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ppt课件(42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ppt课件(42页)

ID:573379

大小:1.11 MB

页数:42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荷塘月色 —— 朱自清 教学目标 ( 1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 ( 2 )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 3 )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 “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 散文集 《 背影 》 ,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 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著作有 《 朱自清全集 》 。 朱 自 清 朱自清像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俄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 荷塘月色 》 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朗读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一 熟悉生字词: 乘 凉 蓊蓊 郁郁 独 处 袅娜 霎 时 脉脉 峭 楞楞 梵婀 玲 媛 女 裳 敛 裾 Ch é ng W ĕ ng Ch ŭ Ni ă o nu ó Sh à M ò L é ng F à n ē Yu à n Ch á ng J ū 辨别以下多音字: ch é ng ( 乘凉 ) 乘 sh è ng (千乘之国) ch ŭ ( 独处 ) 处 ch ù (妙处) ch à n ( 颤动 ) 颤 zh à n (颤栗) yu à n ( 媛女 ) 媛 yu á n (婵媛) m à i ( 脉络 ) 脉 m ò (含情脉脉) shang ( 衣裳 ) 裳 ch á ng :古代指裙子 ā i ( 挨近 ) 挨 á i ( 挨打 ) ch ā 差别 差价 差额 阴差阳错 差强人意 c ī 参差不齐 犬牙差互 差 ch à 差不多 就差你一个 真差劲 ch ā i 差使 差事 当差 信差 受人差遣 b ē i 背包袱 背负 背 b è i 背影 背井离乡 b ó 单薄 鄙薄 日薄西山 薄 b á o 薄被 薄饼 b ò 薄荷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整 体 感 知 家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小径 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全文分三大部分 : 一 (1): 观荷 缘由 ( 点明题旨 ) 二 (2-6): 荷塘月色 (主体) 1 、( 2 、 3 节)荷塘的 环境,抒写个人心境,体会 独处妙处。 2 、( 4 、 5 节)月下 荷塘与塘上月色。 3 、( 6 节)再写环境:一幅 寂静、朦胧的月色图 三( 7-8 ): 联想述志 ( 结尾 ) 江南 采莲旧俗,表述自己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 赏读课文体味妙处 三 本句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神。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赏析第一部分: 全文首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用是什么?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1 、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 2 、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 、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如何理解第三句? 赏析第二部分 分析第一层 1 、第 2 节中的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 2 、第 3 节中有“这是独处的妙处”,这妙处何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分析第二层 1 、第 4 节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按什么顺序排列 ? 月色下的荷塘 静态 动态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流水) 这些景物按照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静而动的顺序排列 荷塘 田田 出水很高 像婷婷舞女的裙 ( 比喻 ) 零星 袅娜 ( 拟人 ) 明珠 星星 美人 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 ( 通感 ) 一道凝碧 看不见的 脉脉 静 动 幽雅宁静 月下的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通感: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 这孩子的嘴真甜。 听觉 —— 味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 —— 听觉 “微风过处”一句,清香与歌声相通在何处? 通 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 -- 花香(嗅觉) 喻体 -- 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 1 )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 ( 2 )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转为听觉) ( 4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 ⑸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 (听觉转为味觉) 2 、第 5 节描写了塘上的月色,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生动、传神? 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 泻 薄薄的青雾 浮 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 过一样 又像 笼 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朦胧优雅 塘上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 洗 过一样,又像 笼 着青纱的梦 。 用词准确生动 为什么说 “ 泻 ”“ 浮 ” 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 “ 照 ” 替代 “ 泻 ” ,用 “ 漂 ” 替代 “ 浮 ” 呢? 流水 “ 泻 ” 的范围广,与 “ 流水 ” 相照应,而 且有动态美,显得生 动活泼。 “ 照 ” 的范 围窄,不能与 “ 流水 ” 相照应,有点呆板, 显得不灵泛。 结论: 结论: “ 浮 ” 突出静态美, “ 笼 ” 可与之对照。 “ 漂 ” 突出动态美, “ 笼 ” 不能与之对照。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泻) 青雾 (浮) 叶和花 (洗) 照 升 浸 (笼) 罩 倩影 画 印 光 影 荷塘的四周 ( ) ( ) ( ) ( ) ( ) 杨柳 远山 蝉声 灯光 水里的蛙声 树梢 树上 树缝 树下 树姿 :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树色 : 阴阴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分析第三层 第 6 节描写了荷塘四周的环境和前文所写的环境特点有何不同?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作者是否完全解脱了呢? 少 年 女 子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赏析第三部分 1 、从荷塘月色联想到江南采莲,这是否给人以突兀之感? 2 、作者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 《 采莲赋 》 ? 总结课文 四 明线 游踪 暗线 情感 现实现实 带门出去 走在路上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江南旧俗 推门近来 塘的四周 颇不宁静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无限慨叹 惦记江南 无法回避 幽雅宁静朦胧 文眼: 脉络 : 心里颇不宁静 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我什么也没有 想起采莲的事 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困惑 寻求 超脱 回到 现实 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 叠字的运用 请你找出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叠字? 如:“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 …… 好处: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运用这些叠字有什么好处?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布置作业 五 1 、背诵课文 4 、 5 节。 2 、描写一段景物,表达自己一定的情感。 3 、预习 《 听听那冷雨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