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练习课件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练习课件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ID:1260934

大小:2.08 MB

页数:59页

时间:2022-12-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历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 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标定位素养解读(1)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1)了解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救国主张,认识这些主张与其阶级属性之间的关系(2)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理解《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及其危害,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政治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的壮大。(4)思想基础: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倡导改革。(5)支持者: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部分官僚的支持。 深化拓展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原因(历史解释)特点: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孔子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减少变法的阻力。 2.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①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②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百日维新①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②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③措施: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3.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2)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3)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 4.影响(1)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2)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深化拓展对戊戌维新运动的认识(1)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引导了新的社会舆论,传播了新的思想观念。 二、义和团运动【启思导学】如何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提示进步性:“灭洋”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扶清”得到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也广泛动员了民众参加。局限性:“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反映了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1.背景(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反洋教斗争兴起: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2.口号:“扶清灭洋”。 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1)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2)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4.结果及其原因:1900年8月,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5.性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6.评价(1)进步性: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2)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图示巧记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核心观点:义和团运动反映了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爱国热情,但未认清清政府的本质,导致被利用,最后被剿杀。 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1.原因(1)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先后向天津和北京进犯,天津和北京先后陷落。 3.结果(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签订《辛丑条约》①内容条款危害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禁止中国人民反帝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条款危害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②《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概念阐释“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年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双方互不侵犯。“东南互保”是清末地方实力派首次公然反抗清政府,此事件使南方大部分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之乱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也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深化拓展《辛丑条约》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其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课堂篇探究学习 情境体验主题一戊戌维新运动材料一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清德宗实录》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情境解读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光绪帝主张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中国的伦理纲常仍然是根本。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康有为变法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利用孔子来宣传他的变法主张(托古改制)。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不能实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改制的主张及其原因。提示(1)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这与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政治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相冲突。(2)主张: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原因: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强大。 素养史论1.唯物史观——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客观条件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相继成立维新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群体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的努力 2.历史解释——百日维新的特点(1)从方式上看,变法采用西方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3.家国情怀——从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分析百日维新的意义(1)爱国性: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2)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3)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乃至掀起维新变法,这些使民众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思想,认识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从而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维新运动的背景1895年,康有为联络各省在京举人,拟定《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了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措施。都察院虽拒绝代呈,但上书内容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抄,上海某书店还为该上书出版了单行本。这表明,此时()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扩大B.“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文化趋向C.发展民族经济是首要目标D.维新变法主张渐成社会共识 明立意本题以康有为联络各省在京举人拟定的《上清帝第二书》在社会上广为传抄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扩大抓关键由题干“上书内容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抄,上海某书店还为该上书出版了单行本”可知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扩大,故选A项 排干扰康有为的主张是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及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措施,这已经超出了“中体西用”的范畴,排除B项;由题干“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可知,当时最主要的目标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变法,着眼于政治而不是经济,排除C项;维新变法的主张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它成为社会共识,而且当时维新变法运动缺乏足够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获答案A 2.历史解释——维新变法运动的本质意图(2021·山东青岛胶州高三上学期期中)戊戌年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上书的本质意图是()A.学习西方先进器物B.推翻清朝统治C.学习西方现代文明D.革除旧有社会陋习 明立意本题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维新变法运动的本质意图抓关键康有为列举了发辫对于机器使用、军事行动等不便,认为应当去除发辫,以学习现代文明,故选C项排干扰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排除A项;革除发辫不等于推翻清朝统治,且康有为主张改良而非革命,排除B项;革除旧有社会陋习的目的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文明,排除D项获答案C 情境体验主题二八国联军侵华材料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俄、奥匈、日、意、西、荷、比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令各地电信局扣押宣战诏书,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电告其不要服从此令。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随后,闽浙、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签订类似协定,史称“东南互保”。陕西、四川虽未加入,但亦表示支持。他们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称皇帝敕令是在拳民胁持下的“矫诏”“乱命”,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据(清)盛宣怀《愚斋存稿》等 情境解读材料详细描述了“东南互保”提出的过程。“东南互保”实际上是地方政府与列强勾结的产物,也反映了清朝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意味着清朝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最终土崩瓦解已经成为必然。从当时的背景看,“东南互保”有一定的合理性。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对十一国宣战的背景,并说明宣战与“东南互保”的联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东南诸省督抚推动“东南互保”的目的,并说明“东南互保”的影响。提示(1)背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联系:宣战诏书扩大了地方督抚与中央的分歧,推动了“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2)目的:保护地方利益。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或维护了互保地区的社会稳定);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或削弱了清政府权威,或削弱了中央集权)。 素养史论1.历史解释——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特点(1)侵华列强增多:甲午中日战争前,侵华的国家主要有英、法、美、俄四个国家,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德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也加入侵华的行列。(2)侵华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列强主要是通过获取特权、抢占市场来获取殖民利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列强开始通过控制中国的腐朽政府来维护殖民统治,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模式,中国存在殖民化的趋势。 (3)赔款数额增大: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本息合计赔款约9.82亿两。这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赔款数额无法比拟的。(4)列强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在侵华方面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甲午中日战争后,英国、俄国、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都加大了侵华力度,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有勾结,也有竞争。 2.唯物史观——全面认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斗争及意义 (2)特点①由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逐步向有组织、有准备的自觉斗争转变。②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由附属于政府逐步走向独立斗争。 (3)失败原因①从主观上看:清朝封建统治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或战和不定,或片面求和,组织抵抗不力。尽管军民奋起抵抗,但无力扭转败局。②从客观上看: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与英国共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发展迅速,19世纪末成为亚洲强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实力更加强大。 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八国联军侵华(2021·江苏泰州高三上学期期中)意大利随军记者巴尔齐尼在天津火车站作现场报道:“我们离他们大约三百码。他们的头上裹着红布条,让人联想起一个行进中的法国士兵团。他们的红腰带在阳光下闪耀,大刀在头上挥舞,红缨枪在飞动。”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明立意本题以意大利随军记者的现场报道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抓关键从材料“他们的头上裹着红布条”“大刀在头上挥舞,红缨枪在飞动”可知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故选D项排干扰鸦片战争侵略者未到达天津火车站,与材料“在天津火车站作现场报道”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没有意大利,与材料“意大利随军记者”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侵略者未到达天津火车站,与材料“意大利随军记者巴尔齐尼在天津火车站”不符,排除C项获答案D 2.家国情怀——东南互保冲击中央权威(2021·河北保定高三年级摸底考试)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互保的区域实际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A.地方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B.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C.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D.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 明立意本题以“东南互保”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东南互保”的影响抓关键在慈禧太后对列强宣战诏书下发之后,“东南互保”的省份没有尊奉宣战诏书,“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清政府对地方政府已经没有足够的权威,故选D项 排干扰地方督抚是清政府在地方的大员,他们与清朝中央政府是利益共同体,认清了清政府的本质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之后,与题目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仅仅反映的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南方部分督抚临时性地没有尊奉宣战诏书,不能说明他们反对朝廷的政策,排除C项获答案D 随堂演练1.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答案D解析明治维新后,日本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规定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采鉴日本”说明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2.戊戌维新运动时期,顽固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戊戌维新运动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答案B解析戊戌维新运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能依靠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大部分封建官吏反对变法,戊戌维新运动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B项正确。 3.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A.革命任务不明确B.指导思想不科学C.革命目标不清晰D.目的具有空想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拳匪”是指义和团,“反对西洋化、近代化”是指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主张,说明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不科学,B项正确。 4.(2021·浙江台州五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C.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被迫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答案C解析“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是指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C项。 5.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该条约签订后()A.北京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B.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开始渗入内地C.列强在华办厂合法化D.俄国抢占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可知,这是禁止中国人民反帝的《辛丑条约》,该条约还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禁止中国人居住,使其成为“国中之国”,故A项正确。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作了重要准备。材料二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3)有人认为,戊戌维新运动颁布的一切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戊戌维新运动有特别的意义,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2)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3)示例:赞同第一种,没有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初衷。赞同第二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本课结束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