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同步练习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同步练习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ID:1261121

大小:7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12-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 第4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系统提出并实践重农思想是在战国时期。下列体现商鞅重农思想的措施是(  )A.推行县制B.统一度量衡C.奖励耕织D.实行二十等爵制【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措施中的奖励耕织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有利于稳定秦国的经济基础,故C项正确。2.北魏孝文帝即位之初,朝廷由冯太后主政。这一时期,儒家经典所宣扬的明堂、辟雍、圆丘、方泽等礼仪建筑相继在都城中建造起来。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北魏(  )A.经济实力大为增强B.边疆地区教育发展C.政权的封建化趋向D.外戚干政日益严重【答案】C 【解析】材料“儒家经典所宣扬的明堂、辟雍、圆丘、方泽等礼仪建筑相继在都城中建造起来”反映了北魏政权对儒家思想的认同,这是北魏政权封建化加强的表现,故C项正确。3.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答案】B 【解析】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荒年月,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入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官僚机构膨胀臃肿。上述做法导致了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所以,在改革中要重视精兵简政,故选B项。4.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答案】C 【解析】材料“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说明商人不再对获取土地趋之若鹜,体现出一条鞭法实行后对于土地兼并现象的打击,故C项正确。5.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邵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答案】B 【解析】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张子邵的当官之路,故选B项。6.《时报》谴责清廷“假变法之名,以谢各国”。黄遵宪也批评说:“所用之人,所治之事……比前又甚焉……然后乃知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人而骗吾民也。”材料中的变法是指(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答案】C 【解析】材料“假变法之名,以谢各国”“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人而骗吾民也”反映的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对本国民众带有欺骗性的清末新政,故C项正确。7.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刚刚超过10亿美元,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增长了2000多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B.改革开放政策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出我国2008年的进出口总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增长2000多倍,主要的原因是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故B项正确。8.下面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  )年份1978年1995年2000年2008年2009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3.61577.72253.44761515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43.4428362801578117175A.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B.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C 【解析】由时间“1978—2009年”及表格数据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故消费水平应当高于农村,排除A项;材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业)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北朝]魏收《魏书》(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措施:按军功授爵;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影响: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2)措施:迁都洛阳。影响: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重要因素: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获得统治者的支持;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选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下面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A.强化了君主专制B.瓦解了宗法制度C.加强了地方统治D.扩大了统治范围【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时,在县以下建立起“县—乡—亭—邮—里—什—伍” 的系统严密的地方组织结构,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建立起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与君主专制无关,故A项错误;对社会基层的管理不会瓦解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加强基层管理,并不能扩大其统治范围,故D项错误。2.《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写道:“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 【解析】材料“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说明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故D项正确。3.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答案】C 【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C项正确。4.张居正卓有成效的改革,扭转了明王朝持续走下坡路的颓靡政局,营造了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段辉煌。对于他死后遭到彻底否定,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江陵(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这句话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李贽充分肯定张居正的贡献B.悲剧的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C.张居正改革触动权贵的利益D.张居正贪恋权位遭同僚忌恨【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江陵(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可知,李贽认为张居正在死后遭到彻底否定的根源在于其曾威胁到皇帝的权威,故B项正确。5.《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深化 B.改革了封建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在思想领域起到的作用,即这一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并未改变封建体制,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诠释这一时期的维新的真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这里的“维新”是指(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是统治危机下被迫进行的改革,清政府并非真的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新政中的一些措施却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与材料“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相符,故选C项。7.“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C.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D.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彻底废除【答案】A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故A项正确。8.1980年7月25日《湖北日报》的第二版头条上刊登《放宽政策鼓励集体个体商户发展——中共沙市市委负责同志访问集体个体商户就地解决问题》。该事件(  )A.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B.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答案】D 【解析】中共沙市市委放宽政策并以实际行动鼓励集体个体商户发展,表明中国不再坚持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并且鼓励私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有利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是在1984年,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摘编自2008年12月7日《光明日报》文章《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00周年之际》(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答案】(1)认识:材料一着眼于思想观念,认为戊戌变法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材料二着眼于政治体制,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专制体制,为建立现代国家作出了有益尝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2)影响: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政治、经济的现代化;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