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课件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课件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ID:1261155

大小:2.57 MB

页数:49页

时间:2022-12-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程标准学科素养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1.了解先秦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通过了解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史实,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理解宋以后理学以乡约的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的意义,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识记理解 1.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背景。(1)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__________”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__________思想与法家的__________思想影响最大。敬天保民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德治法治 (3)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①《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②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__________,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成文法 2.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表现:儒法之争。(1)儒家的德治思想。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__________。②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__________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德治仁政 (2)法家的法治思想。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__________。②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③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__________”“以吏为师”。法治以法为教 教化民众中央集权 【知识拓展】孟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将其形容为“不忍人之心”,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并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 【易错辨析】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子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思考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的治国理念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为什么?[提示]原因要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的角度分析。【答案】不同: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治理国家,儒家认为可以用礼来治理国家。观点:法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原因: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而法家思想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带来富国强兵的实际利益,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1.秦汉。(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承秦制,制成《__________》。(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1)特点:律令儒家化。(2)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九章律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3)表现。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__________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②法律以亲属之间的__________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儒家思想尊卑亲疏 3.唐朝。(1)编纂《唐律疏议》。①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来撰成《永徽律疏》,即《__________》。②这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__________确立的标志。③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律疏议中华法系 (2)提倡礼治:732年,唐朝政府颁行《____________》,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3)重视__________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大唐开元礼家训 【知识拓展】“律”字及其含义“律”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据考证,“律”乃“聿”之繁文,本具有行列、标准、规矩之义。甲骨文“师惟律用”之“律”有纪律、军法、战时号令之义,就是从“律”字的本义引申而来的。后来的法律意义上的“律”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律”字的出现是战国晚期全国走向统一,统治事务日益繁杂,因而需要更多具体规章制度的结果。 思考观察教材第46页“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并阅读图片下面的文字说明,思考:律和令具有什么效力?此汉简的出土有什么意义?[提示]材料属于第一手史料,有助于对汉朝法律的研究。【答案】效力: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意义:《二年律令》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汉朝法律的认识。 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__________》,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天圣令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_____》,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__________》。大明律大清律例 2.教化。(1)背景。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__________。②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__________、家训之中。③朱熹的《__________》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理学族规家礼 (2)表现。①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__________》,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__________。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3)特点: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__________合流。吕氏乡约强制力法律 【思维点拨】乡约的职能(1)教化职能:通过奖善惩恶的手段,用封建宗法思想和儒家的伦理纲常对乡民进行教化。(2)救助职能:强调乡约与社仓、保甲、社学等结合,乡约的救助功能得到凸显。(3)法律职能:乡约逐渐官方化后呈现出来,在调解民间纠纷和调查取证等方面发挥作用。 思考阅读教材第46页“思考点”: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提示]从维护专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角度分析。【答案】原因:秦朝苛政的教训为我国古代法律和儒家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加速了我国法律和儒家思想的结合;统治者重视仁政,但也清楚法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儒家思想和法律的结合是最好的选择;法律只有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才能便于百姓接受和政府推广。 重难探究|素养初培 材料自战国、秦汉以来,随着官僚体制的不断完备以及皇权的加强,“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和。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发展趋势,简称“礼法合流”。——摘编自赵旭著《唐宋法律制度研究》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特点:法律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礼法合流”);国法以家法为基础;法制没有根本突破。形成原因: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要点总结】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1)国家主义: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的统治,奴隶社会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2)礼法结合: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3)法定特权: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4)诸法合体:中国古代法律最早表现为礼刑并用,之后形成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始,至秦、汉、唐、宋、明、清诸律,都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的混合编纂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 材料一唐代对法律的制定十分重视,历代皇帝在位时大都主持修订法律,而且法律的制定都有一定的格式。首先要求法学家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的变化进行讨论,制订出相关的律令格式等,然后呈报皇帝,经批准后颁行。律文之外,还要制定疏义,这也是由法学家集体完成的。唐律继承了中国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仍以礼为指导,“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以刑法为主,但并不能由之得出中国自古无民法的结论。唐代的民法立法很多,其在法律思想、法律内容、诉讼程序等方面的详细表述,奠定了后世我国封建法律的模式,形成了世界独特的中华法系,对当时东亚许多国家法律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探究点二 唐律与罗马法的比较 材料二罗马法最初是从习惯法发展而来的,但罗马法中更重要的是成文法,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公民大会、元老院和皇帝的立法活动,其二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其三是律师和法学家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行政官的司法裁量权和私人法学家解释法律的权威给予罗马法相当的灵活性,而这种法律的灵活性与古罗马人的法律“衡平”观念有关。罗马法对近代法学的影响主要在民法方面,但古代罗马法其实包括重要的宪法和刑法内容,其中有一些是至今仍然通行的法学原理。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律与罗马法的差异。(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差异:唐律主要由君主负责协调制定;引礼入法,德主刑辅;以公法为主。罗马法重视司法实践和法学家的解释;讲究公平、公正、正义;以私法为主;对人类文明影响更深远。[问题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律与罗马法产生的不同社会背景。(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答案】社会背景:唐律产生的背景是官僚政治的不断成熟、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农耕经济的发展。罗马法产生的背景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 【要点总结】古代中国法律与罗马法的区别(1)法律观念:古代中国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2)法律地位:古代中国法律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罗马法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3)法律结构:古代中国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罗马法则私法发达,公法相对不发达。 (4)法律内容:罗马法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中国则没有。(5)法学家地位:古代中国法律完全以官方为主导;罗马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6)历史影响:古代中国法律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古罗马法律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课堂小结|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3.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4.《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5.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6.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随堂小练|素养达成 1.“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A.尊儒抑法B.尊法抑儒C.儒法并用D.儒法对立【答案】C【解析】材料“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反映了儒家仁义礼制思想与法家法令刑罚思想并用的主张,故C项正确。 2.公元前513年,晋国执政大夫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孔子认为此举会导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A.以民为本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礼法并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反对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他认为民重法则削弱贵族尊严,从而不利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即以礼治国,故B项正确。 3.汉宣帝在谈到统治思想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说明西汉实行()A.法家的统治思想B.“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C.实行仁政的思想D.儒法兼采,外儒内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汉宣帝反对单纯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主张儒法兼采,外儒内法,故选D项。 4.《贞观政要》中记载:“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上述材料主要描述了()A.唐律颁布实施的效果B.贞观之治的升平景象C.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推行的影响D.科举制的实施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材料描述了唐律颁布后对维护社会稳定所起到的积极效果和影响,故A项正确。 5.北宋《宋刑统》规定,除极少特殊情况外,凡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南宋时期,因南方气候与北方不同,对起诉时间又作了相应调整,缩短了受理时间。这些规定()A.有效地防止了案件积压B.体现了儒学息讼贱讼理念C.意在维护农业生产稳定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对有可能影响农业生产的诉讼进行了较严格的时间限制,且尽可能选择冬季,以避开农忙时间,维护农业的稳定生产,故C项正确。 6.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A.重视基层治理B.开始独尊儒术C.注重政令传达D.压制宗族自治 【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以儒家正统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圣谕宣讲”制度并不断丰富其内容,重视在乡里宣讲,说明国家对基层治理的重视,强化对基层民众的教化,故A项正确。 课后提能训练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