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论语十则》课件3 北京课改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7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论语十则》课件3 北京课改版

ID:1189375

大小:618.5 KB

页数:62页

时间:2022-07-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经典《论语》十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一、“学而”篇舒适,安逸对,对于靠近,看齐有道德的人形作动,修正,匡正通“矣”了 经典原文第一则【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通“又”遵从通“逾”,越过规矩二、为政篇 经典原文第二则【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教通“汝”通“智”知道 经典原文第三则【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三、“公冶长”篇恭敬侍立轻裘衣服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使得到关怀动词共同享用使动用法抱怨 经典原文第四则【感悟】要有博爱精神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肤浅了解爱好以……为乐代某种知识或技能 经典原文第五则【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通“智”喜欢活跃沉静快乐长寿通“智”喜欢沉静 经典原文第六则【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滋润万物,且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令人高山仰止。” 7、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吃粗粮可译为意动用法,以……为枕 经典原文第七则【感悟】安贫乐道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不能接受。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忧愁悲伤。” 经典原文第八则【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颜渊”篇克制使…回复是一旦称赞实践它,代“为仁”克制使…回复是一旦难道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合礼仪的现象做虽然聪敏聪明事奉,引申为遵从,实践 经典原文第九则【感悟】“谨于言,慎于行”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语助词贪欲警惕,戒备“季氏”篇 经典原文第十则【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 探究讨论孔子把这所有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 总结孔子“仁”的实质是: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而且孔子的“仁”是一种博爱。有宋儒曾写诗赞扬孔子说“天不生仲尼,千古是长夜”。这就是他的力量。以至于孔子以后,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都遍布了这种思想的不灭之火。 以仁为本以礼治国孔子思想1.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2.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4.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学生喜欢“循循善诱”5.品德:“温、良、恭、俭、让”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美好的人生从《论语》开始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地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会籍编纂,就成了《论语》。《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的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论语》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渴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圣贤活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至今,温暖我们的内心,照亮我们的思想。 经典原文第一则【赏析】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潜心做学问;三十岁时,能自立于社会,立身处世有了自己的思想;四十岁时,明达世道人情而不至于被外物迷惑心性;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顺应天道因循之理;六十岁时,对于听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静地容纳,明辨其旨意真伪;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三岁丧父。小时跟着母亲过着不算富裕的生活。事实上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满十五岁后,为了帮助家用,从事过儒的工作,在当时儒是在贵族遇有婚丧祭祀等需要礼仪的场合,雇来配合奏乐念祷的人。后来因为孔子的母亲反对,认为这是低贱的职业,使得孔子再度重拾书本。母亲过世之后,年轻的孔子求职受挫,故更坚定向学之志。感文 三十而立。经过了十余年苦读有成,并曾在季桓子家中任职。三十岁时名声渐渐响亮,且开办了私学,开始以有教无类的精神来教育贵族、平民甚至奴隶的子弟。三十五岁时,鲁国内乱,鲁昭公被三桓打败,遭赶到齐国。孔子也去齐国,任高昭子家臣,一心希望能为齐景公服务,但为齐相晏婴所阻。四十而不惑。孔子居齐三年后,失望地返回鲁国重拾教鞭。以作学问和教学弥补了在政治上的失意,并且在其中领悟了更多的事理。感文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五十岁时鲁国发生阳货之乱,五十一岁时重获起用为官,任中都宰。孔子以三个月的时间肃清小偷、赌博、游民。绩效斐然,升为大司寇(最高司法官)一年之内执法公正,之后孔子又在夹谷齐鲁会上取得外交胜利、降低三桓居城并平其家臣内乱、诛杀少正卯。可惜于五十六岁时,齐人致赠女乐与鲁君臣,定公与季桓子于郊祭时又不分祭肉与孔子。(这是辞退不称职、不想用的官员之方法)孔子只好离开鲁国与学生一齐周游列国去了,这其中的过程艰辛。感文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后来得学生冉有之助,奉召反鲁。当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了。之后,孔子便把精力放在整理经典及教育后进之上,直到逝世。感文 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感文 经典原文第二则【赏析】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 经典原文第三则【赏析】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得到关怀、 经典原文第四则【赏析】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经典原文第五则【赏析】孔子的乐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博学如孔子他们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 译文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经典原文第六则【赏析】这则好像是用山水的比拟对仁者和智者作一个比较。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乐山乐水”不一定只是就性情而言,或许它更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观或者是生活态度。智者乐水,因为他们如水通过自身的流动滋润万物,且海纳百川;仁者乐山,因为他们如山,山虽不语却以自身的厚重令人高山仰止。【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著胳膊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关心) 经典原文第七则【赏析】孔子的“安贫乐道”。《论语》里还有这么一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极力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说他是真正的贤者。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感悟】“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 一位心理学家有这样一句话“只有自己才能满足自己”。所以说,贫也好,富也罢,如果心里不富有,永远不会满足,永远要背着名利的重负攀爬,何苦呢?要使心里富有,我觉得可做的事很多。人家说干坏事心亏,那么做一件好事不就乐呵呵了吗?反正只要不是不义之事,而能使自己高兴满足的就行了。感文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据说当年林彪很是欣赏孔子这两句名言,但他自己在历史上却留下了一个“长戚戚”的形象,还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就我们今天来说,物质文明越发达,心理医生行业越兴盛,所谓现代病、世纪病,是否正是圣人所指出的“小人”病呢?感文 我们可以选择高尚。无论得意还是困穷,都要保持达观,胸襟开阔,无所怨尤。虽然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君子还是做小人,我们自己可以做出选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生充满乐趣,也到处都是障碍,关键在于你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弃,放弃了哪些令我们沉重的奢求,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需要我们有一个宽广坦荡的胸怀,只要我们能够放弃患得患失的狭隘。感文 经典原文第八则【赏析】孔子的坦荡胸怀。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 译文:颜渊问孔子究竟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礼,那么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由此看来)实践仁道要先从自己做起,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要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着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为仁由己”,善恶由心,苦乐自知,仁就是人,是通权达变、做人处世的艺术,并非僵化的教条。存乎其心,形诸于外。天下之事无不可,为仁为恶,取决于我们自己。无论是一个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其最大的敌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自己。感文 老子认为:“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也是强调,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算真正的强者。战胜自己的什么?当然是自己的弱点,如过度膨胀的欲望,短期利益的诱惑,得意时的忘形,失意时的自馁,以及人性的种种不足。战胜了这些弱点和毛病,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强者。战胜的办法就是用深植于我们内心的“仁”来消解萌生的欲望。感文 经典原文第九则【赏析】仁是孔子的人生哲学的基础,也是孔子伦理教育思想的根本。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主体,礼是外在的功用,二者紧密结合。【感悟】“谨于言,慎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经典原文第十则【赏析】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 探究讨论孔子的仁阅读总结孔子的道德精神:好学乐学,安贫乐道,博爱仁慈,坦荡胸怀等等。孔子把这所有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仁”。 总结孔子仁的实质是“爱”,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而且孔子的“仁”是一种博爱。所以说“爱众人、爱人类”这就是孔子的最大智慧,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宋儒曾写诗赞扬孔子说“天不生仲尼,千古是长夜”。这就是他的力量。以至于孔子以后,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都遍布了这种思想的不灭之火。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地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会籍编纂,就成了《论语》。《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的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论语》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渴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圣贤活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至今,温暖我们的内心,照亮我们的思想。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美好的人生从《论语》开始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