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各地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北省各地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ID:569269

大小:229.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省各地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大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 ‎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题3分)‎ 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也。少为诸生,举孝廉。汉安元年,以乔守光禄大夫,使徇察兖州。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为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济北相崔瑗等赃罪千万以上。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时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以无功并封,乔上书谏曰:“臣闻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世暗主,诛赏各缘其私。今梁氏一门,宦者微孽,并带无功之绂,裂劳臣之土,其为乖滥,胡可胜言!夫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书奏不省。‎ 益州刺史种嵩举劾永昌太守刘君世以金蛇遗梁冀,事发觉,以蛇输司农。冀从乔借观之,乔不肯与,冀始为恨。累迁大鸿胪。时冀小女死,令公卿会丧,乔独不往,冀又衔之。建和元年,代胡广为太尉。桓帝将纳梁冀妹,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不听。又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乔以宫赃罪明著,遂不肯用,因此日忤于冀。先是李固见废,内外丧气,群臣侧足而立,唯乔正色无所回桡。由是海内叹息,朝野瞻望焉。在位数月,以地震免。宦者唐衡、左悺等因共谮于帝曰:“陛下前当即位,乔与李固抗议言上不堪奉汉宗祀。”帝亦怨之。及清河王蒜事起,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而梁太后素知乔忠,但策免而已。冀愈怒,使人胁乔曰:“早从宜,妻子可得全。”乔不肯。明日冀遣骑至其门,不闻哭者,遂白执系之,死狱中。妻、子归故郡。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论曰: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节选自《后汉书·李杜列传》)‎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桓帝将纳梁冀妹 纳:娶 B.又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 属 :嘱托 C.冀又衔之 衔:恨 D.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 安:安定 ‎9.以下四句话,省略的成分补充不正确的是 ( )‎ A.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梁让)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 B.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桓帝)不听。‎ C.(你)早从宜,妻子可得全。‎ D.(杜乔)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乔做光禄大夫巡察兖州,处事公正,上表称赞太山太守李固政绩突出,且不惧陈留太守梁让与大将军梁冀有亲属关系,而勇于揭发其收受贿赂的行为。‎ B.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没有功绩而被封官,杜乔上书顺帝要赏罚分明,并揭发梁氏一门的罪行,得到上级的支持。‎ C.宦官唐衡等人共同诬陷杜乔,请求逮捕并治他的罪,但梁太后一向知道杜乔忠诚,没有治他的罪,这使梁冀非常愤怒。‎ D.作者以史家的眼光评价杜乔能够舍身取义,启示后人要将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卷Ⅱ(非选择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4分)‎ ‎ ‎ ‎(2) 在位数月,以地震免。(2分)‎ ‎ ‎ ‎(3) 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4分)‎ ‎ ‎ ‎8.D使……心安(理得)‎ ‎9.A(杜乔)‎ ‎10.B(对“书奏不省”理解有误,应是顺帝没有明察采纳)‎ ‎11.(1)奸诈者得不到应有的责诘,做坏事的便放纵自己的恶行。(4分,“奸诈者”“责诘”“做坏事的”“放纵”各1分)‎ ‎(2)(杜乔)在官位(当太尉)没有几个月,因为地震被免职。(2分,“因为”“被免职”各1分)‎ ‎(3) 梁冀于是暗示有关官员弹劾杜乔、李固与刘鲔(wěi)等人勾结,请求逮捕并查究他们的罪过。(4分,“暗示”“弹劾”“勾结”“查究”各1分)‎ 附文言文翻译:‎ 杜乔字叔荣,河内郡林虑县人。年轻时还是一介儒生,就被郡里推荐为孝廉。顺帝汉安元年,起用杜乔为光禄大夫,让他巡察兖州。他上表称赞太山太守李固政绩突出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等人贪污千万以上银两。梁让是大将军梁冀的小叔父。杜乔回京后,任太子太傅,又调任大司农。当时,梁冀的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人没有建功,却被一同封官。杜乔上书劝谏顺帝说:“我听说古代的明君,奖罚一定要凭功过;末世的昏君,诛赏各自依照自己的私心。现在梁氏一门,是地位低下的官宦之后,没有任何功勋,却一齐带上立功的绶带,同时分得功臣的土地,他们的行为放纵无度,怎么能够说得尽!有功者得不到奖赏,做善事的失掉了自己美好的期望;奸诈者得不到应有的责诘,做坏事的便放纵自己的恶行。”奏章送上去后,顺帝没有察看。‎ 益州刺史种嵩检举弹劾永昌大守刘世君将金蛇送给梁冀,事情败露后,把金蛇送到了大司农杜乔的手中。梁冀想从杜乔手里借来看看,杜乔不肯,梁冀开始怀恨起杜乔来。这时梁冀的小女儿死了,命令公卿齐去探望,唯独杜乔没去,梁冀更加怨恨杜乔。桓帝建和元年,杜乔取代胡广任太尉。桓帝将要纳梁冀的妹妹为妃,梁冀想要让桓帝用厚礼迎娶,杜乔拿出旧典据理力争,桓帝不听。同时,梁冀嘱咐杜乔推举汜宫为尚书,杜乔以汜宫贪赃罪明显,于是不肯起用,从此一天天抵触了梁冀。开始是李固无故被废,朝廷内外十分丧气,各位大臣侧身而立,不敢正视梁冀,只有杜乔面不改色地直视,没有一点屈服。从此国内一片叹息,朝野上下徘徊观望。(杜乔)在官位(当太尉)没有几个月,因为地震被免职。宦官唐衡、左悺(guàn)(等趁机一齐在桓帝面前说坏话诬陷别人说:“陛下先前即位时,杜乔与李固违抗,散布言论说皇上不能继承汉室。”桓帝便也怨恨杜乔。等到清河王刘蒜与国舅之间发生矛盾,梁冀于是暗示有关官员弹劾杜乔、李固与刘鲔(wěi)等人勾结,请求逮捕并查究他们的罪过。但梁大后一向了解杜乔的忠诚,只下了道文书免去了杜乔的官职罢了。梁冀更加恼怒,派人威胁杜乔说:“听我梁冀的(自杀而死)比较合适,妻子儿女得到保全。”‎ 杜乔不肯屈服,第二天梁冀派人到杜乔家,听不到有哭泣者,就用白布缚住杜乔,使杜乔死在大狱中。杜乔的妻子儿女都回了老家。不久,杜乔和李固的尸体一起在城北示众,家属和老朋友没有谁敢看一眼。‎ 评论说:“那些称为仁人的,他们的思想主张宏大。立下诺言就要履行,哪里只是炫耀名声使自己心安理得就罢了呢!如果义比生命重要,他们便可以舍弃生命;如果生命比义重要,他们就可以保全生命。‎ 河北省08—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林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 ‎.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11. 【解析】:答案为D。 “计”应是“考虑.谋划”的意思,而“计策”是指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势而预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解释不够准确。 ‎ 所考查的四个实词,虽说都不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但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12 【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是直接用在动词前,作助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所考查的均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的。‎ ‎13。【解析】:答案:C。二人关系不和谐,韩休敢于当面指责萧嵩,宋璟认为韩休的这种做法是仁者的勇敢。‎ ‎14.(1)译文:(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本句翻译不是很难,最容易出错的词是“幸”,在这句中作副词,是“本.正”的意思,觉得标准答案中的“倘若”,不如“本来”准确。“倘若”表示的是假设关系,从上下文看,不是假设,是事实。“虽”根据语境译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别人”,而是“(自己)获罪”。‎ ‎(2)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解析】“巨猾”与“罪细”结构不同,译为“特别奸猾狡诈的人”也可以,“乃”是“竟.竟然”的意思。“不问”不是“不过问”,应改是“不问罪”。“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敢”是个表谦的词。‎ 河北省石家庄市2008-2009年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些,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 ‎(秦观《游龙井记》)‎ ‎[注]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纡徐以成文 徐:缓缓。‎ B.乘高而望之 乘:凭借。‎ C.而不克以为泉 克:能够。‎ D.白天竺谢讲事 谢:辞去。‎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的品德的一组是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 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B.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太出色,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了。‎ C.作者介绍了不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泉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四、(23分)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5分)‎ 译文: ‎ ‎(2) 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5分)‎ 译文: ‎ 三.(9分,每小题3分)‎ ‎8. C(乘:登上) ‎ ‎9. D (①不是评论龙井 ②是说龙井有名)‎ ‎10. C (“大闻于时”是当时很有名,说“载誉天下”(满载荣誉)就过分,天下错)‎ 四.(23分)‎ ‎11. ⑴(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则1分,辄1分,应1分,省略的“世上”或“人们”1分,之1分。共5分)‎ ‎⑵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去1分,两个定语后置句各1分,皆1分,取道1分。共5分) ‎ ‎[文言文参考译文]‎ 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吴国赤乌年间(三国孙权的年号),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每逢干旱时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到这里来祈求,这祷告就总会应验,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 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阳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实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缓缓地形成一片片水波纹,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西湖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根本就不管湖岸的山上有没有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两次,猛烈拍击江岸并迅速远上,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不自禁的害怕。所以两岸的山多被海浪威胁,没有空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海边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也不会注意岸边山上有没有泉水)。只有这个地方曲折幽静远离钱塘江和西湖,本身没有绚丽景色的美丽,来分散(弱化)它的灵气;外部也没有雄壮景色的威胁,来抑制(弱化)它的灵气。所以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龙井泉的美德,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休养。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要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要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安抚人们所说的龙。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异。然后都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为这在当时大大出名。‎ 这一年我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我说:“好,好。”‎ ‎2009届河北省清河一中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书博鸡者事 (节选)(明)高启 博鸡者袁①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②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③守,即诬守纳已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民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赀,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 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④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 ‎【注】①袁:袁州路,在今江西宜春一带。 ②臧氏之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指鲁平公宠臣臧仓,曾阻止平公见孟子。 ③嗛(xián):怀恨。 ④褫(chǐ)剥去。‎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自负年德,易之 易:看不起 B.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 诚:果真 C.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 数:责备 D.今姑贷汝 贷:借给 ‎16.下面的话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博鸡者”讲义气的一组是( )‎ ‎①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 ‎②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 ‎③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④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 ‎⑤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 ‎⑥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1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鸡者每天抱着鸡招呼些年轻人在街市上斗鸡赌博,意气用事喜欢打架,但那些在乡里充当好汉的人都服从他。‎ B.当时袁州的总管深受老百姓爱戴,但他自恃年高,瞧不起到袁州来巡视的臧姓高官,听说他要来,还笑着说“这臧家的孩子”,因而埋下祸患。‎ C.博鸡者惩罚土豪之后,先是和他的徒弟天天举着“屈”字的横幅在金陵街上游行,然后又到行御史台衙门去告状,最终为袁州太守伸张了正义。‎ D.博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黜。‎ ‎15.D ‎16.D①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与义气无关)‎ ‎⑤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不是直接写“博鸡者”)‎ ‎⑥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不是直接写“博鸡者”)‎ ‎17. C.博鸡者惩罚土豪之后,先是和他的徒弟天天举着“屈”字的横幅在金陵街上游行,然后又到行御史台衙门去告状,最终为袁州太守伸张了正义。(顺序颠倒)‎ 河北省清苑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白云先生传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械系将肆掠 掠:拷打 B.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 C.时先君子适归皖桐 适:恰好 D.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 俾:有益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 ( )‎ ‎ ①久之,始归故里 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③学士词人无所求取 ④请贰之,弗许 ⑤吾以尽吾年耳 ⑥定附身衾衣 ‎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第Ⅱ卷(共120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2分)‎ ‎   译文:                  。‎ ‎(2)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4分)‎ ‎   译文:                  。‎ ‎(3)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4分)‎ ‎   译文:                  。‎ ‎8.D 分析:俾,使。‎ ‎9.C 分析:①是隐居以前的事 ②写的是徐昭法、沈眉生,不是张怡 ⑥写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的道义节操。‎ ‎10.C 分析:临终拒绝使用好棺材原因在于不忘父丧,恪守礼制。‎ ‎11 (1) 甲申年,贼寇攻陷了京城,张怡遇到了敌人将领,誓死不屈(要点:甲申,甲申年,1分  张怡遇贼将,主语省略1分)‎ ‎(2) ‎ 我要依靠(这些书)来过完我的余生,我已经买了两个瓮,下葬的时候(把这些书)一起埋葬。要点:以(之),靠(这些书)1分 尽,过完1分 下椁,下葬1分 并藏,一起埋藏1分。‎ ‎ (3) 他的一个叔伯孙子,拿着他的书献到地方官府,太守命令学官召集学生抄写,很久都没有抄完 要点:从孙,侄孙、堂孙或叔伯孙子1分 诣,到1分 缮写,抄写1分 就,完成1分。‎ 文言文译文:‎ 张怡,字瑶星,起初叫做张鹿徵,上元(今南京)人。他的父亲张可大,明末担任登莱总兵。毛文龙率部下反叛,诱捉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为孙元化而死。事情传开以后,张怡以书生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甲申年,贼寇攻陷了京城,张怡遭遇了敌人将领,誓死不屈,被锁拷起来将要肆意毒打,贼寇中有人因为佩服他的义举把他放走了。很长时间,才回到故里,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独自寄居在摄山寺庙中。不进入城市,乡里人称他为白云先生。 当时,三楚、吴越一带的有名望的老人,大多追求名声,以学术标榜自己。只有吴中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乡下躬耕,就算贤士大夫都不能见他们一面,但是依然有作品流传到世间。白云先生则亲自打柴挑水,也不谈诗书,学士、词人从他那里什么也得不到。四方的达官贵人往来此地,每天经过这座山,而不知道山中有白云先生。 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佩,逢年过节去拜访他。进入他的房子,书架上有几十百卷书,都是他著作的经说及史事评论。我父亲他们请求翻抄,他不答应,说:“我要依靠(这些书)来过完我的余生,我已经买了两个瓮,下葬的时候(把这些书)一起埋葬。”他死时八十八岁。他平生的亲戚朋友,买来好的木材,为他打造棺椁。病重将死的时候,他听到这件事哭着说:“从前我父亲在危难的城里效忠而死,没有亲属主持收殓,后来虽然改葬了,但他当初的棺材也不能改换。我怎么能忍心用这么好的棺木呢?”回头注视他的叔伯孙子某某,催他改换棺材,选定贴身的寿衣,才去世。当时我父亲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赶回来后已经提前下葬了。有人说:他的书已经埋葬了。有人说:经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的家里。 乾隆三年,下诏修《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寻求散失民间的著作,他的一个叔伯孙子,拿着他的书献到地方官府,太守命令学官召集学生抄写,很久都没有抄完。 白云先生的书,我非常想读,而担心它们没有流传下来很长时间了,幸好他的家人自己拿了出来,但是我始终没有看到一眼。所以一并记载在文章中,希望乡里的后辈有所感发,收藏并加以宣传,不要让它们沉没失传了。‎ 河北2008—2009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贺小传 李商隐 ‎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 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嚖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 【注】欻xū,迅疾。 嚖管:乐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长吉之事尤备 备:详细 B.过亦不复省 省:察看 ‎ C.长吉竟死 竟:最终 D.苟信然 信:相信 ‎9.下面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直接说明李长吉“创作个性”的一项是 ‎ ①能苦吟疾书 ②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③上灯,与食 ‎ ④过亦不复省 ⑤复来探取写去 ⑥或时有著,随弃之 ‎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杜牧曾经给李长吉的文集作序,很详尽地描绘了长吉的奇事。李商隐这篇小传中所写 ‎ 长吉将死一事,是从长吉的姐姐那里知道的。‎ ‎ B.李长吉不像其他人那样重视作诗的规范。他经常骑驴跟从小奴仆外出,一有心得感悟 ‎ 就写下来放在随身携带的袋子里;晚上再修改补足成篇,放到另外的袋子里,之后不再理会这些作品。‎ ‎ C.李长吉临死前看到一个手中拿一块写有篆体字或石鼓文的木版的人,召唤他为天帝刚 ‎ 建成的白玉楼写记;长吉气绝后,亲人们等了大约像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的时间,他最终还 是死去了。‎ ‎ D.李商隐在末段用了六个反问句,前三句含蓄地点明临终之事其实是梦幻,归结到“哀其 不寿”;后三句顺势由幻入实,伤其怀才不遇,突出了作者对李贺一生遭遇的同情。‎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5分)‎ ‎ 翻译: ‎ ‎ ‎ ‎(2) 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5分)‎ ‎ 翻译: ‎ ‎ ‎ ‎11.(1)等到晚上回来,太夫人就让丫环接过锦囊倒出里面的东西,看到李贺写得很多,就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吐出来才要罢休啊”‎ ‎(2)那么以前的高远,天帝的威严,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凡世的人,为么唯独顾恋长吉,使他不长寿呢?‎ 参考译文:‎ 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的就是这些。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详尽。李长吉长得纤瘦,双眉相连,长手指,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被昌黎韩愈了解。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按照法式连缀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又古又破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啊!”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草稿,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不是大醉及吊丧的日子全都如此,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来从囊中取出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所以沈子明家的仅是所剩的四卷罢了。长吉快要死的时后,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虬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召你马上为楼写记。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不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卧室的窗予里,有烟气向上冒,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长吉的姐姐是不会编造出长吉这些事来的,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唉,碧蓝幽深的天啊,是那样的高,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丈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唉,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岁,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人们反倒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河北省滦县一中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②。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③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④解。‎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 ② 嚼:把酒喝尽。  ③践更:秦汉时的一种徭役。‎ ④驩(huān):喜悦 欢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使人微知贼处 暗中 ‎ B.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拜见 ‎ C.不可者,各厌其意 厌,通“餍”,满足 D.诸公以故严重之 推重 ‎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明郭解不喜炫耀的一组是 ( )‎ ‎① 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②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③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  ④ 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⑤乃夜去,不使人知  ⑥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  ‎ A.②③⑤ B.①② 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2,4,6‎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 ( )‎ ‎ A.郭解虽然年少时为人残忍,也伤害过很多人,但后来就改变行为,能够非常友善地对待他人。‎ ‎ B.郭解姐姐家的孩子惹怒别人被刺身亡,郭解派人抓到凶手,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公正处理了此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 C.虽然郭解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在人们心中的威望较高,有时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到他那里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 D太史公认为相较于美名而言,人的相貌如何并不重要,能够长久被人称道的是美名。‎ ‎2,4,6‎ 第Ⅱ卷 本卷共11小题,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5分) ‎ ‎ (2)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5分) ‎ ‎8. B(见,表被动)‎ ‎9. D(①是写郭解品行的改变,与炫耀与否无关。②是写郭解不徇私情④虽与炫耀与否有一定关系,但远不如③⑤⑥更直接,且不影响正确答案的选择)‎ ‎10.B(不是郭解派人抓到凶手的,文中是凶手“自归”)‎ ‎11.(1)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5分)‎ ‎ (2)他对此感到奇怪,问事情的原因,竟是郭解让人免除了他的差役。(5分)‎ ‎【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郭解是轵(zhǐ ‎,指)县人,字翁伯。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凭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他对此感到奇怪,问事情的原因,竟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袒露身体,去找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洛阳人有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两方面始终不听劝解。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对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听从了劝告,准备和好。郭解就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们幸而听从了我的劝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人家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解权呢?”于是郭解当夜离去,不让人知道,说:“暂不要和解,待我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 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 ‎ 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一般人,语言没有足够的文采。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谚语说: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 河北省沙河市第二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月考试卷 三、(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喜燕亭记 韩愈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淄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岈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 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 谓“鲁侯燕喜”者,颂也。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 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 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 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 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岭,猿狄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注释】①燔淄翳:焚烧枯死的树木。②振鹭:白鹭展翅飞翔。③秩秩:秩序井然的样子。④鲁侯燕喜:出自《诗经•鲁颂• 宫》,原为赞美鲁僖公家庭和美、国家强盛、健康长寿。在此也取祝福的意思。⑤饫闻:听到很多了。饫,饱足。⑥羽:出自《易经•渐卦》,意思是身处高位却不被官职所累。‎ ‎8.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 A.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 游:交游 ‎ B.却立而视之 却:后退 C.有俟之道也 俟:等待 D.发石而清泉激 发:发现 ‎9.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均能体现韩愈欣赏或赞美主人的一组是( )‎ ‎①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 ‎②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③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 ‎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 ‎⑤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 A.①② B.③⑤ C.③④ D.②⑤‎ ‎10.对这篇文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借此赞美王弘中的行为品德,表示对他的前程怀有希望和信心。‎ B.文中用较多文字叙述山谷、瀑布、池塘、水源命名,体现主人对隐逸山水 之间的田园生活的追求。 ‎ C.这篇“记”立意深远,气盛言宜,描写、叙述、议论并用,景、事、理、情交融。‎ D.第二段通过“州之民老”的观赏评价,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燕喜亭景观独特的人文底蕴。这是从虚处表现燕喜亭周围山水的天工之美。‎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 ‎11.把上面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4分)‎ ‎(2)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3分)‎ ‎(3)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3分)‎ ‎8.D ‎【思路分析】发:开挖。‎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直接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还可以运用语言结构、语法分析等方法推断词义。 ‎ ‎9.C ‎【思路分析】①叙述客观情况,②韩愈为“燕喜亭”取名的原因,⑤表达韩愈的希望与祝福。‎ ‎10. B ‎【思路分析】从所命之名中看不出有做隐士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对文言文检测,除了读懂文意外,还要分析语言,表现手法,中心思想等。‎ ‎【参考译文】太原人王弘中在连州任职,与僧人景常、元慧两人交游密切。有一天,他带着这两人走到他居所的后边,在山丘荒地之间,登到高处远望,发现一处景色奇异的地方。他令人除去杂乱的茅草,一片树木就显露出来;开挖山石,一股清澈的泉水就喷涌而出;搬掉污浊的泥土,烧掉枯死的杂树,然后退到较远的地方站着观看。高出的地方突起成为山丘,低陷的地方裂开成了山谷,低洼的地方变成了池塘,缺陷的地方变成了山洞,就好像是有鬼神异物在暗地里帮助(变成如此美景)。从此以后,弘中与这两位僧人,清晨就去那里游赏,入夜却忘了回家,于是,他就在这里建起一座亭屋来躲避风雨和寒暑。‎ ‎ 亭屋建成后,我请求他们让我给这里的景物命名。那山丘起名叫“俟德之丘”,意思是它先前一直被淹没而如今才显露出来,有耐心等待的涵养。那岩石形成的山谷起名叫“谦受之谷”,石谷中的瀑流起名叫“振鹭之瀑”;谷名是说明其主人的德行,瀑名是说它的外观。那土壤形成的山谷起名叫“黄金之谷”,土谷中井然有序的瀑流取名叫 “秩秩之瀑”;谷名是说明它的外观,瀑名是说明其主人的德行。那山洞起名叫“寒居之洞”,用于说明它合于时尚。那池塘起名叫“君子之池”,意思是池子虚空用来聚集各种美德;池水漫出象征主人能够排除各种恶行。那泉水的源头起名叫“天泽之泉”,意思是说明泉水源出高尚,而下流施惠于人。把上述各种景物命名的涵义综合起来,就给这座亭屋起名叫“燕喜之亭”,这是取《诗经》里所说的“鲁侯燕喜”的句子来颂祝它的主人。于是乎连州百姓中的年长者,听说此事结伴前来这里观赏,他们说:“我们这个州的山水名扬天下,但是没有一处能够与燕喜亭相媲美。在附近生活劳作的人,他们的土地与这里连接,却没有人认识到这块地方的价值。大概是上天创造出来的佳境而大地把它保藏起来,为了要送给这位合适的人吧?‎ 弘中自从由吏部员外郎贬官来到连州,路途所经过的地方依次是:从蓝田进入商洛,涉过湍急的浙水,到达汉水,登上岘首山,从这里能望见方城,然后出荆门山,下长江,穿过洞庭湖,溯湘水而上,走到衡山脚下,再由郴州跨过骑田岭。所到之处有猿猴为家的大山,有鱼龙居住的江湖,赏尽了深水远山的的种种瑰丽奇异的景致,他对于山水听腻看够是应该的。如今他喜爱山水之意却仍然没有满足。《论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的品德,同他的爱好,真可以说是协调一致了,他因自己的智慧而获得了燕喜亭这处佳境,因自己的仁德而得以在此居住,我由此而知道他被朝廷起用而离开连州进居尊贵之位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于是写下这篇题记刻在石碑上。‎ ‎11.(1)有一天,(他)带着这两个人,走到他的居所的后面,在山丘荒地之间,登到高处远望,发现一处景色异常的地方。(2)在附近生活劳作的人,他们的土地与这里相连,却没有人认识到这块地方的价值。(3)他对于山水听腻看够是应该的。 ‎ ‎【思路分析】 (1)句注意句式上的特点,补出省略的“他”,“丘荒之间”前省略介词“于”,“从”使动用法。(2)“经营”、相接的主语应补充,“直”通假“值”,意动用法。(3)“宜”谓语前置,饫闻、厌见应联系上下文翻译,达到语句通顺。‎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除了重点考查实词、虚词外,还考查了省略、倒装的翻译。文言文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关键在于理解推断句中的关键词语与虚词。所以,翻译时首先通读全文,把握大意,标出关键;高考试题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注意特殊,对应译出。在推断难点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玉田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三、(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2题。‎ ‎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父僧习,齐奉朝请。‎ 庆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不治章句。时僧习为颍川郡,地接都畿,民多豪右。将选乡官,皆依倚贵势,竞来请托。选用未定,僧习谓诸子曰:“权贵请托,吾并不用。其使欲还,皆须有答。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也。”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选吏之日,有能者进,不肖者退。此乃朝廷恒典。”僧习读书,叹曰:“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即依庆所草以报。大统十年,除庆尚书都兵郎中。‎ 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推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言毕,便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榜。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榜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太祖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太祖逾怒曰:“王茂当死,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太祖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太祖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四》,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时僧习为颍川郡 为:治理 ‎ B.其使欲还,皆须有答 使:令、让 ‎ C.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抗:抗议 D.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旌:表彰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明柳庆机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此乃朝廷恒典。” ②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 ③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 ④乃复施免罪之榜 ⑤庆乃进争之 ⑥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庆的父亲在选拔乡官时,有很多京城附近的权贵纷纷请求托付安排相关人员。柳庆代父写信,明确提出了选择乡官的标准,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权贵们的无理要求,受到了父亲的赞赏。‎ ‎ ‎ ‎ B.广陵王元欣是皇亲,他的孟姓外甥曾经因偷别人的牛而被柳庆捕获。但这个姓孟的人气焰嚣张,根本不把柳庆放在眼里。柳庆召集众多僚属吏员聚会,当众用笞刑打死了这个人,极大地震慑了那些豪强贵戚。‎ ‎ C.有一胡姓人家遭贼人打劫,贼人中有人通过写匿名信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自首却又担心治罪的心情。柳庆就张贴了一份自首免罪的告示,促其自首,终于全部抓获了这批劫匪。‎ ‎ D.太祖因怒要杀掉王茂,朝中大臣都知道王茂没有犯罪却不敢进谏。只有柳庆挺身而出,冒着与王茂一起治罪的风险,替王茂鸣冤。最终使太祖认识到误杀王茂的错误。‎ ‎ 第Ⅱ卷(非选择题,117分)‎ 四、(24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4分)‎ 译文: ‎ ‎(2)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3分)‎ 译文: ‎ ‎(3)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3分)‎ 译文: ‎ 三、(9分)‎ ‎9.A (B使:使者; C抗:高; D旌:表明,显示)‎ ‎10.B (①②⑤均是突出柳庆之“勇”;⑥则表明柳庆有勇有谋)‎ ‎11.C (“贼人中有人通过写匿名信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自首却又担心治罪的心情”不符合原文意思)‎ 四、(24分)‎ ‎12.(10分)⑴姓孟的完全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他竟然对柳庆说:“今天你如果给我带上了镣铐,以后你又该用什么(方法)放掉我呢?”(“殊”“乃”“何以”各1分;句意1分)‎ ‎⑵如果这话可以应验,我柳庆大概可以实现“高封”吧?(“傥”“其”各1分,句意1分)‎ ‎⑶你如果要辩明他没有罪,那么我也一定要治你的罪。(“亦”“坐”各1分,句意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  柳庆字更兴,是解州人。父亲柳僧习,担任过北齐的奉朝请。‎ ‎  柳庆自幼聪明机敏,有度量。博览群书,而不重视章句。当时柳僧习任颍川郡守,地域接近京郊,民间多有豪强大族。将要推选乡官,他们各自依仗权贵势力,争着前来私相嘱托。一时无法选定,柳僧习对儿子们说:“权贵们私相嘱托(的人),我一概不用。他们派来的人现在准备回去了,必须一一有个答复。你们各自按照这个意思为我起草一封信。”柳庆于是拟好复信,复信说:“下官受国家的委派在大郡做官,举荐乡官时,贤能的人就起用,没才德的就不用。这本是朝廷规定的长期不变的制度。”柳僧习读了信,赞叹道:“‎ 这孩子有气概,大丈夫理该如此。”于是依据柳庆所拟之信作了答复。大统十年,柳庆被授予尚书都兵郎中。‎ 广陵王元欣,是魏皇室的亲族。他的外甥孟氏,屡次横行不法。有人告发孟氏盗牛。柳庆将其逮捕审讯,确认情况属实,立即下令把他监禁起来。姓孟的完全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他竟然对柳庆说:“今天你如果给我带上了镣铐,以后你又该用什么(方法)放掉我呢?”元欣也派人辩解孟氏无罪。孟氏因此更加骄横。柳庆就隆重召集僚属吏员,公开宣布孟氏倚仗权贵虐害百姓的罪状。说完,就命令用笞刑将孟氏打死。从此以后,皇亲贵族收敛气焰,不敢再侵害百姓。‎ 有一胡姓人家被劫匪抢劫,郡县派人侦查调查,没有人弄清贼人来自何处,(因受牵连)邻近胡家而被捕囚禁的人很多。柳庆认为这伙贼人是一群乌合之众,可以用欺骗他们的方法找到他们。于是写了一封匿名信,贴在多处官府衙门前,信上说:“我们一起抢劫了姓胡的人家,同去的人多混杂,很担心最终秘密泄露。现在我想出面自首认罪,害怕免除不了死罪。如果能让先自首的人免除罪责,我就前来告知详情。”柳庆于是又贴出(自首)免罪的布告。过了两天,广陵王元欣的家奴两手反绑来到布告下自首,于是将所有参与其事的劫匪全部抓获。柳庆坚守正道,明察秋毫(的事迹),大都和这些事相似。柳庆常常感叹道:“过去于公断案没有偏差,吩咐家人将家里的大门修高大等待封赏。如果这话可以应验,我柳庆大概也可以实现高封吧?”‎ 太祖曾经对安定国的臣子王茂十分恼怒,要杀掉他,但王茂并没有犯罪。朝中大臣都了解这情况,却没有人敢进谏。柳庆就进宫与太祖争辩。太祖更加恼怒道:“王茂应该杀掉,您如果要辩明他没有罪,那么我也一定要治你的罪。”于是(叫人)把柳庆抓到太祖面前。柳庆言辞神情一点都不屈服,高声说道:“我私下听说国君如果不通达事理就不是明君,臣下如果不敢(与国君)争辩就不是忠臣。我努力竭尽驽钝忠诚,确实不敢吝惜生命,只是担心您(被人)看做不明之君而已。”太祖于是醒悟过来并且要赦免王茂,但是已来不及了。太祖情绪低落。第二天,太祖对柳庆说:“我没有采纳您的意见,于是让王茂受冤屈而死。可以赏赐给王茂家一些钱物,以表明我的过错。”‎ 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佑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鄜 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堤,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曰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惠卿辟为属,辞。‎ 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假宗正少卿,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曰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檩枵然。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泽质直好义,亲故贫者多依以为活,而奉甚微薄。常曰:“君父侧身尝胆,臣子乃安居美食邪!”始,泽招集群盗,聚兵储粮,结诸路义兵,连燕、赵豪杰,自谓渡河克复可指曰冀。有志弗就,识者恨之。‎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惠卿帅鄜延 帅: 作……统帅 B上不遣,命知磁州 知:掌管 C假宗正少卿,充和议使 假:冒充 D有志弗就,识者恨之 恨:为……遗憾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檄泽与邑令视河堤 奉檄遽行 B 卒用其言上闻,从之 从羸卒十余人 C 徒苦民而功未易集 可不扰而办 D 乃上书其帅 恐泽兵蹑其后 ‎12.以下句子编为4组,全都表现宗泽“恤民爱民”的一项是 ‎① 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② 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 ‎③ 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 ‎④ 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 ‎⑤ 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 ‎⑥ 常曰:“君父侧身尝胆,臣子乃安居美食邪! ”‎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13.以下对原文有关www.ks5u.com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泽自幼性格豪爽,有远大志向,考取进士为官之后,他敢于在朝廷上直陈时弊,考官厌恶他太直,将他列为倒数第一。‎ B.隆冬时节,正值朝廷疏浚御河,宗泽不顾长子刚丧,奉檄即行。看到役夫因天寒而僵于道,上书陈情,请求延期,使役夫免受寒冻之苦。‎ C.宗泽为官,竭忠尽力;宗泽为人,克勤克俭。他轻财好义,所缴获的战利品,全赏给军士;亲故贫者,也多依靠他为生。‎ D. 体恤民情,心系百姓是他的最大特点。通州百姓种不毛之地而“岁输万余缗”,他上奏免去了繁重的捐税,就是最好的明证 第II卷(共111分)‎ 四、(19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译文:                          ‎ ‎(2)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译文:                          ‎ ‎10 C假:代理或借以……身份 ‎11 D【D都是代词 他的 】‎ ‎12 C ‎13 B 【宗泽奉檄之前,不是“朝廷疏浚御河”之时,而是接到视察堤坝的指示,“奉檄遽行”巡视黄河堤防设施】‎ ‎14 【译文(1)在朝廷奏对时,他大胆指陈时弊。考官厌恶他太耿直,将他列为倒数第一。(2)敌人能够悔过撤兵当然好,否则怎么能向金人屈节而有辱君王使命呢?】‎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