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古诗词复习指导及2018年真题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年高考古诗词复习指导及2018年真题解析

ID:566704

大小:84.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梳理】‎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内容的描述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均为鉴赏评价E。‎ 对于这两点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理解:‎ ‎(1)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中的词语大多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评价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技巧,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可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诗言志”,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分析鉴赏古代诗歌,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4)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是通过艺术地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试题则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来对考生的文学品位和语文能力进行评估。‎ ‎(5)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是鉴赏一首诗的极其重要的部分。‎ ‎【考情综述及命题趋势预测】‎ 综观近几年高考的命题情况,可以发现有以下特点:‎ ‎(1)考查涵盖面广。对古诗歌的考查,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思想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2)分值稳定,题型变化不大,难度值相对固定。近两年来全国课标卷的诗歌鉴赏题,占分在9-11分之间,题数保持2道,其中包括一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简答题。‎ 估计2019年新课标卷的诗歌试题,将仍继续2018年的模式:一道四选一单选题,占3分;一道主观简答题,占6分。试题的难度将维持不变,选诗的范围可能也仍会以七言律诗为主(当然,也不完全排斥选古体诗的可能)。‎ 具体地说,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一)选材范围更广泛,题材多样化,体裁不拘。各地古诗鉴赏题的取材,除了常考的唐诗、宋词外,宋诗、明诗和清代诗词都有;除了常考的诗人如杜甫、苏轼等名人外,其他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属于非名人的如华岳、厉鹗等人的作品也有;既有怀古诗,也有咏叹诗、抒情诗、写景诗、咏物诗、叙事说理诗和述志诗、怀友诗等:可谓异彩纷呈,尽态极妍。估计今后各地试卷的古诗取材,将更加趋向多样化。‎ ‎(二)考点呈多样化趋势。有考构思脉络、行文线索的,有考作者(或作品)情感的,有考对诗句内容的理解的,有考人物或事物形象的,有考情与景之关系或叙事与抒情、叙事与说理之关系的,有考写作技巧或表现手法的,有考评价诗歌、任选角度赏析诗歌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复习备考方略】‎ 复习备考古诗鉴赏考点,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1)鉴赏古诗词,要建立在对正确理解各句内容的基础上。‎ ‎(2)鉴赏古诗词,要善于抓住“诗眼”,尽量联系作者身世、思想和写作背景,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3)鉴赏古诗词,要利用各种条件(比如注释等)明白诗词中的典故,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鉴赏古诗词,要努力领悟其中的意境,注重联想和比较。‎ ‎(二)研究高考命题规律,以这些规律指导复习备考。近年各地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大致有以下几点规律:第一,选材范围和题材很广。复习时如果能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诗人的诗歌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不光能提高鉴赏能力,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二,考查重点多在炼字、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而且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三,试题有较强的综合性,试题中往往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多方面的能力。‎ ‎(三)重视课本,以课本为主要依据进行复习。课本是“一课之本”,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古代诗词,有不少可供借鉴的课后练习题。复习备考时应该对课本加以足够重视,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教材中的典型诗句为例子,重视课本中的练习,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收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效果。事实上,高考试题中考题的设置、题型,也基本不脱离课文。复习时若能将课本中的古诗词仿照高考试题的模式设计成题,以练习促复习,是不错的做法。比如,要归纳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情况,可以用柳永的《雨铃霖》或李煜的《虞美人》为例。《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情;下片对今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眼前,是“实”,“往事知多少”写回忆,是“虚”,“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则是“虚”。这样复习,就近取材,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适量训练。俗话说,熟能生巧。为了扎实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获取高考诗歌鉴赏题高分,必须进过适量的仿真训练。但值得注意的是,切勿因此陷入题海。在这里,诗歌鉴赏题的数量和质量都值得高度注意。数量不能太多,质量尤要优质。可先从高考真题训练起,再增加少量各地模拟试题。‎ ‎【答题技巧】‎ 根据笔者多年辅导应考考生的经验,要拿古诗鉴赏题的满分或高分,除了苦练硬本领、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阅读能力之外,在答题技巧方面,可抓住以下八句话,即:读懂诗题,联系作者,重视注释,了解句意,分析形象,考察修辞,熟悉术语,规范答案。具体分述如下:‎ ‎(一)读懂诗题。‎ 古诗词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内容、主旨等,是解读诗词最佳切入点。拿到一首诗词,一定要先正确理解诗词的题目,展开联想。要学会根据诗歌题目,分辨诗歌类型(如边塞诗、山水田园诗还是写景抒情诗或托物咏志诗等),了解诗歌大致内容,猜想作者情感,领会作者的议论,等等。‎ ‎(二)联系作者。‎ 只有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成就,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主旨。对于熟悉的作者,答题时应该先搜索记忆,尽量联系作者的生平和处境,以及作者的所属流派和语言的总体风格,结合诗作进行分析。一般来说,浪漫主义诗人的恃大多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现实主义诗人的诗大多传神逼真、精确细腻,豪放派诗人的诗大多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诗人的诗大多婉转缠绵、清丽含蓄等。具体到个别作者来说,则有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屈原的雄浑悲壮、陶渊明的淡远悠静、王维的恬淡闲适等等。对于那些熟悉的诗人,复习时顶好能大致记住他们的某些特殊遭遇。比如李白,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却不能得到重用,又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所以他的诗总是在豪放不拘的词语中流露出一丝怀才不遇的感伤。而杜甫由于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颠沛流离,忧国忧民,因而他的诗大多感时伤世,推己及人,体现民间疾苦。他如晚唐诗人大多批评时政,讽谏朝廷;南宋诗人大多主张抗金,收复失土,并大多因而暗怨朝廷,发报国无门之牢骚。‎ ‎(三)重视注释。‎ 高考古诗词试题中的注释往往是命题人的有意提示,是理解诗意的捷径所在。一般来说,命题者绝不轻易给诗歌加注释。题中所给的注释,要么是对难懂的词语进行处理,要么是对诗歌的时代和作者的处境加以说明,要么是对诗中偏僻典故的解释,一句话,都是对读懂该诗有所帮助的。我们一定要注意善于从注释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帮助我门顺利答题。‎ ‎(四)研读题干。‎ 题干中往往有一些隐含的信息,或表明提问的方向,或暗示理解的角度,应该重视并认真研读,从而提高答题的效率。比如,对于诸如“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之类的试题,要特别注意其中的“不正确”(或“正确”)、“一项”(或“两项”)等词语;对于诸如“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之类的试题,要特别注意其中的“是否同意”“结合诗句”等词语;对于诸如“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之类的试题,要紧扣题干要求的手法分析。等等。‎ ‎(五)了解词句意思。‎ 能不能真正地仔细地读懂一首诗,能否正确了解诗句意思是很重要的一环。在这里,除了要依靠注释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还要懂得一些写诗的常识,比如诗人常常为了押韵和平仄的需要,有意地颠倒语序;一些文言词语的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运用;还有炼词和用典,都应该十分注意。要特别注意诗中那些能够传神表意的动词、形容词,注意诗人对这些的锤炼技巧。有时,要读懂诗句,除了要依靠注释理解诗句中的词语之外,还要懂得一些常识。比如诗人常常为了押韵和平仄的需要,有意地颠倒语序,因此必须具有还原诗句正常语序的能力。其次,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模式去理解诗词中字词之间的结构关系,对于些文言词语的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运用、炼词和用典,都应该十分注意。要特别注意诗中那些能够传神表意的动词、形容词,注意诗人对这些的锤炼技巧。此外,还要积累熟记古诗中常出现的一些双音词的意思,知道古诗常用的借代、互文、用典等修辞方法,等等。‎ ‎(六)分析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所谓诗词的意象,就是诗词中所描写的人、景或物。这些人、景或物,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寄托着诗人的意趣或主张。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古诗词鉴赏试题大多问的是用什么“景(物)”抒什么“情”、“景(物)”和“情”有什么内在联系等,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是理解诗词的关键所在。命题者常由此出发,提出问题。要正确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一些基础的知识必须了解。比如,诗中所写的事物如果色彩鲜艳亮丽、声音悦耳动听,那么,它们多表愉悦的心情;而如果这些事物色彩凄冷、声音嘈杂繁乱,则多表忧伤凄凉的心情。还有一些意象,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在古往今来的诗篇中大多已经固定,人们都将约定俗成,比如诗中有鸿雁,则代表相思、怀念之情;诗中有菊花,则象征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而梅花是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月亮则大多意味思乡;“松柏”比喻坚贞不渝的品质;杨柳多表达依依惜别的心情;梧桐多象征凄苦悲伤;杜鹃一般表示哀伤悲凉;“鸿雁”表示游子羁旅思乡、恋人孤独怀人的情感;斜阳往往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寒蝉代表离别的凄苦;羌笛表达征夫的凄切之情;“流水”多哀叹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等,我们要尽量知晓,掌握得越多越好。‎ ‎(七)注意诗歌的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八)考察修辞。‎ ‎“诗言志。”古人写诗都是为了抒情或“言志”的,情和景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诗人写景并不是真正为了写景,而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或寄托自己的意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这个道理。诗人为了很好地表达在即的情感或志趣,常常要借用很多方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便是不少人常用手段之一。而命题者也大多青睐关于修辞方法运用及其作用的考查。大致来说,在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和双关等。复习时要注意了解并熟悉这些修辞方法的特点和作用。一般来说,使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或形象、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从而表达更强的感情;使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形象更具体生动确切,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使用拟人可以使表意更加丰富,可以表达诗人对某一事物的喜爱之情;使用夸张可以更加淋漓尽致地增表达诗人的某种感情;使用借代和双关可以使语言简练,表达含蓄的情感。‎ ‎(九)熟悉术语。‎ 为了使表述更具规范性,还有必要记住鉴赏诗歌时一些常用的专门熟语,以备答题的不时之需,诸如:‎ 评价主旨类:意境优美、耐人寻味、意在言外、弦外之音、言简义丰、言已尽而意无穷等。‎ 抒情手法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情景相生、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描写手法类: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渲染、铺垫、衬托、、虚实相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烘云托月、粗线条白描和浓墨重彩等。‎ 表现手法类:开门见山、以小见大、跌宕有致、含而不露以及从虚实、远近、哀乐、时空、点面、抑扬、褒贬等方面考虑的一些相关词语。‎ 语言特点类:惟妙惟肖、穷形尽态、淋漓尽致、行云流水、简洁洗练、明白如话、质朴无华、淡雅清新、沉郁顿挫、雄健豪放、苍凉雄浑、清新飘逸、雄浑奔放、缠绵婉转、悲凉慷慨、隽永自然等。‎ 思想感情类:恬淡闲适、惆怅落寞、孤独烦闷、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欢乐愉悦、愤世嫉俗、触景生情等。‎ 其他词语:构思精巧、独树一帜、不落窠臼、颇具匠心、琅琅上口、自出机杼、字句铿锵、富于乐感等。‎ ‎(十)规范答案。‎ 规范答案是最后一道“工序”。在完成了上述步骤后,必须严格按照题干要求写出答案。在命题者所给的“参考答案”中,给分要求是有比较明确的规定的。如果仔细研究在命题者所给的“参考答案”,就不难发现命题者的给分要求对答案是有比较明确的规定的。例如,对于“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之类的问题,回答时最好按照“总体简答→具体分析(先用白话解说诗句,再用诗句词语对作用作具体说明)”的思路作答。规范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抓住点,符合程式,多用术语。即:一要弄清有几个问题,从而确定分几点来组织答案(命题者拟的参考答案多按照几个点来评分):二要根据题目所问,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和答题程式;三要在答案中尽可能多用古诗词鉴赏常用的名词术语。‎ 对于“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之类的问题,回答时最好按照“总体简答→具体分析(先用白话解说诗句,再用诗句词语对作用作具体说明)”的思路作答。比如山东卷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就可以这样写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总括)。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分述)。‎ 对于要求赏析诗句的试题,一定要记住内容和形式两个赏析点,可以按这样的思路作答:“用白话解说该诗句→对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对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指出这些方法的作用”。比如四川卷要求“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答案便可这样拟:“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在雨中观赏杏花,平淡度日。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此联运用对偶的手法,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的生活。”‎ 对于欣赏修辞和锤炼词语的题目,可以按如下模式答题:“总提所用修辞手法(或炼字手法)→具体说明(如比喻要指出把什么比成什么、比拟要指出把什么比拟成什么、对偶要指出用什么对什么等)→简述作用”。此外,如果是情景分析题,则要考虑“情”、“景”和“情与景的关系”三要素,先述诗中的“景”,再由写景的词语析诗人的“情”,最后答这样写的作用。如果题中含有“表情达意”一词,一般需要先点出所用的表达技巧,然后回答“通过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下面,就各种题型再做具体介绍:‎ ‎(1)“诗眼”型试题。‎ 这类试题的答案要首先指出某字词是“诗眼”,然后解释该字词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再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词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最后才总结该字此表达的感情或烘托的意境。‎ ‎(2)名句赏析型试题。‎ 答案要先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再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接着.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最后指出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和思考。‎ ‎(3)表达技巧型试题。‎ 答案要先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最后指出这种表达技巧所表现的内容和抒发了的感情或揭示的道理。‎ 对于要求赏析诗句的试题,一定要记住内容和形式两个赏析点,可以按这样的思路作答:“用白话解说该诗句→对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对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指出这些方法的作用”。对于欣赏修辞和锤炼词语的题目,可以按如下模式答题:“总提所用修辞手法(或炼字手法)→具体说明(如比喻要指出把什么比成什么、比拟要指出把什么比拟成什么、对偶要指出用什么对什么等)→简述作用”。此外,如果是情景分析题,则要考虑“情”、“景”和“情与景的关系”三要素,先述诗中的“景”,再由写景的词语析诗人的“情”,最后答这样写的作用。如果题中含有“表情达意”一词,一般需要先点出所用的表达技巧,然后回答“通过什么景表达什么情”。具体的步骤,同学们可要参照试题的参考答案认真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避免陷入误区。笔者多年来阅卷发现,考生在回答诗歌鉴赏题时,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重字词而不重整体把握。‎ 很多同学习惯于在鉴赏诗歌时只注意一词一义去理解,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词或典故,或者词序颠倒的句子,只从字面上作简单的附会性理解,不知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命题者常常抓住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选项。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不应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注意抓住诗歌题目,作好诗歌情感归纳。比如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隐逸山水、参禅说理、人民疾苦等等。‎ ‎(二)重作题而不重归纳。‎ 很多同学在复习备考时,只注重做题,而不注重对各种题型关于知识和答题技巧的归纳。复习时应注意对知识的归纳和突破。总体上说,各种题型的考点都集中在语言、技巧、形象和思想情感等四个方面,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努力通过做题,根据自己的体会归纳一点经验,摸索并总结出一些规律。‎ ‎(三)重自我感觉不重命题意图。‎ 高考所选诗歌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这很容易导致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拔高原有主题。而命题者恰恰常在此点上命题。因此答题时应该围绕题干,仔细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题干,特别关注某些词语,如“从全诗看”“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请从写景的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等等。须知,只有吃透命题者意图,才能比较容易的找出正确答案,才不会盲目作答。‎ ‎【高考真题】‎ ‎(1)(2018年高考全国课标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 歌 ‎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2.【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2)(2018年高考全国课标二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错误在于: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 ‎2.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3)(2018年高考全国课标三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精卫词   ‎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1.【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所选的诗歌材料是一首七言古风,诗歌作者针对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中“精卫”这个人物展开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怀。对于阅读面广、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难度不大;但对于阅读面较窄、不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则有一定难度。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前三项分别就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后一项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其中,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解答此题,要注意几方面的结合。一是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二是作者通过全诗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三是对诗歌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正确分析,四是对相关诗歌的正确理解和赏析。比如D项,就必须对白居易的《观刈麦》的语言特点有正确的把握。‎ ‎2.【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精神的一种自我抒发;(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继承遗志,生命不息,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咏赞了精卫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表达了作者的赞扬和崇敬。(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自我之身,成全精卫之志。‎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设置开放性答案,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此题可以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因此凡是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 ‎(4)(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3个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1.【答案】D【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2.【答案】A【解析】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答案】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5)(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1.【答案】A【解析】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解析】此类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3.【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6)(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送王昌龄       ‎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1.【答案】① 久留(逗留)② 依依不舍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滞之意,代入“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2.【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点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染中有点。此诗就是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7)(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答案】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解析】题干要求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这是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区域在诗歌的一二两联,“闲向春风倒酒瓶”是当春把酒,突出“闲”字;“送客特过沙口堰”,送客特意绕道沙口堰,目的是下一句中的上水心亭“看花”。原因结合诗歌注解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而刘禹锡当时是被贬和州,长期得不到升迁,只得寄情山水。作答时本题要对刘禹锡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了解。)‎ ‎2.【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解析】题干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理解,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等,尾联“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并暗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模拟训练】‎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①‎ 韩愈 荆山②已去华山来,‎ 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 相公新破蔡州回。‎ ‎【注】①此诗写在淮西大捷后作者随军凯旋途中。当时唐军抵达潼关,即将向华州进发。张十二阁老使君:张贾,时任华州刺史,故称使君。②荆山:又名覆釜山,在潼关之东,距潼关西面的华山二百余里。‎ ‎(1)对全诗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头第一、二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写得极有气魄,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 B.这首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准备犒军。这两句抛开客套,更能表达作者高高在上的得意心情。‎ C.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其中的“新”字不但包含“亲”意,而且暗示决战刚刚结束。‎ D.全诗刚直中有开合,直而不平,饶有韵味。诗人把一首政治抒情诗用通知的方式写出,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激情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1.(1)【答案】B ‎【解析】B项错误在于“暗示唐朝大军在淮西已取得大胜,驻守潼关的华州刺史应赶快开门迎接”的说法,此句中的“日出”象征着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唐朝中兴的政治局面由此实现。    ‎ ‎(2)【答案】表达了胜利后诗人的得意自豪之情。‎ ‎【解析】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语气,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这里的“莫辞迎侯远”,站在接受欢迎一方的立场,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就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情。‎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中的“久”字,写的是牛羊长期被关在圈里,将一幅平安、温暖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B.诗的颔联语气很淡,深藏着极浓的悲郁。一个“自”字,极言“风月”和“清夜”的与己无关。‎ C.诗的颈联作者倒置语序,使“石”与“泉”、“草”与“露“的连接更为紧密,凝结出凄清幽遽的意境。‎ D.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而不露,有深绵婉转的姿态,句句读来,令读者感到深有余味。‎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1)【答案】A【解析】A项错误在于“写的是牛羊长期被关在圈里”的说法,这个“久”字不是写牛羊长期被关在圈里,而是写出了牛羊行走的缓慢和悠闲。‎ ‎(2)【答案】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解析】从“江山非故园”等句可看出作者怀念家园、思乡恋亲的情感;从“草露滴秋恨”“头白灯明里等句可看出作者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   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1)对诗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笔力奇横,一开头就表达了诗人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往,表达了诗人过去同韩愈在一起时曾经有的深情厚谊。‎ B.诗的颔联直接抒发作者同韩愈分别后的情况,表明作者同韩愈如同古人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如同高山流水般的肝胆相照的情谊。‎ C.诗的颈联写的是诗人对韩愈贬官赴任途中和上任后境况的想象,在物景烘托中透露诗人对韩愈的深沉的关切心情。‎ D.诗的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表达出作者对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昭雪的愿望和信心。‎ ‎(2)请对第三联中的“悬”和“浸”二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行赏析。‎ ‎(1)【答案】A ‎【解析】A项错误在于“表达了诗人过去同韩愈在一起时曾经有的深情厚谊”的说法,应该是表达了诗人同韩愈的甘愿陪同韩愈一起受苦的深厚友情。‎ ‎(2)【答案】“悬”字描绘出了山高路险的画面;“浸”字写潮州地卑潮湿。诗人忧虑韩愈此去道路艰险,想象韩愈到任后的凄苦处境,透露出对韩愈深沉的忧虑和关切之心。‎ ‎【解析】回答此题,应该根据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所表达的诗人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