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各地高三期中考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8年全国各地高三期中考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练习

ID:569305

大小:317 KB

页数:7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18届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杞,字伟长。父镐,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建阳县。强敏有才。闽俗,老而生子辄不举。杞使五保相察,犯者得重罪。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杞言:“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愿择文臣识权变练达岭外事者,以为牧守,使经制边事。”改通判真州,徙知解州。盗起京西,掠商、邓、均、房,焚光化军,署其旧职,兼京西转运、按察使。居数月,贼平。‎ 会广西区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反,有众数千,袭破环州、带溪普义镇宁砦,岭外骚然。擢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次宜州,蛮无至者。杞得州校,出狱囚,脱其械,使入洞说贼,不听。乃勒兵攻破白崖、黄坭、九居山砦及五峒,焚毁积聚,斩首百余级,复环州。贼散走,希范走荔波洞,杞遣使诱之,赶来降。杞谓将佐曰:“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乃击牛马,为曼陀罗酒,大会环州,伏兵发,诛七十余人。后三日,又得希范,醢之以遗诸蛮,因老病而释者,才百余人。御史梅挚劾杞杀降失信,诏戒谕之,为两浙转运使。明年,徙河北,拜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右安抚使、知庆州。杞上言:“杀降者臣也,得罪不敢辞。将吏劳未录,臣未敢受命。”因为行赏。蕃酋率众千余内附,夏人以兵索酋而劫边户,掠马牛,有诏责杞。杞言:“彼违誓举兵,酋不可与。”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则酋不可得,既而兵亦罢去。‎ 杞性强记,博览书传,通阴阳数术之学,自言吾年四十六死矣。一日据厕,见希范与赶在前诉冤,叱曰:“尔狂僭叛命,法当诛,尚敢诉邪!”未几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B. 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C. 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D. 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补,也称奏荫、补荫、恩荫等,指封建时代取得做官的权利。‎ B. “署”表示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权等。‎ C. 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 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也可以解释为发布檄文,发布文告。‎ D. 夏,唐朝中和元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封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后来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杞聪敏有才,长于地方治理。担任建阳知县时,针对当地的不良风俗,他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并规定若再发生便处以重罪。‎ B. 杜杞足智多谋,战功赫赫。他先后镇压多地叛乱,善于与西夏周旋。围剿区希范、蒙赶时,先劝降,后进攻,最终迫使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其杀害。‎ C. 杜杞性格倔强,敢于坚持原则。蕃人首领率众降宋,夏派兵索要那位首领,乘机抢劫边民,朝廷下诏责备杜杞。杜杞坚持原则,不交回抢走的财物,则得不到酋长。‎ D. 杜杞博闻强识,通晓阴阳术数。他能算出自己四十六岁就死。一天上厕所时,见被他残杀的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严词斥责,不久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 ‎(2)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 ‎【答案】‎ ‎1.C ‎2.A ‎3.B ‎4.(1)行旅驻扎在真州,先派人紧急递送信件告诉蛮人,允许其改过自新。(2)贼人因走投无路来投降我们,如果威力不能制服敌人,那么恩惠也不能使之降顺(使他们被感化),所以屡次反叛,不如全部杀掉他们。学科@网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杜杞字伟长。父亲杜镐,杜杞靠父恩荫补任将作监主簿,任建阳知县。聪敏有才能。闽地风俗,老年生子就不抚养。杜杞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有再发生类似情况者处重罪。多次升职为尚书虞部员外郎、横州知州。当时安化蛮人侵犯边境,杀掉宜州知州王世宁,朝廷派兵讨伐。杜杞上奏:“岭南各州,没有城郭甲兵的防备,长官也没有才干。横州是邕、钦、廉三州咽喉,地势险阻,可驻兵以为后援。邕管对内控制广源,对外控制交阯。希望挑选机智权变而又熟悉岭外事务的文臣,担任长官,负责边境事务。”改任通判真州,调任解州知州。京西出现强盗,抢掠商、邓、均、房等地,焚烧光化军,朝廷任命他为京西转运、按察使。任职数月,盗贼被平定。学科.网 恰逢广西区希范引诱白崖山蛮蒙赶反叛,有数千人,攻进环州、带溪普义镇宁三寨,岭外骚动。提升杜杞为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行旅到达真州,先派人紧急递送信件告诉蛮人,允许其改过自新。入驻宜州,蛮没有一个前来投诚的。杜杞找到州中军官,放出狱中囚犯,去掉他们身上的刑具,派他们到洞中去劝说贼人,贼人仍不肯听从。于是率兵攻进白崖、黄坭、九居山寨及五峒,焚毁了囤积的物资,斩首一百多级,收复环州。贼人四散逃走,区希范逃往荔波洞,杜杞派人诱降,蒙赶前来投降。杜杞对将佐说:“贼人因走投无路来投降我们,如果威力不能制服敌人,那么恩惠也不能使之降顺,所以屡次反叛,不如全部杀掉他们。” 于是杀牛马,酿曼陀罗酒,在环州大聚会,伏兵发动,诛杀七十多人。三日后,又捕获区希范,乱刀剁死后送给诸部蛮人,因年老有病而被释放的,才一百多人。御史梅挚弹劾杜杞杀害降兵不守信用,朝廷诏令他引以为戒,担任两浙转运使。第二年,调任河北,担任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庆州知州。杞上奏说:“杀掉降兵的是我,犯了过错不敢推诿。将吏们有功劳却没有登录,我不能接受任命。”朝廷因此而进行赏赐。蕃人首领率领一千多人投奔宋,夏派兵索要那位首领,乘机抢劫边民,夺取牛马,朝廷下诏责备杜杞。杜杞说:“他们违背盟约发动战争,酋长不能交给他们。”就用文书通知夏人,不交回抢走的财物,则得不到酋长,不久夏兵也就撤走。‎ 杜杞记忆力强,博览群书,通晓阴阳数术,自己说自己四十六岁就死了。一天在厕所,见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斥责道:“你们狂妄僭越,背叛王命,依法当杀,还敢诉冤!”不久去世。‎ 二、【18届湖南省、等湘东五校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自讨之,自旦及暮不下,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惟庸皆败。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慼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B.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C.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D.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象纬之学,指的是象数谶纬之类的学问,古人研究星象经纬等的天文现象,也研究谶纬卜象吉凶预兆等。谶纬是古代汉族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B.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便是此意。‎ C.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设都御史、副都御史,行使监察职责。‎ D. 顿首,古时的一种最重的拜礼,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及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以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臣子上朝见君王时所用的拜礼,拜师礼、拜祖,民间的拜贺、拜别,也用此大礼。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结尾。‎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基善于谋略,明太祖多用其策,龙兴守将胡美意欲投降后要求不解散旧部,用钱财买通关节,对此太祖十分生气,刘基暗地踢胡床提醒后,太祖终于答应。‎ B. 当太祖询问继任宰相人选时,刘基提出了一些见解,评论胡惟庸时用一比喻,就像驾车时可能掀翻车辕一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暗示不可用。‎ C. 刘基与李善长有些构怨,但在太祖责罚李善长时,刘基为他说好话,用大柱木喻之,而把自己比喻为小木柱。‎ D. 胡惟庸拿一块地做文章,唆使一些官员在太祖面前诋毁攻讦刘基,皇上虽然没有罪怪,但心存芥蒂,停了刘基的俸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 ‎②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答案】‎ ‎5.C ‎6.D ‎7.A ‎8.①译:我过于憎恨坏人坏事,又忍受不了繁琐的工作,如果当了丞相,将辜负皇上的隆恩。‎ ‎②太祖说:“他多次想害你,你竟然为他的处境着想吗(或为他说话)?我将要拜你为丞相。”‎ ‎【解析】‎ ‎ ‎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6.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项,“顿首是古时最重的拜礼”错,还有“稽首”;上朝臣子见君王、拜师礼、拜祖礼等正式场合行“稽首”礼。本文太祖与刘基私下谈话,在非正式场合,故可“顿首”。‎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通,青田县人。刘基小时候聪明异常。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离开。刘基见识广博,通晓经史,对于书没有不阅览的,尤其精通天象地理。学科.网 等到明太祖听说刘基和宋濂等人的名声,拿礼物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出山。到任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大喜,修筑了礼贤馆来安置刘基等人,他受到很高的礼待和尊崇。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气焰十分嚣张,诸位将领有议论投降的、也有议论逃跑退守钟山的,刘基睁着眼只是不说话。太祖把刘基召入内室,太祖说:“先生的计策怎么谋划?”刘基说:“贼寇骄狂,等他们深入的时候,埋设伏兵拿下他们,就容易了!”太祖用他的计谋,诱使陈友谅军队到来,然后打败了他,并且把攻克敌军的奖赏赏给刘基。刘基推辞不受。(不久)陈友谅的军队又攻陷安庆,太祖想要自己带兵讨伐他,向刘基征询意见。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太祖亲自带兵攻打安庆。从早晨打到黄昏一直攻克不下,刘基请太祖直趋江州,捣毁陈友谅的巢穴,于是全军得以西上。陈友谅出乎意料之外,带着他的妻子儿女向武昌逃奔,(接着)江州投降。驻守龙兴的大将胡美派他的儿子表达诚心归顺的意愿,请求不要遣散他的部属。太祖感到为难。刘基从后踢太祖床榻,太祖突然明白过来,答应了他的请求。胡美投降后,江西诸郡县随后全部攻下。之后太祖攻取张士诚,北伐中原,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不久,太祖拜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起初,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功勋老臣,能够协调诸将德关系。”明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君却替她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用小木头,房子马上就会塌的。”后来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善德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说:“就像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拉翻。”皇帝说:“我的丞相,实在是没有超过先生你的。”刘基说:“我太过于疾恶如仇,又经不住繁杂的事物,如果做了丞相会辜负了您的恩德。天下不愁没有人才,只要明主尽心寻访,眼前的几个认真的是不能胜任哪。”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身败名裂了。洪武三年,刘基任弘文馆学士一职。十一月,皇帝大封功臣,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官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皇帝恩赐告老还乡。胡惟庸刚好当左丞相执掌省事,挟着以前论相的怨恨,于是阴使官吏攻讦刘基,说谈洋之地有王气,刘基企图在这里做墓,百姓不同意,就请朝廷设立巡检司驱逐平民百姓。皇帝虽然没有降罪于刘基,然而听后心有所想,最终剥夺了刘基的爵禄。刘基内心恐慌上朝谢罪,就留在了京城,不敢回来。不久,胡惟庸为宰相,刘基十分忧伤地说:“假使我的话没有应验,那是苍生的福气啊。”由于忧虑愤恨不过刘基身体疾病发作,洪武八年三月,皇帝亲自写了诰书赐给他,并派使者护送他回家乡。刘基回来住了一个月就病逝了,享年六十五岁。刘基在京师生病期间,胡惟庸曾派医来,刘基吃了他的药,感觉有拳头大小的东西积聚在腹中。后来中丞涂节首先告发胡惟庸谋逆大罪,曾说过他用毒药害死刘基等等的话。‎ 三、【18届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世延,字子敬。世延天资秀发,喜读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弱冠,世祖召见,俾入枢密院御史台肄习官政。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时年二十有四。‎ 元贞元年,除江南行御史台都事,丁内艰,不赴。十年,除安西路总管。安西,故京兆省台所治,号称会府。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陕民饥,省台议请于朝赈之,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延佑元年,省臣奏:“比奉诏汉人参政用儒者,赵世延其人也。”帝曰:“世延诚可用,然雍古氏非汉人,其署宜居右。”遂拜中书参知政事。明年,仁宗崩,帖木迭儿复居相位,锐意报复,属其党何志道,诱世延从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罪,逮世延置对,至夔路,遇赦。世延以疾抵荆门,留就医。帖木迭儿遣使督追至京师,俾其党煅炼使成狱。会有旨,事经赦原,勿复问。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中书左丞相拜住屡言世延亡辜,得旨出狱,就舍以养疾。未几,帖木迭儿死,事乃释。‎ 至顺元年,诏世延与虞集等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屡奏:“臣衰老,乞解中书政务,专意纂修。”帝曰:“老臣如卿者无几,求退之言,后勿复陈。”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秋,以疾,移文中书致其事。元统三年十一月卒,享年七十有七。至正二年,谥文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B.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C.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D.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指任命官职,选文中的“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 “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 “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 “至顺”是元朝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选文中的“元贞”“延佑”“仁宗”“至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世延年轻有为。20岁就被世祖召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24岁被授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 B. 赵世延怜惜百姓。陕西饥荒,不等朝廷赈济,他以自己的身家财产担保,希望先开仓赈民,救活了许多人。‎ C. 赵世延备受重视。他以年老为由多次上奏请求解职,告老还乡,但皇帝不同意,还又给他加封官职。‎ D. 赵世延屡遭陷害。帖木迭儿指使其党羽诬陷赵世延,他自己也向皇帝诬告赵世延有罪,直至帖木迭儿去世,这件事才罢休。‎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2)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 ‎【答案】‎ ‎9.B ‎10.D ‎11.C ‎12.(1)前任官积压公文三千件,世延到任后,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 ‎(2)帖木迭儿又拿其他事向皇帝诬告,世延被关进刑狱,帖木迭儿想逼迫他自杀,但世延不为所动,又被囚禁了两年。‎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先找文中的名词,因为名词在句中不是作主语就是作宾语。如“世延、‎ 参考译文 赵世延,字子敬。世延天资聪慧,朝气蓬勃,喜爱读书,专心推究儒家关于本体与现象的学说。二十岁时,世祖召见,让他进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年仅二十四岁。‎ 元贞元年,授江南行御史台都事,由于亲丧,未赴任。十年,授安西路总管。安西,过去是京兆行省与御史台衙门所在地,号称会府。前任官积压公文三千件,世延到任,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陕民闹饥荒,省台决定请求朝廷赈灾。世延说:“救灾如救火,应先开仓赈济,以后朝廷如不同意,愿倾尽我的家产偿还。”省台听从了他的意见,救活的人很多。‎ 延佑元年,省臣奏:“近奉诏汉人参政用儒生,赵世延为适当人选。”帝说:“世延确实可以用,但他祖先雍古氏,不是汉人,其官职应该居右。”于是授中书参知政事。第二年,仁宗驾崩,帖木迭儿又居相位,他极力报复世延,叮嘱他的同党何志道,诱导世延的堂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有罪,逮捕世延并指对,至夔路遇赦。世延因病到荆门并留下就医。帖木迭儿派使者强迫他至京师,并让他的党羽罗织罪名,陷世延于罪。适逢有旨,终于赦免,不再问罪。帖木迭儿又拿其他事向皇帝诬告,世延被关进刑狱,帖木迭儿想逼迫他自杀,但世延不为所动,又被囚禁了两年。中书左丞相拜住屡次说世延无罪,得旨出狱,回家养病。不久,帖木迭儿死,这件事才罢休。‎ 至顺元年,诏令世延与虞集等人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多次上奏:“臣衰老,请求解除中书政务,专心纂修。”皇帝说“:老臣中像你这样的人才没几个了,求退的话以后不要再说了。”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这年秋天,因病给中书省写信谈辞去官职的事。元统三年十一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至正二年,谥号文忠。‎ 四、【18届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限,乃著《王命论》,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B.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C.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D.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隋唐以后简称“辅”。‎ B. 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C. 哀帝的“哀”是公谥。公谥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 D.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两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彪痛恨隗嚣的狂言,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用来感动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因此避走河西。‎ B. 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光武帝问他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他一起商议的,窦融据实禀报。皇帝早就听到班彪很有才干,于是召见班彪,举他作司隶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 C. 班彪多次上书请奏,皇帝每次都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到官吏百姓的爱戴。‎ D. 班彪性格沉重,喜好古代文化。二十多岁时,正值更始败逃,京城附近大乱。‎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 ‎(2) 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 ‎【答案】‎ ‎13.A ‎14.B ‎15.C ‎16.(1) 十多年间,中外发生搔扰,远近都在行动,各自打着刘氏的旗号,会合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 ‎(2) 河西大将军窦融用他作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窦融出谋划策,敬事汉朝,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 ‎【解析】‎ ‎1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根据重要固定词语动词“上才”排除B、C,句中重要虚词“以”排除B、D  两项,最后得出答案是A。‎ 点睛:断句时应注意“四要”。一、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了解大意。二、要把握重点词语,考虑句子成分。三、要记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当断则断,不当断则不断。四、要熟练掌握虚词的用法,利用它作为断句的参考。‎ ‎14.本题主要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都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员”错误,“举孝廉”是自下而上。‎ 点睛:文学常识面广量大,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多积累。积累可以采用分门别类记忆法,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以考点为分类标准,如:(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己》等都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呼,如柳河东、杜拾遗、太史公等。‎ ‎15.C项,“多次上奏,皇帝都”错误,原文只提他 “书奏上后,皇帝采纳了”。并没有说道“每次”“都”。‎ 点睛: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与大纲说明对此考点的要求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两点均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评价。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事件细节的表述;(2)整个事件的概括;‎ ‎ (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5)某个论点的依据;(6)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或争议等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及其细节进行归纳,对主人公的品质进行推断,或对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16.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下列关键词:“发”“假号”“辞”“以为”“寝”“乃”。‎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祖父班况,成帝时做过越骑校尉。父亲班稚,哀帝时做过广平太守。班彪性格沉重,喜好古代文化。二十多岁时,正值更始败逃,京城附近大乱。当时,隗嚣带领众人在天水起事,班彪跟着他避难。有一次,隗嚣问班彪道:“从前周朝灭亡,战国纷争,天下四分五裂,经过好几代才得安定。是合纵连横的事又将出现在今天呢,还是承受天命,在某一个人身上呢?望先生谈谈看法。”班彪答道:“周朝的废兴,与汉朝不同。从前周朝分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掌握自己的领地各自为政,正像一棵大树,本根很弱小,枝叶很茂盛,所以到了后来,出现合纵连横的事,是形势促使它那样。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为郡县制,‎国 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百年的大柄。到了成帝,假借外戚的势力,哀帝、平帝在位时间很短,三帝无子,所以王莽篡位,窃取国位年号。危险来自上边,伤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后,天下人没有不伸着脖子在叹息。十多年间,中外发生搔扰,远近都在行动,各自打着刘氏的旗号,会合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现在英雄豪杰统治各州县的,都没有像七国传统的资本,可百姓却异口同声,想念汉朝的恩德,发展趋势已经可想而知了。”隗嚣道“:先生分析周朝与汉朝的形势是对的;至于只看到愚蠢的百姓习惯刘氏姓号的缘故,而说汉家一定复兴,这就不见得了。从前秦朝失去天下,好比一只鹿逃走了,刘邦追鹿到了手,当时人又谁知有什么汉朝么?”班彪一方面痛恨隗嚣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认为汉德是继承唐尧,有灵验的王符作证,王者登上宝座,不是凭欺诈能成功,想用这来感动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于是避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用他作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窦融出谋划策,敬事汉朝,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光武帝问道:“你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你参谋?”窦融答道“:都是我的从事班彪做的。”皇帝一向听到班彪很有才干,于是召见班彪,举他作司隶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后来几次应三公的命令,就去了。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彪又被征到司徒玉况府。当时太子的东宫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吏没有配齐,师保齐缺。班彪又上奏书,皇帝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到官吏百姓的爱戴。建武三十年(55),班彪年五十二,死在官位上。他所著的赋、论、书、记、奏事共九篇。‎ 评论说:班彪身为博古通今的儒者和杰出的人才,置身于危难动乱之中,行为不逾越道义,言语不背离正轨,当官不急功近利,守志不背弃他人,写文章来治理国家,守着清贫的生活而没有闷闷不乐的神色,他坚守道义,恬静淡薄的志向是多么的坚定呀。‎ 五、【18届广东省高三第三次校内考】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守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①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 其冬大计京官,言路②希居正指劾之。诏起官时,调南京用。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 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 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③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 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 ‎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②言路:言官。③公移: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孙丕扬传》)‎ ‎1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B.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C.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D.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理,此处指大理寺,官署名,掌刑法复核,其首长为大理寺卿,北齐设置,隋唐之后沿之。‎ B. 畿辅,泛指京都附近的地区,畿指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 C. 拜,有“授予官职”之意,文中有“升任”之意,文中类似的词有擢、起、左、出、进等。‎ D. 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务的机构。‎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丕扬为官清正,关心民生。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减免那些额外的赋税,减少官方收益,增加百姓收益而保护百姓性命。‎ B. 孙丕扬治理严厉,善改弊垢。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部尚书时,他对刑部、大理寺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C. 孙丕扬品性刚正,不畏权贵。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自己心生怨恨,也要拒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牌坊的要求。‎ D. 孙丕扬刚而遭折,多受诬陷。他因为得罪高拱而受到诬陷,后又因得罪张居正而受到栽赃,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 ‎(2)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 ‎【答案】‎ ‎17.B ‎18.C ‎19.D ‎20.(1)巡视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对孙丕扬痛恨不已,暗地里劝告西安知府诬陷孙丕扬贪污受贿。(译出大意;“按”“憾”“讽”三处)学科#网 ‎(2)先后举荐隐居山林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置不答复。‎ ‎(译出大意;“推毂”“耆硕”“寝”三处)‎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错,第一段写到孙丕扬得罪高拱,后来高拱被罢免,事情水落石出,孙丕扬被起用任原官;第三段写得罪张居正,后来是张居正已经死了,事情于是才停止,可见并非都是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 参考译文:‎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考中进士。他被提拔为御史。依次巡视京都附近、淮、扬等地,纠正过失雷厉风行。隆庆年间,被提拔为大理丞。因为曾经弹劾高拱,高拱的门徒给事中程文诬陷并弹劾孙丕扬,孙丕扬被革职等候查办。高拱被罢免,事情水落石出,孙丕扬被起用任原官。‎ 万历元年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察保定各府。他采用严厉手段治理政事,下属官吏都很恐惧。巡视关隘,增设御敌的城楼三百多所,修筑边防墙一万多丈。记载功勋,升任右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城附近,张居正嘱咐孙丕扬替冯保修建牌坊,孙丕扬拒绝不答应。孙丕扬知道他们两人一定会生气,万历五年春天托病辞官回归故里。‎ 这年冬天大规模审核京官,言官们迎合张居正的意旨而弹劾孙丕扬。巡视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对孙丕扬痛恨不已,暗地里劝告西安知府诬陷孙丕扬贪污受贿。知府派遣官吏告知御史,官吏(途中)被老虎咬死了。等再派人去告知,张居正已经死了,事情于是才停止。孙丕扬起任应天府尹。朝廷下诏任命孙丕扬为大理卿,提拔他为户部右侍郎。‎ 万历十五年,黄河以北大闹饥荒。孙丕扬的故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百姓到了采石作为食物的地步。孙丕扬感到哀伤,把数升石头进献给皇帝,趁机对皇帝说:“现在全国百姓被额外征收的赋税所困,贫穷的并非只有吃石头的百姓。应该减轻赋税节省开支,罢除那些额外的收税派捐项目和不紧急的事务,减少官方收益而增加百姓的收益,来保护百姓性命。”皇帝被他的话感动,很多赋税被减轻或罢除了。‎ 不久,孙丕扬由左侍郎升为南京右都御史,因病辞归。后来朝廷又把他召回任命他为刑部尚书。孙丕扬认为监狱里滞留很多囚徒,是由于被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制约。商议刑部、大理寺各添置名册,凡是案子呈上刑部,第二天就详细呈报给大理寺,大理寺审核批准后,次日就反馈到刑部,从此没有长期滞留的囚犯了。不久上奏朝廷,皇帝答复说听从这样的建议。后来分条呈上减免肉刑、死刑和处罚的各三十二件事。皇帝称好,用褒美的诏书来嘉许并采纳了。从此刑部案子大大减少。有个宫内小臣杀了人,逃匿到帝王所居的宫内。孙丕扬上奏要求逮捕他,最终将其发配边关。孙丕扬改任左都御史。‎ 孙丕扬年老还去上朝,认为不是举荐贤能之士就不能用来报效国家。先后举荐隐居山林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置不答复。虽然孙丕扬年迈,(但)皇帝推崇他年老持重品德高洁,更加优待他。可孙丕扬不停地乞求辞官,上书二十多次。他知道不能请求辞官退休后,便在第二年二月上奏章后直接回到了故乡。在家居住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赠封孙丕扬为太保。天启初年,孙丕扬被追赠“恭介”的谥号。‎ 六、【18届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三11月月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光逢,字延吉。曾祖植,岭南节度使。祖存约,兴元府推官。父隐,右仆射。光逢与弟光裔,皆以文学德行知名。(《旧唐书》: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光逢幼嗜坟典,动守规检,议者目之为“玉界尺”。唐僖宗朝,登进士第。逾月,辟度支巡官,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转尚书左丞、翰林承旨。昭宗幸石门,光逢不从,昭宗遣内养戴知权诏赴行在,称疾解官。驾在华州,拜御史中丞。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光逢持宪纪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颇息。改礼部侍郎、知贡举。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为党。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门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唐摭言》云:光化二年,赵光逢放柳璨及第,后三年不迁,时璨自内庭大拜,光逢始以左丞征入。)入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累转左仆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梁末帝爱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无几以疾辞,授司徒致仕。(《唐摭言》云:光逢膺大用,居重地十余岁,七表乞骸,守司空致仕。)居二年,复征拜上相。‎ 同光初,弟光允为平章事,时谒问于私第,尝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其清净寡欲端默如此。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时属乱离,女冠委化于他土。后二十年,金无所归,纳于河南尹张全义,请付诸宫观,其旧封尚在。两登廊庙,四退邱园,百行五常,不欺暗室,搢绅咸仰以为名教主。天成初,迁太保致仕,封齐国公,卒于洛阳。诏赠太傅。‎ ‎(节选自《旧五代史·卷五十八》,有删改)‎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B. 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C. 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D. 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Z§xx§k.Com]‎ A. 江表,长江以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 B. 知制诰,官名,掌管起草皇帝诰命,以他官掌诏、敕、策、命者称为兼知制诰。‎ C. 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后来泛指古代的典籍。‎ D. 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光逢世出名门。他的曾祖父赵植,曾经担任岭南节度使;他的祖父赵存约,曾经做过兴元府推官;他的父亲赵隐,也曾官至右仆射。‎ B. 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唐朝光化年中,南北司结党,赵光逢辞官到伊洛隐居,五六年断绝交往;入梁为官,七次上表请求朝廷,允许自己退休。‎ C. 赵光逢清净寡欲,端正沉默。弟弟赵光允到家中拜访谈到政事,赵光逢在门上题字提醒,女道士寄放黄金在他家里,二十年后,金子原封没动。‎ D. 赵光逢做事深谋远虑。在改任礼部侍郎、知贡举时,赵光逢放柳璨及第,所以柳璨受朝廷重用后,赵光逢凭借老师的身份得以回到朝廷担任要职。‎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 ‎(2)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 ‎【答案】‎ ‎21.B ‎22.A ‎23.D ‎24.(1)这时有道士许岩士、盲人马道殷进出宫廷,很快当上卿相大官,因此用旁门左道求进的人很多。(“瞽者”、“禁廷”、“骤”、“左道”)学.科网 ‎(2)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隐居,断绝交往,有五六年之久。‎ ‎(“素”、 “及”“挂冠”“屏绝”)‎ ‎【解析】‎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赵光逢,字延吉。曾祖父赵植,是岭南节度使。祖父赵存约是兴元府推官。父亲赵隐任右仆射。赵光逢与弟弟赵光裔,都以文学德行知名。(《旧唐书》记载:光裔是光启三年考中进士接连调任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任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被废立之后,旅居游历江南以避祸患,岭南人刘隐深礼待他,奏明朝廷让他担任副使,于是光裔定居岭外。)‎ 赵光逢年幼时爱读经典书籍,一举一动都很守规矩,当时的人把他看作像“玉界尺”那样正直温和的人。唐僖宗时,进士及第。过了一个月,任为度支巡官,历任台省官职,在朝廷内外都有能干的名声,转任尚书左丞、翰林承旨。‎ 昭宗巡幸石门,赵光逢不随从,昭宗派戴知权带诏书命他前往石门,他称病辞职。皇帝到华州,拜为御史中丞。这时有道士许岩士、盲人马道殷进出宫廷,很快当上卿相大官,因此用旁门左道求进的人很多。赵光逢依靠宪纪治理此事,都受到法纪制伏,从此这类人渐渐少了。后改任礼部侍郎、主管贡举。光化年中,王道衰退,南北司结党,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隐居,断绝交往,有五六年之久。他的门人柳璨受重用,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唐摭言》记载:光化二年,赵光逢放柳璨及第,以后三年没有得到调任,当时柳璨从皇宫得到重用,光逢才以左丞的身份调入朝廷。)到梁朝时赵光逢任中书侍郎、平章事,转任左仆射兼租庸使,上奏章请求退职,以太子太保身份退休。梁末帝爱他的才能,征召为司空、平章事。没过多久因病辞职,授司徒退休。(《唐摭言》记载:光逢接受大任,担任要职十多年,七次上表请求退休,最后以司空的身份退休。)过了两年朝廷又征召他任命为上相。‎ 同光初年,他的弟弟赵光允为平章事,时常到家中拜访,曾经谈到政事,有一天,赵光逢在门上题字道:“请不要谈论中书省的事。”他就是这样清净寡欲,端正沉默。曾经有女道士寄放二十两黄金在他家里,碰上乱世,女道士死在别处。二十年后,金子不好还给谁,便交给河南尹张全义,请转送给道观,金子上的旧封条还在。他在两个朝代任官,四次退休,遵行伦常,不暗中做坏事,官员绅士都敬仰地把他当作名教主。天成初年,迁太保退休,封齐国公,死在洛阳。下诏赠为太傅。‎ 七、【18届江西省高三11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郭守文,字国华,并州太原人。父晖,从周祖征河中,战死。守文年十四,居丧哀毁,周祖怜之,召隶帐下。广顺初,补左班殿直。宋初,迁西头供奉官。蜀平,迁知简州。时剑外多寇,守文悉招来集附。从曹彬等平金陵,护送李煜归阙下。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煜心遂安。‎ 太平兴国初,秦州内附,蕃部骚动,命守文乘传抚谕,西夏悦伏。三年夏,汴水决于宁陵,发宋、亳丁壮四千五百塞之,命守文董其役。是冬,又与阁门副使王侁、西八作副使石全振护塞灵河县决河。‎ 八年,滑州房村河决,发卒塞之,命守文董其役。辽人扰雄州,命守文率禁兵数万人赴援,既至,辽人乃去。雍熙二年,诏守文率兵屯三交,俄加领武州团练使。属夏人扰攘,命守文帅师讨之,破夏州盐城镇岌罗腻等十四族。又破咩嵬族,歼焉。诸部畏惧,相率来降,西鄙遂宁。‎ 五年春,大举北伐,为幽州道行营前军步军水陆都监。卒与辽人遇,为流矢所中,气色不挠,督战益急,军中服其量。端拱初,改南院使、镇州路都部署。是冬,辽骑南侵,大破之唐河。端拱二年十月,卒,年五十五。太宗悼惜之,赠侍中。谥忠武,追封谯王,遣中使护丧,归葬京师。先是,将臣戍边者多致寇以邀战功,河朔诸州殆无宁岁。既败岐沟关,乃命守文以内职总兵镇常山以经略之。守文既丧月余,中使自北边来言:“守文死,军士皆流涕。”帝问:“何以得此?”对曰:“守文得奉禄赐赉悉犒劳士卒,死之日,家无余财。”帝嗟叹久之,赐其家钱五百万,为真宗纳其女为夫人,即章穆皇后也。‎ ‎(节选自《宋史•郭守文传》)‎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B.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C.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D.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B. 阙下,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则一般指帝王所居之处,后来又常常借指朝廷。‎ C. 谥号,古代帝后、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文中的“忠武”和“章穆”都是表示褒扬的谥号。‎ D. 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而“崩”,在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及诸侯之死。‎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守文年少从军,为朝廷出力。14岁时其父就随周祖征战而死,守文居丧尽礼,悲伤异常身形毁损。周祖怜悯其丧父之痛,将其召至军中,不久补任左班殿直的职务。‎ B. 守文善于治水,能造福一方。汴河决口时,郭守文受命负责监督管理宋州、亳州堵塞决口任务,之后又两次参与负责其他河流决口任务。‎ C. 守文讨贼平寇,有军事才能。守文担任简州知州时,招降了剑门外的很多贼寇;辽兵袭扰雄州时,听闻守文要率禁兵增援就赶紧逃遁。‎ D. 守文关爱士卒,受皇帝褒奖。守文得到的俸禄赏赐全部用来犒赏慰劳士卒,到去世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余财。皇帝感怀良久,并对守文的家人进行嘉奖。‎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与辽人遇,为流矢所中,气色不挠,督战益急,军中服其量。‎ ‎(2)先是,将臣戍边者多致寇以邀战功,河朔诸州殆无宁岁。‎ ‎【答案】‎ ‎25.A ‎26.D ‎27.C ‎28.(1)突然与辽兵遭遇,被流箭射中,面色不改,督战愈急,军中佩服他的胆量。(卒、为所、挠、服)‎ ‎(2)在此之前,戍守边关的将领常常招引敌人来求取战功,河朔各州几乎没有安宁的年岁。(戍边者,定语后置;致;以;殆)‎ ‎【解析】‎ ‎25.试题分析:句中的“时煜以拒命颇自歉”的意思是“当时李煜因为拒命非常自惭”“拒命”和“自歉”之间有较强的因果关系,中间不要断开;“不欲生见太祖”意思是“不愿活着见太祖”,“生”是“见太祖“的方式,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 ‎ 参考译文:‎ 郭守文,并州太原人。他的父亲郭晖,跟从周太祖征讨河中,战死。守文当时十四岁,居丧尽礼,悲伤异常身形毁损。周太祖可怜他,把他召到军中。广顺初年,补官任左班殿直,宋朝初期,升任西头供奉官。蜀地平定后,升任为简州知州。当时剑门外有很多贼寇,守文把他们都招附了。跟从曹彬等人平定金陵,护送李煜到京城。当时李煜因为拒命非常自惭,不愿活着见太祖。守文观察得知,于是对李煜说:“国家只求恢复国土,天下太平,哪里还有后到而受责呢?”李煜才安心。‎ 太平兴国初年,秦州降附朝廷,蕃部骚动,朝廷命守文乘驿车前去抚谕,西夏悦伏。太平兴国三年夏天,汴河在宁陵决口,朝廷征发宋州、亳州壮丁四千五百人去堵塞,命令守文主管这个工程。这年冬天,他又与门副使王侁、西八作副使石全振监督在灵河县的黄河决口的堵塞工程。‎ 太平兴国八年,黄河在滑州房村决口,朝廷调发士卒堵塞,命令守文主管这一工程。辽人侵扰雄州,朝廷命令守文率领数万禁兵赴援,守文率兵到雄州后,辽人就逃走了。雍熙二年,诏令守文率兵屯守三交,不久加职兼任武州团练使。遇西夏军队扰攘边境,朝廷命令守文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打败夏州盐城镇岌罗腻等十四族。又打败咩嵬族,把他们全部杀死。各少数民族部落非常恐惧,相继来投降,西部边境于是安宁下来。‎ 雍熙五年春天,宋军大举北伐,任命守文为幽州行营前军步军水陆都监。与辽兵遭遇,被流箭射中,面色不改,督战愈急,军中佩服他的胆量。端拱初年,改任宣徽南院使、镇州路都部署。这年冬天,辽军骑兵南下侵犯,守文率兵在唐河大败辽军。端拱二年十月,去世,终年五十五岁。太宗哀悼痛惜,追赠侍中,赐谥号为忠武,追封谯王,派中使护送,归葬京城。在此之前,戍守边关的将领常常招引敌人来求取战功,河朔各州几乎没有安宁的年岁。歧沟关失败后,于是命令守文以朝臣身份统率军队镇守常山来处理边事。守文死后一个多月,中使自北边回来说:“守文死后,军士们都流涕痛哭。”太宗问:“为什么会这样?”中使回答说:“守文把所得俸禄赏赐全部犒劳士卒,他死的那天,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太宗叹息了很久,赐给他家五百万钱,替真宗娶他的女儿为夫人,就是后来的章穆皇后。‎ 八、【18届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中学、季延中学、石光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时洪迈得稹文,为之赏激。调南康军教授。转运使杨万里按部,骤见叹奖,偕游庐山,相与酬倡。调广东帐司,未上,服父丧,免,调临安府教授。倪思荐之,且语人曰:“吾得此一士,可以报国矣。”丁母忧,免,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为武学谕,改太学录。‎ 明年,迁武学博士,又迁诸王宫教授。稹谓以教名官,而实未尝教,请改创宗子学,立课试法如两学,从之。嘉定九年,新学成,改充博士,其教养之规,稹所论建。迁秘书郎、著作佐郎,兼吴益王府教授。升著作郎兼屯田郎官。‎ 稹始进对,请叙复军功之赏以立大信,抆拭功臣之罪以厉忠节,置局以立武事,遣使以省边防,厚赏以精间谍。次论和、战、守利害,而请颛意于守。‎ 柴中行去国,稹赋诗送之,迕宰相,出知潮州。寻以通金华徐侨书论罢,提举千秋鸿禧观。久之,知漳州。漳俗视不葬亲为常,往往栖寄僧刹,稹命营高燥地为义冢三,约期责之葬,其无主名、若有主名而力弗给者,官为葬之,凡二千三百有奇,刻石以识。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郡有经、总制无名钱岁五千缗,厉民为甚,前守赵汝谠奏蠲五之二,稹疏于朝,悉罢之。会常平使有言,稹不欲辩,即自请以归。久之,提举崇禧观,与乡里耆艾七人为真率会。卒,年七十四。‎ 稹性至孝,父疾,愿损己算益亲年,疾寻愈。真德秀登从班,举稹自代,没,又为铭其墓。所著有《巽斋集》,诸经有讲义、集解,诸魏、晋、唐诗文皆有编,辑先贤奏议曰《玉府》、曰《药山》。‎ ‎(选自《宋史·危稹传》)‎ ‎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 B. 郡有临漳台/据溪山虽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 C. 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 D. 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B. 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 C. 自请以归,朝廷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与“乞骸骨”词义相近。‎ D. 墓志铭,是放在墓中以备稽考的石刻文字,记录死者生平和对死者称颂、悼念等。‎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危稹重视教育,创建学校规矩。嘉定九年时,由危稹提议的学校建成,危稹改职充任博士,这个学校的教育、修养等有关规定都是危稹论建的。‎ B. 危稹文采高妙,受到高官赞叹。危稹有很高的文学才华,洪迈看到他的文章时十分赞赏,杨万里也对他夸赞不已,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 C. 危稹注重军事,奏对封赏之事。危稹在奏对时向朝廷请求恢复以军功大小来赏赐,派遣使者到边疆省察,用丰厚的赏赐提高间谍的水平,同时也讨论了和、攻、守问题。‎ D. 危稹关注民生,请求减免赋税。危稹请求朝廷免除漳州五千缗经制钱、总制钱及其他无名钱,但常平使对这个请求有不同意见。‎ ‎3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无主名、若有主名而力弗给者,官为葬之,凡二千三百有奇,刻石以识。‎ ‎(2)郡有经、总制无名钱岁五千缗,厉民为甚,前守赵汝谠奏蠲五之二,稹疏于朝,悉罢之。‎ ‎【答案】‎ ‎29.D ‎30.B ‎31.B ‎32.(1)其中没有属主的无名死者,或有属主而亲属没有财力安葬者,官府代为安葬,一共有二千三百多,并刻石为碑,以便识别。‎ ‎(2)漳州每年有经制钱、总制钱及其他无名钱五千缗,为此勒索民众特别厉害,前任漳州知州赵汝谠奏请减免五分之二,危稹又向朝廷上疏,全部罢免。‎ ‎【解析】‎ ‎2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据”“作”“既成”“邑”“劾”“者”。‎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 ‎ 参考译文:‎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中举为进士。当时洪迈得到危稹的文章,为之赞赏激动不已。调至南康军担任教授。转运使杨万里到南康军巡视,与他相见聚会,对他夸奖、叹服不已,同他一起游览庐山,互相酬唱应对。调至广南东路担任账司,没有到任,因为父亲去世免去职务,调至临安府担任教授。倪思推荐他,又对别人说:“我得到这样的一个儒学之士,可以报效国家了。”危稹因服母丧而免职,不久,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朝为武学谕,改任太学录。‎ 第二年,迁升为武学博士,又迁升为诸王宫教授。危稹虽是以教职为官名,实际上并没有教授,请求改设创立宗子学,设置课试法如太学和武学两学一样,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嘉定九年,新学建成,危稹改职充任博士,这个学校的教育、修养等有关规定,都是危稹通过奏议论对要求建立起来的。迁升秘书郎兼任屯田郎官。‎ 危稹初始进对朝廷,请求恢复按军功大小予以赏赐,表明朝廷说话算数,弄清楚功臣的罪责以表彰忠节,设置武局以提倡习练武事,遣派使者以省察边防,给予厚赏使间谍精干。其次,讨论讲和、攻战、坚守的利益与害处,为此请求专心一意坚守。‎ 柴中行离开,危稹赋诗送他,违背了宰相的意愿,被贬出朝廷,担任潮州知州。不久,因与金华徐侨通信的文字而被议论,罢黜职务,提举千秋鸿禧观。很久以后,担任漳州知州。漳州的习俗以不葬亲属为常事,往往停留寄存僧庙古刹,危稹令人在高台、干燥之地开挖、填封三个义冢,规定期限,安葬死者,其中没有属主的无名死者,或有属主而亲属没有财力安葬者,官府代为安葬,一共有二千三百多,并刻石为碑,以便识别。漳州境内有临漳台,位处溪山最优美的名胜之地,在这上面修建龙江书院。建成之后,据经典自己讲习,人们为之心动、羡慕。城邑县里有令,如有人被告发受贿,就弹劾罢免他,(然后)没收他的财产用来还给民众。漳州每年有经制钱、总制钱及其他无名钱五千缗,为此勒索民众特别厉害,前任漳州知州赵汝谠奏请减免五分之二,危稹又向朝廷上疏,全部罢免。恰巧遇常平使有不同意见,危稹不想同他争辩,于是自己请求离职回家。很久以后,提举崇禧观,与乡里七十岁的几个老人为真率会。死时,七十四岁。‎ 危稹生性特别孝顺,父亲生病,希望减损自己的寿命来增益父亲的生年,病情不久就痊愈了。真德秀荣登从班,推举危稹以代替自己。危稹死后,又为他撰写墓志铭。他写的著作有《巽斋集》,对于各种经书有讲义、集解,编辑了各种有关魏、晋、唐各朝时期的诗词、文章,辑录了先前各朝圣贤的奏议称《玉府》《药山》。学%科%网 九、【18届安徽皖西南50所名校联盟高三11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戾太子据,卫皇后生。元狩元年立为皇太子,年七岁矣。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谷梁》。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 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是时,上春秋高,意多所恶,以为左右皆为蛊道祝诅,穷治其事。充典治巫蛊,既知上意,白言宫中有蛊气,入宫至省中,坏御座掘地。上使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助充。充遂至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时上疾,辟暑甘泉宫,独皇后、太子在。太子召问少傅石德,德惧为师傅并诛,因谓太子曰:“前丞相父子、两公主及卫氏皆坐此,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请问皆不报,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耶?”太子急,然德言。乃使客为使者收捕充等。太子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具白皇后,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日江充反。乃斩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长安中扰乱,言太子反,以故众不附。太子兵败,亡,不得。太子之亡也,东至湖,臧匿泉鸠里。主人家贫,常卖屦以给太子。太子有故人在湖,闻其富赡,使人呼之而发觉。吏围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脱,即入室距户自经。久之,巫蛊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而族灭江充家。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天下闻而悲之。‎ ‎(节选自《汉书·武五子传》)‎ ‎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来源:学.科.网]‎ B. 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 C. 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 D. 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禖祝中的“禖”是求子之神,禖祝是禖祠的住持,类似庙祝。‎ B. 《谷梁》和《公羊》《左传》一样,都是阐释《春秋》的“传”。‎ C. 黄门是官名,汉黄门令等官多由宦官充任,故后亦称宦官为黄门。‎ D. 上林即西汉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司马相如曾为之写过《上林赋》。‎ ‎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据博学多知。在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之外,他还因汉武帝的宠爱和自己的兴趣,广纳他说,博采众识。‎ B. 刘据被迫举事。奸人伪造证据,皇帝音讯隔绝,刘据辩白无门,害怕遭受秦太子的悲剧,于是只得起兵。‎ C. 刘据广受同情。逃亡期间,他得到民间义士的冒死保护和倾力供养,冤情昭雪,又使得天下人为之难过。‎ D. 刘据蒙冤擢垢。他生时因皇帝昏聩和奸人迫害而在巫蛊事件中蒙冤,死后还受到正史的栽赃谥以为“戾”。‎ ‎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急,然德言。乃使客为使者收捕充等。‎ ‎(2)久之,巫蛊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而族灭江充家。‎ ‎【答案】‎ ‎33.C ‎34.A ‎35.D ‎36.(1)太子十分着急,采纳了石德的意见,就派门客装扮成使者逮捕江充等人。(“然”‎ ‎“收捕”)‎ ‎(2)过了很长时间,巫蛊害人的事大多不真实,汉武帝知道太子只是心里害怕才逃,没有别的意思,就把江充全家抄斩了。(“信”“族灭”)‎ ‎【解析】‎ ‎3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江充与太子以及卫氏一家有怨恨,担心汉武帝死后被太子处死,正在这时,巫蛊案发生,江充就借此事挟私报复。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太子”“卫氏”“巫蛊事”“充”等即可作出判断。‎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 ‎ 参考译文:‎ 戾太子刘据,是卫皇后所生。元狩元年立为皇太子,那时他七岁了。当初,汉武帝二十九岁才得太子,很是高兴,为此修建了禖祠,命东方朔和枚皋写祭祀禖神的祝词。太子渐渐长大以后,诏令他学习《公羊春秋》,又跟从瑕丘江公学习《谷梁春秋》。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就住在太子宫,汉武帝给他修建了博望苑,让他与宾客往来,依他的兴趣行事,于是有好多非正统儒家学派的学说来进献。汉武帝晚年,卫后失宠,江充受重用。江充与太子以及卫氏一家有怨恨,担心汉武帝死后被太子处死,正在这时,巫蛊案发生,江充就借此事挟私报复。当时,汉武帝年事已高,对事情多有厌烦,怀疑身边的人都干了诅咒蛊害之事,诏令彻查此事。江充负责查处巫蛊案,他已经知道了皇帝的心情,就对皇帝说宫中有蛊毒之气,进到宫内一直到皇帝的住处,拆毁宝座,掘开地面。汉武帝派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人协助江充。江充就到太子宫挖掘蛊物,找到用桐木刻成的小人。当时汉武帝有病,到甘泉宫避暑去了,只有皇后和太子在宫内。太子召见少傅石德问他这件事应该怎么办,石德害怕因为是师傅的关系被一起处死,就对太子说:“现在胡巫和来调查此事的官员掘开地面找到了证据,不知道是胡巫故意放在那里的呢,还是真的就有,我们自己无法辨明,可以伪称诏令用符节把江充等人收捕入狱,把他们的奸诈阴谋追查清楚。再说皇帝正在甘泉宫养病,皇后以及家吏的请安问候都得不到回复,皇帝是死是活都不得而知,而现在奸臣干出这种事,太子您难道不记得从前秦朝太子扶苏被害的事情吗?”太子十分着急,采纳了石德的意见,就派门客装扮成使者逮捕江充等人。太子命舍人无且拿着符节连夜进入未央宫殿的长秋门,派发中厩里皇后的马车装载射手,搬取武库的兵器,调发长乐宫的卫队,向文武百官宣称江充造反,然后就斩了江充巡示朝野,在上林苑烧死了胡人神巫。长安城大乱,传言太子造反,因此民众不肯归附太子。太子军队被打败,逃走,没有抓到他。太子出逃,往东跑到湖县,躲藏在泉鸠里百姓家。这家人贫穷,常常卖鞋来供养太子。太子有故人在湖县,听说他资财充足,就派人前去传呼,由此被人发现。当地官吏带人来围捕太子,太子心想逃不掉了,就进到屋里闭上门上吊自杀。过了很长时间,巫蛊害人的事大多不真实,汉武帝知道太子只是心里害怕才逃,思,就把江充全家抄斩了。武帝痛心太子无罪而死,就修建了思子宫。天下人听说这件事后也都为之难过。‎ 十、【18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11月校际联合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二年服阕,迁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帝默然。大夏请凡事非祖宗旧而害军民者,悉条上厘革。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帝不能决,下再议。大夏等言:“事属外廷,悉蒙允行。稍涉权贵,复令察核。臣等至愚,莫知所以。”久之,得旨。织造、斋醮皆停罢,光禄省浮费巨万计,而勇士虚冒之弊亦大减。大同小警,帝用中官苗逵言,将出师。帝召问大夏曰:“卿在广,知苗逵延绥捣巢功乎?”对曰:“臣闻之,所俘妇稚十数耳。赖朝廷威德,全师以归。不然,未可知也。”帝默然良久,问曰:“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孝宗崩,武宗嗣位。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瑾欲坐以激变律死,都御史屠清持不可,瑾谩骂曰:“即不死,可无戍耶?”乃坐戍极边。五年夏,赦归。瑾诛,复官,致仕。十一年五月卒,年八十一。赠太保,谥忠宣。‎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七十》)‎ ‎3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B.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C.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D.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又称“春闱”,考中者为“举人”。‎ B. 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 C. 孝宗,庙号。庙号是皇帝驾崩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并不唯一。‎ D. 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大夏宽厚仁爱,剿匪宽严相济。田州、泗城不安定,大夏前往告诫,并未杀戮。后来匪盗重起,他令部下只许活捉,验明身份后,放掉了一半人。‎ B. 刘大夏务求改革,减少财政支出。大夏请求革除非祖宗留下的危害军民的旧制,在皇帝犹豫不决时,大夏据理力争,最终使皇帝下定了决心。‎ C. 刘大夏敢说实话,皇帝大为赞赏。对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大夏不以为然。对孝宗将要出征大同的想法,大夏认为国力不足,防守才是上策。‎ D. 刘大夏不畏权势,遭到发配戍边。大夏曾经因要求严格考核勇士得罪了刘瑾。刘瑾编造田州岑猛的事,将大夏逮捕,让他到最偏僻的边境戍边。‎ ‎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 ‎(2)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 ‎【答案】‎ ‎37.B ‎38.A ‎39.D ‎40.(1)孝宗命令应该实行与变革的事情,有关部门全都如实奏报。恰巧朝内大臣上奏的十六件事情,都是对权贵所不利的。‎ ‎(2)况且淇国公稍稍违背节制,就发动数十万兵众到沙漠地区,怎么能说是容易的事?我揣度现在上策只有防守而已。‎ ‎【解析】‎ ‎3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根据语境把握句子大意,注意主谓短语,如果是一个陈述内容,要断开,表示停顿和下结论的词语可以断开。得出答案: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将相”作后句的主语,“南越”地名,不要分开,“新劳苦”作前句的谓语。‎ ‎3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知识的识记。乡试叫“春闱”错,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应该叫“秋闱”。‎ 点睛: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元代在行省举行,但腹里则分别在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和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举行,共17处。考试分两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试两场,汉人、南人榜试三场。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 ‎ 参考译文:‎ 刘大夏,字时雍,是华容人。刘大夏二十岁的时候在乡试中考取了第一名。考取了天顺八年的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弘治二年服孝期满,(刘大夏)调任为广东右布政使。田州不安定,刘大夏奉命前往平息,于是田州的百姓接受了朝廷的管理。后来山贼反叛,(刘大夏)接受朝廷命令讨伐山贼。(刘大夏)下令一定要活捉山贼,验明实际情况后才判刑,得以活下来的超过一半。弘治十五年(刘大夏)被授予兵部尚书,多次推辞才接受任命。召见以后,皇帝说:“朕多次重用你,你却多次称病拒绝,这是为什么呢?”刘大夏叩首说:“臣年纪大了而且多病,私下里看见天下的老百姓贫穷,倘若有什么出乎意料的事,责任在兵部,自己估计力不从心,因此才推辞的。”皇帝默然不应。刘大夏请求大凡规矩不符合祖宗旧制度且祸害老百姓的,全部分条禀告皇上加以改革。下令(让他)将那些适合改革的弊端更加详细地上报。时逢廷臣奏陈十六件事,都是对权贵所不利的,因此权贵们极力阻止,孝宗拿不定主意,下廷议再讨论。大夏等说:“事属朝廷外官,全都批准。稍稍涉及权贵,又令讨论核实。臣等很愚蠢,不知为什么?”许久,得旨。织造、斋醮都停办,仅俸禄就节省很大数目,而勇士虚报冒领之弊也大为减少。大同发生小的战事,孝宗听信宦官苗逵的话,准备出兵。孝宗仍犹豫不决,召大夏问道“:卿在两广,知道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吗?”大夏答道:“臣听说,俘虏十几个妇女儿童而已,托朝廷威德,全师返回。不这样的话,后果就难说了。”孝宗沉默好久,问道:“太宗频频出塞,现在为什么不行?”大夏回答“:陛下的才干固然不比太宗差,而将领士马远不及太宗时期。如果淇国公稍许违背节制,将数十万兵众委之于沙漠,怎么能说是容易之事。臣揣度现在上策只有防守而已。”都御史戴珊也从旁边表示赞同,孝宗醒悟地说:“要不是你们劝说朕几乎误了大事。”于是果然没再出兵。孝宗去世,武宗即位。刘大夏为人忠诚恳切,孝宗很欣赏他,为国尽忠而将个人得失、安危臵之度外,对于权贵常常制裁压制。(刘大夏)曾经请求严格考核勇士,被刘瑾嫌恶。正德三年九月,借助田州岑猛的事情,把刘大夏逮捕入狱。刘瑾想以过分改变法律之名处死刘大夏,都御史屠滽坚持认为不可以,刘瑾谩骂说:“即使不处死,难道不可以戍边吗?”就判处他到很远的地方戍边。正德五年夏天,(刘大夏)被赦免回来。刘瑾被诛杀,(刘大夏)官复原职。正德十一年五月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为太保,谥号忠宣。‎ 十一、【18届广西来宾市11月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联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鑨,字文中。举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武库主事。世宗斋居二十年,谏者辄获罪。鑨请朝群臣,且力诋近幸方士,引赵高、林灵素为喻。中贵匿不以闻,鑨遂引疾归。起故官,进大理卿。都御史吴时来议律例,多纰戾,鑨力争之。帝悉从驳议。‎ 为吏部尚书。吏部自宋纁为政,权始归部。至鑨,守益坚。故事,冢宰与阁臣遇不避道,至鑨益径直。张位等不能平,因欲夺其权。建议大僚缺,九卿各举一人,类奏以听上裁,用杜专擅。鑨言:“廷推,大臣得共衡可否,类奏启倖途,非制。”给事中史孟麟亦言之。诏卒如位议。自是吏部权又渐散之九卿矣。‎ 大计京朝官,力杜请谒。文选员外郎吕胤昌,鑨甥也,首斥之。考功郎中赵南星亦自斥其姻。一时公论所不予者貶黜殆尽。王锡爵方以首辅还朝,欲有所庇。比至而察疏已上,庇者在黜中,亦不能无憾。会言官论劾虞淳熙、杨于廷。鑨议留淳熙、于廷。给事中刘道隆言淳熙、于廷不当议留,乃下严旨责部臣专权结党。鑨言:“淳熙,臣乡人,安贫好学。于廷力任西事尚书石星极言其才今宁夏方平臣不敢以功为罪若知其无罪以谏官一言而去之自欺欺君臣谊不忍为也。”帝以鑨不引罪,夺其俸,贬南星三官,淳熙等俱勒罢。‎ 鑨遂乞休,且白南星无罪。左都御史李世达以己同掌察,而南星独被谴,亦为南星、淳熙等讼。帝皆不听。鑨固请赐骸骨,仍不允。鑨遂杜门称疾。疏累上,帝犹溫旨慰留,赐羊豕、酒酱、米物,且敕侍郎蔡国珍暫署选事,以需鑨起。鑨坚卧三月,疏至十上,乃许乘传归。居三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清简。‎ ‎(选自《明史,孙鑨传》,有删改)‎ ‎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廷力任西事/尚书石星极言其才/今宁夏方平/臣不敢以功为罪/若知其无罪/以谏官—言/而去之自欺/欺君臣谊不忍为也 B. 于廷力任西事/尚书石星极言其才/今宁夏方平/臣不敢以功为罪/若知其无罪/以谏官一言而去之/自欺欺君/臣谊不忍为也 C. 于廷力任西事/尚书石星极言其才/7今宁夏方平/臣不敢以功为罪若/知其无罪7以谏官—言而去之/自欺欺君/臣谊不忍为也 D. 于廷力任西事/尚书石星极言其才/今宁夏方平/臣不敢以功为罪若/知其无罪/以谏官一言而去之自欺/欺君臣谊不忍为也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九卿,文中指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髙级官职,也就是官位很高的人,但不一定是九个人。‎ B. 首辅,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名。‎ C. 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赐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D.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具有褒义的称号,如武帝、清简。‎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0分)‎ A. 孙鑨为国尽力,恪尽职守。他上奏请斋居二十年的世宗上朝接见群臣,被宦官隐瞒不上报;他指出吴时来的错漏,被皇帝采纳。‎ B. 孙鑨坚持抓权,遭到反制。他担任吏部尚书,坚持抓权,张位想剥夺他的权力,向朝廷提出建议,他反驳张位,但朝廷最终同意了张位的意见。‎ C. 孙鑨力保贤才,遭遇挫折。朝廷考核京官,力求杜绝请托,他驱逐了赵南星的姻亲,却因坚持留任包括自己老乡在内的人而遭受打击。‎ D. 孙鑨看淡官场,不恋官位。他请求退休,并为赵南星辩解,皇帝都没听从,他就托病不出门,尽管皇帝极力挽留,他还是坚持要辞职。‎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冢宰与阁臣遇不避道,至鑨益径直。‎ ‎(2)比至而察疏已上,庇者在黜中,亦不能无憾。‎ ‎【答案】‎ ‎41.B ‎42.D ‎43.C ‎44.(1)旧例,冢宰和内阁大臣路上相遇不回避,到孙鑨更加直趋不回避。(2)等他到了朝廷考察的奏疏己经递上去了,想庇护的人在驱逐的名单中,也就不能没有怨恨。‎ ‎【解析】‎ ‎41.试题分析:原文标点:于廷力任西本,尚书石星扱言其才。今宁夏方平,臣不敢以功为罪。若知其无罪,以谏官一言而去之,自欺欺君,臣谊不忍为也。注意“以…为…”固定结构不要断开,“自欺欺君”固定词语,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以…为…”固定结构不要断开,“自欺欺君”固定词语,不要断开。‎ ‎ ‎ 参考译文:‎ 孙鑨,字文中,考中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任武库主事。世宗过着斋戒生活二十年,直言规劝的人总是遭罪。孙鑨请求皇帝上朝接见群臣,并且极力谴责亲近皇帝受宠的求仙炼丹的人。举赵高、林灵素作为比喻,宦官隐瞒着不让皇帝知道,孙鑨于是托病回家。起用担任原职,升任大理卿,都御史吴时来议沦法律,很多错漏,孙鑨尽力辩驳。皇帝全部听从了他的辩驳意见。‎ 担任吏部尚书。吏部宋纁掌管政事,权力才回到部里。到孙鑨掌管得更加牢靠。旧例,冢宰和内阁大臣路上相過不回避,到孙鑨更加直趋不回避。张位等人不服气,于是想夺去孙鑨的权力,张位等人建议大官位空缺,由九卿各推举一人,分类上奏饪凭皇帝裁决。以此来杜绝专权。孙鑨说:“朝廷推举,大臣可以共同权衡是否妥当,分类上奏打开了侥幸获官位的大门.不符合制度。”“给事中史孟麟也进言说这件事。皇帝下诏最终同意了张位的意见。从此吏部的权力又逐渐分散给了九卿了。‎ 大力考核京城朝廷的官员,尽力杜绝请托。文选员外郎吕胤昌,是孙鑨的外甥,首先被驱逐,考功郎中赵南星也自己驱逐了姻亲,一时间舆论不支持的人被驱逐光了,王锡爵刚任首辅回到朝廷,想庇护一些人。等他到了朝廷考查的奏疏已经递上去了,想庇护的人在驱逐的名单中,也就不能没有怨恨。刚还言官议论弹劾虞淳熙、杨于廷。孙鑨建议留下虞淳熙、杨于廷。给事中刘道隆进言说虞淳熙、杨于廷不应当留任,朝廷于是下诏书,眼里指责部里的大臣专权结党。孙鑨说:“虞淳熙,是我同乡人,安于贫穷喜欢学习。杨于廷尽力负责溪边的事务,尚书石星激励称赞他的才能。现在宁夏刚刚平定,我不敢把功劳当作罪过。如果知道他们没有罪,凭着谏官的一句话而驱逐他们,自欺欺君,我主张合乎正道,不忍心这样做。”皇帝认为孙鑨不认罪,剥夺他的俸禄,降赵南星三级官,虞淳熙等人都被勒令罢职。‎ 孙鑨于是请求退休,并且边界赵南星没有罪。左都御史李世达因自己与赵南星一起掌管考核,而赵南星一人被贬,也为赵南星、虞淳熙等人申辩是非。皇帝都没有听从。孙鑨坚决请求辞职回家,朝廷还是不答应。孙鑨于是托病不出门。奏疏多次递上,皇帝还是下旨好言慰问挽留,上次猪羊、酒酱、米物,并命令侍郎蔡国珍暂时代理选官的事务,以等待孙鑨新任职。孙鑨坚持不出门三个月,奏疏达到十次,才打印做官家的车回去。家居三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清简。‎ 十二、【18届河南省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庄宗,讳存勖,武皇帝之长子也。武皇特所钟爱。帝时年十一,从行。初今入觐献捷,迎驾还宫,昭宗一见骇之,日:“此儿有奇表。”因抚其背曰:“儿将来之国栋也,勿忘忠孝于予家。” 因赐鸂鶒酒卮、翡翠盘。贼平,授检校司空、隰州刺史,改汾、晋二郡,皆遥领之。庄宗洞晓音律?常令歌舞于前。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及壮,便射骑,胆略绝人,其心豁如也。‎ 武皇起义云中,部下皆北边劲兵,及破贼迎銮,功居第一。由是稍优宠士伍,因多不法。或陵侮官吏,豪夺士民,白昼剽攘,酒博喧竞 ‎。武皇缓于禁制,惟帝不平之,因从容启于武皇,武皇依违之。及安塞不利之后,时事多难,梁将氏叔琮、康怀英频犯郊圻,土疆日蹙,城门之外,鞠为战场,武皇忧形于色。帝因启曰:“夫盛衰有常理,祸福系神道。家世三代,尽忠王室,势穷力屈,无所愧心。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今朱氏攻逼乘舆,窥伺神器,陷害良善,诬诳神只。以臣观之,殆其极矣。大人当遵养时晦以待其衰何事轻为沮丧太祖释然因奉觞作乐而罢。‎ 及沧州刘守文为梁朝所攻,其父仁恭遣使乞师,武皇恨其翻覆,不时许之。帝白曰:“此吾复振之道也,不得以嫌怨介怀。且九分天下,朱氏今有六七,赵、魏、中山在他庑下,贼所惮者,惟我与仁恭尔;我之兴衰,系此一举,不可失也。”太祖乃征兵于燕,攻取潞州,既而丁会果以城来降。‎ 天佑五年春正月,武皇疾笃,召监军张承业、大将吴珙谓曰:“吾常爱此子志气远大,可付后事,惟卿等所教。”及武皇厌代,帝乃嗣王位于晋阳,时年二十有四。‎ ‎(选自《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一》)‎ ‎45.下列对文中嘶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人当遵/养时晦/以待其衰/何事轻为沮丧/太祖释然/因奉觞作乐而罢/‎ B. 大人当遵养时晦/以待其衰/何事轻为沮丧/太祖释然/因奉觞/作乐而罢/‎ C. 大人当遵养时晦/以待其衰/何事轻为沮丧/太祖释然/因奉觞作乐而罢/‎ D. 大人当遵/养时晦/以待其衰/何事轻为沮丧/太祖释然/因奉觞/作乐而罢/‎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入觐:既指诸侯于秋季入朝进见天子,也可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 B. 迎銮:迎,迎接,对着;銮,銮驾,皇帝的车驾;迎銮就指迎接皇帝。‎ C. 监军:古时代表朝廷理军务,督将帅。后出监诸镇,与统帅分庭抗礼。‎ D. 厌代:古代对辞官或者卸任的委婉说法,意思上有厌恶官场事物之意。‎ ‎4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宗年少时即能文能武。十一岁随父出征,受到昭宗夸奖赏赐,十三岁学习《春秋》,亲手抄写略通大意。‎ B. 庄宗善抓机遇。刘守文受到梁攻击时,派他的父亲来求救,武皇起初不同意,庄宗认:是他们重新振兴的机会,劝武皇出兵。‎ C. 庄宗沉着冷静。武皇的部下经常放纵'外族频犯’他忧彤于色,庄宗劝其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武皇这才释然。‎ D. 庄宗年轻有为。武皇病.匝的时候.嘱托豁军张承业、大将吴珙教导辅助庄宗,庄宗即位时,只有24岁。‎ ‎48.把羹毒篙滚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稍优宠士伍,因多不法。或陵侮官吏,豪夺士民,白昼剽攘,酒博喧竞。‎ ‎(2)今朱氏攻逼乘舆,窥伺神器,陷害良善,诬诳神只。以臣观之,殆其极矣。‎ ‎【答案】‎ ‎45.C ‎46.D ‎47.B ‎48.(1)因此逐渐优待宠爱士兵。(士兵)于是常不守法。有时凌侮官吏,掠夺民众,白天抢劫,酗酒赌博喧哗竞闹。(2)现在朱氏攻击逼近皇帝,窥视皇位,陷害良善之人,欺骗神明上天。照我看,大概已到极点了。‎ ‎【解析】‎ ‎ ‎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重点注意“遵养时晦”“奉觞作乐”是“静养韬晦”“饮酒取乐”的意思,不要断开。‎ ‎46.试题分析:厌代:特指帝王逝世。唐人因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后遂沿用下来。‎ ‎47.试题分析:“刘守文受到梁攻击时,派他的父亲来求救”,应为“他的父亲派遣使者来求救”。‎ ‎48.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优宠”译为“优待宠爱”,“因”译为“于是”,“剽攘”译为“抢劫”,“乘舆”译为“皇帝”,“诬诳”译为“欺骗”,“殆”译为“大概”。‎ 参考译文:‎ 庄宗,讳名存勖,是武皇帝的长子。武皇十分钟爱他。庄宗十一岁,随父出征。并开始让他入朝拜谒报捷,迎驾回宫,唐昭宗一见他便惊讶地说:“这孩子有异相。”因而摸着他的背说“:孩子将来是国家栋梁,不要忘了对我家忠孝。”于是赐给他刻有紫鸳鸯的酒杯、翡翠盘。战事结束,被授以检校司空、隰州刺史,改任汾、晋二郡,都是隔很远监控。庄宗精通音律,常让人在面前歌舞。十三岁学习《春秋》,亲手抄写,略通大致的意思。成年后便射箭骑马,胆量过人,心胸开阔。‎ 武皇在云中起义,部下都是北方强兵,破贼迎驾,功劳最大,因此逐渐优待宠爱士兵,士兵常不守法。有时凌侮官吏,掠夺民众,白天抢劫,酗酒赌博喧哗竞闹。武皇不多禁止,而庄宗却看不过去,便私下劝告武皇,武皇犹豫不决。等安塞一战失利之后,形势艰难,梁将军民叔琮、康怀英频频侵犯边界,疆土越来越少,城门之外也踏成了战场,武皇的忧虑在脸上表现出来。庄宗对武皇说:“盛衰有寻常的事理,祸福关系到神的旨意。我家三代忠于唐王朝,势力有些削弱,无愧于心。物不到极点不会走向反面,恶不到极点不会消亡。现在朱氏攻击逼近皇帝,窥视皇位,陷害良善之人,欺骗神明上天。照我看,大概已到极点了。父亲应静养韬晦,等待他的衰落,哪用得着这么沮丧!”太祖听了后放下心,又饮酒取乐。‎ 沧州刘守文受梁朝攻击,他的父亲刘仁恭派人来请救兵,武皇恨他反复无常,不想答应。庄宗说:“这正好是我们重新振兴的机会,不必因为这个介意以前的怨恨。现在把天下分九份,朱氏现今占了六七份,赵、魏、中山在他手中,贼寇所害怕的,只有我们和刘仁恭了。我们的兴衰,在此一举,不可失去机会。”太祖于是从燕地征兵,攻下潞州,不久丁会果然献城投降。‎ 天祜五年一月,武皇病重,召见监军张承亚、大将吴珙说:“我常爱这孩子志气远大,可接我的事业,希望你们多加教导。”武皇死后,庄宗便在晋阳即王位,时年二十四岁。‎ 文言文阅读练习2‎ 十三、【18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蚤孤,事母孝。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中绍兴五年进士第。知温州瑞安县。瑞安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殿中侍御使吴芾荐为检法官,迁监察御使。孝宗初元,金主完颜褒新立,求和,而中原旧人多求归。诏问何以处此,良翰言:“议和,复纳降,皆非是。必定计自治,而和不和,任之乃可。”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金再移书求故疆,良翰言:“中原皆吾故土,况唐、邓、海、泗①又金渝盟后以兵取之,安得以故疆为言而归之?”朝廷遣史正志至建康,与张浚议事乖牾,良翰劾之,上曰:“正志亦无罪。”良翰言:“陛下使浚守淮,则任浚为重,一郎官为轻,且正志居中,浚必为去就。”上悟,出正志为福建漕运。杨存中为御营使,总殿前军,良翰言:“存中久擅兵柄,太上皇罢就第,奈何复假使名?宜慎履霜之戒②。”疏三上,存中竟罢。良翰在谏省,成恭皇后受册,官内外亲属二十五人,良翰论其冗,诏减七人。进给事中。改礼部侍郎,不拜。召为太子詹事,既见,上属以调护之责。一日,召对选德殿,出手书唐太宗与魏征论仁德功利之说,俾极陈今日所未至者。良翰退,上疏。上为之嘉叹,诏兼侍讲。未几,以疾告老。卒,年六十五。光宗立,特谥献肃。学!科网 ‎(节选自《宋史·陈良翰传》‎ ‎【注】①唐、邓、海、泗:指当时的唐州、邓州、海州、泗州。②履霜之戒;指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来。比喻看到眼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提高警惕。‎ ‎49.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B. 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C. 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D. 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元”: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之初,惯例要改元纪年,改元的第一年称元年,也称“初元”。‎ B. “金”: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曾先后灭掉辽和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 C. “中原”: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D. “太上皇”: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和不在世父亲的头衔。‎ ‎5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良翰德才兼备,精于吏治。他孝顺母亲,稳重端庄,做文章恢宏博大有气概;他在吏治尚严的瑞安任知县时,用宽松的政令安抚百姓,成效显著。‎ B. 陈良翰洞悉时局,富有见地。对如何处理金主求和、中原旧人求归一事,他认为关键在于谋求自治;他认为金主写信索要故土是无理要求,不应归还。‎ C. 陈良翰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他认为皇上对史正志和杨存中的任命不妥,坚决反对;他在担任谏官时,敢于直言成恭皇后的亲属封官太多。‎ D. 陈良翰忠于国事,深受倚重。他为官公正,屡次从国家大局出发,建言献策;皇上托付他调护太子之责,又让他指陈当今不足,他的上疏令皇上赞赏不已。‎ ‎5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译:‎ ‎(2)况唐、邓、海、泗①又金渝盟后以兵取之,安得以故疆为言而归之?‎ 译:‎ ‎【答案】‎ ‎49.A ‎50.D ‎51.C ‎52.(1)有人问他用的是什么方法,陈良翰说:“没什么方法,只不过我使自己的心保持公正,好像空堂上悬挂明镜一样能洞察一切(比喻廉明公正)。” (2)何况唐州、邓州、海州、泗州又是金国违背盟约后用武力夺取的,怎么能用旧有的疆土为借口要求它们归还呢?‎ ‎【解析】《宋史•陈良翰传》,作者:脱脱,朝代:元。‎ ‎4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连词“而”,动词“言”等,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张对的也不是这件事。‎ 点睛: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5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或”(有人),“第”(只不过),“公”(使……公正)。(2)“渝”(违背),第一个“以”(用、凭借),“安得”(怎么能够)。‎ ‎【参考译文】‎ 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他很早就没了父亲,服侍母亲很孝顺。陈良翰天性端庄稳重,做文章恢宏博大有气概。绍兴五年进士及第。任温州瑞安县知县。瑞安民风以骄横跋扈闻名,官吏治理政事崇尚严厉。陈良翰偏偏用宽厚的办法安抚当地的百姓,催租不下文书,只把需要缴纳的物品的名目公布给大家看,百姓争着高高兴兴地交纳。判决诉讼都能查得实情。有人问他用的是什么方法,陈良翰说:“没什么方法,只不过我使自己的心保持公正,好像空堂上悬挂明镜一样能洞察一切(比喻廉明公正)。”殿中侍御史吴芾举荐他为检法官,后又升为监察御史。孝宗初立,‎金国的 君主完颜褒新登上君位,请求讲和,中原地区原来的宋人很多请求南归。皇帝问如何处理此事,陈良翰进言:“与金议和,又接受那些曾经投降金国的人,都是不对的。一定要制定计划让国家自然安治。议和成不成,随它去好了。”张浚驻军在淮水、泗水一带谋划进攻,而议论的人争着进献防守长江的计策,陈良翰进言:“应当巩固国家的屏障,使托付专一。如今舍弃淮河防守长江,是放弃土地舍弃便利条件,朝廷过分决断,使得军事督府不能够专心统兵在外(抵御外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金国第二次送信要求得到原来的疆土,陈良翰上言:“中原地区全都是我们原来的国土,何况唐州、邓州、海州、泗州又是金国违背盟约后用武力夺取的,怎么能用旧有的疆土为借口要求它们归还呢?”朝廷派遣史正志到建康,和张浚议事意见不合。陈良翰弹劾他,皇上说:“史正志也没有罪过。”陈良翰进言:“陛下派张浚守卫淮河,那就应主要依靠张浚,一名郎官无足轻重,而且(如果)史正志还在朝中,张浚必然会离开(不担任官职)。”皇上醒悟,派遣史正志出朝为福建转运使。杨存中任御营使,统率殿前军队,陈良翰进言:“杨存中长期把持军权,太上皇罢免他回府居住,怎能再次任命他?应当谨记踩到霜上知道坚冰将至的古训(对未来提高警惕)。”奏疏上了三次,杨存中终于被罢免。陈良翰任谏官时,成恭皇后接受册封,她父母亲戚有二十五人被授予官职,陈良翰议论说授官太多,皇上下诏减少七人。升为给事中。改官礼部侍郎,没有任命。召为太子詹事,觐见之后,皇上把调教辅助太子的责任托付给他。一天,皇上召他在选德殿觐见,拿出亲手书写的唐太宗和魏征谈论仁德功利的对话,让他尽情陈述现在没有做到的事情。陈良翰退下来,上奏疏。皇上对他的奏疏嘉赏感叹,下诏让他兼任侍讲。不久,陈良翰因病请求退休。去世时六十五岁。光宗登基后,特赐谥号献肃。‎ 十四、【18届湖北省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襄,少孤,出游乡校,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所谓知天尽性之说,皆指为迂阔而莫之讲。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闻者皆笑以惊,守之不为变,卒从而化,谓之“四先生”。襄举进士,调浦城主簿,摄令事。县多世族,以请托肋持为常,令不能制。襄欲稍革其俗,每听讼,必使数吏环立于前。私谒者不得发,老奸束手。民有失物者,贼曹捕偷儿至,襄语之曰“某庙钟能辨盗,犯者扪之辄有声,余则否”。乃遣吏先引以行,自率同列诣钟所祭祷,阴涂以墨,而以帷蔽之。命群盗往扪,少焉呼出,独一人手无所污,扣之,乃为盗者。知河阳县,始教民种稻。富弼为郡守,一见即礼遇之,及入相,荐为秘阁校理、判祠部。知常州,运渠横遏震泽,积水不得北入江,为常、苏二州病。襄度渠之丈尺与民田步亩,定其数,授以浚法,水不复积。知谏院,改侍御史知杂事。论(王安石)青苗法不便,且言韩维不当为中丞。皆不听,襄以言不行,愿补外。安石欲以为陕西转运使,帝惜其去,留修起居注。逾年,安石又欲出之,帝不许。寻直学士院,安石益忌之,擿其书诏小失,出知陈州。卒,年六十四,赠给事中。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既亡,友人视其箧,得手书累数十幅,盈纸细书,大抵皆民事也。在经筵时,神宗顾之甚厚,襄以司马光至于郑侠三十三人对,谓光等皆股肱心膂之臣,不当久外。谓侠愚直敢言,发于忠义,投窜瘴疠,朝不谋夕,愿使得生还。帝不能尽用。‎ ‎(节选自《宋史·陈襄传》)‎ ‎5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犯者扪之辄有声 扪:按,摸    B. 扣之,乃为盗者  扣:拘押,扣押 C. 擿其书诏小失  擿:揭发    D. 朝不谋夕  谋:预料 ‎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校,又称乡学,是古代政府开办的地方学校,通过乡试成了生员才有资格就读。‎ B. 摄令事,“摄”在这里指官员代理某个官职的工作,也指官员兼任其他官职的工作。‎ C. 赠给事中,赠在这里指赠官,古代朝廷给已死的官员或其父祖加封爵位或官职。‎ D. 经筵,中国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5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襄做事不苟同流俗。他和朋友陈烈等四人提倡新的文风,宣传了解天命觉悟本性的主张。虽然当地百姓一时并不理解,但最终还是被陈襄等人教化了。‎ B. 陈襄为官不惧奸邪和强权之人。他在浦城审案时让多位官吏参加,使坏人的各种伎俩无法得逞。他批评青苗法,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总想撵他到京外为官。‎ C. 陈襄积极向朝廷推荐人才。他在河阳时教农民种植稻谷,富弼很欣赏他。陈襄一当上宰相就把富弼推荐给朝廷。此外他还向皇帝推荐了司马光等许多人。‎ D. 陈襄关心百姓生活。他曾利用大钟巧妙地给百姓找出真正的盗贼,还详细记录要办理的与百姓有关的各种事务,曾设法解决了苏、常二州的滞水问题。‎ ‎5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遣吏先引以行,自率同列诣钟所祭祷,阴涂以墨,而以帷蔽之。‎ ‎(2)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 ‎【答案】‎ ‎53.B ‎54.A ‎55.C ‎56.(1)就派遣吏卒先带着(疑似小偷的人)前去(寺庙),自己带领同僚到钟所在的位置祭祀祷告,暗中把墨汁涂抹到钟上,用布幔把钟遮蔽起来。‎ ‎(2)陈襄(做官)到任职所在的地方,必定致力于兴办学校,平日用心把讨论研究百姓的利益和困难当作最紧急的事(来做)。‎ ‎【解析】‎ ‎5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B项“扣之,乃为盗者”的“扣”,结合前后文语境可 点睛: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陈襄,幼时丧父,出外到乡校游学,与陈烈、周希孟、郑穆是好朋友。当时读书人都沉浸迷失在注重修饰文词的文章中,(对儒家)所说的了解天命觉悟本性的学说,都指责是思想言行不合实际而没有人来研究这样的学说。陈襄他们四个最先一同在沿海地区提倡这些学说,听到的人都笑话(他们),惊讶不已,他们坚持这样做不改变,最终(大家)都听从了他们并且受到教化,(人们)称他们为“四先生”。陈襄考中进士,调任为浦城主簿,代理县令事务。浦城县有很多世代显贵的家族,把私相嘱托,对(政权)把持横行当作平常的事,县令不能控制(这个局面)。陈襄逐渐改变这个习气,每次审理诉讼案件,一定让多位官吏围着站在自己面前。(这样一来),私下进见(说情)的人没法说话,参与此事的老到奸滑的官吏毫无办法。百姓有东西被偷了,抓捕盗贼的官员抓了(疑似)小偷(的人)送到,陈襄告诉他们说“某座寺庙里的钟能够辨识出盗贼,偷了东西的人摸钟就会发出响声,其余的人摸应该不响”。就派遣吏卒先带着(疑似小偷的人)前去(寺庙),自己带领同僚到钟所在的位置祭祀祷告,暗中把墨汁涂抹到钟上,用布幔把钟遮蔽起来。命令这些小偷到布幔里去摸钟,过了一会喊他们出来,只有一个人手上没有被墨汁染黑。审问他,就是那个偷东西的贼。(陈襄)担任河阳县令,开始教导农民种植稻谷。富弼作郡守,一见到就用优厚的礼节对待陈襄,等到富弼做了宰相,还推荐陈襄去做秘阁校理、监管祠部(事务)。(陈襄)担任常州知州,运河的水从旁边冲到了太湖,积存的水不能从北边泻入长江,成了常州、苏州两地的灾害。陈襄估算了运河的长度和百姓田地的面积,确定了数字,把疏通的办法交给他们,滞水不再积留。在谏院任职,又改任侍御史知杂事(官名。唐朝置,以年深御史充任,总管御史台庶务。五代沿置,以郎中、员外郎一人兼任。宋初因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去“知杂事”之号,置侍御史一人,为御史台副长官)。批评王安石青苗法不合理,而且进言说韩维不应当任命为中丞。(皇上)都没有采纳(这些意见),陈襄因为这些建议没有被接受,想到京城之外任职。王安石想把他安排去做陕西转运使,皇上舍不得他离开,留下他编写《起居注》。过了一年,王安石又想把他弄到外地去,皇上不答应。不久到学士院任职,王安石更加忌惮他,揭发他书写诏书中的小的过失,让他出京到陈州当知州。(陈襄)去世,年龄是六十四岁,被追封为给事中。陈襄(做官)到任职所在的地方,必定致力于兴办学校,平日用心把讨论研究百姓的利益和困难当作最紧急的事(来做)。他去世以后,朋友察看他的书箱,找到了他亲手书写的几十张文稿,纸上写得满满的,都是很细的字,大多是(与)百姓(有关)的事。(陈襄)在给皇上讲解经籍的时候,神宗对他关怀很优厚,陈襄拿司马光、郑侠等三十三人作为(对皇上)的回答,说司马光等人都是辅佐得力可做亲信的大臣,不应当让他们长期在外地做官。又说郑侠朴实直爽敢于说话,(言语)都是出于忠诚正义,流放(南方)瘟疫(多发)的地区,早上无法预料晚上的事,(非常危险),希望让他能够活着回到京城。皇帝没有全部采纳。‎ 十五、【18届山东省菏泽市七县一中(郓城一中、曹县一中等)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叔似,字象先,游太学,解褐国子录。初登对,论:“祖宗立国之初,除二税外,取民甚轻。自熙宁以来,赋日增而民困滋甚。”孝宗嘉纳,因曰:“朕在宫中如一僧。”叔似曰:“此非所望于陛下,当论功业如何。正使海内富庶如文、景,不过江左之文、景;法度修明如明、章,不过江左之明、章。陛下即位二十余年,国势未张,未免牵于苟安无事之说。”上默然。迁太常博士,上自除叔似左补阙。叔似论事,遂劾首相王淮去位。‎ 属金主殂,叔似奏:“规模果定,则乘五单于争立之机;规模不存,则恐成五胡迭起之势。”光宗受禅,时传金使入界使名未正,叔似奏:“自寿皇一正匹敌之礼,金人常有南顾之虞,使名未正而遽受之,只以重其玩侮。”翼日复奏:“谋国者畏敌太过。”上奋然开纳。‎ 权户部侍郎。初,丞相周必大请择侍从、台谏忠直者提举太史局,盖用神宗朝司马光与王安礼故事,遂命叔似提举。两浙民有身丁钱,叔似请于朝,遂蠲之。‎ 时韩侂胄开边,除兵部尚书、宣抚使。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叔似料敌必侵光、黄,委总领陈谦按行五关,发鄂卒守三关。金果入寇,谦驻汉阳为江左节制。‎ 叔似夙以功业自期,逮临事,绝无可称。以御史王益祥论,夺职。侂胄诛,谏官叶时再论,降两官,谪福州,以兵端之开,叔似迎合故也。久之,许自便。嘉定十四年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恭翼。叔似雅慕朱熹,穷道德性命之旨,谈天文、地理、钟律、象数之学,有稿二十卷。‎ ‎(选自《宋史·薛叔似传》,有删改)‎ ‎5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B. 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C. 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D. 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古代百姓大多穿粗布制成的衣物。‎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D. 受禅,指同一朝代,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也指古时推举部落首领的―种方式。‎ ‎5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薛叔似积极进言,他进言说,现在的百姓的赋税过重;他批评皇帝有苟且偷安之嫌;这些建议都被皇帝高兴接纳。‎ B. 薛叔似忠于国家,金国君主死后,他分析形势,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他指责为国谋划的人太过害怕敌人。‎ C. 薛叔似有远见,有学识。他预料金国人要入侵,并布置好防备,后来应验了;他仰慕朱熹,且学问广博,著作丰富。‎ D. 薛叔似的仕途有顺利,也有不顺。他被皇帝亲自授官,被丞相依照旧例封官;他受韩侘胄的牵连而被贬官。‎ ‎6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名未正而遽受之,只以重其玩侮。‎ ‎(2)叔似夙以功业自期,逮临事,绝无可称。‎ ‎【答案】‎ ‎57.B ‎58.D ‎59.A ‎60.(1)使节名称未定而匆忙接受他们,只能加重他们的玩弄侮辱之心。(2)薛叔似向来用功业期待自己,等到面对具体事情,毫无值得称赞之处。‎ ‎【解析】‎ ‎57.试题分析:原文标点: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58.试题分析:“同一朝代”错,不一定是同一朝代,也可以发生在王朝更迭之时。‎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同一朝代”错,不一定是同一朝代,也可以发生在王朝更迭之时。‎ ‎59.试题分析:“这些建议都被皇帝高兴接纳”错,他批评皇帝有苟且偷安之嫌,皇帝只是沉默,态度不明。‎ ‎60.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正:确定,遽:匆忙,重:加重,夙:向来,期:期待,临:面对。‎ 参考译文:‎ 薛叔似,字象先,在太学求学,出仕任国子录。初次上朝进见,议论:“祖宗建国初年,除了两税以外,取自民间的很少。从熙宁年以来,赋税一天天增加而百姓的困苦也更加厉害。”孝宗嘉奖采纳,于是说:“我在宫中像一个和尚。”薛叔似说:“这不是期待陛下要做的,应当看的是功业怎么样。即使国内富裕丰足像汉文帝、汉景帝时,也不过是偏安江东的汉文帝、汉景帝;法度严明像明帝、章帝,也不过是偏安江东的明帝、章帝,陛下登基二十多年,国家的势力还没有扩张,未免是被苟且偷安但求无事的说法牵扯住了。”皇帝沉默不语,升任太常博士,皇帝自己授任薛叔似左补阙,薛叔似议论政事,于是弹劾首相王淮,让他离职。‎ 恰好金国君主死了,薛叔似上奏:“规划果真确定了,就趁五个单于争皇位的机会起兵,如果没有规划,就恐怕会出现五胡相继而起的情况。”光宗接受禅位,当时传呼全国使臣进入国境的使节的名称没有确定,薛叔似上奏:“自从寿皇端正了对等国家的礼节,金人常有南顾之忧,使节名称未定而匆忙接受他们,只能加重他们的玩弄侮辱之心。”第二天又上奏:“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害怕敌人太过分。”皇帝振奋接纳。‎ 代理户部侍郎,当初,丞相周必大请求选择侍从、台鉴官里忠诚正直的人担任提举太史局,大概是按照神宗朝司马光和王安礼的旧例,于是命令薛叔似担任提举。两浙百姓要缴纳身丁钱,薛叔似向朝廷请求,于是免除了它。‎ 当时韩侂胄开拓边疆,授任兵部尚书、宣抚使。薛叔似正在请求下拔公款,分派军粮物资运输,招兵买马,选拔招来官吏,而皇甫斌在唐州的部队已经失败了。于是弹劾皇甫斌,送南安军安置,薛叔似预料敌人一定侵犯光州、黄州,委托总领陈谦巡视五关,征调湖北士兵守卫三关。金国人果然入侵,陈谦驻在汉阳担任江左节制。‎ 薛叔似向来用功业期待自己,等到面对具体事情,毫无值得称赞之处。因御史王益祥提议,薛叔似被免职。韩侂胄被杀,谏官叶时再提议,薛叔似降两级官阶,贬到福州,因为战事开始时,薛叔似迎合韩侂胄的缘故。过了很久,准许自便居住。嘉定十四年去世,赠官衔省银青光禄大夫,谥号恭翼。薛叔似非常仰慕朱熹,探究道德性命之学的意义,谈论天文、地理、钟律、象数的学问,有文稿二十卷。‎ 十六、【18届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区第一中学百校联盟试题2 11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宗政,字德夫,绛州人。宗政自幼豪伟,有胆略,常出没疆场间。开禧二年,金将完颜董犯襄、郢,宗政率义士据险游击,夺其辎重。宣抚使吴猎奇之,补承节郎。京西路分赵方荐其才,转秉义郎。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枣阳。宗政与统制扈再兴、陈祥分为三军,设覆三所,蹀血以战,金兵败走。寻报枣阳围急,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突如神。金人大骇,宵遁。方时移帅京西,闻捷大喜,差权枣阳军。初视事,一爱仆犯新令,立斩之,军民股栗。于是筑堤积水,修治城堞,简阅军士。十一年,金帅完颜赛不拥步骑围城,宗政与再兴合兵角敌,历三月,大小七十余战,宗政身先士卒。金人战辄败,忿甚,周城开濠,四面控兵列濠外,飞锋镝。宗政厚募壮士,乘间突击,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宗政随方力拒。随守许国援师至白水,鼓声相闻。宗政率诸将出战,金人奔溃。十二年,金人摘强兵,扔云梯径抵西北圜楼登城。城中军以长戈春其喉,敢勇军自下夹击金兵。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天反风,金人愈忿,炮愈急。会王大任领锐卒一千冒重围转斗入城,内外合势,士气大振,贾勇八金营,自晡至三更,金人横尸遍地,获辎重牛马万计。制置司以湖阳县迫境金兵,檄宗政图之。宗政一鼓而拔,夷荡营砦,金人自是不敢窥襄、汉、枣阳。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宗政发廪赡之,为给田,创屋与居。金人呼为“孟爷爷”。俄病疽卒。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赏,有罪者亲必罚。未尝学兵法,而暗与之合。死之日,边城为罢市恸哭。‎ ‎(节选自《宋史·孟宗政传》)‎ ‎6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B. 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C. 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D. 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来转化为行政区,在宋朝和元朝都是最高行政区划。‎ B. 堞,城墙上外侧所设墙垛,可抵挡敌人的箭石攻击,可从孔隙中对敌人射箭发炮。‎ C. 三更,即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3:00至第二天1:00。‎ D. 罢市,文中是指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停止买卖以表示对逝者的悲痛哀悼之情。‎ ‎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宗政久经历练,屡克金兵。他从小有胆略,常在边界战场出入,后因才能获得重用。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恶战,力克强敌。‎ B. 孟宗政善于协作,战功卓越。他与其他将领合作抗敌,曾和增援的扈再兴一起与金军进行了七十多次战斗,和王大任内外结合,大败金兵。‎ C. 孟宗政行动果敢,出击迅猛。枣阳危急,他带领部队很快抵达枣阳,金兵恐慌逃走。金兵压境湖阳,他一鼓作气扫荡金兵营寨,震慑了金人。‎ D. 孟宗政军纪严明,公正无私。他曾将触犯新法令的爱仆斩首,使军民惊骇。他绝不考虑亲疏关系,做到了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6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政厚募壮士,乘间突击,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宗政随方力拒。‎ ‎(2)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宗政发廪赡之,为给田,创屋与居。‎ ‎【答案】‎ ‎61.D ‎62.A ‎63.B ‎64.(1)孟宗政用重赏招募勇士,找机会突然袭击,金兵支撑不下去,派重兵攻城,孟宗政赵方全力抗击。(2)来归附的中原遗民数以万计,孟宗政打开粮仓救济他们,分给他们田地,盖房子给他们住。‎ ‎【解析】‎ ‎6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6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在宋朝和元朝都是最高行政区划”错,元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行省”。‎ ‎6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B项,“曾和增援的扈再兴一起与金军进行了七十多次战斗”错,文中许国、王大任增援,至于扈再兴,文中只是说“宗政与再兴合兵角敌”。‎ ‎6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厚”译为“用重赏”,“间”译为“机会”,“薄”译为“靠近,这里指攻打”。(2)句中:“发”译为“打开”,“赡”译为“救济”,定语后置句“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翻译为“来归附的中原遗民数以万计”。‎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孟宗政,字德夫,是绛州人。孟宗政从小就豪爽伟岸,有胆略,常常在边界战场出入。开禧二年,金将完颜董侵犯襄州、郢州,孟宗政率领义士借助天险进行游动作战,夺取金兵的军用物资。宣抚使吴猎认为他是个奇才,补授承节郎。京西路赵方推荐他的才能,转官秉义郎。嘉定十年,金兵进犯襄阳、枣阳。孟宗政与统制扈再兴、陈祥分成三军,在三个地方设下埋伏,浴血奋战,金兵败逃。不久得到报告说枣阳被围危急,孟宗政中午从岘首出发,天快亮的时候抵达枣阳,快马奔驰,行军如神。金兵十分恐慌,乘夜逃走。赵方这时正好移任京西帅臣,得到捷报大喜,差遣孟宗政代理枣阳军。刚上任,他的一个爱仆犯了新法令,立即将他斩首,军民惊骇。于是筑堤积水,修建城墙,检阅士兵。十一年,金兵元帅完颜赛不率领步骑兵围城,孟宗政五扈再兴会合兵力抵抗敌人,历时三个月,大小七十多次战斗,孟宗政身先士卒。金兵每战必败,十分气忿,环绕城墙开挖壕沟,四面派士兵排列在壕沟外,发射飞箭。孟宗政用重赏招募勇士,找机会突然袭击,金兵支撑不下去,派重兵攻城,孟宗政跟随赵方全力抗击。随州守臣许国的增援部队到了白水,战鼓声都能听得见。孟宗政率将领们出城迎战,金兵溃散奔逃。十二年,金兵选派强兵,抬着云梯直接到西北圆楼下登城。城中的军士用长戈捣击他们的喉咙,敢勇军从下面夹击金兵。金兵连续没能达到目的,不久乘顺风渡过壕沟,抛扔浇了油的皮革焚烧战棚,孟宗政激励将士们进行血战,共十五阵,飞箭蝗石交加,金兵死了一千多,射死了金兵都统。天刮起反方向的风,金兵更加愤怒,炮打得愈发密争。正好宋将王大任带着一千精锐士兵冒着重围转战入城,内外合力,士气大振,奋勇冲进金兵营垒,从晚饭时到三更,金兵死尸遍地,缴获数以万计的辎重牛马。制置司因为湖阳县有金兵压境,发命令让孟宗政去对付。孟宗政一鼓作气将金兵拔除,扫荡营寨,全国人从此不敢窥视襄、汉、枣阳。来归附的中原遗民数以万计,孟宗政打开粮仓救济他们,分给他们田地,盖房子给他们住。全国人民称呼他叫“孟爷爷”。不久生恶疮去世。孟宗政对于有功劳的即使有怨仇也必定奖赏,有罪过即使是亲近的人也必定惩罚。从没学过兵法,却暗里与兵法相合。孟宗政死的那天,边城为他罢市痛哭。学!科@网 十七、【18届湖北省荆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文言文阅读 孙伏伽,贝州武城人。仕隋,以小史累劳补万年县法曹。高祖武德初,上言三事。帝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朕惟寡德,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初,帝受禅,伏伽最先谏,帝欲尽下情,故不次见拔,以示群臣。是时,军兴赋敛重,伏伽数请厘损。帝语裴寂曰:“平乱责武臣守成责儒臣虚心尽下冀闻嘉言若李纲孙伏伽可谓谊臣矣俯首噤默岂朕所望哉?”东都平,大赦天下,又欲责贼支党,悉流徙恶地。伏伽谏曰:“臣闻王者无戏言,今四方已定,法者陛下自作,须自守之,使天下百姓信而畏也。自为无信,欲人之信,岂可得哉?臣愚以为贼党于赦当免者,宜一切加原,则天下幸甚。” 又表置谏官。帝皆钦纳。太宗 即位,封乐安县男,迁大理少卿。帝数出驰射,伏伽谏曰: “臣闻天子之居,禁卫九重,出也警,入也跸,非直尊其居处,为社稷生人计也。比闻陛下走马射帖,此直少年诸王务耳,安得既为天子,尚行之乎?”帝悦曰:“卿能言朕失,朕能改之,天下庶有瘳乎!”后坐奏囚失,免官。起为刑部郎中。累迁大理卿。时司农市木?,倍直与民,右丞韦劾吏隐没,事下大理讯鞫。伏伽曰:“缘官市贵,故民直贱。臣见司农识大体,不见其罪。”帝悟,顾 曰:“卿不逮伏伽远矣。”久之,出为陕州刺史,致仕。显庆三年卒。始,伏伽拜御史时,先被内旨,而制未出,归卧于家,无喜色。顷之,御史造门,子弟惊白,伏伽徐起见之。时人称其有量,以比顾雍云。‎ ‎(节选自《新唐书·孙伏伽传》)‎ ‎6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平乱责武臣/守成责儒臣/虚心尽下/冀闻嘉言/若李纲/孙伏伽/可谓谊臣矣/俯首噤默/岂朕所望哉/‎ B. 平乱责武臣/守成责儒臣/虚心尽下/冀闻嘉言/若李纲/孙伏伽可谓谊臣矣/俯首噤默/岂朕所望哉/‎ C. 平乱责武臣/守成责儒臣/虚心尽下/冀闻嘉言若李纲/孙伏伽可谓谊臣矣/俯首噤默/岂朕所望哉/‎ D. 平乱责武臣/守成责儒臣/虚心尽下/冀闻嘉言若李纲/孙伏伽/可谓谊臣矣/俯首噤默/岂朕所望哉/‎ ‎6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禅,指我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B. 东都,历代王朝在京师以东的都城。隋唐时指洛阳,时京都在长安。‎ C. 县男,爵位名。爵制早已有之,晋代侯、伯、子、男皆封以县,历代因之。‎ D. 警、跸,古代帝王出入时,于所经路途设置侍卫警戒,开路清道,禁止通行。‎ ‎6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武德年间,战事不断,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孙伏伽为民请命,多次请求整治裁减;高祖不仅予以采纳,还夸他为谊臣。‎ B. 唐太宗多次出城打猎,孙伏伽犯颜直谏,认为打猎行为,不务正业,玩物丧志,既为天子,应有所收敛。帝欣然接受其劝谏。‎ C. 孙伏伽认为司农加价出售木?无过,因为官价贵,私营的相对便宜,对百姓有利。太宗顿悟,并批评了韦。‎ D. 孙伏伽处事从容,有顾雍之量。拜治书侍御史时,自己已知旨意,归家后却秘而不宣,待制文到来,举家欣喜而他却若无其事。‎ ‎6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伽最先谏,帝欲尽下情,故不次见拔,以示群臣。‎ ‎(2)法者陛下自作,须自守之,使天下百姓信而畏也。‎ ‎【答案】‎ ‎65.A ‎66.A ‎67.B ‎68.(1)孙伏伽最先谏言,皇帝想全面了解下情,所以破格提拔了他,来给群臣看。(2)法令是陛下自己制定的,必须自己先遵守它,才能让天下百姓信服且敬畏。‎ ‎【解析】‎ ‎6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B项对应的内容,可以找出“孙伏伽”劝谏唐太宗的语句,“臣闻天子之居,禁卫九重,出也警,入也跸,非直尊其居处,为社稷生人计也。比闻陛下走马射帖,此直少年诸王务耳,安得既为天子,尚行之乎”,然后分析其劝谏的角度。‎ ‎6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尽”,活用为动词,全面了解;“不次”,不按次序,即破格;“见拔”,提拔他,“见”代指“他”;“以”,来,表目的;“示”,给……看。第二句中,“法者陛下自作”,判断句,“作”,制定;“守”,遵守;“使”,让;“畏”,敬畏。‎ 参考译文:‎ 孙伏伽,贝州武城人。曾在隋朝做官,以小史累积功劳补授万年县法曹。高祖武德初年,他上书议论了三件事。皇帝很高兴,立即下诏:“周、隋末年,忠臣不敢讲话。朕德行鲜寡,然而希望辅佐协调之臣来辅助我的不到之处,而众大臣却很少直言进谏。孙伏伽至诚慷慨,正直恳切,指责朕的过失毫无隐瞒。应该授予他治书侍御史,并赏赐帛布三百匹。”当初,皇帝接受帝位,孙伏伽最先谏言,皇帝想全面了解下情,所以破格提拔了他,来给群臣看。这时,战事不断,赋税繁重,孙伏伽多次请求整治裁减。帝对裴寂说:“平定祸乱就责成武臣去做,守护成果就责成儒臣去做,虚心礼贤下士,希望能听到美言。像李纲、孙伏伽,可谓正直之臣啊。大臣都俯首闭口不言,岂是朕所希望的吗?”平定东都后,皇帝下诏大赦天下,却又想责罚逆贼的党羽,打算将其全部流放到偏远艰苦的地方。孙伏伽劝谏说:“我听说君王无戏言,如今四方已经安定,法令是陛下自己制定的,必须自己先遵守它,才能让天下百姓信服且敬畏。自己不守信,却要别人守信,这怎么能行呢?我以为那些按赦令应当赦免的贼党,应当一律加以原谅,那将是天下之大幸。”他又上表设置谏官,皇帝都采纳。太宗即位,封孙伏伽为乐安县男,并升任大理少卿。皇帝多次出游骑射,孙伏伽谏言道:“我听说天子的居所,有九重禁卫,出行有警戒,回来就清道,并非只是尊重其居处,而是在为国家和百姓考虑。近来听闻陛下骑马射靶,这只是年少诸王们所好的事务罢了,怎能已做了天子,还做这些事呢?”皇帝高兴地说:“你能指出我的过失,朕能改正过失,天下大概可大治了啊!”后来,因上奏揭发囚犯出现失误,被免官。后又起用为刑部郎中,一步步升迁至大理卿。当时司农卖木橦,以双倍价钱卖给百姓,右丞韦悰弹劾相关官吏隐没了钱财,案件移交到大理寺审讯。孙伏伽说:“正因为官府卖得贵,所以才显得百姓的便宜。我觉得司农的官员识大体,没发现有什么罪。”皇帝醒悟了,看着韦悰说:“你远远不及孙伏伽啊。”过了好久,出京任陕州刺史,退休。显庆三年去世。当初,孙伏伽被授予御史时,皇帝先有此旨意,但任命制诰还没下达,回到家里以后,面无喜色。很快,御史登门宣旨,子弟惊喜地向他报告,孙伏伽慢慢起身去接见。时人都称赞他有度量,认为可以和顾雍相比。‎ 十八、【18届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弟槃女妻之。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会议袷禘礼,同议当,遂用之。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还,进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纪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七年五月书成,自起兵临濠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四十类,凡五卷,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焉。是年赐敕致仕,语极褒美。未行,帝复命与濂议大祀分献礼。久之,起承旨,卒。同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 ‎(节选自《明史·詹同传》)‎ ‎6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B. 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C. 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D. 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 /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70.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茂才,原作秀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两代,秀才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 B. 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有的朝代又称“太学”“国子学”等。‎ C. 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是历代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还可指撰写起居注的官员,在文中“起居注魏观”一句中则指官职名。‎ D. 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用致事、致政、致士、休致等称官员辞职归家,古代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7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詹同聪颖异常,深为他人赏识。他先被虞集称道;后仕陈友谅处;太祖攻下武昌后召他为国子博士,他自己改名为“同”。‎ B. 詹同学识渊博,讲授《易》《春秋》讲得最好。他应诸王之命和诗作文,才思如泉涌,一时间天下无人能比。‎ C. 詹同履职勤勉,深得皇帝赞许。他主持编修《日历》《皇明宝训》,记录皇帝事迹,用以宣示天下,退休时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D. 詹同长于作诗写文,反应敏捷,富有才华,他凭借文章结交知己朋友,受到朋友称赞。皇帝却批评他的文章不应浮夸浅薄,而要通俗易懂,解决当前的重大问题。‎ ‎72.将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贯通。‎ ‎(2)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 ‎【答案】‎ ‎69.C ‎70.D ‎71.B ‎72.(1)当时功臣子弟在内府受教学习,诸博士研究一种经书,没有完全贯通(经书内容)。‎ ‎(2)詹同趁机举成汤不近声色,为后代留下业绩或名声(的事)来回答。詹同因事进献忠言就像这样。‎ ‎【解析】‎ ‎6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7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古人还用致事、致政、致士、休致等称官员辞职归家,古代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说法错误,古代一般致仕年龄为70岁;“致士”指招引贤士。‎ ‎7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他自己改名为‘同’”错,原文是“赐名同”;C项,“用以宣示天下”错,原文为“《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D项,“皇帝却批评他的文章不应浮夸浅薄,而要通俗易懂,解决当前的重大问题”说法错误。参见原文最后两句“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意思是:詹同所作文章多能符合皇帝的旨意,而且他的操行尤其耿直刚介,所以一直到老皇帝的垂爱关注都不曾衰减。故选B。‎ ‎7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教习内府”译为“在内府受教学习”,“治”译为“研究”,“不尽”译为“没有完全”。(2)句中:“因”译为“趁机”,“迩”译为“靠近”,“垂”译为“留下”,“裕”译为“业绩或名声”,“对”译为“回答”,“纳忠”译为“进献忠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时聪颖异常,学士虞集见到他后说:“这是才子啊。”把自己弟弟虞槃的女儿许给他为妻。至正年间,考中茂才异等,被任命为郴州学正。遇到战乱,家居黄州。出任陈友谅的官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攻下武昌后,召他为国子博士,赐名同。当时功臣子弟在内府受教学习,诸博士研究一种经书,没有完全贯通。詹同学识渊博,讲《易》、《春秋》讲得最好。詹同应诸王之命和诗作文,才思如泉涌,一时间天下无人与他匹敌。升迁为考功郎中,当值(撰写)起居注。恰逢议定袷褅礼,詹同所议恰当,于是采用他的建议。洪武元年,詹同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巡行天下,访求贤才。返回后,升任为翰林直学士,迁升侍读学士。皇帝驾驭臣下严厉,御史中丞刘基说:“古时公卿有罪,用盘盛水把剑加在上面,到请罪之室自杀谢罪,用来鼓励廉洁知晓耻辱,保全国家的体统。”詹同当时正好在皇帝身边侍立,于是取《戴记》及贾谊疏来进谏,又切实地议论这件事的利害关系。皇帝曾与侍臣谈论:沉迷音乐和女色的害处大于鸠毒,创业的君王,是子孙继承效法的榜样,尤其不可不谨慎。詹同趁机举成汤不近声色,为后代留下业绩或名声的事来回答。詹同因事进献忠言就像这样。洪武四年,詹同晋升为吏部尚书。洪武六年兼任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制定在学校祭奠先师的乐章。又因渡过长江以来,征讨平定的事迹,礼乐治道的详情,虽然有记载,但尚未成书,詹同请旨编修《日历》。皇帝依允了他的请求,命詹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洪武七年五月书编修完成,自起兵临濠到洪武六年,共一百卷。詹同等又进言:《日历》秘藏于朝廷库府,外人不得一见。请求依照唐朝的《贞观政要》,分辑记录圣上政绩,宣布告示天下。皇帝依允了他们的请求。于是分出四十类,共五卷,命名为《皇明宝训》。以后凡是有政迹,史官每天记录它,随类增入此书中。这年皇帝颁赐敕命允许詹同退休,言语极为褒赞美饰。詹同尚未动身,皇帝又命他与宋濂商议大祀分献礼。过了一段时间,起用他为承旨,死于任上。詹同凭借文章结欢主上受知遇,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对答皇帝询问,没有不敏捷而富有才华的。皇帝曾说文章应该明白浅显易懂,通彻道术,通达当世大事,不要取法浮夸浅薄文风。詹同所作文章多能符合皇帝的旨意,而且他的操行尤其耿直刚介,所以一直到老皇帝的垂爱关注都不曾衰减。学#科#网 十九、【18届辽宁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聪,字季聪,宁德人。正统四年进士。景泰元年进都给事中。时方多故,聪慷慨论事,无所讳。中官单增督京营有宠,朝士稍忤者辄遭辱。家奴白昼杀人,夺民产,侵商税。聪发其奸,下诏狱。获宥。增自是不敢肆。‎ 四年春,上言夺情非令典,请永除其令。帝纳之。正统中,福建银场额重,民不堪。聪恐生变,请轻之。时弗能用,已果大乱。及是复极言其害,竟得减免。先是,吏部尚书何文渊以聪言下狱,致仕去。吏部除副使罗篪为按察使,参政李辂、佥事陈永为布政使。聪疏争之,并言山西布政使王瑛老,宜罢。篪等遂还故官,瑛致仕。‎ 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诸司惮聪风裁,聪所言,无敢不奉行者,吏部尤甚。英宗复辟,超拜左佥都御史,出振山东饥,活饥民百四十五万。还进右副都御史,以便宜,擒戮渠魁数人,余悉解散。母忧起复,再辞。不许。天顺四年,曹钦反。将士妄杀,至割乞儿首报功,市人不敢出户。聪署院事,急令获贼者必生致,滥杀为止。‎ 成化七年代王越巡抚大同。岁余,遇疾致仕。再岁,以故官起掌南院。前掌院多不乐御史言事,聪独奖励之。或咎聪,聪曰:“己既不言,又禁他人言,可乎?”十三年秋,召拜刑部尚书,寻加太子少保。聪以旧德召用,持大体,秉公论,不严而肃,时望益峻。十五年,偕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按辽东失事状。直庇巡抚陈钺,聪不能争,论者惜焉。十八年乞归不得,卒于位,年六十八。赠少保,谥庄敏。‎ 聪为谏官,严重不可犯。实恂恂和易,以故不肖者畏之,而贤者多乐就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改)‎ ‎7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B. 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C. 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D. 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7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也可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 夺情:又称夺情起复,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时常发生在战场将士身上。也指减少居丧期间的哀痛之情。‎ C. 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也可意指恢复。明英宗曾亲征瓦刺被俘,京师别立代宗;英宗还朝,被尊为太上皇。后其发动政变,复位为帝。‎ D. 致仕:意为交还官职,“还禄位于君”,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古人“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7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聪仗义执言。不少佞臣因之下狱或贬官。林聪勇于发现单增家奴仆的罪行,并将奴仆关进诏狱;他极力上奏反对罗篪等人的升职,最终使之回到以前所居官职。‎ B. 林聪体恤百姓。福建银税繁重,他屡次请减;山东发生饥荒,他赈救百姓。朝廷平定曹钦叛乱时,有将士滥杀无辜,屠戮乞儿,斩首报功,他予以坚决制止。‎ C. 林聪刚正不阿。各部门官员都忌惮他;他所说的话,没有敢不执行的人,吏部尤其严重。为人不严而肃,担任谏官,从来不犯严重的错误,贤德之人喜欢接近他。‎ D. 林聪宽厚平易。进升右副都御史后,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决断,只捕杀作乱之人的首领,其余人等全都放归生路;查究辽东事时,能庇护巡抚陈钺。他在当时很有德望。‎ ‎7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弗能用,已果大乱。及是复极言其害,竟得减免。‎ ‎(2)聪署院事,急令获贼者必生致,滥杀为止。‎ ‎【答案】‎ ‎73.B ‎74.D ‎75.B ‎76.(1)当时(朝廷)没能采纳他的意见,不久果然发生大乱,到这时林聪又极力陈说它的危害,最终银税得以减免。(已,极言,竟)‎ ‎(2)林聪暂代枢密院职事,立即下令,捕获叛军必须活捉,无限制杀人的情况才因此停止。(署,生致,为之)‎ ‎【解析】‎ ‎73.试题分析:画线句子的上下文表现的都是林聪刚正不阿的品质,画线句子列举的正是林聪刚正不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林聪,字季聪,是宁德人。正统四年考中进士。景泰元年晋升为都给事中。当时正多变故,林聪慷慨激昂地议论政事,没有忌讳。中官单增管理京营受到宠信,朝廷官员稍有冒犯他的就遭到侮辱。单增家中的仆人白天杀人,抢夺民产,侵占商税。林聪揭发了他的罪行,将其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景泰四年春天,林聪上疏说夺情起复并不符合法令典宪,请求永久革除此项法令。皇帝接纳了他的意见。正统年间,福建银矿赋税沉重,百姓不能承受。林聪担心发生异变,请求减轻税金。当时(朝廷)没能采纳他的意见,不久果然发生大乱,到这时林聪又极力陈说它的危害,最终银税得以减免。在此之前,吏部尚书何文渊因为林聪的进言而被关进监狱,辞职离开。吏部任命副使罗篪担任按察使,参政李辂、佥事陈永担任布政使。林聪上奏章据理力争,同时进言山布政使王瑛年老,应该罢免。罗篪等人都回到以前所居官职,王瑛退休。‎ 御史白仲贤因为久居官位,被提拔为广东按察史。林聪进言白仲贤奔走追求名利,不应当越级提升,于是白仲贤被调任为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拉拢关系,夤缘得以任职吏部,林聪弹劾他,于是吴诚改任工部。各官署畏惧林聪刚正不阿的品格,林聪所说的话,没有敢不执行的人,吏部尤其严重。英宗重新登上皇位,林聪超级升授左佥都御史,出京赈济山东饥民,使存活的饥民有一百五十万。回朝进升为右副都御史,凭借斟事宜自行决断,擒获杀掉几名首领,其余人员全部遣散。林聪母亲去世,守丧期未满而被重新召用,他两次辞官,不被允许。天顺四年时,曹钦造反。平反将士滥杀无辜,以至砍下乞丐头颅邀功。市民不敢进门。林聪暂代枢密院职事,立即下令,捕获叛军必须活捉,无限制杀人的情况才因此停止。‎ 成化七年时,林聪代替王越担任大同巡抚。一年多,他得病而离职。又过一年,凭借以前的官职被重新任用掌管南院。之前的南院主事者大多不喜欢御史议论政事,唯独林聪奖励他们。有人责备林聪,林聪回答说:“自己已经不说了,又禁止别人说,这样做可以吗?”成化十三年秋天时,被征召授予刑部尚书一职,不久加封太子少保。林聪因为旧有的德望被征召重用,顾大局,秉持公正的言论,不严厉但严肃,当时声望更高。成化十五年,偕同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查究辽东处事失误的情况。汪直包庇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评论的人们觉得惋惜。成化十八年(1482)时请求辞职还乡没被允许,在官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赠他为少保,谥号“庄敏”。‎ 林聪担任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庄严稳重不可侵犯。实际上他恭谨温顺,为人和气,平易近人,因此不才之人畏惧他,而贤德之人大多喜欢接近他。‎ 二十、【18届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勃,沛人。其先卷人也,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给丧事。高祖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号绛侯。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遂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延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 ‎(选自《汉书·周勃传》,有删改)‎ ‎7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延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B.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延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C.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延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D.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延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7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封地,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 B. 迁,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贬谪之意,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C. 国,古代既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是指京城。‎ D. 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7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家世代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 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泰,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 周勃质朴倔强,老实敦厚。他不喜欢文辞,召见儒士和说客时不行主宾之礼,说话直白:高祖认为可把大事托付给他。‎ D. 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8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 ‎(2)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答案】‎ ‎77.B ‎78.C ‎79.A ‎80.(1)周勃不喜好文辞学问,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 ‎(2)以前绛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 ‎【解析】‎ ‎7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断句,要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点断之处。具体作答时,可运用排除法。如“告”的具体内容是“勃欲反”,故“告勃欲反”中间不能断开,“反”后应该断开,据此排除A、D 两项;“稍侵辱之”的主语是“吏”,故“吏稍侵辱之”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C 项。故选B。‎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比较。A项,“他家世代以┅┅为生”错误,原文说的是“勃以织┅┅给丧事”。故选A。‎ ‎80.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文学”译为“文辞学问”,“责”译为“要求”,“趣”译为“赶快”。(2)句中:“绾”译为“带着”,“将”译为“带领”,“顾”译为“反而,难道”定语后置句“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翻译为“来归附的中原遗民数以万计”。‎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学#科#网 参考译文:‎ 周勃,是沛县人。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来迁徙到沛县。周勃靠编织养蚕的用具维持生活,常给办丧事的人家吹箫。高祖作为沛公刚刚起兵的时候,周勃以中涓的身份随从高祖攻打胡陵。周勃跟随(高祖)进入汉中,被任命为将军。回师平定三秦,汉王把怀德赐给周勃作食邑。周勃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攻打燕王臧荼,在易城下打败他。赐列侯的爵位,赐绛县八千二百八十户作为食邑,号称绛侯。周勃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在代地攻打韩王信,升任太尉。周勃为人质朴倔强、老实敦厚,高祖认为可以委任他大事。周勃不喜好文辞学问,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他朴实无文就是这个样子。周勃平定了燕地后回朝,高祖已经去世,他以列侯的身份侍奉惠帝。惠帝六年,设太尉一职,任命周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吕后)去世。周勃与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一起诛灭了吕姓诸人。于是迎立代王,即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赐给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过了十个多月,有人劝说周勃:“您已诛灭了吕姓诸人,拥立代王为天子,威震天下。而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对此感到满足,那么灾祸将会降到您的身上。”周勃害怕了,自己也感到危险,于是就谢罪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一年多,丞相陈平去世,皇帝又起用周勃担任丞相。过了十多个月,皇上说:“前些天我下诏让列侯前往自己的封地,很多人没有去,丞相您是我所器重的人,可要替我率领列侯回封地。”于是免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行所主之县到达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自己害怕被杀,经常披着铠甲,命令家人手里拿着武器来会见(郡守郡尉)。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周勃想要谋反,诏令下达到廷尉,廷尉逮捕周勃治罪。周勃恐惧,不知道怎么回答。狱吏渐渐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金送给狱吏,狱吏才在木简背后写字提示他:“让公主为你作证。”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周胜之娶她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让她出来作证。当初,周勃把加封所受的赏赐,都送给了(薄太后的弟弟)薄昭。等案子到了紧要关头,薄昭为周勃向薄太后说情,太后也认为不会有谋反的事。文帝朝见太后,太后顺手抓起头巾向文帝扔去,说:“以前绛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文帝已经看到绛侯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好查证清楚,要放他出去了。”于是派使者带着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周勃出狱以后说:“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周勃重新回到封地。在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武侯。‎ 二十一、【18届黑龙江省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时,字宗易,任丘人。时举弘治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正德中,历侍读、右谕德。世宗嗣位,为讲官,寻迁侍读学士。嘉靖三年,擢礼部右侍郎。俄以忧归。服除,为户部右侍郎。复改礼部,寻代方献夫为尚书。帝既定尊亲礼,慨然有狭小前人之志,欲裁定旧章,成一朝制作。张孚敬、夏言用事,咸好更张。所建诸典礼,咸他人发端,而时傅会成之。或廷议不合,率具两端,待帝自择,终未尝显争。以故帝爱其恭顺。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十年七月,四郊成,加太子太保。雷震午门,彗星见东井,时请敕臣工修省,令言官指陈利害兴革。帝以建言乃科道专责,寝不行。其秋,桂萼卒,命时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时张孚敬已罢,翟銮独相。时后入,以宫保官尊,反居銮上。两人皆谦逊,无龃龉。帝御无逸殿,召时坐讲《无逸篇》,銮讲《豳风·七月》诗,武定侯郭勋及九卿翰林俱入侍。讲毕,帝退御豳风亭赐宴。自是,数召见,谘谋政务。十二年,孚敬复入,銮以忧去,献夫致仕。时随孚敬后,拱手唯诺而已,以故孚敬安之。孚敬谢政,费宏再入,未几卒,时遂独相。时素宽平,至是益镇以安静。帝亦恒召对便殿,接膝咨询。时虽无大匡救,而议论恒本忠厚,廷论咸以时为贤。屡加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会夏言入辅,时不与抗,每事推让言,言亦安之。帝待时不如孚敬、言,然少责辱,始终不替。孚敬、言亦不敢望也。十七年十二月卒官,赠太傅,谥文康。‎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三》,有删改)‎ ‎8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 B. 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 C. 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 D. 四方上嘉瑞/辄拜疏请贺/帝谦让时/必再请/由是益以时为忠/赐银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请罪/帝再赐焉/‎ ‎8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清因皇帝只一个年号,故常以年号称皇帝,弘治、正德、世宗、嘉靖等都是年号。‎ B. 服除的意思是守丧期满、去掉孝服,而服丧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对死者表示哀悼。‎ C.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地位逐渐升高,明代亦称殿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等。‎ D. 赠指赐给死者的官爵或荣誉称号,跟“谥”连用,符合“生曰封,死曰赠”的说法。‎ ‎8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时颇有才学。他考中进士 后,历任编修、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多次升迁官职。‎ B. 李时顾全大局。他在朝中帮助别人完成遗留事务,尊重论者的意见,为臣的态度恭敬和顺。‎ C. 李时学识渊博。他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并为皇帝讲解《无逸篇》,受到皇帝的礼遇。‎ D. 李时很有声望。他任少傅、太子太师等职务时,声望超过张孚敬、夏言,赢得大臣们的尊敬。‎ ‎8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廷议不合,率具两端,待帝自择,终未尝显争。‎ ‎(2)时虽无大匡救,而议论恒本忠厚,廷论咸以时为贤。‎ ‎【答案】‎ ‎81.B ‎82.A ‎83.D ‎84.(1)有时大臣们的讨论意见不一,李时都摆出两方的观点,等待世宗自己来加以选择,始终不曾有明显的争议。(2)李时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补救,但是议论总是以忠厚为根本,朝中大臣也都认为他是个贤明人。‎ ‎【解析】《明史•卷一百九十三》,作者:张廷玉,朝代:清 。‎ ‎8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在整个文句中,涉 ‎8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或”译为有时,“具”译为都,“择”译为选择。(2)“匡救”译为补救,“恒本”译为以……为根本,“咸”译为都、全。‎ 参考译文:‎ 李时,字宗易,河北任丘人。李时本人考中弘治十五年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正德年间,做过侍读、右谕德。世宗即位后,充任讲官,不久升为侍读学士。嘉靖三年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因守丧回家。脱下丧服后,出任户部右侍郎。后来又改任礼部右侍郎,不久就取代方献夫当上了尚书。世宗确定尊崇父母的“大礼”以后,意气慷慨,产生了藐视古人的意思,想要裁定古代的典籍,完成本朝制礼作乐的事业。张孚敬、夏言掌权时,都喜欢改这改那。世宗一朝所制定的各种典礼,都是别人开的头,而由李时牵强附会地完成的。有时大臣们的讨论意见不一,李时都摆出两方的观点,等待世宗自己来加以选择,始终不曾有明显的争议。所以世宗喜欢他为人的恭敬、和顺。各地送上什么吉祥之物来,李时都上书请求进行祝贺。世宗如果谦让,李时一定会再一次请求,所以世宗更认为李时忠心,赐给他的银章上刻“忠敏安慎”四个字,让他密封上书谈论军国大事。时间长了,他把银章搞丢了,赶忙上书求罪,世宗又赐给他一枚。十年七月,京城四郊的祭坛建成,李时被加官太子太保。雷电震坏了午门,彗星出现在东边的井宿,李时上书请敕令大臣们修身反省,并传令谏官上书陈述政治上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世宗认为提这些建议应该是给事中、御史的专门职责,搁置他的建议未予实施。这年秋天,桂萼死了,世宗任命李时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要大事。当时张孚敬已被免除职务,翟銮一个人为辅臣。李时在他后面进来,因为宫保官位尊贵一些,位置反而在他上边。好在两个人都不自大,在一起倒也没矛盾。世宗到无逸殿,召李时进来坐着讲解《无逸篇》,翟銮讲解《豳风•七月》诗,武定侯郭勋及九卿、翰林都进来奉陪。讲完之后,世宗退回到豳风亭赐他们一桌酒宴。从此以后,几次召他,向他询问政事。十二年,孚敬又一次返回到内阁里来,翟銮回家守丧去了,献夫退休了。李时跟随在孚敬后边,只能是拱手说“好好”就是了,因此孚敬还容得下他。张孚敬退休后,费宏又一次入阁,不久就死了,李时于是独自一个做辅臣。他平时对人就宽厚、和易,到现在越发以清静主持大局。世宗也经常传他到便殿里谈话,亲切地向他咨询政事。李时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补救,但是议论总是以忠厚为根本,朝中大臣也都认为他是个好人。李时前后被加官为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当时夏言入阁,李时不与他对抗,事事都推让给夏言做主,夏言也能容得下他。世宗对待李时不如张孚敬、夏言那么宠信,然而也很少指责、欺辱他,对他的信任始终没有减少,这是张孚敬、夏言也无法相比的。嘉靖十七年十二月,李时还在位时死掉了,赠太傅,谥文康。‎ 二十二、【18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阂,辟太尉李府,拜郎中。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迁怀令。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诩始到郡,户裁盈万,及绥聚荒余,招还流散,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盐米丰贱,十倍于前。永建元年,代陈禅为司隶校尉。数月间,奏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百官侧目,号为苛刻。三府劾奏诩盛夏多拘系无辜,为吏人患。诩上书自讼曰:“法禁者俗之堤防,刑罚者人之衔辔。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臣将从史鱼死,即以尸谏 耳。”顺帝省其章,乃为免司空陶敦。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 ‎。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朝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临终,谓其子恭曰:“吾事君直道,行已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 节选自《后汉书》‎ ‎8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B. 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C. 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D. 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8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是儒家 经典著作之一,简称“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B. 服阕,古代守丧时的礼节,指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忌穿鲜艳,丧服一般用粗麻布做成。‎ C. 太守,是秦至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来也作为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D. 三府,三公府简称。东汉曾设太尉、司空和司徒,并称三公,亦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8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诩孝敬长辈。他早年丧父,担负起奉养祖母的责任。国相认为他非凡出众,打算任用他为府吏,他却因祖母年老需亲自奉养而婉拒。‎ B. 虞诩治理有方。他任朝歌长时,设计平息贼乱,众称神明。他担任武都太守时,抚恤百姓,仅用两三年就让武都人口增加,物丰价低。‎ C. 虞诩自省悔过。他面对三府对自己的弹劾能够主动检举自己,而对平息朝歌叛乱时可能错杀无辜之事,他耿耿于怀,临死都不能释然。‎ D. 虞诩刚正不屈。他任司隶校尉时不畏权贵,弹劾多人,百官为之惧怕,都说他过于严厉刻薄;他也因此遭到弹劾,但并不屈服。‎ ‎8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2)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 ‎【答案】‎ ‎85.C ‎86.B ‎87.C ‎88.(1)不求容易的志向,不回避困难的事,这是做臣子的职责。不遇到盘根错节的难题,用什么来分辨利器呢? (2)虞诩喜好批评举奏,毫不宽容,多次因此触犯权臣贵戚,由此多次被谴责拷问,再三遭受刑罚。‎ ‎【解析】‎ ‎85.试题分析:注意“州曰任郡”“郡曰任县”结构的对称,“臣”,做后句的主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州曰任郡”“郡曰任县”结构的对称,“臣”,做后句的主语。‎ ‎ “回容”译为“宽容”,“忤”译为“触犯”。同时注意(2)句中被动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虞诩十二岁时,便能通晓《尚书>。他早年丧父,孝养祖母。县里推选他为顺孙,国相觉得他不一般,想让他担任府吏。虞诩推辞说:“祖母已经九十岁了,只能靠我供养了。”国相便不再任命他。后来祖母去世,他服丧结束,受太尉李修征召,被拜为郎中。后来朝歌贼寇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连年屯聚,州郡禁止不住,于是便任命虞诩担任朝歌长。他的朋友都来慰问虞诩说:“去朝歌多么倒楣啊!”虞诩笑着说:“不求容易的志向,不回避困难的事,这是做臣子的职责。不遇到盘根错节的难题,用什么来分辨利器呢?”到任后,设立三等用来招募壮士,自掾史以下各自推举自己所了解的人,那些强抢劫掠的作为第一等,伤人偷盗的排在第二,服丧而不从事家业的排在最后。招来一百多人,虞翔为他们设宴,全部赦免了他们的罪,命他们潜入贼中,诱骗贼兵去抢劫,然后埋伏士兵等待贼兵,由此杀死贼兵数百人。贼兵因此害怕并散去,于是大家都称赞虞诩的神明。被调任怀县县令。后来羌人入侵武都,邓太后因虞诩有将帅之才,升迁他担任武都太守,在嘉德殿把他引见给皇帝,皇帝对他厚加赏赐。虞诩起初到郡任职时,当地仅有一万户。等到他安定聚集荒野之外的百姓,招还流落失散之人,二三年间,便增加到四万多户。盐米又多又便宜,是从前的十倍。永建元年,虞诩代陈禅任司隶校尉。数月之间,上奏弹劾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人,百官侧目而视,都说他非常苛刻。三公弹劾虞诩盛夏拘捕许多无辜者,成为吏民祸患。虞诩上书自我辩解说:“法禁是世俗的堤防,刑罚是人的衔辔。如今州推说委任郡,郡推说委任县,相互委派,百姓怨恨无穷,朝廷却以苟且纵容为贤明,尽节为愚蠢。臣所检举的,不止一种罪过,二府恐怕被臣所举奏,于是便加以诬陷。臣将仿效史鱼那样,虽死却还要用尸体来进谏。”顺帝阅读了他的奏章,便由此罢免了司空陶敦之职。虞诩喜好批评举奏,毫不宽容,多次因此触怒权臣贵戚,由此多次被谴责拷问,再三遭受刑罚,然而刚正之性,到老不变。永和初年,迁升为尚书令,因公事辞官。朝廷思念他的忠心,重又征召他,正赶上他去世。临终前,他对儿子虞恭说:”我以忠正之心事君,自觉于心无愧,所悔恨之事是任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怎能没有冤枉的?”‎ 二十三、【18届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翼字文若,太师、燕公谨之子。美风仪,有识度。孝闵帝践阼,出为渭州刺史。翼兄寔先莅此州,颇有惠政。翼又推诚布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比之大小冯君焉。时吐谷浑入寇河右,凉鄯河三州咸被攻围,使来告急。秦州都督遣翼赴援,不从。寮属咸以为言。翼曰:“攻取之术,非夷俗所长。此寇之来,不过抄掠边牧耳。安能顿兵城下,久事攻围!掠而无获,势将自走。劳师以往,亦无所及。翼揣之已了,幸勿复言。‎ ‎”居数日问至,果如翼所策。贺兰祥讨吐谷浑,翼率州兵先锋深入。以功增邑一千二百户。寻征拜右宫伯。世宗崩,翼与晋公护同受遗诏,立高祖。天和三年,皇后阿史那氏至自突厥,高祖行亲迎之礼,命翼总司仪制。狄人虽蹲踞无节,然咸惮翼之礼法,莫敢违犯。遭父忧去职,居丧过礼,为时辈所称。寻有诏起令视事高祖又以翼有人伦之鉴皇太子及诸王等相傅以下并委翼选置其所擢用皆民誉也时论佥谓得人建德二年,出为安随等六州五防诸军事、安州总管。时属大旱,涢水绝流。旧俗,每逢亢阳,祷白兆山祈雨。高祖先禁群祀,山庙已除。翼遣主簿祭之,即日澍雨沾洽,岁遂有年。民庶感之,聚会歌舞,颂翼之德。四年,高祖将东伐,朝臣未有知者,遣纳言卢韫等前后乘驿,三诣翼问策焉。翼赞成之。及军出,诏翼率荆、楚兵二万,自宛、叶趣襄城,大将军张光洛、郑恪等并隶焉。旬日下齐一十九城。所部都督,辄入民村,即斩以徇。由是百姓欣悦,赴者如归。属高祖有疾,班师,翼亦旋镇。开皇初,拜太尉。三年五月,薨。赠本官、加蒲晋怀绛邵汾六州诸军事、蒲州刺史,谥曰穆。翼性恭俭,与物无竞,常以满盈自戒,故能以功名终。‎ ‎(选自《周书·于翼传》,有删改)‎ ‎8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寻有诏起/令视事高祖/又以翼有人伦之鉴皇太子及诸王等/相傅以下并委翼选置/其所擢用/皆民誉也时/论佥谓得人/‎ B. 寻有诏/起令视事/高祖又以翼有人伦之鉴/皇太子及诸王等相傅以下/并委翼选置/其所擢用/皆民誉也/时论佥谓得人/‎ C. 寻有诏起/令视事/高祖又以翼有人伦之鉴皇太子及诸王等/相傅以下并委翼选置/其所擢用/皆民誉也/时论佥谓得人/‎ D. 寻有诏/起令视事高祖/又以翼有人伦之鉴/皇太子及诸王等相傅以下/并委翼选置/其所擢用/皆民誉也时/论佥谓得人/‎ ‎90.下列对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师,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三公之首。文中为加衔,无实际职权。‎ B. 河右,河西的别称。古代泛指黄河以西地区,相当于今宁夏和甘肃一带。‎ C. 出,此处指朝官降职为地方官,在古代类似的表达还有黜、谪、贬、放、窜等。‎ D. 驿,旧时可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也可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9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翼治理有方,得到民众爱戴。在孝闵帝即位后,于翼担任渭州刺史,施政宽和简便,夷夏各族百姓都感激喜悦,把他比做大小冯君。‎ B. 于翼通晓礼法,别人不敢违犯。高祖迎亲时,于翼总管礼仪制度。狄人虽然蹲坐没有礼节,可是都害怕于翼的礼法,没有人敢于违犯。‎ C. 于翼熟知军务,深受皇帝信任。高祖东征时,先派人到于翼那里请教计谋。等到大军出发的时候,又下诏命令于翼率领军队参与作战。‎ D. 于翼谦虚恭谨,做官得到善终。于翼为人恭顺节俭,与人无争,常以骄傲自满为戒,死后获得追赠本来官职和追加蒲州刺史等优待。‎ ‎9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劳师以往,亦无所及。翼揣之已了,幸勿复言。‎ ‎(2)旬日下齐一十九城。所部都督,辄入民村,即斩以徇。‎ ‎【答案】‎ ‎89.B ‎90.C ‎91.A ‎92.(1)出动军队前往,也不能赶上。我估计抄掠这件事已经结束,请不必再说。‎ ‎(2)十天之内,就攻占齐国的十九座城池。他统领的都督,擅自进入村庄,立即斩首示众。‎ ‎【解析】‎ ‎8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学@科@网 ‎9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劳”,出动;“及”,赶得上;“了”,结束;“幸”,请,希望。第二句得分点:“旬”,十天;“部”,统领;“辄”,擅自;“徇”,示众。‎ 参考译文:‎ 于翼字文若,是太师、燕公于谨的儿子。风度潇洒,有识见器量。孝闵帝登基,出任渭州刺史。于翼的哥哥于寔原先在该州任职,施政颇为仁惠。于翼又以诚相待,展示信用,施政注重宽和简便,夷夏各族百姓都感激喜悦,把他们比作西汉的冯野王、冯立兄弟俩。当时吐谷浑入侵黄河以西,凉、鄯、河三州都被围攻,派使者前来告急。秦州都督派于翼赶去援救,于翼不服从命令。下属的官员都为此议论纷纷。于翼说:“进攻取城的战术,不是夷人擅长的。这次敌人来侵,不过是抢掠边境牧民罢了。怎能屯兵城下,长期围攻?抢掠而没有收获,势必自行退去。出动军队前往,也不能赶上。我估计抄掠这件事已经结束,请不必再说。”过了几天传来消息,果然和于翼预料的那样。贺兰祥讨伐吐谷浑,于翼率领州兵担任先锋,深入敌境。凭借战功增加食邑一千二百户。随即召入朝廷,授右宫伯。世宗驾崩,于翼与晋公宇文护一同接受遗诏,立高祖为帝。天和三年(568),皇后阿史那氏从突厥来到,高祖行迎亲的礼仪,命令于翼总管礼仪制度。狄人虽然蹲坐没有礼节,可是都害怕于翼的礼法,没有人敢于违犯。于翼后来因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时过于哀伤,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不久皇上下诏,起用他就职。高祖又认为于翼善于鉴别人才,皇太子和诸王等人的老师及以下官员,一并委托于翼挑选设置。他提拔任用的人,都是百姓赞誉的,当时舆论都认为他能够选拔称职的人才。建德二年(573),出任安随等六州五防诸军事、安州总管。当时大旱,涢水断流。过去的风俗,每逢大旱,要到白兆山祷告求雨。高祖之前禁止各种祭祀,山庙已经被拆除。于翼派主簿前去祈祷,当天就大雨滂沱,这年获得丰收。百姓感激他,聚会歌舞,称颂于翼的功德。建德四年(575),高祖准备东征,朝廷大臣中没有人知道这件事。高祖派遣纳言卢韫等人先后乘坐驿马,三次(或多次)到于翼那里请教计谋。于翼赞同并协助高祖。等到大军出发的时候,诏命于翼率领荆、楚士兵二万人,从宛、叶二城出发,向襄城推进,大将军张光洛、郑恪等人都隶属于他。十天之内,就攻占齐国的十九座城池。他统领的都督,擅自进入村庄,立即斩首示众。百姓因此欢欣喜悦,投奔的人如同归家一般。适逢高祖患病,下令撤军,于翼也回到了他原来的方镇。开皇初年(581),授太尉。三年(583)五月去世。追赠原任官职,加蒲晋怀绛邵汾州诸军事、蒲州刺史封号。谥号为“穆”。于翼为人恭顺节俭,与人无争,常以骄傲自满为戒,因此以功成名就终其一生。‎ 文言文阅读练习3‎ 二十四、【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经孙,字中立。宝庆二年进士,授浏阳主簿。潭守俾部牙契钱至州,有告者曰:“朝廷方下令颁行会[注],令若此钱皆用会,小须,则幸而获大利矣。”经孙曰:“此钱取诸保司,出诸公库,吾纳会而私取其钱,外欺其民,内欺其心,奚可哉?”诘旦,悉以所部钱上之,其人惊服有愧色。‎ 通判潭州。帅陈韡雅相知,事必咨而后行。秩满,由丰储仓提管进权辖。升安抚使。经孙为安抚时,韡家居,门人故吏有挠法者不得逞,相与摇撼。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经孙造朝,具白于政府。事上闻,帝大怒,谕宰执曰:“陈韡老缪至此,宜亟罢之。”于是经孙再诣政府,言:“某,韡门生也,前日之白,公事也,苟韡以是得罪,人谓我何!”请之不置,俾韡自乞闲,明通判无罪,识者韪之。‎ 迁起居郎,入奏:“君人者当守理欲之界限。”迁刑部.侍郎兼给事中,升太子詹事,辅导东宫者三年,敷陈经义,随事启迪。太子入侍,必以其所讲闻悉奏之,帝未尝不称善。景定三年春雷,诏求直言,经孙对曰:“三数年来,言论者以靖恭为主,有怀者以哗讦为戒,忠谠之气,郁不得行,上帝降监,假雷以鸣。”切中时病。‎ 公田法行,经孙条其利害,忤丞相贾似道,拜翰林学士,未逾月,讽御史舒有开奏免,罢归。授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不拜。授端明殿大学士,闲居十年,卒,赠金紫光禄大夫。经孙所荐陈茂濂为公田官,分司嘉兴,闻经孙去国,曰:“我不可以负徐公。”遂以亲老谢归,终身不起。‎ ‎(选自《宋史·徐经孙传》,有删改)‎ ‎【注】会:会子,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9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 B. 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 C. 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 D. 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 ‎9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举时代,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称状元,二甲称榜眼,三甲称探花。‎ B. 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主管刑罚,在不同的朝代职责范围不尽相同,长官为刑部尚书。‎ C. 东宫,一般指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西宫可以借指妃嫔是同样的道理。‎ D. 赠,文中指赠官。赠官是古代中国的政治行为,意为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如赠官“金紫光禄大夫”。‎ ‎9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经孙不贪钱财,让人佩服。上级让他交牙契钱,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用纸币代交牙契钱,借此获取利益,被他拒绝,让出主意者佩服。‎ B. 徐经孙秉公办事,留有余地。他和陈韡是知己,他的门生得罪了陈韡,他遭到陈韡诬陷后,把事情上报,皇帝知道后要罢免陈韡,他却表示反对。‎ C. 徐经孙恪尽职守,敢于进言。他辅佐太子很得力,皇帝对他教给太子的东西也很满意;他向皇帝直言忠诚正直的风气被压制,切中时弊。‎ D. 徐经孙不惧权贵,有影响力。他对公田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得罪了丞相贾似道,遭到报复;他推荐的人因他去职而辞职,不再做官。‎ ‎9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纳会而私取其钱,外欺其民,内欺其心,奚可哉?‎ ‎(2)请之不置,俾韡自乞闲,明通判无罪,识者韪之。‎ ‎【答案】‎ ‎93.D ‎94.A ‎95.B ‎96.(1)我上交会子却私自拿这些钱,对外欺骗那些百姓,对内欺骗自己,怎么可以呢?‎ ‎(2)徐经孙不停地请求,让陈韡自己申请退休,表明通判没有罪,有见识的人认为这样是对的。‎ ‎【解析】‎ ‎93 .试题分析: “判本郡”是“作本州知州”,作“起家”的宾语;“通判”作“劾奏”的对象,不要断开。学!科!‎ 网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判本郡”是“作本州知州”,作“起家”的宾语;“通判”作“劾奏”的对象,不要断开。‎ ‎ ‎ 参考译文:‎ 徐经孙,字中立。宝庆二年考取进士,任浏阳主簿。潭州知州让辖县部将牙契交到州里,有人告诉徐经孙说:“朝廷刚下令颁布施行会子,如果这些牙契税都用会子代替,稍稍等待,就有运气获得巨大利益。”徐经孙说:“这些钱取自保司,出版官库,我上交会子却私自拿这些钱,对外欺骗那些百姓,对内欺骗自己,怎么可以呢?”清晨,把管辖地区的牙契税全部上交,那人吃惊佩服有愧色。‎ 任潭州通判。知州陈韡一向了解徐经孙,有事一定咨询徐经孙后实行。任期满,由丰储仓提管升为权辖。升任安抚使。徐经孙担任安抚使时,陈韡新居在家,门生旧部有违法的人不能得逞,使进行挑拨离间。这时陈韡结束家居出任本州知州,心怀私念发泄怨恨,再没有交往之礼,当天上奏弹劾通判,言语冒犯徐经孙,说通判将府库时财货全部盗走,于是罢免通判,降徐经孙的官阶。徐经孙到朝廷,把真相全部告诉了政事堂。事情上报皇帝,皇帝很生气,指示宰相说:“陈韡老糊涂到这个地步,应该马上罢免他。”这时徐经孙再次到政事堂,说:“我,是陈韡的门生,前几天的陈述,是公事,如果陈韡因此获罪,人们会说我什么呢!”徐经孙不停地请求,让陈韡自己申请退休,表明通判没有罪,有见识的人认为这样是对的。‎ 升任起居郎,进殿面奏:“君主应当遵守理欲的界限。”升任刑部侍郎兼给事中,升任太子詹事,教导太子三年,讲述经书要义,随时随地启发。太子入宫,必将自己所听讲的内容全部报告皇帝,皇帝没有不称好的。景定三年春天打雷,皇帝下诏征求直言,徐经孙奏对说:“三年多来,进言的以恭敬为主,有抱负的以揭发为戒,忠诚正直的风气,压抑不能流行,上天下视,借打雷警告。”切中时弊。‎ 公田法实行,徐经孙分条陈述其利害,得罪丞相贾似道,授任翰林学士,没过一个月,贾似道暗中让御史舒有开上奏罢免徐经孙,免职回家。授任湖南安抚使、潭州知州,不受命。授任端明殿大学士,闲居十年,去世,赠官金紫光禄大夫。徐经孙所推荐的陈茂濂担任公田官,分配管理嘉兴,听到徐经孙退职。说:“我不能辜负徐公。”于是就以父母年老为由辞职回家,一辈子没有复出做官。‎ 二十五、【18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侯莫陈①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②。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使大夫官署。‎ ‎9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B. 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C. 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D. 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9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中,本文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 B. 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 优,优等。“以优补长安尉”,是说侯莫陈怤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 D. 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李栖筠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9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国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碓,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碓,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 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在任职期间,他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这就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 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在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虽然此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买官卖官的徐浩、杜济、薛邕、元载等人。‎ D. 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10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 ‎【答案】‎ ‎97.A ‎98.A ‎99.C ‎100.(1)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饥饿而死在迁移(或: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惧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 ‎【解析】‎ ‎ ‎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 参考译文:‎ 李栖筠,字贞一,世代都是赵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有高远的气度,为人庄重少言,体格高大形貌与众不同。他喜欢读书,大多数书籍都能通晓。他写的文章,简明流畅,切中要害。他不胡乱结交朋友。同族人经常称赞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士人大多仰慕他。学.科网 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国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借水力舂米的水碓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百所水碓坊,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栖筠请朝廷彻底拆毁这些水碓(以保障百姓的农田用水)。李栖筠业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丞相元载嫉妒他,让他出京担任常州刺史。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饿而死在迁移(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这个地方,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到这时李栖筠派遣士卒追捕斩杀了张度。张度的分支余党都被歼灭,乡里安定到连晚上报警吠叫的狗声都没有。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人人得到鼓励。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 苏州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我防护,东南百姓厌烦之,并引以为苦。朝廷下诏命令李光弼派兵讨伐叛乱。刚好平卢行军司马许杲依仗军功大,擅自停留在上元(而不配合朝廷的军队),有觊觎江、吴之意。朝廷因为国家在受到创伤残破之后再次起兵征伐,就授予李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职务,命他谋取许杲。李栖筠到任,大力部署安排武器装备,派遣口才出众的人携带厚重的财物到许杲军营犒劳士兵,让士卒们欢喜,强行破除了许杲的图谋。许杲害怕,率领全部人马渡过长江,抢掠楚、泗,其后溃散。李栖筠凭借功劳大,晋升为御史大夫。他又增设学校,上表推荐年高有声望的儒者河南人褚冲、吴人何员等,拜学官为自己的老师,亲自手执经书问询经意。远近的读书人趋附慕名而来,到了收学徒几百人的地步。‎ 元载执掌国政时间长,更加放肆专横。栖筠向来方正刚直,没有什么屈服的。当时华原尉侯莫陈怤凭着优等考核补任长安尉,应当参拜御史台。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不是真正的优等。‎ 当初,徐浩被罢免了岭南节度使官职,把价值数十万钱的贵重而美丽的珠宝送给元载,而杜济当时正担任京兆尹、薛邕任吏部侍郎。这三个人都是元载所亲近重用的,李栖筠一并弹劾这三人。皇帝还没决断,适逢遇到月食,皇帝问栖筠发生月食的原因,栖筠回答说:“月食显示对犯罪者的惩罚,现在欺瞒陛下包藏私心行事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上天好像是要以月食警示陛下吧?”由此怤等人都因罪被贬官。‎ 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害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栖筠见皇帝遇事迟疑不决,也内心忧愁愤懑。去世时,终年五十八岁,自己写好墓志铭。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文献。‎ 二十六、【18届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高三11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大理右评事,迁右寺正。录囚四川,平反百馀人,擢四川副使。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事白,还职,改陕西。‎ 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三年迁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旋命巡抚贵州。明年入为大理卿,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天下。‎ 十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寻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讨普安贼妇米鲁。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降。贼扬言欲降,益阴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势愈炽。又乘间劫友。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遂进解安南卫围,而恺、通及都指挥李政亦各破贼寨。贼还攻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以云南兵御之。贼遁归马尾笼寨。官军聚攻益急,土官凤英等格杀米鲁,余党遂平。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余,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 连乞致仕,不允。武宗立,遇疾复请。诏加太子太保。赐敕乘传归。卒,赠太保,谥襄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略有删改)‎ ‎10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B.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C.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D. 轼至/以便宜调广西等地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 ‎10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意为提拔、挑选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与“拔”意思相近。‎ B.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是负责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C. “乘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子,也指乘坐驿车或奉命出使。‎ D. “兵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物。‎ ‎10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轼作战有方。讨伐普安贼妇米鲁时,他调兵遣将,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作战计划,各路军队都取得胜利。‎ B. 王轼为官也有波折。他因嘉定同知盛崇仁贪污受贿一案而解职,事情弄清楚后,又恢复原职,改为任职于陕西。‎ C. 王轼断案能力强。他担任大理右评事一职时,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平反,被提拔为四川副使。‎ D. 王轼懂得进退。获得了皇帝的封赏之后,他连续请求退休,最终在武宗即位后,赶上王轼有病,皇帝答应了他。‎ ‎10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 ‎(2)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余,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 ‎【答案】‎ ‎101.A ‎102.D ‎103.A ‎104.(1)收成不好,请求拨官银十万两作为买粮的费用。因为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脏罪,被诬陷后,被交付司法官吏审讯。‎ ‎(2)用兵共五个月,破贼寨一千多座,斩首四干八百有余,俘获一千二百人。捷报闻于朝廷,皇帝大喜,嘉奖慰劳。‎ ‎【解析】‎ ‎10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可根据对句意的整体感知与理解,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轼,字用敬玉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八年中进士。被授予大理右评事一职,迁任右寺正。他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洗血冤情(平反一百多人),被提升为四川副使。收成不好,请求拨官银十万两作为买粮的费用。因为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脏罪,被诬陷后,被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事情真相大白后,官复原职。因为审查嘉定同知盛崇仁贪脏罪,被诬陷而(交给司法官吏审讯)治罪。事情真相大白,被恢复原职。改任陕西。‎ 弘治初年,提升为四川按察使。三年,迁升南京右食都御史,任提督操江。八年,晋升右副都御史,总管南京粮储,不久被命令巡枧贵州。第二年调入京任大理卿,奉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布天下。‎ 十三年,拜授南京户部尚书。不久被命兼任左副都御史,督率贵州军务,征讨普安贼妇米鲁。当时镇守宦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铁共同发兵讨伐米鲁,大败于阿马坡。都指挥吴远被俘,普安几乎失陷。杨友等请求朝廷增派军队,因此就任命王轼。王轼还没到达,而杨友等派人招降贼寇。贼寇表面上宣扬要投降,暗地里却聚集众人攻击围困普安、安南卫城,阻断盘江道路,又利用机会劫持杨友。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远等战死。‎ 王轼到后,根据形势调动广西、湖广、云南、四川官军、土兵八万人,会合贵州兵,分八路进军,使退休的都督王通率一路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攻破六坠寨。贼逃循,渡过盘江。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便进军解安南卫之围,而曹恺、王通及都指挥李政也各自攻破贼寨。贼回军攻打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用云南兵抵御。贼逃回马尾笼寨,官军聚集攻打更加激烈,土官凤英等击杀米鲁,余党于是被扫平。用兵共五个月,破贼寨一千多座,斩首四干八百有余,俘获一千二百人。捷报闻于朝廷,皇帝大喜,嘉奖慰劳。应召回京,赏赐赠送有加,记功,加授太子少保。后来,改任南京兵部。连续请求退休,皇上不许。武宗即位,遇病又一次请求。皇上诏令加授太子太保,赐命乘坐传车归家。去世后,赠予太保,谧号襄简。‎ 二十七、【18届云南省高考适应性月考(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长佑,字印渠,湖南新宁人。道光二十九年拔贡。与同县江忠源友。咸丰二年,忠源率乡勇赴广西助剿,长佑从。粤匪自桂林走湖南,忠源破之於蓑衣渡,长佑有赞画功,奖叙教谕。又从破浏阳徵义堂会匪,擢知县。咸丰三年,平衡山土匪,擢同知直隶州。‎ 十年,擢广西巡抚。时广西土匪犹蔓延,大者踞郡县,小者千百为群,倐兵倐贼。长佑莅任,整饬吏治,兴练水师,匪氛渐戢。商货流通,税釐增倍。军事饷事差能自固,不尽仰资邻省。十一年,遣刘坤一剿柳州土匪,斩其渠伍声扬,馀党就抚。‎ 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长佑疏言:“万一防护不及,致有同于前案,或更甚于前案,其有害于云南一隅犹小,其有挠於中夏全局甚大。洋人通商,意在图利,亦断无不思远害之理。应俟三五年内外官民稍稍安定,遣员商办。”长佑以滇事渐定,屡疏引病乞罢,优诏慰留。‎ 七年,法兵窥越南东京。长佑疏言:“与其既失越境,为守边之计,不若乘其始动,为弭衅之谋。请以广西兵二万为中路,广东、云南各以万人相犄角。广东之兵自钦、连而入,云南之兵出洮江而东。别以轮船守广东顺化港口,断其首尾,法人必无自全之理。”又力言刘永福可御敌,请密谕越王给其兵食。疏入,诏下廷议。‎ 寻坐云南报销失察,降三级。十三年,卒于家。诏念前功,嘉其端谨老成,开复处分,仍依总督例议恤,谥武慎。广西、云南、湖南并立专祠。‎ ‎10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 B. 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 C. 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 D. 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 ‎10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拔贡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B. 咸丰是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用于纪年的,另外还有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之意。‎ C. 疏是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文中指上疏给皇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 祠是封建时代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之人的房屋。也泛指祭祀,如本文。‎ ‎10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长佑地位不高,但富有谋略。他虽然只是一个拔贡,但是多次率军作战,立下功劳,不断被提拔。‎ B. 刘长佑为政一方,善于治理。在广西匪情猖獗时,整顿吏治,强大军队,解决了军费问题,取得了很好的剿匪成果。‎ C. 刘长佑稳重谨慎,深谋远虑。在处理英国云南设通商口岸时,考虑深刻而周到。在对法斗争中,谋划十分周祥,深受皇帝的重视。‎ D. 刘长佑忠于朝廷,深得人心。他不仅为官能干,而且不畏外敌、积极应对;在治内恩威并重,除匪患,保一方平安,皇帝和百姓都厚待他。‎ ‎10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既失越境,为守边之计,不若乘其始动,为弭衅之谋。‎ ‎(2)诏念前功,嘉其端谨老成,开复处分,仍依总督例议恤,谥武慎。‎ ‎【答案】‎ ‎105.B ‎106.D ‎107.A ‎108.(1)与其在失去越南边境后,再作守边考虑,不如趁法国军队才开始行动,就做好消除边境争端的谋划。‎ ‎(2)皇帝下诏追念他从前的功劳,表彰他的端正谨慎稳重,免除他过去的处分,仍旧依照总督先例评定功绩,褒赠抚恤,封他谥号为武慎。‎ ‎【解析】‎ ‎10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 参考译文:‎ 刘长佑,字印渠,湖南新宁人。道光二十九年被选做拔贡。他与同县的江忠源是好友。咸丰二年,江忠源率领乡勇奔赴广西帮助剿匪,刘长佑跟随前往。广西的土匪从桂林逃跑到湖南,江忠源在蓑衣渡剿灭土匪,刘长佑有辅佐谋划的功劳,朝廷奖励他担任教谕。刘长佑又跟从江忠源打败浏阳徵义堂的会匪,提拔做知县。咸丰三年,平定衡山的土匪,升做直隶州同知。‎ 十年,提升做广西巡抚。当时广西的匪情还在蔓延,大的土匪盘踞在郡县,小的土匪成百上千集结成群,一下子是兵一下子又是贼。刘长佑到任后,整顿官府秩序,设立训练水师,土匪慢慢地收敛了。商贸流通,税收增倍,军费勉强能够自己保障,不用全部仗仰邻省资助。十一年,刘长佑派遣刘坤一剿柳州的土匪,斩了土匪首领伍声扬,土匪余党被安抚。‎ 刘长佑被提升做云贵总督,第二年,才到云南上任。在此之前,云南边境不受约束的少数民族杀了英国人马加理,为了交涉处理这个大案,到后来商议决定,允许在云南设口岸通商。皇帝下诏大臣谏议,刘长佑上疏说:“万一防护措施不周全,导致又发生与从前相同的案子,甚至比以前更严重的案子,这对云南一个角落有害尚且是小事,它扰乱国家全局就很严重了。洋人通商,用意在谋取利益,也断无没有图谋长远祸害中国的道理。应该等三五年后云南境内的官民慢慢安定下来,再派官员与英国人商议办理。”刘长佑认为云南的事逐渐安定,多次上疏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皇帝用褒美嘉奖的诏书安慰挽留他。‎ 七年,法国军队窥视越南东京。刘长佑上疏说:“与其在失去越南边境后,再作守边考虑,不如趁法国军队才开始行动,就做好消除边境争端的谋划。请用广西二万兵作为中路,广东、云南各用一万兵来牵制夹击敌人,互相支援。广东的军队从钦、连进入,云南的军队过洮江向东推进。另外用轮船守住广东顺化港口,切断法军的后路,法军一定没有自我保全的道理。”又极力进言刘永福能够抵御敌军,请求秘密告诉越王供给刘永福军粮。奏疏呈上,皇帝下诏在朝廷上讨论。‎ 不久,刘长佑因为被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牵连,降了三级官。十三年,刘长佑在家里去世。皇帝下诏追念他从前的功劳,表彰他的端正谨慎稳重,免除他过去的处分,仍旧依照总督先例评定功绩,褒赠抚恤,封他谥号为武慎。广西、云南、湖南都为他建立专祠。‎ 二十八、【18届湖南省衡阳县四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凊,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彧见而器之,以女妻焉。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太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有删改)‎ ‎10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B. 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C. 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D. 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1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 爵即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 践阼,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也指帝王即位。‎ D. 古代对一些特殊地位的人的死有专用词来表示,如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卒”。‎ ‎1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重。‎ B. 卢柔参与军务,善于出谋划策。他在贺拔胜手下担任官职,参与了很多军事机密;他劝说贺拔胜按兵不动,私下与梁国通好。‎ C. 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 D. 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1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 ‎(2)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 ‎【答案】‎ ‎109.C ‎110.A ‎111.B ‎112.(1)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弱冠、解、属文”)‎ ‎(2)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还、遣、邀”)‎ ‎【解析】‎ ‎ ‎ 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10.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 参考译文:‎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顺叔母,也同自己的母亲一样。宗族的人都感叹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元彧见到他而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担任荆州刺史,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让卢柔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任命卢柔为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领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劳存问,并送给他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带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适逢秋雨连绵,同行之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丰阳地界,卢柔迷失道路,独自在枯树之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几乎要冻死。大统二年,到了长安。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屡传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授任中书舍人。升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起居注。后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登位,任小内史,升内史大夫,晋位开府。在官位上去世。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的有几十篇。‎ 二十九、【18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四模】文言文阅读 王凯字胜之,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元昊反,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夏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区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秩满,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后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泽州刺史、知邠州。未几,又徙秦凤路,辞日,帝谕以唃氏木征,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遂复常贡。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节选自《宋史·王凯传》)‎ ‎1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B.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C.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D.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1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兆,因初指西汉都城——今陕西西安附近地区,后世便以之指称都城。‎ B. 枹鼓,分指“鼓槌”“鼓”,因其在战场上能增提势气,后又常指“战鼓”。‎ C. 经略使,指在边境重要区域设置的主管边务的长官,唐宋诸朝多有设置。‎ D. 谕,文中为“谕旨”的简称,“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 ‎1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凯秉公绝私,维护公家利益。面对守卒将遗落的草料归入私囊的行为,他不像其他监察官员那样纵容,而是严令禁止。‎ B. 王凯不畏艰险,屡次建立战功。与夏军作战中,他移徙多处作战,苦守围城一月,斩获敌首物资颇多,立下了赫赫战功。‎ C. 王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平日里,他与将士们平分食物,战时,将士们甘愿为他竭力作战。‎ D. 王凯谨遵圣命,成功化解夷患。少数名族有叛乱之嫌,他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顺利消除了叛离之患。‎ ‎1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秩满,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 ‎【答案】‎ ‎113.B ‎114.D ‎115.D ‎116.任满升迁,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王凯任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秩满”“抄掠”“……于青眉浪”状语后置,“猝”)‎ ‎【解析】‎ ‎113.试题分析:“陷围”是“凯”的谓语,不要断开;“面”作前句的宾语,“死者”又一陈述主体,前面断开;“蹂践”一个词语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陷围”是“凯”的谓语,不要断开;“面”作前句的宾语,“死者”又一陈述主体,前面断开;“蹂践”一个词语不要断开。学@科网 ‎ ‎ 参考译文:‎ 王凯字胜之。祖父王审钧,曾为永兴军驻泊都监,因为攻打敌人而战死,于是在京兆安家。钱财富足,王凯分散施舍结交宾客。当时寇准任长安太守,见到他的外形相貌觉得不寻常。为他上言:“王审钧为忠义而死,应当录用他的遗孤。”于是授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在此之前,守卫的士兵打扫遗漏的草料归自己,王凯禁止,因而众人都想杀害他。事情被发觉,其他监官都定罪为故意纵容,王凯惟独得以免罪。元昊反叛,王凯曾从双烽桥、染枝谷出发,遇到夏军,打败了他们。又攻破庞青、黄罗部,第二次在伺候烽作战,前后斩首三百余级,缴获部落的牛马、骆驼、器械以数千计。夏军包围麟州,登城抵御战斗,三十一个昼夜,敌解围离去。特别提升西头供奉官。任满升迁,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王凯任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王凯就分兵从敌人后面出击夹攻他们,又与张岊会合,斩首百余级。又进入兔毛川,贼军人马三万,王凯率六千士兵陷入包围,飞箭射在脸上,战斗不停,又斩首百余级,贼军自相践踏,死的人数以千计。后来夏军二万侵犯青塞堡,王凯从鞋邪谷出兵,转战四十里,大败他们,夺回被抢走的牛马返回。王凯治理军队有纪律,善于安抚士卒,平时与他们均分饮食,临阵作战执槌击鼓,毅然毫不宽容。因此士卒敬畏信服,作战无不出力,前后与敌人相遇,从未挫败。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在军中哭泣,王凯弹劾罢免他。经略使明镐上言王凯在黄河外九年,很有功劳,于是领资州刺史。很久以后召回朝廷,没来得及召见,适逢甘陵盗贼起事,就命令领兵赶赴城下。贼被平定,授泽州刺史、邠州知州。不久,又徙秦凤路,辞行之日,皇帝告诉他唃氏木征,贸易断绝,很有入寇的趋势,应当安静地对待。王凯到达,与主帅以恩惠信用安抚接待,于是恢复进贡。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官彰武军节度使,谥号庄恪。‎ 三十、【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今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粟门下侍郎,恪计不用。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有删改)‎ ‎1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B. 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C. 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D. 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1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第”,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登第”就是科举考试考中,但文中的“唐恪”是凭借“荫护”考中。‎ B. “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文中指“降低自己身份”。‎ C. “夷人”,指少数民族的一种,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 D. “移檄”,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也可以是发布文告晓示。‎ ‎1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恪执政有方。为官期间,豪绅子弟称霸乡里,后因其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B. 唐恪忠于职守。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理水患,保全了沧州城,受到皇上嘉奖。‎ C. 唐恪得到重用。“大观”“靖康”两朝分别任“屯田员外郎”“中书侍郎”“少宰”等职,两朝皇帝对其礼遇有加,亲自下旨褒奖。‎ D. 唐恪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1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 ‎(2)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 ‎【答案】‎ ‎117.A ‎118.B ‎119.C ‎120.(1)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是真实的。‎ ‎(2)(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待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 ‎【解析】‎ ‎117.试题分析:“邀割”是“要求割让”的意思,不要断开;“议”作“集廷臣”的谓语,不要断开;“十九”修饰前面的“以为当与者”,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邀割”是“要求割让”的意思,不要断开;“议”作“集廷臣”的谓语,不要断开;“十九”修饰前面的“以为当与者”,不要断开。‎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