盗劫,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佘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 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 害,孟舒知士卒疲极,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是乃孟舒所以为 长者也。”于是上复召以为云中守。后数岁,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 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毋以梁事为也。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 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讼王取其财物百 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短若主!”鲁王惭,发中府钱,使相偿 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于是王乃尽偿之。数年,叔以官卒。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尽拜为郡 守/诸侯相/ B.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尽拜为郡 守/诸侯相/ C.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候/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尽拜为郡 守/诸侯相 / D.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尽拜为郡 守/诸侯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案,指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也指案几,还可以指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 B.箕踞,一种坐的姿势。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在古代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C.相,古代辅佐皇帝和诸侯王总理政事的一种官职,朝廷设有丞相,王国也设有国相。王国国相的职权相 当于朝廷丞相。 D.夷,指少数民族的一种。古代将经济文化上较先进的中原称作华夏,把较为落后的四周少数民族称为戎、 狄、蛮、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田叔为人非常忠诚。当赵王被押解长安时,他不顾朝廷灭族的诏令,以赵王郎中的身份陪同赵王到长安 受审。 B.田叔敢于直言荐贤。他把孟舒作为长者推荐给汉文帝,听到汉文帝说出对孟舒的成见时,他勇于陈述事 实,使孟舒再次被重用。 C.田叔做事十分周全。他查清了梁孝王案件的真相,又能顾及到太后和汉景帝的心情,建议汉景帝把此案 放下,不要处理梁王。 D.田叔为相尽责而又机变。他做鲁相时处理鲁王侵夺百姓财物之事,既责罚了带头闹事者,又使事情得以 解决,还维护了鲁王的形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 (2)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岁暮”一词交代了时间转眼一年将尽,给人以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B.“天涯霜雪霁寒宵”写霜雪纷纷的寒夜,远在异乡的作者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写“野哭”而多至“千家”,是对动荡时局的描写,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 D.“卧龙跃马终黄土”,诗人借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15.前人称赞“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写得“伟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总有些人不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致让同类的错误在历史长河中循环出现,令人痛惜,正如杜牧在 《阿房宫赋》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小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妙地将自 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佛教自西汉末期传入中国,即渐渐地与儒家、道家等本土思想__________________,走向平民化和世 俗化,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至魏晋南北朝之时,玄学之风__________________,因而一样着眼于“虚” 和“空”的佛教,便自然而然地与文学艺术紧密地联系起来。唐代,六祖慧能开拓曹溪禅宗,主张“顿悟 成佛”“即心即佛”,——正是这个重悟重心的特点,进一步构筑了佛学与诗歌的沟通桥梁。( )也由此, 诗人兼禅僧双重身份的“诗僧”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__________________的风景线。诗僧的出现,丰富了 诗歌的创作群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手段,革新了诗歌的创作题材,对晩唐及以后的诗歌发展深远地产生 了影响。诗僧的作品,作为文学和佛学的共同成果,更是载入民族文化交融的史册。唐代的寒山、拾得、 皎然、齐己,宋代的惠崇、参寥、惠洪、文垧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 刀。”金代诗人元好问就在《答俊书记学诗》中很巧妙地__________________了诗与禅的关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相通相融 滋盛 独具一格 提炼 B.相辅相成 滋盛 独树一帜 提示 C.相通相融 滋生 独树一帜 提炼 D.相辅相成 滋生 独具一格 提示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所以,清风明月、白雪红花与袈裟芒鞋、青灯黄卷错综在一起,衍生了一个被称为“诗僧”的新文人群 体。 B.于是,袈裟芒鞋、青灯黄卷与清风明月、白雪红花错综在一起,衍生了一个被称为“诗僧”的新文人群 体。 C.所以,袈裟芒鞋、青灯黄卷与清风明月、白雪红花错杂在一起,衍生了一个被称为诗僧”的新文人群体。 D.于是,清风明月、白雪红花与袈裟芒鞋、青灯黄卷错杂在一起,衍生了一个被称为“诗僧”的新文人群 体。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诗僧的出现,丰富了诗歌的创作群体,扩大了诗歌的创作题材,革新了诗歌的表现手段,对晚唐及以后 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诗僧的出现,扩大了诗歌的创作群体,丰富了诗歌的创作题材,革新了诗歌的表现手段,对晚唐及以后 的诗歌发展深远地产生了影响。 C.诗僧的出现,扩大了诗歌的创作群体,丰富了诗歌的创作题材,创新了诗歌的表现手段,对晚唐及以后 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诗僧的出现,丰富了诗歌的创作群体,扩大了诗歌的创作题材,创新了诗歌的表现手段,对晚唐及以后 的诗歌发展深远地产生了影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 天差别, ① 。然而很多家长都只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培养, ② ,结果导致情商低的孩子越来越 多。新的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 ③ ,剩余的 80%则取决于情商。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戈 尔曼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21.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新华字典》”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 50 字。 (5 分) 《新华字典》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堪称小型汉 语辞书的典范。在我国,《新华字典》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拥有十分庞大的读者 群,它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因而,《新华字典》也被国 人亲切地称为“国民工具书”。67 年时间,《新华字典》已经发行了 12 版,一版又一版的《新华字典》,勾 勒出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缩影。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这是过去战争年代和艰苦 岁月提出的特殊要求,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有人认为,是否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个人生活的小事,不 必大惊小怪;还有人认为,国家鼓励消费拉动内需,人们吃穿讲排场气派,慷慨花钱,也是为国家经济建 设做贡献。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此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7 10 答案 A D C C B B B 题号 11 12 14 17 18 19 答案 C A B A B C 1.A (B 项无中生有。文中只说司马迁“爱奇”的审美观使《史记》“具有了文学的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 审美享受”,并未说它“弱化了《史记》‘实录’的性质”。C 项扩大范围。原文第三段说“从某种意义上说, 典型化、个性化是文学的灵魂和生命”,选项将其扩展到“史学”上,并且去掉了限制语“从某种意义上说”。 D 项颠倒因果。原文第四段说:“它(《史记》)之所以能进入文学领域,也与历代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接受 《史记》有关。文学家把《史记》作为自己创作的标本进行借鉴、学习、模仿。”可见,“历代文学家在创 作实践中借鉴、学习和模仿”是“《史记》进入文学领域”的原因。选项将逻辑关系弄反了。) 2.C (本文第一段提出观点:《史记》能够“跨界”到文学领域,既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外部的诸多因素。 第二、三段具体阐述内在原因,第四段阐述外部因素。第五段比较简短,易被误认为是全文的总结,但实 际上是补充介绍《史记》进入文学领域的几个外部因素。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提出观 点后从内在原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故 D 项不正确。) 3.C (C 项,原文第三段中说“司马迁将个人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一 个重要方面”,而选项说成了“从而使《史记》与其他史书有了根本区别”,两者的说法不一致,故本项不 正确。) 4.C (“不走跨越式发展之路”不正确,原文是“避免盲目跨越式发展”。) 5.B (材料一只说“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对居民诉求的积极回应有助于居民了解健康码等技术在复工复 产方面的有用性,增进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并没有选项中“越是……就越能……越能……”这种程度上 的正相关关系。) 6.①从理念上,要注意实现从数据驱动转向用户需求驱动的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 的精细化、智能化;②从运用上,要注意实现城市治理与数字治理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弥合城市治理 不同部门间“信息鸿沟”,打通各个单位“数据孤岛”,最终破解城市治理难题;③从发展动力上,城市数 字化发展需要激发内生驱动力量,通过数字竞争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自我调节、优化实现持续发展。(每点 2 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7.B (B 项,“是因为作者从小的生活经历让他非常珍惜包场看电影的机会”归因不当) 8.①由雪触发思绪:作者因长春弥漫的雪触发思绪,并由此展开了回忆。②以雪景贯穿回忆:作者回忆雪夜 有关事件,如看电影,与老师长谈等。③以雪景收束全文:作者以望到“弥漫的雪”作结,首尾照应,升 华主题。(每点 2 分) 9.①期待、希望的温暖:“我”第一次踏入长春,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开启了大学生活,对未来的 生活充满期待。②关怀、牵挂的温暖:和老师长谈,让“我”感受到师长的关怀;和老友的电话,让“我” 感受到朋友真切的牵挂。③扎根城市、找到归属的温暖:几十年间,长春这座一度让“我”成为过客的异 乡城市,最终许给“我”一个可以躲避风雨的居所。④点亮信仰、充满力量的温暖:“我”和同学观看电影 《吉鸿昌》,被一种乐观、爱国的信仰感动,并唱起了另一部电影的主题曲。(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10.B (参考标点: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 廷臣毋能出其右者,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11.C (“王国国相的职权相当于朝廷丞相”不正确,王国国相的职权相当于郡之太守。) 12.A(“以赵王郎中的身份”不正确。原文是“称王家奴”,即假称赵王的家奴。) 13.(1)在这时贯高等人说:“大王真是忠厚长者,不肯违背皇上的恩德。”终究还是私下里一起谋划弑杀皇 上。(“长者”“倍”“卒”各 1 分,句意 2 分) (2)梁孝王派人暗杀了从前的吴国相袁盎,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 件的全部事实,回朝奏报。(“故”“案”“报”各 1 分,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他为人严正清白,并以此自得,赵王任命他为郎中。恰逄陈豨谋反,高祖前去诛 讨,途径赵国,赵王张敖亲自端食盘献食,礼节十分恭敬,汉高祖却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大骂他。赵 相赵午等几十人都为此发怒,对赵王张敖说:“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他对待您竟是如此,我们请 求大王造反。”赵王说:“我的父亲失去了封国,如果没有陛下,我们会死后尸体生蛆无人收尸。你们怎么 能说这样的话呢?不要再说了!”在这时贯高等议论说:“赵王是忠厚长者,不肯违背皇上的恩德。”终究还 是私下里一起谋划弑杀皇上。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于是赵午等人都自 杀了,只有贯高愿被囚系。这时汉朝又下诏书说:“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 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 贯高等人谋反的事搞清楚了,赵王张敖得以释放出狱,被废黜为宣平侯,就推荐称赞田叔等十多人。皇上 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汉 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道:“先生知道谁是天下忠厚的长者吗?”田叔说:“从前的云中郡太守孟舒是长者。” 当时孟舒因为抵御匈奴犯边抢劫不力而触犯刑律,被免职。汉文帝说:“先帝安置孟舒任云中郡太守十多年 了,匈奴才入侵,孟舒就不能坚守,毫无道理地让士兵死掉几百人。长者本该杀人吗?先生怎么能说孟舒是 长者呢?”田叔叩头回答说:“汉和楚长期对峙,士兵疲劳困苦。匈奴王冒顿刚刚征服北夷,又来我们边塞 为害,孟舒知道士兵疲劳困苦,不忍心命令他们再作战,士兵们却登城拼死作战,像儿子为父亲、弟弟为 兄长打仗一样,由于这个缘故战死者有几百人。这就是孟舒是长者的原因。”于是皇帝又召回了孟舒,让他 重新做了云中郡太守。几年后,梁孝王派人暗杀从前吴国丞相袁盎,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 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奏报。汉景帝说:“梁王有派人暗杀袁盎的事吗?”田叔回答 说:“臣死罪!梁王有那件事!皇上不要过问梁王的事。现在梁王如不伏法被处死,这是汉朝的刑法不能实行 啊;如果他伏法而死,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眠不安,这又是您的忧虑啊!”汉景帝非常赏识他,让他做了 鲁国的国相。田叔刚刚到任,一百多位百姓向他诉讼鲁王夺取他们的财物。田叔抓住为首的二十个人,每 人笞打五十大板,说:“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吗?怎么敢毁谤君主呢!”鲁王听说后,非常惭愧,从内库中拿 出钱来让国相偿还百姓。田叔说:“君王自己夺来的,让国相偿还,这是君王做坏事而国相做好事?”于是 鲁王就尽数偿还给百姓。几年后,田叔在鲁国国相的任上死去。 14.B (“霜雪纷纷的寒夜”不正确。“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色放晴。“天涯”,指所在地夔州。) 15.①首句从听觉角度,写出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鼓角声响亮,突出了战争不断,诗人为此忧心不寐;②后 句从视觉角度,星光倒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有喻示时代动荡不安之意;③诗人将时局的深切 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巧妙结合,表现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每点 2 分) 16.(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每句 1 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 17.A(①相通相融:指事物相互沟通、融合,关系非常密切。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辅助、配合,缺 一不可。此处“儒家、道家等”提示不限于两件事物,且相互是独立的,宜选前者。②滋盛:形容事物兴 旺、盛大,是形容词。滋生:形容事物繁殖、产生,是动词。此处“魏晋南北朝”时间跨度大(后文“唐 代”已经落实到慧能个人了,相当具体),强调玄学之风在当时流行,而不是刚刚出现之意,宜选前者。③ 独具一格:单独具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比喻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诗 僧不一定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后者词义过重。④提炼:突出形象化地总结、提取。提示:强调给予提醒, 启发思考。前者更切乎语境。) 18.B [衔接句与前文应该是顺承关系,不构成因果(后文的“由此”表示“从此”之意);语意在于突出佛 教与诗歌融合,意象顺序宜佛教类在前;“错杂”形容交错凌乱,“错综”形容交错配合,此处宜用“错综”, 强调二者的融合。] 19.C (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三:一是“丰富”“扩大”“革新”三个动词与其后宾语搭配不当;二是“深 远”不宜作状语,宜作“影响”的定语。据此,C 项修改最恰当。) 20.示例:①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②而忽略了对孩子情商的训练 ③只有 20%归诸智商(每空 2 分, 意思对即可) 21.示例:《新华字典》①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的,②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③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 小型汉语字典。(每点 1 分,格式 2 分,共 5 分) 22.【写作提示】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一是材料中强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实际上已有明确指向, 所写文章的主旨有所限定——应传承这一优秀传统。二是联系现实,列举了三种较为偏激的观点。要求考 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所写文章要有破有立。 参考立意:①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之风代代相传;②吃得了苦方能成人成才;③充裕的物质固然重要,富 足的精神更为珍贵;④看轻物质享受,追求学业有成;⑤以勤俭节约养德,以艰苦奋斗励志。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