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ppt课件(9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师说》ppt课件(9页)

ID:559310

大小:59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归纳总结 古代散文当中常见的体裁 1. 记(记叙文)杂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 《 岳阳楼记 》《 醉翁亭记 》 2. 序(记叙文)赠序。古人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 送东阳马生序 》 3. 传 ( 记叙文 )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 苏武传 》《 张衡传 》 4. 表(议论文)奏议的一种。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 出师表 》《 陈情表 》 5. 论(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按 《 韵术 》 :“论者,议也”。 《 过秦论 》《 六国论 》 6. 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 马说 》《 爱莲说 》《 捕蛇者说 》《 师说 》 作者:韩愈 师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 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 《 师说 》 的社会背景,可以从 柳宗元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 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 《 师说 》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译文: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 《 师说 》 ,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古 之 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 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 之 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 所存,师 之 所存也。 ① 人为什么要从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归纳总结“ 之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   一、结构助词。主要用法有 五 种类型:   1 、   作定语的标志 , 相当于现代汉语 “ 的 ”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水陆草木 之 花。(周敦颐《陋室金铭》) 译: 水上和陆地上 各种草木 的 花。 2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译出。 ①予独爱莲 之 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 译:我唯独爱莲花 ( 不必译出 ) 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3 、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①公将鼓 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 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 不必译出 ) 。   4 、   宾语前置标志 ,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 宋何罪 之 有?(墨子《公输》) 译: ( 宋有何罪? ) 宋国有什么罪呢?     5 、定语后置标志。     马 之 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译: ( 千里之马者 )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代词:      1 、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 我 ” 、 “ 他们 ” 、 “ 她们 ” 、 “ 它 ” 、 “ 它们 ” 。   ①具答 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 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 之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亲戚背叛反对 他 。之:代指 失 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 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 译: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 所以战胜了 他们 。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 之 。(蒲松龄《狼》) 译: 又几刀 杀死了 它 。之:代指狼。     2 、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 这 ” 、 “ 这样 ”“ 这 …… 事 ” 、 “ 那 ” 、 “ 那样 ” 等。   ( 1 )   渔 人 甚异 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渔 人 非常惊异 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 2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听说了 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事。      ( 3 ) 曾 ( zēng ) 不能损魁父 (  fǔ ) 之 丘(列子《愚公移山》) 译: 连魁父 这样的 小山丘都铲平不了 。   三、动词,相当于 “ 到 ” 、 “ 往 ” 、 “ 去 ” :        ①辍耕 之 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译:他停止耕作, 到 田埂上休息。      ② 吾欲 之 南海    译: 我想要 到 南海去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