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课件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课件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ID:1261166

大小:2.64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2-12-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学科素养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1.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建立和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了解中国古代历代基层组织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状况,认识封建社会基层组织的任务,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结合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经济变迁,深刻认识社会救济对国家治理的积极意义,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识记理解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分类登记编户齐民 主户诸色户计 黄册土地 【知识拓展】宋代户籍制度宋代,户籍已不再区分良民、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在城市或乡村,将人们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最早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宋代还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根据财产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等级。宋代立国之始便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产权流动,辛勤劳作、积累田产后升为上等户并非不可能。 思考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宋代在主户和客户外还设置了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坊郭户作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开创了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根据材料,分析宋朝户籍改革的积极作用。[提示]从有利于国家稳定、促进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答案】积极作用:提高了佃农的地位和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国家稳定;促进了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1.基层组织形态。县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里甲制 【历史概念】里甲(1)概念含义:明清时期的社会基层组织形式,以相邻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其中丁、田最多的十户轮流充当里长。其余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十户轮流充当甲首。里长和甲首轮流服役。每到编审之年,再按丁田的变化重新编排。里甲人户载在黄册,遇有差役,凭册佥派。(2)知识要素:明清时期、社会基层组织、里长、甲首。 2.基层社会治理。什伍组织 十家牌法保甲制 【知识拓展】保甲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乡里制度真正地转变为了职役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1.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人口繁衍政府 常平仓官方储备义田慈善组织 2.优抚政策。鸠杖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政府的救济方式(1)中国古代政府通过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通商集谷、“劝分”、减少开支等形式筹集救灾物资,通过赈给、赈贷、缓征赋役等措施,对受灾民众以及因灾害而产生的流民进行救助。(2)中国古代社会的保障制度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灾前控制及预防的特性。面对饥荒,政府更多采用的是储粮制度,主要体现在历朝历代所设置的常平仓、社仓、义仓等。 思考阅读教材第102页“学思之窗”,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提示]从缓和社会矛盾、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权威性等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利用法律形式规定进行救助,体现权威性。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这样的法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落实。但由于官吏的搜刮和监守自盗,这些法律规定在实施的过程中必定大打折扣,贫困无依的人群受到的救助是有限的。 重难探究|素养初培 材料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的。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答案】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与科举制密切结合。历史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流动。 【要点总结】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1)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2)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3)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4)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为本已森严的等级制砌上了厚厚的保护墙,稳固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 材料与欧洲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一开始就是政府的公共职能,而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教会和慈善团体承担,政府努力是近代的事。我国自古以来就由政府主导社会保障工作,以家庭赡养、家族间的收养和私人的施舍为辅。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事业自宋代起全面发展勃兴,政府主导建立了多主体投入、覆盖范围广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探究点二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 宋代对个人的社会保障,一是弃婴养育,二是助学济困,三是贫病救治,四是养老善终,五是理丧恤葬,六是失业救济。上古君长除了利用公共权力救灾恤穷外,还注意敦美风俗,让家族乡党这种血缘和地缘团体互相合作,自己解决基层社会生活的事务和难题,使基层组织实现多重功能,达到安居乐业。——摘编自康建胜《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立法与实践》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答案】特点:政府主导;社会保障范围广泛;鼓励民间自助;形成多层次保障体系。原因:传统经济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影响。 【要点总结】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体系的特征(1)以低级福利为救助实态,呈现出制度保障的局限性。传统的慈善救济不仅在救助水平上呈现出低级性,而且还具有选择性和区别对待的特征。(2)以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呈现出制度文化的民本性。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以仁义、仁爱和民本为特征。 (3)以问题解决为救助形式,呈现出制度结构的剩余性。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模式是相对于普惠性的社会福利模式而言的,它主要表现为出现天灾人祸后政府有选择性地采取临时救济措施来安抚灾民。(4)以宗族保障为社区单元,呈现出制度运作的家族性。传统的社会福利体系以血缘关系和家庭邻里为网络,形成社区福利与求助单元,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念与家庭、家族和宗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课堂小结|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1.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2.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多数是将人口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禁止不经官府允许的随意流动,并对随意流动的人口进行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治安的稳定,进而保障统治者的政权稳定。3.清朝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随堂小练|素养达成 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A.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D.秦朝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为历代所沿用,这说明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虽然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但材料强调的是通过户籍加强对人民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生时间,故D项错误。 2.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A.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古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D.统治者限制商业发展【答案】D【解析】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对商人严格管理,并规定商人不得为官,实质上反映了统治者限制商业发展,故选D项。 3.宋代在户籍管理上明确设立“坊郭户”(城市居民)和“乡村户”户籍,这种户籍划分主要反映了()A.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B.市民政治地位的提高C.商业地域限制被打破D.官府限制商业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城市居民有专门的户籍,从侧面反映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4.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主要是()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中的什伍制度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三长制都是地方基层的管理制度,健全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故选A项。 5.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汉、宋的扶贫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且扶贫手段愈发多元化,故D项正确;周、汉、宋并不是相延续的朝代,因此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历代延续,排除A项;材料中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并没有体现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法体现因地制宜,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进行精准分类,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排除C项。 6.明清时期,很多地区的宗族组织以祠堂为主要场所,合族祭祖、催收赋税、赈济救助、褒善罚恶。这一现象有助于()A.弥补国家行政力的不足B.制约地方政府权力的膨胀C.宗族之间矛盾的妥善处理D.完善国家基层行政机构 【答案】A【解析】材料“合族祭祖、催收赋税、赈济救助、褒善罚恶”反映了地方宗族组织具有部分政府职能,可以弥补国家行政力的不足,故A项正确;地方宗族组织并不能制约地方政府权力的膨胀,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宗族之间矛盾的处理问题,故C项错误;地方宗族组织不是国家基层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 课后提能训练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