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练习课件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练习课件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ID:1260937

大小:2.16 MB

页数:47页

时间:2022-12-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历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 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标定位素养解读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1)了解魏晋到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思想相互融合的趋势,认识儒学复兴的基本内涵,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2)掌握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认识该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思想的多元融合魏晋南北朝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儒学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道教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佛教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2.反佛斗争(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内容①范缜:从无神论的角度,对佛教进行抨击。②统治者: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儒学复兴运动(1)背景: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内容: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艺术【启思导学1】图1和图2分别是谁的作品?两图的书法各是什么书体?有何特点?与当时的时代特征有何关联? 提示图1:王羲之。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图2:颜真卿。楷书。特点: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注重规范法度。关联:魏晋以来的社会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作品标志着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隋唐时期,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便成为一种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 文学①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②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艺术书法①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③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创出新风格,颜体和柳体最为有名绘画①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其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②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三、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启思导学2】你认为唐代出现雕版印刷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举制度的推行,刺激更多的人读书。读书人需要工具书、各种教材和参考读物。由于佛教的迅速传播使得佛经和佛画的需求量激增,手抄复制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强大的社会需求下,雕版印刷术应运而生。 2.隋唐时期(1)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3)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5)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学交流和研讨项目方式影响佛教传入①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②东晋的法显到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③唐朝的玄奘,到天竺取经,并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项目方式影响佛教外传①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其他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知识延伸唐朝中外交流的主要交通路线(1)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2)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 课堂篇探究学习 情境体验主题一儒、道、佛三教并行材料一(《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附录)材料二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韩愈《原道》 情境解读葛洪是东晋的道学家,《抱朴子内篇》却属于儒家,材料一实际反映了儒、道融合的趋势。材料二中,韩愈既忧虑儒学的衰落,又感叹佛、道借儒家思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实际上是为自己提出的儒学复兴寻找根据。 互动探究(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现象。(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唐朝韩愈对佛教传播的态度。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提示(1)文化现象:儒、佛、道合流,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态度:对佛、道的盛行深感忧虑,极力提倡将儒家思想中孔孟仁义道德之说列为国家的正统学说,以抵制异端邪说的盛行。实质:说明当时社会上三教并行,佛、道对儒学正统地位形成冲击。 素养史论1.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社会动荡:长期的战乱导致人民困苦,为佛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②思想特点:佛教教义容易安抚广大劳动人民。③统治阶级支持:统治阶级运用宗教来支撑不稳定的社会秩序。 (2)影响①经济:寺院经济发展,侵犯世俗地主的利益,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源。②政治:干扰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③思想:冲击了儒学的主流和统治地位。④艺术:对绘画和雕塑艺术产生重要影响。 2.唯物史观——儒、道、佛融合的特点(1)儒学地位: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3.史料实证——唐朝的儒学发展(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对后来的儒者复兴儒学有一定的启发。(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到南宋的朱熹可以说正式实现。 素养达标家国情怀——国家政局对思想文化的影响(2021·山西朔州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从“天下儒学”转变为“家族儒学”,哲学上从独尊儒家走向了儒释道多元文化并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三教合流潮流弥漫B.佛教广泛传播C.政治分裂、战乱不休D.士人群体兴起 明立意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发展特征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国家政局对思想文化的影响抓关键材料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分裂、战乱不休,故选C项排干扰三教合流潮流弥漫是材料中的现象并非原因,排除A项;佛教广泛传播只是三教并存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士人群体兴起与三教并存局面的出现无关,排除D项获答案C 情境体验主题二魏晋至隋唐文化的时代特征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少数民族服饰与汉族服饰的双向互动。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达不羁的神情。材料二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抵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摘编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 情境解读材料一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体现了当时民族交融加强、士人群体形成、三教并行等社会特征。材料二简述了唐朝文化的开放性对自身及周边国家的影响。 互动探究(1)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提示(1)民族交融加强;士人阶层兴起,消极避世;儒、佛、道思想并立。(2)文化开放性扩大了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密切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促成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素养史论1.时空观念——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4)科技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5)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2.历史解释——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2)民族关系和谐,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密切。(3)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4)科举制的不断完善,教育水平提高。(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创新。(6)统治者实行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7)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推动。 3.家国情怀——隋唐文化的特点(1)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2)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外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和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素养达标史料实证——中外文化交流助推艺术创新(2021·山东泰安期中)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A.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流促进文化繁荣C.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D.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 明立意本题以唐代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了艺术创新抓关键“霓裳羽衣舞”是唐代的宫廷乐舞,为集大成之作。材料中显示,该舞原为印度佛教舞曲,经过西域传入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宫廷舞蹈的特点,形成了世人所熟知的“霓裳羽衣舞”,这说明唐朝文化兼收并蓄,推动唐朝艺术异彩纷呈,故选C项排干扰文化交融并不是文化趋同,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三教合流,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丝绸之路的影响,排除D项获答案C 随堂演练1.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A.佛教盛行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D.佛教世俗化 答案A解析“舍宅为寺”的现象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道教和儒学,故B项错误;“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不能说明佛寺的集中,故C项错误;“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只能说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结合,与世俗化无关,故D项错误。 2.(2021·河北邯郸月考)唐朝孔颖达主编的《五经正义》,以儒学为主,兼采佛、道学说。柳宗元公开宣布佛教“不与孔子异道”,“有不可斥者”,主张“统合儒释”。这反映出唐朝()A.三教融合的思想特征B.政府支持佛道的发展C.佛教成为国家正统思想D.重视中外的文化交流 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唐朝时期儒家学者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完善儒家学说,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唐朝时期儒家思想是国家的正统思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外文化交流,排除D项。 3.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A.屈原B.李白C.杜甫D.柳永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诗人,其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说明“他”是浪漫主义诗人,由此可以判断“他”是唐朝诗人李白,故B项正确。 4.(2021·黑龙江哈尔滨期中)唐代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有暴风骤雨,惊蛇走虺之势,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作品有暴风骤雨,惊蛇走虺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草书的特征,故选D项;A项是楷书、B项是行书、C项是楷书,均可排除。 5.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答案B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各国使节和宾客”“外商”和“对外贸易”等可知,唐朝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故B项正确。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开辟;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本课结束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