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的认识一、激发兴趣、创设情景1、口算下面各题:(电脑课件出示)127-126= 1/4+3/4= 3х1/3= 27÷27=师: (每个算式的得数都是几?)2、把下列小数、带分数化成分数。0.6= 0.75= = = 游戏一:说倒话游戏:师:比如说:好吃─吃好、走快─快走还有吗?谁来说几个?游戏二:电脑演示吞─吴、土─干、呆─杏、上─下,你有什么发现?它的构字规律是什么呢?下能不能根据这种构字规律来填数呢?3/8→( ) 4/7→( ) 3/5→( )起名:引导学生根据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组数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师不做评价,引出倒数这个名字,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研究“倒数”,看看它们有什么秘密? 二、探索新知(一 )、理解倒数的意义1、创设问题情景:关于倒数你想知道什么?如果我在它们每组数中间添上乘号后,算一算它们的积是多少?3/8(х)8/3=1 4/7(х)7/4=1 3/5(х)5/3=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你会有什么发现?生的可能发现:①每组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②每组算式中两个数的分子、分母的位置进行颠倒。③它们都是乘法算式:④……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题:① 什么叫做互为倒数?互为倒数应具备什么条件?② 得数是1的两个数一定是互为倒数吗?为什么?③ 互为倒数中的互为你是怎样理解的? 是倒数、对吗?为什么?④ 整数有倒数吗?举例说明:是不是每个整数都有倒数?为什么?⑤ 怎么判断两个数是互为倒数?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2、创设情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后。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互为倒数?互为倒数应具备什么条件呢?得数是1的两个数一定是互为倒数吗?为什么?请你举例说明?强调只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互为倒数中的互为你是怎样理解的?是倒数这么说对吗?为什么?应该怎么说才是正确的?互为倒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地说一个数是倒数,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倒数。整数有倒数吗?举例说?是不是每个整数都有倒数?为什么?
1有倒数吗?为什么?怎么判断两个数是互为倒数?看什么?看他们的乘积是不是1。只要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那么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已开始做的口算练习: 127-126=1 1/4+3/4=1 3х1/3=1 27÷27=1找一找哪两个数是互为倒数?为什么?其它的两个数为什么不是?说明得数是1的两个数不一定是互为倒数,只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互为倒数。②判断下列各数是否为互为倒数? 0.5和1/2 1/80和80 3/4和4/3 0.25和4(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同学们对判断两个数是否为互为倒数掌握的不错,但对于一个数又怎么来求他的倒数呢?下面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9页,自学课本例1(通过自学,已学会例1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已学会了,那么就请同学们试做两道题:写出 1/2和2/3 的倒数。多媒体演示.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1/2的倒数是1/2即2 2/3的倒数是3/2 怎么来求一个数的倒数呢?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如果这个数是整数、小数、带分数呢?那么怎么来求这些数的倒数呢?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掌握了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方法,现在请同学
做以下的练习。看谁学得好,理解的透。三、巩固练习:一、判断下列各题(对√错×)1、得数是1的两个数是互为倒数( ) 2、12×1/12=1 12是倒数( ) 3、2.5的倒数是2/5 ( ) 4、整数a的倒数是 1/a ( ) 5、30×1/30=1。所以说30和1/30都是互为倒数 ( ) 6、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二、直接求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 412/23 4/3 0.750.5 0 1三、互动练习:说说你学号的倒数?同桌互相说数,对方互说倒数。三、回顾整理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倒数的认识,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习方法有什么指导意义?四、思考题:
思考下思考题列问题:1、真分数的倒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2、假分数的倒数是大于1、小于1或是等于1?3、整数的倒数都小于1吗?五、这节课的设计特点: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从认识倒话、倒字的构成规律,引入对倒数的感性认识,进而通过观察、提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通过引导提问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2、能够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抓住倒数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观察几对乘积是1的两个数,再从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的表象中,去发现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本质特征,从中理解互为倒数中的“互为”的含义,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来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意义,也为掌握倒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促进了知识的自然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探究与成功的乐趣,使知识的生成自然形成,特别是在共同探索、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