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诫子书》赏析 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诫子书》赏析 新人教版

ID:1188573

大小:107.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7-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诫子书》赏析  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像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一代贤相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对学生、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廉洁从政、清正为官亦不无启迪,读来发人深省。   宁静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宁静才能够静思反省,修养身心,为官做人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做到不受利诱,不受物惑。许多领导干部终日忙碌,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反思自己的为政得失。   节俭   “俭以养德”。以节俭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怡然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党员干部仍然需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明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要事事讲求名利,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做到视名利淡如水,视责任重如山。面对未来,你对理想信念动摇过吗?你有历史使命感吗?你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观念吗?   学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你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毅力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就会半途而废。   效率   “慢则不能励精”。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计算机时代是速度的时代,样样事情讲求效率,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也一样不谋而合。勤政优政永远需要快人一步,率先一步,你需要用更多时间去修正及改善。   品质   “险躁则不能冶性”。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作出种种平衡,要“励精”,也要“冶性”。党员干部惟有加强思想锻炼和思想改造,达到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崇高思想境界,才能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时间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而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管理”是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可以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惟有管好时间,善用每分每秒,我们不能蹉跎岁月。   进取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要始终居安思危,更要善于思危奋进。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 ,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评论   《左传》有言曰:“大上(指最高的追求)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纵观诸葛丞相一生,可以说“三立”兼备。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受三顾之恩,竭诚辅刘相蜀,成为蜀汉的决策者。当政期间,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政治、经济、军事的政策。曾五次出兵北上,争夺中原,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其名作《出师表》为世代所诵,有《诸葛亮集》传世。以此观之,他的《诫子书》与其说是言教,更不如说是身教,也可以这样来说,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都没能跳出诸葛亮的掌心。   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首先要“立德”、“修身”。“德”是做人之基,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首位,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又如何“立德”呢?即“静”与“俭”为什么“静”才能“修身”呢?曾子在所著《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思想清静,然后才能心情安宁;心情安宁,然后才能思考周密;思考周密,然后才能有收获。可见,想最终有所获,首先是要心“静”。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受世俗功名利禄太多的诱惑,可能将一事无成。因此,“静”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有了“静”才可能“修身”,进而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静”是“修身”的一个前提条件,而要想“养德”还必须“俭”。那么“俭”何以能“养德”呢?史载:“宋高宗时,孙懋入觐,尝论公生明。上曰:‘何以生公?’曰:‘廉生公。’问:‘何以生廉?’曰:‘俭生廉。’”由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节俭生廉洁之心,有廉洁之心才会生公心,有了公心才会“生明”,即公则生明。诸葛丞相书“静”与“俭”极浅显二字于篇首,可谓用心良苦,立意玄远。    接下来,又从反面进一步谈“静”在“明志”中的作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了“静”心才会明确、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然后,又阐发“静”与“学”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与“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薛谈学讴于秦青,自足而辞归,知不足而求返;乐羊子感其妻之言,“捐金于野”,“复还终业”,而后学有所成;管宁先有割席之举,后有固辞不就高官之行,而终成大儒。所有这些事例,无不说明“静”在求学与修身之中的重要作用。   在篇末,又叮咛后生晚辈,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矣。   这篇家训,可谓是辞约意丰,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有溢满殷殷期盼之情。我们读之思之,并当躬行自勉。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令人警醒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时光易逝,我也深有体会。青春年华万万不可浪费,我也应牢记此诫。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链接   《戒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猜疑和吝啬,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于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      ◎结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祥、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予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不是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简介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正因为诸葛亮的政治、军事计谋超群,才助刘备入川建立蜀国,并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虽未能光复汉业,却也有效阻止曹操等人背叛汉王朝的步伐,相应地推迟了中国各族人民的诸侯割据;同时,成就了诸葛亮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享有的重要地位。诸葛亮本系山东人氏,淡泊名利,自刘备、关羽、张飞等兄弟三顾茅庐之后,成为刘备麾下最得力的行政管理、军事指挥干将。不但对军事谋略颇有研究,而且还对教育问题十分重视。恰恰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才铸就蜀国从古至今政治、经济、文化等文明的基础。特别是他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影响了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代和有志青年,更值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建设和子孙教育的重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