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主》教学参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养生主》教学参考

ID:577489

大小:61.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养生主 作家与作品 ‎1.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 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著作《庄子 ‎》今存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 据《庄子》记载,庄子住在贫民区,生活穷苦,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向监河 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丁的布衣和破鞋去访 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 ‎。他把自己比做落在荆棘丛里的猿猴,“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说自己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没有办法。《史记》中记载,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 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威王闻知庄子很有才能,派了两名使者,以厚 币礼聘,请他作相。庄子说:千金、相位确是重利尊位,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 喂养多年,便给它披上绣花衣裳送到太庙作祭品,我不愿如此,宁愿像条鱼,在 污泥浊水中自得其乐。这些记载反映出庄子的性格和人生观。‎ 在当时学者名人中,他和惠施经常往来。《庄子》书中有不少他和惠施进行讨论 ‎、争辩的故事。‎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一书。海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著 作;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或道家其他派别的著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庄子的 思想。也有学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认为外、杂篇反映的是庄子的思想 ‎。‎ ‎2.庄子思想及《庄子》‎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 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 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 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 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 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 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 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 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及外 篇、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 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 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 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 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 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 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 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 融为一个有机体。《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 袅袅余音之中。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 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 下判断,而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 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 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 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 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 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 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诙 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 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 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外物》)宏伟壮观,惊心动 魄,写尽大之玄妙。杯水芥舟,朝菌蟪蛄(《逍遥游》),蜗角蛮触(《则阳》‎ ‎),曲尽小之情状。而骷髅论道(《至乐》),罔两问影(《齐物论》),庄周 梦蝶(《养生主》),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 界限,想象奇特恣纵,伟大丰富,“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 学史纲要》第三篇“老庄”)‎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 概·文概》),是《庄子》的主要特征。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 之帝浑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想象多么 奇特大胆。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地说明了“有为”之害。“颐隐于脐,肩高于顶,‎ 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脾为胁”的畸形形象(《人间世》),怪诞而不可思议 ‎,所要表达的是忘形免害、无用即大用的思想。《庄子》中奇幻的想象,不仅形 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 ‎。蜗角之中,触氏、蛮氏相与争地,伏尸数万,旬有五日而后返(《则阳》),‎ 想象夸张之奇,令人难以置信。而这正是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 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曹商使秦,得车 百乘,得意忘形,刻画了不择手段、谋取利禄、追求荣华富贵的小人嘴脸。舐痔 破痈,正是对这种小人最为辛辣尖刻的讽刺(《列御寇》)。而像“儒以诗礼发 冢”(《外物》),对儒家诗礼的揶揄,也与圣知之法为大盗守的批判相一致(‎ ‎《胠箧》)。“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艺概·文概》)‎ ‎《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 曲折的流露。《庄子》作者尽管主张忘情寡欲,心斋坐忘,但也有强烈的个性与 感情。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人间世》);匠石运斤 成风,流露了诤友惠子去世后,高山流水,无人再赏的孤独和寂寞(《徐无鬼》‎ ‎)。‎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特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 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 ‎。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诙诡的论辩风格。《庄子》‎ 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 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 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 思辨能力。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 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 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若仔细考察 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 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并无必 然的联系。《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 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 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 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 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 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 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 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这样的辩论,超 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正因为这样,庄子哲学充满了 诗意。‎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 诗歌语言的特点。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 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卷十二)庄子的 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思考与讨论 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所以要学无止境。然而庄子却说:“‎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你同意庄子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是无法穷尽所有的知识的,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前人所积累的 知识,少花时间,少走弯路。‎ 二、庄子认为为人处世要“缘督以为经”,这是养生之道的核心,也是课文的宗 旨。课文借助庖丁讲述解牛十九年不伤刀之事,阐发在矛盾夹缝中求生存的保身 全性的方法。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结合课文谈一谈人究竟应该怎样生存。‎ 庄子借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养生之道是有道理的。他以刀喻生命,以刀刃喻自然 本性;以牛身筋骨错杂处喻世上纷繁的事物。庖丁解牛能“依乎天理”,“因其 固然”,游刃于骨节的空隙,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比喻人如能顺 应自然,无论事物如何纷繁,也可应付自如,那么便本性无伤,天年尽享了。但 是庄子所阐发的不遣是非,在矛盾夹缝中求生存的保身全性的处世方法是不足取 的,人虽然应该学会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而生存,但是不能不辨是非。‎ 三、“庖丁解牛”的故事,绘声绘色,极其形象生动,因此也成为《庄子》的寓 言名篇。这个故事,除了阐述了养生的道理之外,从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 世上的事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它内在的规律,只要我们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 规律,那么处理问题就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有关资料 ‎1.关于思想内容 此文为庄子阐明“养生”的一则寓言。‎ 文章开始是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 出庖丁解牛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 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 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 ‎”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述转入议论做好铺垫。‎ 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 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 ‎。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 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 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 而是对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 ‎。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 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不然,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凭内在领会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物我合一,这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却以 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 ‎“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 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更换过一把 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 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在“技”与“道”的关系上,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 ‎”,“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 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达生 ‎》),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正是领 会了这中间的道理,所以才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 ‎,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 兼于天”(《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 ‎。养生,即养护生之主——精神,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缘督以为经”(‎ 顺着自然的理路以为常法)(《养生主》)。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 法的形象比喻。‎ 不过,庄子所说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客观上又揭示了人在实践中如何 达到自由的问题。文中所说的“天理”“固然”,若引申开来看,亦可以理解为 人们面临的外界客观事物。它虽然会给企望达于自由的人们带来这种那种限制或 妨碍,但睿智的人们又不是在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只要认识它,顺应它,就能 够如庖丁那样自由洒脱。对此,庄子曾经作过一番极为精妙的分析:“彼节者有 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节”固然 不可逾越,但毕竟有间隙,这就为人们“游刃”提供了天地,只要善于在这一天 地里施展本领,不是同样可以自由自在吗?“游刃”二字,活现出解牛者合于自 然而又超于自然的神化境界。当然,对“固然”的认识并非一劳永逸,即使庖丁 那样技艺高超者,每逢筋骨盘结处,也总是谨慎从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 为迟”,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毫不懈怠才是。‎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 造的一种自由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 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典雅的《桑 林》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经首》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 ‎,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完成作品后内心满足的喜悦。庄子正是通过庖 丁其言其艺,揭示出美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必须实现合规律(“‎ 因其固然”)与合目的(“切中肯綮”)的统一,以达到自由自在的(“游刃有 余”)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则是创作必备的心境,‎ 强调要排除一切感官纷扰,全神贯注。这与《达生篇》中梓庆削所说的“斋以静 心”“忘吾有四肢形体”是一致的。此种“心斋”“坐忘”的境界,与近现代西 方美学中的“静观”“观照”殊途而同归,不过却早于叔本华、尼采二千一百多 年。‎ ‎(《古文鉴赏辞典》)‎ ‎2.关于写作特点 庄子的哲学核心是人生问题。庄子渴望摆脱丑恶的现实,摆脱束缚,达到“逍遥 游”。他在讲述哲学道理时,注重通过一定的艺术境界来表现。《养生主》中庖 丁解牛的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等艺术境界,都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达到了“逍遥 之境”和“艺术之境”的统一。‎ 庄子认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也不能用具体的感官和逻辑思维去把握,‎ 只能借助于直觉体悟。由于强调直觉体悟,庄子在论道的时候很少做纯理论的阐 述,而是把深奥的哲理化做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与其他战国寓言相比,庄子的 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特色,表现了对现实的犀利观察,对生活的真切体 验。庄子的寓言还有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人们往往在原有的寓意之外,领略到 更为丰富的意蕴,“庖丁解牛”,原为以技喻道,以说明养生之理,但我们却可 以从中得出办事必须掌握规律和熟能生巧的结论。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就越能 使人产生丰富联想。‎ 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写解牛,把庖丁手、肩、足、膝的动作,用“触”“‎ 倚”“履”“踦”四个字描绘得活灵活现。并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合《桑 林》舞,中《经首》会,有声有色。“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寥寥数语,庖丁洋洋自得的神态即跃然纸上。‎ 文章结构富于跳跃性,跌宕开阖,曲折有致,起伏变化,他的语言奇峭富丽,精 彩传神。‎ ‎(《文言文评析注释》)‎ 教学建议 ‎1.本文虽可看做是一篇寓言故事,但是它所阐释的养生之理和处世之理对学生来 说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因此课前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有关庄子的资料介绍 ‎,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及其《庄子》一书的内容有所了解,这样就会使授课内容 更便于理解。‎ ‎2.通译课文之后,可以通过复述课文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文本含义的掌握情况 ‎;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记住了文本内容,在课下背诵课文也会容易一些。还可 以引导学生利用某些起指示作用的语文标志来记诵课文。《庖丁解牛》一文,可 利用词组熟诵课文:目皆全牛——目无全牛——神遇全牛——游刃有余——技经 肯綮——批郤导——目不转睛——踌躇满志。‎ ‎3.课文分析的授课过程,可将讲解法与讨论法结合起来。可设置几个大的问题引 发学生讨论,如庖丁是如何解牛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精细的描写手法)庖丁 的对话说明了他怎样的学习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引导学生领会寓言的要 旨)‎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