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下)6月模拟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下)6月模拟语文试卷

ID:567372

大小:6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下)6月模拟语文 ‎                2020.6‎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代先民站在陆地与河流交接的河岸,身后是适宜农牧的沃野,面前是碧波荡漾的河流。他们接受了大自然开校散叶与源远流长的双重恩泽,选择沿河而居,因为这样既可以固守家园,也可以通过水路远走四方。‎ 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无不与河流相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哺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哺育了埃及文明,印度河、恒河哺育了印度文明,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文明。人类依水建屋,近水耕种,不同地区的水文各具特点,孕育出的文化也千姿百态。《汉书》中说:“河出昆仑,经中国,注勃海……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稍筑室宅,遂成聚落。”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沿河而居的人们,精耕细作、撒网捕鱼、采摘养殖、航运通商,江南水乡也山此而发展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人文荟萃之地。‎ 河流一旦干涸,与河流相伴的文明也可能会随之消失,考古研究表明,曾经的连年干早摧毁了玛雅人赖以为生的农业,导致玛雅文明最终走向分崩离析。《汉书》中的有关记载显示,毗邻罗布泊的楼兰古国,“民随畜牧,逐水草”。后来因为注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孔雀河改道,楼兰日益缺水,发祥于罗布泊的楼兰文明最终被风沙湮没。‎ 于是,兴水利、除水害成为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力。据考古发现,岷江流域是中国古蜀文叨的重要发源地,但由于水患频繁,古蜀先民经常被迫在岷江沿线迁移。至秦代,蜀邢太守李冰组织民众利用自然地势,在江心顺流筑堰,将岷江水流分为两股,一股引入淮区,一股流入原始河道。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山万顷的“大府之国”。岷江丰沛的水流量与顺应自然的水利工程完美结合,造福了当地民众,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取材于高心怡等作者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人类选择沿河而居,因为这样有利于安排生产生活。‎ B. 河流哺育了人类文明,影响着于姿百态的地域文化。‎ C. 连年的洪涝灾害,最终造成了玛雅文明的分崩离析。‎ D. 兴水利除水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的一项是(3分)‎ A.拦截岷江水流    B.奠定防洪基础    C.扩大灌溉面积    D.造福当地民众 材料二 河流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血管,它将陆地、湿地、湖泊、海洋连接在一起,也将诸多生态系统连接在一起。在流动过程中,河流与所接触的土壤以及其他水体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溶解在水中的多种矿物质,为各种水生生物输送了必要的背养。水藻、浮游生物以及其他水生动植物在河中繁殖生长,互为依存,数量与种群处于动态的平衡。一些通往大海的河流,还会定期迎送一些到内陆河液丽繁殖的海洋物。‎ 蜿蜓流淌的河流是大地上靓丽的风景。河流中的生命自然流转,各种物质、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可以实现水体自净:季节性的洪水可以进一步荡涤河流中的多余物质,大雨冲刷过的河流也会变得更加清澈妩媚。然而,有些地方将自然河道截弯裁直,用水泥和砖石铺满两岸与河床。这种笔真坚硬的河段石上去仿佛有一种“整齐美”,却会导致河水在短时间内变臭。原因在于,河流经过弯曲的河岸,会加大冲刷力度,增进水体与土壤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自净。所谓的“整齐关”,实际上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 对人类而言,河流能够提供的便利不一而足。诸如饮用、灌溉、捕鱼、养殖、清洁、运输、防御等。人们将河流上游的木材连成木排、竹排,借助河流运到中下游:在河流上筑坝发电,在河床上采沙挖泥。可是正因这些便利,河流两岸的森林最先被砍伐:许多陆生动、植物的原始栖息地因筑坝而被淹没,一些洄游鱼类的繁衍之路被截断:大规模采沙挖泥则破坏了河床和河道,对鱼类产卵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构成了严重威胁。‎ ‎(取材于朱永杰等作者的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河流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河流的流动有利于各种水生生物得到一些必要的营养。‎ B. 河流的季节性洪水可以进一步荡涤河岸上的多余物质。‎ C. 河流既能给人类带米市美愉悦义具有实际的利用价值。‎ D.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生产生活巾的诸多方面。‎ 材料三 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对于河流生态的影响有限。而工业革命后,河流成为原料运输、商贸货运、人员往来的重要航道,河流对人类的意义愈加重要。然而,人类对河流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许多昔日秀美的河流变得苍老而憔悴。‎ ‎1970年前后,航运功能逐渐衰退的新加坡河,污染问题日益凸显。1977年,新加坡政府开展了“十年清河,年河清”的河流治理工程,包括改造排水系统、重新安顿沿河贫民、清理河床垃圾等。经过十几年治理,河水还清,海洋生物重返新加坡河产卵:经过改造的新加坡河沿线丰富的城市界面与特色片区,成为一张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圣安东尼奥河是美国圣安东尼奥市的母亲河,其流经市巾心马蹄形的“大弯曲”河道在雨季经常泛滥。1921年,在遭遇一场严重洪灾后,人们对是否保留“大弯曲”河道产生了激烈争论,最终河道得以保留。1929年,青年建筑师罗伯特·哈格曼提出建设滨水步道,他认为“城市历史文化与河流的自然之美都应当被保留”。1998年,圣安东尼奥市启动河流改善工程,通过保持岸线的自然形态、植被覆盖、加固树根土壤等生态工程方法,有效减少了水流对河岸的侵蚀。2014年,圣安东尼奥沿河建成了全美最大的滨河公园,城市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是长江入海前汇入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东端的杨浦滨江,沿江曾经密布儿十家工厂,此外还有工业码头、远洋鱼货市场,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本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厂房多数废弃,不仅不能发挥生产效用,还遮挡了人们的视线,让附近一些居民“临江不见江”。2015年,上海启动滨江改造工程,通过水岸生态系统修复、背造亲水景观、废弃厂房再利用等方法,重建人与河流的亲善关系。2019年9月,改造后的5.5公里岸线向公众开放。市民在沿江步道上或漫步,或健身,或参观沿岸的工业遗址,或凭栏欣赏清流涤岸、水光大色。昔日封闭的工业生产岸线,由此转变为开放共享的城市生活岸线。‎ ‎(取材于陈泳、邓艳、章明等作者的文章)‎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工业革命过程中人类对河流的利用程度有显著提高。‎ B.海洋生物重返新加坡河表明污染治理已经出现成效。‎ C.在圣安东尼奥河治理过程中注重保持河流的白然关。‎ D.彻底拆除废弃厂房重建了市民与黄浦江的亲善关系。‎ ‎5.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在享受河流恩泽时应当如何善待河流。(6分)‎ 答:‎ 一、木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1)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①将有齐国,恒、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②以蹲行吠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人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廿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廿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使禳③“去之。晏子曰:“不可!今升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公忿然作色,不说。‎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 ‎(2)齐侯至自田,晏了侍于遇台,子④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口:“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费焉。宰大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共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共可以去其否。足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口可:君所谓否,据亦口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取材于《左传》)‎ ‎【注】①丁公太公:丁公太公以及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齐景公之前历代齐国国君。②铫耨:两种耕田农具。③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④子:指梁丘据,齐景公近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桓、襄、文、武将皆相之     相:辅佐。‎ B. 人暑而疾驰                 疾:快速。‎ C.宰夫和之                    和:调和。‎ D. 是以政平而不干             干:追求。‎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景公出游于公阜 政不饰而宽于小人 B. 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 以泄其过 C. 梁丘据御六马而来 子犹驰而造焉 D. 非据孰敢为之 先王之济五味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使古而无死,何如?‎ 假使将来我们不是消亡而是回到古代,会怎样呢?‎ B. 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C.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 D.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北望齐国心有所动,想引发大家议论,没想到晏子借机讽谏。‎ B. 为了能讨得齐景公的欢心,梁丘据顶着酷热大张旗鼓地追随齐景公。‎ C.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才能实现君臣相和。‎ D.国君认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应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国君陈述。‎ ‎10.结合以上两则文言文,简要概括晏子所说的“和”与“同”的区别。(6分)‎ 答:‎ ‎(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7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了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 ‎【注】①夫子:此处以及下文中的夫子,均指公叔文子。②时然后言:到应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 ‎11.从公明贾的回答来看,公叔文子是如何为人处事的?“其然?岂共然乎”反映了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哪些主张?请简要说明。(7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2-14题。(共12分)‎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受政治局势影响,几度被贬,漂泊一生。②帝乡:指长安。‎ ‎12.下面对木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有枝红杏伸山墙头,正好被踟蹰在墙外路上的“行人”看到。‎ B. 领联的意思是说自己想“长得”赏花,又担心此处难以停留而遗憾。‎ C. 颈联的文字中虽然不见有“花”字,却能使人感受到“花”的孤寂。‎ D. 尾联借回忆起“帝乡”千万树杏花盛开,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3.下面诗句都有“蝶”,与“春浅香寒蝶未游”中“蝶”的形象特点相似的一项是(3分)‎ A.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B.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 C.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D.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4.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化用了这首诗的首句。请简要分析,两诗由“一枝红杏”而引发的联想和感触有何不同。(6分)‎ 答:‎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①上面唐诗中的“行人”指漂泊在外的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写到了“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②杜牧多有伤时悯事之作,他在《泊秦淮》中写道:“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陶渊明这样写出园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④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波折,如果想要引用两句古诗文勉励自己乐观去面对,这两句可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18分)‎ 风吹端午 南风一吹,端午就近了。南风徐来,穿枝拂叶,高的艾草,低的莒蒲,还有屋后的棕叶,门前的小雏菊······层层浸染之后,空气也变得密密匝匝起来,氤氲开来,猛吸一口,那叫一个舒坦!‎ 故乡的端午,总和艾草连在一起。‎ 风把艾草味儿,从春弥漫到夏。艾草生命力旺盛,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丛丛,一簇簇,郁郁葱葱地长成一片。掐一片艾叶,放在鼻尖,馥郁的芬芳,一ド子钻进肺腑,人就会变得格外安静,仿佛连空气都一点点变了颜色,有一种清朗的叨净。‎ 夏至来临,百毒之虫、湿气浊气开始横行。端阳佳节,艾蒲善门,虎符系臂,这是家乡的传统习俗。艾草和菖蒲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一个带有浓郁的香味,一个是青绿的宝剑,有它们驻守门楣,大鬼小鬼都会退避三舍。每临近端午,奶奶都会早早起床,趁太阳还没出来去割艾草。新鲜的艾草挂若露珠,散发出浓郁的清香。奶奶教我用绳了一捆一捆地绑好,挂在门的两边,每个房间的门上都挂,连厨房也不例外。‎ 端午近了,梅雨季节也随即到来,正是捂豆豉的季节。奶奶煮熟黄豆,准备做豆豉了。她把割回来的艾草,在木屉上铺开一层,再在上面铺·层厚厚的黄豆,之 后再盖上一层艾草。煮熟了的黄豆像躺在舒服的温床上,开始抽出丝丝缕缕的霉菌,把艾草顶得高高的。失了水分的艾草散发出一种异香,一直渗透并融进豆子里去。奶奶笑眯眯地说:“艾草这东西,透气性好,霉东西时不会变得黏乎乎的。”奶奶用一物降一物的自然之法,集天地之灵气,把豆豉做得喷香喷香。‎ 有谚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在门楣上收了水分,敛了绿气,一日日淡白。奶奶会把叶子摘下来,用一个干净袋子收好;把艾杆折成小段,用稻草捆成一小把一小把。每逢阴雨天,奶奶的风湿必发,腿就疼得走不动路。这时候,艾就派上了大用场。奶奶把艾叶塞进竹筒里,然后点燃,一缕细小的烟缓缓上升。奶奶将腿平搁在椅背上,拿艾烟在腿下熏。屋里弥漫若艾香,奶奶半闭若眼,说这艾一熏,骨头缝里的虫了就吓跑了。那艾火沿若穴位游走,穿透肌肤深入每·道经络,消融那些痛点与病灶里的血滞淤堵,唤醒全身的能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们以修行的耐性抵达,水滴石穿,才有修复完整的那一天。奶奶真是深谙其中之道,才能活得如此从容。‎ 高中时感染上了疥疮。买了硫磺皂洗,抹了疥疮膏,痒还是止不住,恨不得把身上这层皮扒了。我不得已请假回家。奶奶一见我消瘦得脱了形,皮肉溃烂,心疼得不行。她连忙去屋里取了艾草米,熬了一人锅水,等水煮成深褐色,倒在木盆里,让我泡在里面,还用艾水煮了几个鸡蛋,让我吃下蛋,喝下水。几天下来,那痒痒劲还真就神奇地消失了。‎ 如今,再没有人给我收艾叶了。每年的端午,我都会买一把回家,挂在门上。顺若艾草的清香,思绪就漫溯回旧日时光:晴空之下,软软的河滩上一片葱茏。奶奶麻利地刮倒艾草,用野草打个绺子,捆好,我背若,她握着镰刀跟在我身后。我放慢了脚步,回头瞥见她步履蹒跚,满头的银发在风中飘舞,像极了枯萎的艾草。艾草黄了有再青的时候,而奶奶不能。千阳灿烂,我只能循若风的踪迹,追寻她为我们倾尽了一生的爱。‎ 端牛到了,奶奶又要忙碌起来了。糯米要提前淘洗干净,然后治上几个时后校此间隙,奶奶赶快清洗粽叶,又宽又亮的叶子,青葱逼人。一直忙到糯米泡好沥干,她才直起腰,拽着筲箕边走边喊,快米包粽子哟!听到喊声,我们连忙搬米儿把木椅,排在院子巾间。此刻,风摇动一朵花撞到另一朵花,阳光轻挑它的脚,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木椅长长的斜影和花影交织,浓淡相宜,错落有致。我们围坐在奶奶身边,看她用拇指与食指从一叠洗刷得干干净净的粽叶中抽出绿油油的一片,然后轻轻一旋一转,便卷成了喇叭状,抓些糯米放进去,再用手指压了压,收口,紧扎,一气呵成,一个漂亮的粽子就诞生了。奶奶的巧手,随着飘香的粽子,齐齐留在了小院光影静谧的午后。‎ 有一年,旱灾席卷了家乡,远远近近的田地荒得厉害,第二年村了里吃饭都成了问题。我们家因吃商品粮而得以勉强维持。那年端午前夕,奶奶要我和弟弟去粮库买五十斤糯米。日落时分,又差我去喊隔壁的阿姨们来包粽子。粽子包好了,奶奶给每人都送上二十个粽了。另外,奶奶还用两只木桶装了棕了,专门送给彭奶奶。彭奶奶八十多岁了,家里人1多,总是吃了上顿愁ド顿。他们一家大小吃着我奶奶送的粽子,说不出有几多欢喜。‎ 几十年后,彭奶奶的儿个孙子先后发迹。有一年,在出差的路上,我碰到了彭家的三华。他乡遇故人,我激动地拍了拍他的肩,说:“三华,还认识我吗?”三华把我的于从他肩上拿下,说:“拍我肩干什么,你不就是万家的老大吗?”说完,转身就走了……‎ 我愤愤不平,把这事告诉了奶奶,后悔当年给彭家送棕子。奶奶却笑了:“你帮助过的人现在过得很好,这就是让人高兴的事,善良何必求人回报!人哪,别把好的东西泄漏了,跟包粽子漏米似的······”‎ 奶奶的话,像阳光,也像风。‎ ‎(取材于万华伟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16.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密密匝匝:指空气中弥漫着艾草、莒蒲、棕叶等各种植物的清香。‎ B. 郁郁葱急:指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的艾草到处都是,生命力旺盛。‎ C.水滴石穿:指奶奶每年端午坚持熏艾,最终治好了多年的风湿病。‎ D. 一气呵成:指奶奶包粽子时的手法极为娴熟,粽子包得又快又好。‎ ‎1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艾草形似宝剑,又有浓郁的香味,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祈福祛毒的佳物。‎ B.文中引用谚语,既提示了艾草的药效,也表明这样的认识其实由米已久。‎ C.如今“我”还会在端午时往门上挂艾草,其巾包含着一种对奶奶的思念。‎ D. 文中把奶奶的话比作“阳光”“风”,是说这些话能给人以温暖和扰慰。‎ ‎18.结合文意,分析作品中画线文句的表达效果。(6分)‎ 答:‎ ‎ ‎ ‎19.作品中奶奶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请依据作品内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二)阅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节选内容,根据要求,完成20题。(4分)‎ 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注】,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米,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米,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竞流山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到:“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足林黛玉米了,肩上担若花锄,锄上井若花囊,手内拿着花计。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开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若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足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诃藻警人,余香满口。‎ ‎【注】《会真记》:唐传奇小说《莺莺传》又称《会真记》,元代工实甫据其改编为杂剧《西厢记》。‎ ‎20.节选文字是如何表现宝黛之间的微妙情感的?请结合文段中的描写简要分析。(4分)‎ 答:‎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5分)‎ 这个地方多山而又环海,依海而建的房屋随岸就坡,高低错落,形成一种浪漫而随意的“水岸气息”。(甲)房屋外墙则多用门色涂饰,外墙与露台栏杆多为弧形,线条如水般流畅。(乙)每栋房屋不仅有庭院,还有许多回廊和过道。(丙)这些空问设计一方面增加了欣赏海景步道的长度,另·方面也有利于形成自然的穿堂风,从而起到降温作用。(丁)在晴朗的日子里,与红瓦白墙、蓝天、碧海、沙滩相互映衬,一切美妙而义和谐。‎ ‎(1)将下面句了还原到上面一段文字中,最合适的位置足(3分)‎ 大多数房屋用红瓦铺设屋顶,屋顶坡度平缓,有利于防风排水。‎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把修改好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上。(2分)‎ 答:‎ ‎ ‎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学校图书馆新增的一间电子音像阅览室,即将向全体同学开放。请从管理员角度为这间电子阅览室拟定一则开放启事。150字左右。‎ ‎②中秋足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中秋的传说或亲身经历会带给你怎样的联想?自选角度描写一个与中秋主题相关的场景。150字左右。‎ ‎③在选考的文学名著中任选一部,就书中的一个情节片段作简要复述,简要谈谈你对这一情节所具有的现实意义的认识。150字左右。‎ ‎ ‎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请以“实干和虚心”为题,与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请以“经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 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 ‎ ‎ ‎ ‎ ‎ ‎ 2020北京西城高三(下)6月模拟语文 参考答案 一、(18分)‎ ‎1.(3分)C     2.(3分)A     3.(3分) B     4.(3分)D ‎5.(6分)答案要点:‎ ‎①合理利用,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 ‎②尊重自然之关,避免不必要的人为改变。‎ ‎⑧适度开发,尊重与河流相关的历史文化。‎ 评分说明: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25分)‎ ‎6.(3分)D   7.(3分)C   8.(3分)A   9.(3分)C ‎10.(6分)参考答案 同:关注获得个人好处,往往一味随声附和,对国事贻害无穷。‎ 和:注重谋求国家利益,能够调和不同见解,有利于国家治理。‎ 评分参考:“同”“和”各有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合理概括,酌情给分。‎ ‎11.(7分)参考答案:‎ 第一问:(3分)应对有方,举止有仪,取舍有度。‎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第二问:(4分)孔子用“其然?岂其然乎”表达了自己对公叔文子的佩服和赞许。‎ 其中反映了孔子在为人处事中奉行仁、礼、义、智以及中庸等主张。‎ 评分说明:“仁”“礼”“义”“智”“中庸”中至少要关涉到两个方面。‎ 孔子态度,1分;反映的主张,2分:简要说明,1分。意思对即可。‎ 三、(20分)‎ ‎12.(3分)B      13.(3分)C ‎14.(6分)参考答案:‎ 吴诗由一枝红杏少人关注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表达了诗人在漫漫行程中的孤寂;由眼前的红杏联想到京城中的千万枝红杏,表达了诗人心系朝廷的忧苦。‎ 叶诗由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鲜花生机盎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惊喜。‎ 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5.(8分)‎ ‎①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 ‎③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④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其他符合情境的古诗文句了,亦可)‎ 评分标准:每空1分。每空有多字、少字以及错字、别字的情况,则该空不得分。‎ 四、(22分)‎ ‎16.(3分)c    17.(3分)A ‎18.(6分)参考答案:‎ 细腻的描写突出了生活环境的清新怡人,诗情画意的语言消染了家庭氛国的温馨和谐,烘托了奶奶带领一家人包粽子时的其乐融融。‎ 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19.(6分)答案要点:‎ ‎①勤劳能干;早起割艾草;端午节操劳不得闲;包粽子又快又好。‎ ‎②善良慈爱;疼爱孩子;荒年给邻居家送棕子,帮助彭奶奶一家。‎ ‎③从容智慧:深谙白然之法,熟悉艾草的妙用;施恩却不图回报。‎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合理分析,酌情给分。‎ ‎20.(4分)答案示例:‎ 环境描写:节选文宁通过描绘落花流水等春景,烘托了宝黛共读画面的美好,暗示出 两个人志趣相投的情感基础。‎ 人物描写:节选文字借刻画宝黛的言行举止,展现山宝黛在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显示 出宝黛从两小无猪到爱情萌发的情感变化。‎ 评分说明:从其中一个角度完整分析,要点完备分析合理给满分。若同时关涉两个角 度,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五、(65分)‎ ‎21. (5分)‎ ‎(1)(3分)A ‎(2)(2分)参考答案:‎ 红此白墙与蓝天、碧海、沙滩相互映衬,一切美妙而又和谐。‎ 评分说明:根据文意表达的需要,解决成分残缺的问题。有其他合理修改,酌情给分。‎ ‎22.(10分)微写作(略)‎ ‎23.(50分)写作 说明: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1)齐景公出宫去到公阜,向北远远地望着齐国的都城,感叹道:“唉!假如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死亡,会怎么样呢?”晏了说:“过去天帝认为人故去是好事,因为好人因此得到安息,坏人因此得以降服。如果古代的人们没有死亡,那么丁公、太公将永久足齐国的国君,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会尽心尽力辅佐他们,而您将会头戴斗笠,身穿租布短衣,拿着大锄头,蹲行在山野之中辛苦劳作,哪里有闲暇去担忧死了:啊!”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过了不久,梁丘据驾着六匹马拉的车子赶过来。景公问:“来的人是谁?”晏子说:“是梁丘据。”景公问:“怎么样呢?”晏子说:“在这样的大热天驾车快速奔跑,严重的话马会累死,就算不严重马也会累伤,如不是梁丘据,还有谁敢做这样的事!”景公说:“梁丘据是与我相和的人啊!”晏子说:“这是保持一致。相和的情形,应该是国君说甜,臣子说酸:国君说淡,臣子说咸。现在梁丘据说甜国君您也说甜,这是保持一致而己,怎么能称得上相和呢?”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过了不久,夜幕降临,景公向西眺望,看到了彗星,就召见人派他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晏子说:“不能这么做!假如君王酷爱饮酒而又沉迷于游乐,不勤力修治国政而又宽容奸邪之人,亲近谗佞和优伶,厌恶礼乐而又疏远圣贤之人,怎么只是去关注彗星就可以呢!”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到晏了去世时,景公凭吊之后从屏风里面走了山来,哭着说:“从前我和先生起去公早游玩,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2)齐景公从猎场赶来,晏子在遗台陪侍,这时梁丘据骑马赶到了。齐景公说:“梁丘据与我相和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齐景公说:“和与同有什么差别吗?”晏子回答说:“当然有差別和就好比做类。厨师(用各种佐料)调和它,用合适的口味标准来调制,补充那味道不足的,冲淡那口味过重的。开子吃这样的食物,米平和白己的内心。君臣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ド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故去的国君讲求调和五味,来平和人心,成就国家政事。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国君您认为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可行,国君您认为不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不可行。如采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如果琴瑟总是弹奏同样一个音调,谁会去听它呢?保持·致不能与彼此相和相提并论,正和这个道理样。”‎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