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各地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大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北省各地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大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ID:566678

大小:49.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省各地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大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 ‎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本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的成都。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 ‎(1)联系颔联分析作者“书怀”的内容是什么?(4分)‎ ‎ ‎ ‎ ‎ ‎(2)“出师一表通今古”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夜半挑灯更细看”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尾联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 ‎ ‎ ‎ ‎12.答案:暗示 ‎(1)“位卑未敢忘忧国”表现了作者即使地位卑微也不忘忧国的责任感。(有“责任感”即2分)“事定犹须待阖棺”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仍有机会重新被起用(或说为国出力)的后事充满信心、希望。(有“信心”“希望”之意即2分)‎ ‎(2)前句是用典的手法(1分),后一句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有“动作”或“细节”即1分)令人回味无穷或说含蓄(1分)地表达了作者忠心报国的愿望(1分)‎ 河北省08—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 鸪 词 ‎ 李益 ‎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 鸪 词 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 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4分)‎ ‎ ‎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4分)‎ ‎ ‎ ‎15.参考答案:(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象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河北省石家庄市2008-2009年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①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注]①六丁:道教中的火神。‎ ‎(1) 有人说,“偷”字在词中最为传神,试加以分析。‎ 答: ‎ ‎(2) 作者观赏鹅湖山时的心情怎样?试作简要赏析。‎ 答: ‎ ‎12.(1)鹅湖山本来是被云遮住的,作者却说是被神“偷去”,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幽默而有情趣,(1分) 照应题目中的“藏”,(1分) 运用拟人手法。(1分)(共3分) ‎ ‎(2)喜悦、轻松、悠闲。(2分,喜悦1分,轻松或悠闲1分)作者本来冒着“春寒”来观赏鹅湖山,却因云遮雾罩,而暂未见到,但作者把这看作是有人将高山“偷”去了。刚刚设想是“六丁”神将它搬离人间,却又觉得是“晓云闲”来无事,顽皮地来“遮拦”;转眼间风吹云散,作者高兴地认为是风又为自己把山追了回来。透露出诗人轻松、悠闲、喜悦的心情。(3分)(共5分) ‎ 河北省清苑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四 1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有关问题(8分)‎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愈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 ‎(4分)“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感情?‎ 答: ------------------------------------------------------------------------------------------------------------‎ (2) ‎(4分)“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愈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精神?“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12 (1) 答: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跟一片浮云齐飘远天,与一轮孤月共度长夜的飘零落寞之感。 ‎ ‎(2)答:第五六两句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指自己虽已年老,但自信还有一定的才识。 ‎ ‎--‎ 河北2008—2009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①~③题。(8分)‎ ‎[双调]殿前欢 梅花景元启(元)‎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祥老笔①应难画,别样清佳。‎ 据胡床再看咱②,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③梅花是我,‎ 我是梅花。‎ ‎[注释]①逃祥老笔:南宋家杨无咎,号“逃祥老人”,以擅画梅花著称。②据:靠。咱:句末语气词。③大都来:只不过。‎ ‎①“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一句中的“疏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2分)‎ ‎②有人说,“山妻骂,为甚情牵挂”一句,似神来之笔,摹态传情,十分生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3分)‎ ‎③请简要分析“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一句的含义。(3分)‎ ‎12.①月下梅影(只答梅、梅花、梅影等,给1分)‎ ‎②作者以妻子的嗔怪(或骂)(1分。要点嗔怪、娇嗔或骂),侧面描写(或者受梅之情深(或对梅花的痴情)(1分。要点“受梅情深”或“对梅的痴情”)。‎ ‎③作者以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1分。要点“在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表现了对梅花的挚爱)(1分。要点“挚爱”),寄寓了高洁的情趣(1分。要点“高洁的情操”)。‎ 意思对即可。‎ 河北省滦县一中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2.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两题。(8分)‎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简析这首诗反映了当是怎样的社会环境。(4分)‎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2.(1)“未休兵”写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无家问死生”写民不聊生。(由“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可推知。两点得4分,对一个得2分)‎ ‎(2)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河北省沙河市第二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月考试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因反对和议,触怒秦桧,被贬斥回家。②张罗地:指门前可以张网捕鸟的地方,形容无人经过,门庭寂寂。‎ (1) 请对诗中的“自”字做赏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是怎样通过“景语”表现“情语”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 (1)“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世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表现了主人公傲岸的性格。‎ ‎(2)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淅淅沥沥的小雨好像细丝一样,想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但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抒发了作者惜春与伤春之感。后两句写诗人自身的处境,门庭冷落车马稀,点出了作者冷落之境,而“自掩门”写出了作者坦然傲岸的胸怀。‎ ‎【思路分析】(1)本题考查了鉴赏评价能力,侧重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自”字,不仅要理解表层义,还要联系深层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2)本题考查了鉴赏评价能力,侧重在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E级。解答时注意诗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特点。‎ 玉田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答: ‎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 ‎13.(8分)(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 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5.①本诗上片写梦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梦境的?这样的梦境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关。‎ 答:                          ‎ ‎ ‎ ② 本诗下片写梦醒,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情与景的交融。‎ 答:                          ‎ ‎ ‎ ‎15【①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听秋声乱起,号角悲鸣;望铁马骑兵冒雪疾奔,想西北边塞关河失地未收。这样的梦境源于作者北定中原,收复故土的深厚的爱国感情】‎ ‎【②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黑夜因作者的心事变得悲凉,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作者在熊熊燃烧报国热望和“自许封候在万里”的坚定信念。借景抒情,以冷寂的环境反衬作者的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胸怀,以及对朝廷排斥爱国者行径的义愤和谴责。】‎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